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小長假過後,開始上班的你是否又回到了這樣一種狀態——

感覺自己總是處於“社畜式”的勞碌狀態,找不到工作熱情和自我價值,而面對沮喪的現實,彷彿又無能為力,除了妥協似乎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

這個時候,也許有人會告訴你:挺一挺,咬緊牙關,一切都會過去的;

你也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沒有一份工作是容易的,所以我還要再堅持一下。

更有人大放厥詞,大意是如果一份工作你做的很苦,那就要熬一下,熬熬就好了。

但是我想說:

“既然沒有一份工作是容易的,那麼為什麼不選擇一份有意義的、能夠看到未來和希望的工作呢?”

事實上,不論從我這些年的諮詢經驗還是訓練營接觸到的學員們的情況來看,太多的人不怕吃苦,有的甚至死磕自己十多年之久,問題是,這樣的死磕,到底是否有意義?或者說,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呢?

我們不打雞血也不灌雞湯,站在職業生涯規劃師的角度來看,職業選擇是規劃的重要一步,而選擇怎樣的職業,更是一個重要且系統的決策過程。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一、

如何才能成為真正厲害的人?

就像一顆種子,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怎樣的種子,然後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土壤,再去積極汲取陽光、雨露和水分,紮根生長,直至枝繁葉茂。

同樣地,放在每個人的職業發展情境來說,每個人就像一顆種子,選擇適合的職業和環境,首先要認識自我,其次要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能力、特質及興趣的土壤,接下來就是在具體的事務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激發自己的潛能,漸漸地假以時日,最終像一棵樹那樣,在某個領域紮根、生長,直至開花結果,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才是我們職業生涯規劃師眼裡真正的“成功”。

從這個衡量標準來看,如果一個人在不適合自己的軌道上努力甚至死磕,倒不是說這個人一定沒有成功的希望,只是從投入產出比方面去考量,可謂“事倍功半”。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職位上苦苦努力了多年依然無法勝任,這個時候則需要停下來,好好回望過去的職業經歷,分析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只有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才能設立可以到達的職業目標,有了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再做出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二、

分享一個真實的職場案例故事。

兩年多前,一名來自北方的姑娘Cassie懷著滿腹困惑前來找我諮詢。

從Cassie履歷上看,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姑娘,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985高校英語系研究生學歷。

畢業後的Cassie先是進入了一家外企做總經理助理,一年半之後跳槽去了家知名英語培訓機構做教務工作。

一晃四年多下來,Cassie的工資並沒有明顯的增長,擁有高起點的她,反而越來越沒有自信,變得越來越迷茫,她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想跳槽,但又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或者說,不清楚怎樣的職業才真正適合自己。

按照她話說,她工作了四年,也真真熬了四年,覺得自己都快要得抑鬱症了,實在太痛苦了!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1、目標職位能否滿足你的核心需求,決定了你能堅持多久

我常常和諮詢者或訓練營的學員們打這樣一個比方,就好比兩個人因愛情走入了婚姻,但決定這場婚姻能走多遠的,恰恰在於兩人的三觀是否契合。

這個原理放在職業選擇中同樣適用。

比如,一個對賺錢有強烈渴望的人,卻遵從父母之命選擇了穩定的體制內工作,必然會感覺渾身力氣無處施展處處憋屈;
而一個注重安全感的人,選擇了競爭激烈的營銷類工作,必然會受挫感滿滿處處碰壁。

在每個人的認知裡,由於個人的成長環境及經歷不同,對於價值觀的追求自然不盡相同。

在Cassie這裡,她天資聰穎,從小爭強好勝,加上家境優越,從來不曾為錢操心,因此,反倒是工作是否有挑戰、能否激發她的鬥志是她最看重的價值觀。

而不論是總經理助理還是英語培訓機構的教務工作,無疑都是輔助類崗位,這類崗位注重的是按部就班做事,並沒有太大的挑戰性,所以天長日久,難免會磨滅她的鬥志和激情,讓她倍感沮喪而無力。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2、你的能力是否匹配崗位要求,決定了你在這份工作中是否能夠獲得成就感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叫做“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是無數的職場案例告訴我們的恰恰相反,那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人的優勢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你要願意做一件事情;
其次你能夠做的不錯,從而獲得成就感;
接下來你才會深入研究,從而反覆地獲取成就感;
最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力不斷予以強化,最終形成你的核心能力。

就拿打遊戲這件事來說。

你會發現現實中有人喜歡打遊戲並且頗有研究,有人不喜歡打遊戲所以談不上去研究遊戲。

這裡面有個核心的差別就在於——

你是否具備這樣的意願,以及,你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做好它?

