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為什麼沒有醃火腿和臘肉的習慣?

專做廣告禮品的工廠


我小的時候都是生活在北方,那個時候也沒有這麼方便的網絡信息,也沒有這麼多的美食節目,所以對於我一個北方人來說不只是沒有醃火腿、臘肉的習慣,甚至我小時候都不知道這世界上有臘肉這種食物存在著。

這在川、貴以及兩湖等地區的朋友看來可能是難以理解的,但這在以前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就像很些自古冬天就不下雪的地方的人,可能很久以前也不太知道有凍梨、凍豆腐之類的食物吧。

所以以前北方不醃火腿、不製作臘肉,就跟南方不做凍豆腐是差不多的原因,因為沒有這個必要,而且最初的時候也沒有這個條件。

臘肉、火腿這種鹽漬的食物最初產生,並不是因為人們無中生有的獲得靈感,無端端的覺得這樣做食物會更好吃。基本上最初都是為了能更長時間保存肉類,以便於以後可以慢慢的享用,時間長了之後才發展成一種特色、風味的美食。

而北方的很多地方並不需要製備臘肉、火腿,尤其是東北地區有著漫長的冬季和乾燥的氣候。簡單點說吧,東北的冬天普遍有零下20到30多度,這已經比絕大多數冰箱的冷凍溫度都低多了,所以並不需要用鹽漬的方式來保存肉類,整個戶外環境就是一個天然的大冰櫃,想要保存點肉類實在是太簡單了。

而且過於乾燥的氣候也不適合製作火腿和臘肉,經過幾次的寒風大雪,臘肉基本就變會成一塊乾巴巴的“硬木頭”了。我們以前冬天洗完衣服掛在外面,幾分鐘衣服就凍的邦邦硬,然後衣服上的水分就這麼從冰的固態,慢慢的慢慢的昇華成氣態消失,最後收進去屋子裡後可能還會有一點點潮,稍微在室內晾一下就OK了。所以如果是在以前的東北製作臘肉的話,放房屋裡肯定保存不了多久,放外面基本上肉質細胞的水分也剩不下多少了,那個肉說是“乾屍”可能還更準確一點,用來當武器使可能都比吃要適合一點。

而除了高寒的東北地區之外,其實在北方也有會製作臘肉的地區,比如西北甘肅的一些地方就是如此,比較有名的就是隴西臘肉了。這種臘肉不同於四川、湖南等地的一些煙燻臘肉,而是通過醃漬之後,在相對寒冷的環境下晾曬而成的,據說也有使用窖藏的做法。而在吃法上也略有區別,隴西臘肉蒸熟之後切片夾在饃裡吃就十分美味,雖然少了些煙火氣息,但勝在相對的柔韌多汁一些,所以隴西也有著“臘肉之鄉”的稱號。

雖然現在信息和物流都很暢通了,各地的特色食材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比較方便的買到了,但是人最初的口味和飲食習慣一旦養成了就很難改變。比如說我也蠻喜歡吃臘肉的,覺得很香很有特色,但是相比較我一些從小就吃臘肉的四川、湖南等地的朋友來說,我還是有點接受不了像他們那麼頻繁的吃臘肉。

那麼大家喜歡吃臘肉嗎?你覺得哪裡的臘肉最好吃呢?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現在是又到了年底了,也是到了製作臘肉的時候了,小編是南方的,湖南張家界的,最近我們這不的人也是一直都在殺年豬,做臘肉,灌香腸等等。

對於我們這邊的人來說,臘肉就是我們放不下的情懷,從小吃到大,一輩子都忘不了的食物。也是我們的最愛。在我們這邊平常做菜,不管做什麼,基本上都要來一點臘肉的,冬天的時候臘肉燉蘿蔔,臘肉炒白菜,臘豬蹄燉海帶,臘肉燉幹筍,還有我們張家界最出名的土家三下鍋都是不能少了臘肉的,來年的時候還有臘肉燉樅樹菌,臘肉燉春筍,臘肉炒萵筍,臘肉炒木耳,尖椒臘肉等等。所以即使現在很多人都在說臘肉吃多了不好,致癌,但是在我們這邊吃臘肉已經是刻入骨髓的一件事,所以吃臘肉的人不僅沒有減少,還是一樣的吃。

但是我們都知道,臘肉在南方是非常常見的,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等等這些地方都是有製作臘肉的習慣的,當然每個地方製作臘肉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安徽上海一帶的只做臘肉就是風吹乾的,很多城裡的人都是這麼做的,但是在我們這邊的都是煙燻的。我們這邊的人也只吃煙燻的,比較有香味好吃,風吹乾的一點臘肉味兒也沒有,小編也是吃過兩次的,不太喜歡吃。

但是北方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臘肉的,或者說從來沒有吃過的。這個我也是到了北方之後才知道的,當時在外面上學,宿舍有三個人都是北方的,內蒙古的,河北的他們一開始竟然不知道有臘肉,而且他們也吃不習慣,覺得臘肉有一股煙味不好吃。

