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老黨員王懷則:將信仰融入家風家教

3月21日,榆林市府谷縣委老幹部局來了一位辦事人,說自己是離休老幹部王懷則的兒子,來為父親補交五千元黨費。但工作人員核對信息時卻發現,王懷則已經去世。

抱憾辭世 遺願補交黨費

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三,95歲高齡的王懷則老人像往常一樣早早起來,吃了一碗酸粥。這是府谷縣東部鄉鎮莊戶人家的家常飯,也是老人每天的早餐。


榆林老黨員王懷則:將信仰融入家風家教


打從1979年離休後,這名黨齡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便回到鄉下老家,過起了年輕時春種秋收的生活。那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到府谷,看著屬於自己的土地,老人高興得不得了。他常常把自己苦難的經歷講給孩子們,告訴他們好日子來之不易,告誡要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共產黨的好。

一提起共產黨,老人就覺得遺憾——離休回鄉後,組織為了照顧“老革命”,讓他按照農民黨員的標準,在村黨支部就近交納黨費,但老人覺得他是一名離休幹部,拿著國家發放的工資,按農民黨員標準交納黨費就“虧”了黨。他多次跟兒女們說,要把黨費的差額補上。

吃罷酸粥後,王懷則老人又一次跟家人提起了補交黨費的事。家人說,現在大年正月的,等過段時間再說。

老人仍不放心,再三叮囑他們要記著。中午時分,老人覺得頭暈,想睡一會兒。不曾想,老人睡下後再沒醒來,與世長辭。

一番痛哭後,老人的長子王文禮無比自責,不僅僅是因為沒有及時將老父親送往醫院,更是為了未能在父親生前,把他心心念唸的補交黨費的事辦妥,讓他不帶一點點遺憾地上路。

經歷苦難 更感黨恩深重

1925年5月24日,王懷則老人出生在府谷縣清水馮家塔村,窮困讓他食不果腹,能飽飽地吃一大碗酸粥成了老人最大的夢想。苦難就像加速生長器,年僅8歲的他,去地主家放羊,換一口飯吃。1936年,王懷則老人全家遷到黃甫西王寨胡燕咀村定居,租種了30畝土地,把希望寄託在這片連年欠收但也是唯一指望的土地上。


榆林老黨員王懷則:將信仰融入家風家教


1949年,府谷縣解放,家裡分到了土地,王懷則老人全家喜極而泣。租種土地的13年裡,他們全家經受的苦難,已經無法用言語給兒孫們重現了,王懷則老人只能一遍遍、一次次地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現在,更沒有你們的現在。”為了報答黨恩,25歲的王懷則找到黨組織,要求入黨。憑著一副倔強而堅定的神情,他打動了黨組織的領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後,王懷則老人滿懷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時時處處爭先恐後。組織看好他,派他到魏寨擔任民兵隊長,他欣然領命,幹得風風火火。也正是由於他積極的表現,得到領導的認可,在1950年底到1951年初,他被派往榆林接受掃盲教育,回來後擔任了清水糧站的倉庫管理員。

建國初期,受長年貧困的影響,全縣能讀書識字的人不多,有文化有覺悟的人更少。作為一名中共黨員,王懷則的上進心受到組織的肯定,得到接受更高的教育的機會。

1952年,在榆林學習近兩年時間的王懷則,被派往哈鎮農經社工作,次年擔任了農經主任。再到後來,他先後擔任過哈鎮區委副區長、海則廟鄉黨委書記、府谷鎮鎮長。單位再變,崗位再換,王懷則的想法不變:踏實辦事、報答黨恩。

不改初心 遺德感召後人


榆林老黨員王懷則:將信仰融入家風家教


在領導崗位上多年,王懷則老人守著共產黨員的初心與對組織的承諾,不貪不佔,公正無私,連一間房子都沒有蓋過。離休回到老家後,他才整修了舊窯洞,與老伴迴歸了農民生活,直到80多歲,種不動地,才撂下鋤頭。

2018年冬天,王懷則88歲的老伴去世。只隔了一個春節,王懷則老人也溘然辭世。

老人的靈堂很特別,裡邊掛著許多悼挽的字畫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是老人年逾花甲的小輩送來的,他們曾都得到過老人的言傳身教,而今已是地方上各界的名人;有的是老人的兒孫曾孫敬獻的,他們大多也是各自行業的優秀者。

他們親手創作的這些作品,講述著王懷則老人以孝為先、以德樹人、以人為善、以和為貴的品格,和他非比尋常的人格魅力。

聽說王文禮要為父親補交五千元黨費,親友們都說他傻。王文禮卻認為,那是父親的信仰。正是由於這種信仰,父親的一生才昂揚向上,走端行正,氣壯身強。“人應該有信仰,信仰比錢重要。”王文禮說,“這種信仰融入了我們的家風家教中,是父親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我們要當成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

在中共府谷縣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的辦公室裡,老幹局的工作人員交上老人補交的五千元黨費。聽說這是一名離休老前輩的遺願,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三月的陽光,從窗外投射進來,溫暖明亮。桌上,一枚黨員徽章,沐浴在陽光中,閃閃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