如果一個人有意願打遊戲,同時又能夠鑽研遊戲的套路,不斷地在遊戲中獲取勝利,這樣的人自然會在遊戲中體驗到競技的快感;而如果一個人沒有意願或者即便有意願打遊戲卻總是輸,自然就不會對遊戲這件事形成穩定且長久的興趣。

這才是興趣的真相。

也就意味著,興趣這件事情,其實和能力密切相關。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回到Cassie的案例中來。

經過系統的分析,Cassie具有相當不錯的表達能力,英語掌握的相當不錯,專業能力也很棒,說話邏輯清晰、注重禮節,很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

而Cassie所從事的教務工作,主要內容就是協助上課老師做好課前準備:例如制定課表、通知學員按時上課、打印材料、準備相應的教具和課件,同時還負責學員的課後回訪工作,挖掘學員的轉班訴求,等等。

從工作內容和能力匹配情況來看,Cassie的溝通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的發揮,但是她的語言及專業優勢在這份職業中得不到發揮。

從Cassie的口中得知,原來,這家英語培訓機構是外教上課為主,她在這裡做了兩年多,看不到職業前景,這是她焦慮的根源。

3、一份適合的職業,是能夠契合你的特質,並能讓你做到“揚長避短”。

經過分析得知,原來,Cassie的實感偏弱,直覺和思維能力較強。

也就意味著,對於現實問題的細枝末節,Cassie的敏銳度低,因此在助理類工作中,她體會到的是深深的挫敗感。

經過評估,在Cassie的特質層面,這份工作的70%左右的內容用到的恰恰是她的短板,例如她的情感特質偏弱,導致她在和學員溝通的時候,過分關注事實,無法做到共情,導致學員投訴她服務不夠熱情,說她說話不好聽;而她特質裡的潛在能力,例如創意力、想象力及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份工作中毫無施展的餘地。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三、

第一次溝通結束之後,Cassie對自我的認知有了客觀全面的瞭解,於是我給她佈置了任務,讓她去搜集相關的職業信息,再來進行二次諮詢。

在二次諮詢中,結合Cassie蒐集的職業信息,我帶她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梳理。

由於Cassie學習期間有過一年的交換生經歷,有一定的留洋背景,加之她強大的思維能力,結合她的創意和想象力潛質,最終我們鎖定了這樣幾個職業方向。

1、留學機構的諮詢顧問

事實上,一名優秀的留學諮詢顧問,是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和信息蒐集分析能力,例如她需要了解客戶的興趣、成就、教育及職業目標。

對於做事喜歡規劃、思維能力發達的Cassie而言,不論是給自己制定目標,或者捕捉他人需求,結合他人背景制定目標,再進行系統的分析和建議,都是在她的潛能區,是可以經過實踐進一步挖掘和強化的優勢能力。

2、教育培訓機構的課程研發人員

由於Cassie具備一定的創意能力,對於工作的難度和挑戰度有明顯的追求和渴望,同時她的專注力強,又想要在專業領域上進一步發展,那麼課程研發人員無疑能很好地滿足她的職業訴求、錘鍊她的專業能力。

3、一對一英語私教

這是Cassie在主業之外,如果精力時間有餘,可以開啟的興趣通道。

她的目標客戶可以是初中以上的青少年人群,當然,想要做好一對一英語私教工作,需要累積一定的專業度和知名度,這樣的專業度和知名度,是可以在留學顧問或者英語課程研發工作中獲得和萃取的能力部分。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四、

五一線下訓練營期間,我的助理收到了來自Cassie的最新進展和消息。

不知不覺,離她上次諮詢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了。

諮詢後的Cassie順利應聘到了一家留學機構任職,目前已經成為該機構的資深留學顧問了。

她目前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給孩子做留學規劃,她每天如飢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不論做事效率和獲得的成績都比過去有了明顯的進步和長進。

Cassie和我們不無感慨地說,曾幾何時,她對能力的理解過於狹隘和偏頗,她一度認為,所謂能力的重要標誌,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但是經歷過這次職業轉型的她漸漸明白,原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古訓是對的,每個人都要認識到自己的特質,因勢利導揚長避短,才能走出低迷的狀態,活出高效的人生。

看到Cassie的反饋,我感慨萬千。

是啊,無數的雞湯文告訴我們,如果一份工作讓你感到痛苦,沒關係,熬一下就好了,很多人不都是這樣熬過來的嗎?

但是我想問,但如果這份職業真的不適合呢?

難不成前輩走的彎路,也是值得我們效仿的嗎?

在我看來,如果一份職業讓你痛苦萬分,與其麻痺自我勸說自己“熬下去”,倒不如思考一下這幾個問題——

1、我熬下去的意義在哪裡?
2、熬下去能獲得想要的未來嗎?
3、憑我的能力,到底能不能熬下去?
......

如果還是想不清楚,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千萬不要不明就裡地熬著,直至耗盡了最後的熱情和耐心,蹉跎了歲月,甚至熬出了心理疾病,那就太得不償失了。

“人的一生中關鍵的就那麼幾步,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 《人生》

“我工作四年,熬了四年,差點熬成了抑鬱症”:我勸你不要苦熬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三個月銷量破五萬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