北方之所以不做臘肉就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必要,臘肉一開始出現的原因就是南方人想辦法保存肉,南方的氣溫是要比北方高很多的,比如說現在東北,華北很多地方早就已經零下一二十度了,但是南方比如說我們這邊前幾天還有二十多度,現在這幾天降溫了還有十幾度。所以南方的食物是最容易壞掉的,特別是到了殺年豬的時候,如果不想辦法儲藏的話,那麼過幾天肉就會壞掉,但是北方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們那裡都是零下幾十度,不需要冰箱往外面一放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製作臘肉,而且北方基本上下雪天有小半年的時間,所以根本沒有必要製作臘肉。

還有我們也要知道,南方多山區,北方多平原,製作臘肉是需要煙燻的,南方的山區以前都是燒柴火的,冬天也需要烤火,所以製作臘肉很方便,但是北方都是燒炕的,而且山區比較少,森林少,製作煙燻臘肉的話就非常的不方便。

如果又想吃臘肉的小夥伴,現在差不多訂購了哦,農村的臘肉已經在製作過程中了!


中國美食研究所


北方地區的確沒有醃製火腿和臘肉的習慣,而南方江浙、珠三角、雲貴川、湘贛地區卻有此習俗。這主要原因還是與氣候、地區人口密度以及運輸有關。

1️⃣氣候與醃製肉類的關係

以前,我們的先輩生活艱苦,真正能放開吃肉基本上是在過年團圓時。入冬之後北方很早就進入冰雪寒天的季節,氣溫一度可以降到0℃~30℃,甚至更低的溫度,此時殺了豬也很好保存,甚至冷凍速度超過現代速凍冰箱!

南方就不一樣了,同樣是十一二月份,很多地區還基本都在20℃以上,這個溫度裡豬肉容易滋生細菌和變質。

火腿和臘肉一般情況下需要提前幾個月製作,秋天的溫度更是不適合肉類儲存,所以把豬肉、雞鴨或魚類加工成臘肉、臘魚、臘鴨、火腿就再正常不過了。

2️⃣人口密度和運輸

氣候是影響肉類儲存的主要原因,但人口密度和運輸也是關鍵。在古代甚至近代,雲貴川、湘鄂贛地區崇山峻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也並不便利,尤其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自家宰了豬賣不出去,也運不出去就只能自己做成臘肉吃了。

火腿、臘肉代表著一箇舊時代食物加工工藝,是地域性飲食風俗,不能算是健康飲食,但偶爾品嚐一下也沒啥,不吃的太多或者同時飲用烈酒,倒也沒什麼大問題。

吃火腿臘肉等食物的時候,如果能吃一些新鮮辣椒、洋蔥、綠葉菜或者水果,可以降低亞硝酸鹽和胺類產物結合成有害的亞硝胺,減少健康風險。

又到年根了,您家的年夜飯裡有火腿臘肉吃嗎?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我的悟空問答,您有營養或飲食的問題可以隨時提問!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在此向圖片作者表示感謝!

中國營養學會全國首批註冊營養師

“9.3”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老兵方隊專職營養師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營養學部家庭膳食營養學組副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營養食品分會委員

中國烹飪協會專家委員會公眾健康推廣專家


營養科於仁文


又是一個沒有生活常識的提問者,在提出這樣問題之前,建議你先上網上查查再提問題,否則會鬧笑話的。

說起臘肉,人們首先會想到南方人醃的臘肉、香腸、火腿等美食,但這些美食並不是南方才有的,在祖國大西北的甘肅隴西,也就是唐朝李世民家族的發源地,就盛產這道美食,當地稱之為隴西臘肉,區別於南方乾巴巴的那種臘肉,隴西臘肉是用醃製的方法加工出來的,在當地又分為清真的和漢民的,清真臘肉有臘牛肉、臘羊肉;漢民的有豬肉製成的臘肉,還有一種臘驢肉,賣臘肉的攤子都有一個玻璃櫃,裡面放著大塊的臘肉,瘦肉顏色發紅,惹人喜愛,肥的則是晶瑩剔透,食客購買時一般都會夾在大餅裡吃(在蘭州是這樣),隴西當地是夾在大饅頭裡食用,瘦肉口感有點柴,人們往往喜歡吃肥的,不塞牙,而且入口即化,一點也不覺得肥膩。



有機會你可以來甘肅隴西嚐嚐這種臘肉。順便也來漲些知識。


金志南的美食發現之旅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1137194206420416884, "vid": "e2540fe701ea4875a99a03baa4b99470\

想念味蕾


在俺們東北在嘎達還用燻肉醃製肉類?過去我們過年包餃子直接放到外面速凍,不好意思啊,幾分鐘就凍的邦邦滴,能從年三十吃到2月2,記住啦,這種速凍是不損壞任何食材品質的。真正的天然凍豆腐吃過木有?那味道與冰箱凍出來的完全不一樣滴。東北也醃製白菜,我們叫積酸菜,因為太冷,蔬菜確實不好保存。農村冬天殺豬後都是把肉割成塊,往外面一掛就行了,石頭一樣。


