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坦克的複合裝甲應用到一二戰的重巡級別以上的主力艦上,防禦會如何變化?

核宇


沒有毛用。

坦克與軍艦不一樣。坦克是炮塔和車身全方位覆蓋裝甲。軍艦由於體積龐大,是重點防護。主要是炮塔、船舷、甲板。其中炮塔最厚,船舷其次,甲板最薄。一般是船舷裝甲厚度等於主炮口徑。在船體內部,彈藥庫、動力艙、燃油艙也有裝甲防護,但是和甲板差不多。

軍艦如果全部覆蓋厚裝甲,將大大增加排水量,然後再增加裝甲,再增加排水量,進入惡性循環。

安裝軍艦200米長,10米寬,100毫米(4英寸)裝甲厚度,重量1500噸。兩個船舷裝甲面積和甲板相當,就要3000噸。就是說,一艘萬噸級戰艦,裝甲就佔一半。這是不可接受的。而且一萬噸的巡洋艦,火炮口徑200毫米以上,不算甲板,船舷裝甲要是完全覆蓋就需要5000~6000噸。加上船體結構用料,需要至少一萬噸鋼材。為了提高速度,裝甲只能減少。

關於複合裝甲的防禦對象主要是破甲彈和碎甲彈。碎甲彈利用“崩落效應”,在均質裝甲內側產生碟形碎片殺傷坦克乘員,破壞設備。破甲彈通過金屬射流穿透裝甲,用高溫殺傷人員,破壞設備。但是對動能穿甲彈的防禦效果不佳。

軍艦上的火炮口徑都比較大,動能巨大,對動能彈頭的防禦只能通過增加裝甲強度來實現。軍艦採用複合裝甲,只能是降低防護水平。適得其反。




一葉楓流靈似舞妖


個人觀點,在二戰時代的重巡洋艦和戰列艦上安裝現代坦克上應用的複合裝甲,對防禦力不會帶來明顯的提高。

坦克複合裝甲的發展背景,是坦克甲-彈之爭過程中,等口徑穿甲彈難以擊穿越來越厚的裝甲,進而發展出重合金杆穿甲體和高速金屬射流這兩種次口徑彈種,穿深極大提高的同時穿孔直徑也變得很小,也就是變蠻力砸大洞為巧勁鑽小孔。複合裝甲就是利用巧妙的結構和材料設計來破壞這種巧勁,可以說是以巧破巧。

二戰期間艦炮穿甲彈主要是被帽鈍頭穿甲彈,屬於一力降十會的簡單粗暴方式。以重巡洋艦為例,主炮口徑一般為203mm左右,主裝甲厚度100~150mm,在主裝甲後面佈置陶瓷橡膠材料結構再巧妙,也擋不住已經穿透了表層主裝甲的一個上百公斤重的硬化鋼坨子。除非佈置幾米厚的複合夾層,但是那樣艦體內空間就別裝別的了。


whoimixmu


首先複合裝甲不是反應裝甲這點要區分 除非複合裝甲加了貧鈾層 不然陶瓷複合裝甲照樣能被打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