如果黑龙江的经经济更好了,你会来黑龙江定居、工作或者经商吗?为什么?

天一阁农业


本人出生在黑龙江省最小的城市,辖区人口只有几十万,现已全家迁至沈阳几年了。沈阳的常年温度要比家里暖很多,冬季不会很冷,生存发展空间也会好些,为了老人身体和孩子将来的发展迫不得已举家搬来。

搬家纯属无奈之举,孩子上学离开了黑龙江考到沈阳。这些年老家的经济越来越差,资源几乎快没了,人口越来越少,工作也是越来越难找,家里的各种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营商环境都是扯淡,做什么事都费劲。招商引资更是骗人的,外地人根本不来,南方人几乎都跑没了。父母年龄七十多岁身体也不是太好,冬季的低温路滑几乎很少出屋,没有机会出外锻炼。想要看病医院都是骗,为了回扣动不动就要让做手术,在沈阳一看根本就不需要,毫无医德可言。

老家的人每天都有往外走的,据说有的时候一天外迁户口的有四五百人,这还不算那些出去外地生活不迁户口的人,现在人口感觉都没有南方一个县城里面的多。年龄大的退休以后很多子女在外地生活的需要去给照顾孩子走了。考大学去外地的走了不再回来。做生意的无法生存走了。下岗找不到理想工作的走了。现在只剩下老弱病残无法离开,公务员不能放弃工作的无法离开,生意还能维持的不能离开,能走的都走了!

很多年轻些的人为了孩子将来的教育和发展,还没有好的工作也选择走了!


用户4896904498579


我是黑龙江人。在那里我生活了22年小时候村里人很善良很和睦。在那里有个快乐的童年。中学毕业,爸爸辞去村书记去哈尔滨打工,后来我也去了。那是一个寒冬的清晨,走6里路到公路等第一班车。到哈尔滨已经快下午了。这是我第一次到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神秘。我们背着很大的行李卷,挤上公交车,我站在车中间扶着地上的行李,摇摇晃晃几乎站不稳。这时上来个年轻人,大概30岁左右,拿一个工作证一样的东西给司机晃了一下,司机点点头,车子启动。我心想这人应该是个便衣警察👮,跟电视里📺一样。拿证件一晃。在心里盘算着也不敢正眼看他。到站下车我问我爸,我跟他一说我爸笑了,说那是月票。

走在大街上公交车后面有各种广告,999胃态还有护舒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广告,害羞的不敢看。那时我16岁,到了打工的工厂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

由于我年龄小只能给我爸当助手没有工资,我爸工资260元,为了多挣钱打了三份工。我要帮着干其中两样。一个是烤石英砂另一个是清地沟传送带掉下的沙子。昏暗窄小的地沟里就像另一个世界。传送带要比我高半米,我又小又矮,费力的一锹一锹的向上扬着沙子。有时累的偷偷的哭。因为没钱我们吃饭也是很简单。我负责做饭,闷饭我很拿手,水放到第一个手指节的位置就可以了,还是小时候姐姐教我的。菜就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发工资我们会去市场买几斤最肥的肉,把油熬出来,拌米饭吃,我一顿能吃两大碗。有时连这个也吃不上,就烧点开水放点盐和酱油,做汤喝就米饭。冬天睡在炼钢炉下面的屋子里,电炉的噪音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睡眠。夏天到破房子里睡,要命的是蚊子太多了,我和爸爸盖着纱窗,用风管对着吹。蚊子像疯了似的往纱窗里钻,打死一个放到窗台,早上一看得有几十只。这样的日子我们过了两年,虽然辛苦但是快乐。后来父亲经过努力让我读了厂子的技校,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不错的车间上班。终于成了一个正式国家工人👷。忽然觉得比爸爸他们高级了。因为别人看他们都是另眼看待。俗称农民工。

在技校的日子下次写


仗剑天涯路岁月任蹉跎


说起黑龙江都是眼泪!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黑土地,这里有梦想起飞的脚步,这里有从小到大的闺密、同学,这里更有父母长眠的墓地......这里是不舍得故乡,这里是记忆难忘的故土!