大河於無聲處


總體來說,這個題目很有趣,也符合一般人的認知,南方對於口味的多樣性要比北方豐富得多。

作為一個地理愛好者,很容易在衛星圖上看出南北最大的差異,那就是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很明顯,衛星圖上南方是大片綠地,北方則以土黃色為主。這是物產豐富程度最重要的一個證據。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南方人對口味豐富程度的挑剔,其實就是生活環境慣壞了,想低調,可實力不允許啊。我們來盤點一下主要調味品,看看哪些在北方更豐富。

1,醬類,川湘黔醬料秒殺全國,毫無爭議;

2,蔥薑蒜辣椒,大路貨大蒜大蔥生薑南北打平,南方有香蔥、紅蒜頭、沙姜等特別品種,北方好像沒啥知名的特殊品種。辣椒,隨便揪個川菜師傅,他家廚房最少20種,北方遠遠沒這麼講究。

3,八角桂皮花椒小茴香芥末草果,這都是南方特產,有的北方壓根不能種植。

4,魚露蝦醬耗油紫菜淡菜,北方基本不沾邊。

5,咖喱、黃酒、沙茶醬、芝麻醬、果醬等網紅調料,北方不常用。

6,發酵產品,如豆豉、腐乳、醬香型濃香型酒類,微生物發酵是南方氣候的饋贈品,北方發酵品更單一。

基本上,列出來的幾大類調料,南北差異不是一般的大,物產豐富程度決定了區域人群形成了幾千幾百年的生活習慣差異。

說回臘肉臘腸臘魚,這只是南方人民追求口味多樣性的代表產品的一大類,有條件就吃豐富點,沒條件就吃單一點,長久生活的習慣,不會因為近幾十年物流條件大大改善而立馬產生變化。




君子慎初


我自己猜的啊,是不是因為北方冬天冷和乾燥啊?

南人喜米,北人喜面,南方鄉下的房子大多數是斜頂或者坡頂,北方大多數是平頂。以前的冬儲大白菜和蘿蔔是不是也屬於北方特色,北方一進去冬季,在沒有大棚的時候也真沒啥吃的了,南方就不同了啊。不過中國很多習俗,比如吃餃子,都是在北方基礎上的。也許是和大的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定都的緣故吧。

北方的天氣做不了火腿,燻肉。北方可以做酸菜,粘豆包


悠然漫步的龒


這個應該是由很多關係慢慢演變而來的,生活好了養的家畜多了,等到過年殺只豬來犒勞一下,可是一頭豬太大了,一下子吃不完怎麼辦?那就激發出了各種各樣的保存方法!這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北方天冷天然的冰櫃,肉類食物可以長時間保存。南方溫度高,沒有冰怎麼辦?用鹽醃吸收水份,或曬,或煙燻。方法都是慢慢地摸索出來!到吃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樣可以利於保存食物而且還能成為美味!真是一舉兩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或者說傳統。可能最開始的時候還是在於食物的保存上開始演變而來的。


劉小標美食


柳宗元《捕蛇者說》言到:然得而腊之以為餌,臘(xī):把肉醃後曬乾,便於保存。(到底是叫臘肉還是叫XI肉啊,我一直渾沌,求大俠們解釋了啊。)臘肉的出現和天氣有關,南方天氣炎熱,肉類不便保存,醃後可以長期保存。過去一家人殺一頭豬過年吃,一下怎麼吃得了啊?人們不得不尋找保存方法,大自然是善意和美好的,他提供了鹽,讓美味得以保存。

臘肉的歷史長矣,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說:“只要主動送給我十條幹肉的,我沒有不收留做學生的。”這是春秋時代啊,距離現在2500年以上了。這時候就有肉乾了,歷史多厚重。

至於火烤煙薰味道的出現,我們可以模擬場景來感知這個味道怎麼來的。

。。。居家中,廚房裡長期掛了一塊臘肉,廚房煙熏火燎的讓這塊肉有了煙火的味道,以至於人們認為有煙火味道的臘肉才正宗,味道才正。所以才有今天人們四處薰臘肉的情形。成了霧霾天氣的幫兇之一。

反觀北方,冬天冷,肉類好保存,殺個豬豬頭直接埋了雪裡,吃時拿出一烀就是了。

北方冬天蔬菜不易保存,人們用智慧解決了這個問題,也是鹽醃製,大白菜用鹽一醃放 上水隔絕空氣,便於保存,這就是酸菜了。

口感的形成有地域因素,也有飲食習慣的因素。南北方還是有差別的。

今天,世界在一體化,地球成了一個村,叫地球村。飲食上的地域界限已經不是太明顯,北方也在做臘肉,南方的酸菜口感也很棒。哈爾濱的紅腸來山東落了戶;江南的罐湯包在東北落地生根;山東的煎餅大蔥去了北京,很多人喜歡。。。。。。時代的進步帶來無數紅利,我們正在享受這些紅利。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