小时候天那么冷,从来没有抱怨过,现在气候暖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人越来越少了......闺蜜走了,同学走了,自己的儿女也走了......剩下的就是我们不得不走的灵魂!!

老了老了,却变成了漂泊的一族!曾经北漂的年轻人,现在变成了北漂的老年人!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带孩子......不漂行吗!!

纠结的心,难分的身,苦涩酸楚,又能如何?

恨,没有早漂,50多岁,却过起了漂泊的日子

在家咱住大屋主卧,儿女回家住小屋次卧;在外,咱住小屋次卧,儿女住大屋主卧。高昂的房价,已无力再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屋,家在哪儿?不知道!落叶到哪归根,不知道......

漂吧……





梅一姨


那是我生活了20年的故乡..小时候的左邻右舍.相处的非常友好..每天吃完饭就会聚在家门口聊天...我们一起生活的一共有6-7个小伙伴.都是女孩子..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包布娃娃.一起补蜻蜓.蝌蚪.一起玩爬犁.溜冰.我们还在家里后面的松树林许下愿望.一起攀爬火车站的炮楼..童年美好的记忆..真好.可惜我回不去了..父母离婚了.家也散了..搬离我生活十几年的地方..一切都变了..父母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而我当初也想远离纷争..考大学一口气报考了海南..远走它乡..那也是我第一次出我们那个地方..第一次坐飞机..走的那天小雨纷飞.爸爸把我送到大巴上放好行李就走了..结果我绕过车准备上车的时候看见妈妈一个人撑着伞在那等我.当时就止不住的泪水抱头痛哭..这个场景以至于我10年后想起还历历在目..如今一转眼已经30多岁的人了..浮浮沉沉的人生里.如今怀念家乡的亲人.也思念家乡的菜.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滚78832311


说实话,作为东北人,作为龙江人,我并不想离开那里,但那里真的太贫瘠了。父母就是农民,在他们的固化思维里认为“一辈子就这样”了,但我不可以,现在上有老,未来下有小,我必须赚更多的钱,才能让“身边的人过好的生活”,如果有别的选择谁会愿意背井离乡?

这是我外出工作的第6和年头,也是我在北京飘泊的第三个年头。有时候自己也在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我离开老家,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城市拼搏,答案只有一个“穷”。这几年东北经济发展低迷是公认的,在老家倒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工作也仅仅够生存,想要好一点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出路,尤其是对一些农民子弟来讲,在现有资源被固化的前提下,想要有所作为,远行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正所谓“穷则变”,在金钱面前我也就成了奴隶,在老家工作半年攒下的钱都不如在北京工作一个月赚的多,同样的时间有限的生命,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来大城市打拼。有人说一线城市折磨灵魂,三线城市折磨肉体,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回事。一线城市也好,三线城市也罢,它们都不是我的家,它们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驿站,我终究还是要回到东北老家的。

外出工作这5年,我去过苏州、去过上海、去过河南、去过山东,但我的东北口意依然如此,我能听懂我工作所在地群众的方言,但我依然坚持开口东北话。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外貌大同小异,能证明我身份的就只剩乡音了,所以不想改掉。

如果真的有一天,东北的经济开始好转了, 我自己也有实力照顾一家老小了,那我肯定会选择回老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肥水不流外人田,烂也要烂在黑土地上。


实体店老王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哦

其实一开始和你们的想法都一样,黑龙江真的没什么工作机会,所以大学毕业就没有回家。

前年十月一放假,就觉得家里的米饭怎么这么好吃呢,玉米也香糯的不行,外面根本吃不到的。家里小园子里,那些没有农药、化肥的蔬菜,吃起来本身的菜味特别好。这几天经常在田地边走走,突然觉得这个小县城真的很好,天蓝蓝的,空气也清新,竟然还看到了野鸭子。

在家的那几天就想,本地的蔬菜真的很好,根本都不上化肥、农药,即使有的人上农药、化肥也是少量的,比南方的菜少的多。

七天后我没有走,决定在家里做农业,跟父母一起种“天然的蔬菜”,不上农药和化肥的那种。

我在家给父母愁坏了,还是经常叫我去考公务员,在父母那辈人眼里,即使你一个月赚一万块,也比不上公务员。但是我已经决定要做农业了,就要坚持做下去,而且打算做一辈子,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决定正不正确,在外面的老乡,你们会支持我吗?





东北杨小二


东北感觉是一个粗野原始的行政地域、关外、不太敢轻易进去的地方,外人不大区分哪三个省份,就那一片地儿。外迁人口多,全国哪都能听到东北口音。人身高体壮、(年轻男女高鼻大眼、相貌标志),性情豪爽、直来直去、下手比较狠,讲义气不讲道理,有点李逵、张飞、孙二娘的匪气,或座山雕、许大马棒人马的凶悍。喜欢大金链子,戒指硕大且不止一个。说话粗声大气,用词形象、生动、土气、搞笑,象声词、语气助词多而夸张。吃饭大盆大碗,菜实惠量足肉多,白啤不吝,海量,不醉不休。嚷嚷抢着买单,不惜动手。


风中奔马


没有如果!黑龙江也不可能变好!90年代黑龙江还有几座排名在前20的城市。可是到了2000年以后,黑龙江进入前20的城市有几个?直到现在,黑龙江的GDP已经和青海,西藏,甘肃,贵州等省份基本接近。除去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和别的省份相比,处于垫底。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了离开这里去发达地区谋求生路,只剩下大部分的老年人,还有一些想走暂时还走不了的人了。家乡如果发展的好,谁会背井离乡选择北漂?黑龙江虽然是地处内陆,地理位置没有沿海城市有优势,但是也没有像青海西藏远离海岸线。人家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还知道给一些优惠政策。黑龙江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成为了这些年发展经济的牺牲品,为别人提供大量的资源,石油,煤炭,木材等等。我们只能选择离开这片土地,离开这个让我们心寒的黑龙江!告诉自己的孩子,考学也都往外面考,别再回到这个没有发展前途的地方!


请叫我寻觅哥



宁波昂霖智能装备


黑龙江是大政府、大国企、大资源的非市场区域,国企的体制、机制、考核、任命都是政府来实施,国企掌握着大资源,所以黑龙江最大限度掌管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范畴,政府是强大的,体现在公务员的隐形权利很大,省委非常努力改善环境,从严治政,大幅治理贪腐和不作为,治理了表面现象,病灶没有去除。应该考虑病因了,我分析如下,请各位批评。一是国企永远不是真正的企业,除非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体制、机制、考核、任命权都不归政府,至少不再承担除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殊义务、政府任务指令,政府不再干预企业发展,企业才能变成正真的企业,让经营人员放开手脚,能者上,庸者下,让企业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发展,豆子发芽能撑开头盖骨。二是允许国家公职人员创业,其实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设立防止利用职务便利经商,设立严密的税收制度。人性绝大多数都是自私的,不自私的有,除非征志愿者到公务员岗位,不然一切希望服务又好又不自私都是想当然,公务员经商会增加对经济、民生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对服务的支持,有利于防止基层办事人员吃拿卡要,这样的公职人员好管理,有创业梦想的容易离开政府,有力于人才流动。三是政府层面要做好服务,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就关闭企业,这是不想服务不负责任的表现,一关了之。经历比比皆是,一次我想组织一个农民培训活动用大客车,结果交通部门禁止,说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这代表了黑龙江的状态。四是黑龙江的资源应该离开政府,活起来,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政府服务资源。先形成市场经济,再行发展,现在看看黑龙江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40年了,为家乡悲伤,一任一任外来领导并没有准确诊到黑龙江的病灶,很着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