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尘世中的迷途使者


“刘伯温出殡,有人放鞭炮庆祝”这件事纯属虚构!此情节取自胡军主演的影视剧《朱元璋》。

根据影视剧中演绎的情节,刘伯温在服用了胡惟庸送来的药后不久便去世,死后刘伯温的儿子拉着装有刘伯温棺材的车返回青田故里,但在路上遭到了一群人的嬉笑,这些人边喝酒边将鞭炮点燃后扔到刘伯温的棺材上以示庆祝,只有马皇后赠香一柱,宋濂,吕昶两位大臣于城门外跪拜。


那么那些燃放鞭炮的人都有谁呢?根据后面李进对朱元璋的上奏可知,他们是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

至于这些人为何如此痛恨如此羞辱刘伯温,其实以剧中的剧情再结合历史史实也不难理解,费聚,唐胜宗,陆仲亨等人属于淮西勋贵,而淮西勋贵是朱元璋起家乃至平定天下的主要核心力量,可以说没有这些淮西勋贵就没有朱元璋的帝位,所以朱元璋称帝建国后,这帮淮西勋贵得到了最丰厚的册封和赏赐,并成为朝廷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那么有多强大呢?我们可以看看淮西勋贵里都有谁—李善长,徐达,汤和,胡惟庸,蓝玉等,还有费聚,唐胜宗,陆仲亨等淮西二十四将,说到这“淮西二十四将”又不得不多说几句,这二十四将就是当年朱元璋离开濠州城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人,这个情节在《朱元璋》中也有演绎,不过我记得剧中好像改编成了“十八将”,包括徐达,汤和都属于这二十四将之列,所以“淮西二十四将”更是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

由此可知,淮西勋贵这个集团里的成员在朝廷中的地位有多高!毫不客气的说,在明初的几年里,这些淮西勋贵真的是横着走,因为在他们看来,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甚至连朱元璋也是淮西子弟,是自己人,既然连皇帝都是自己人,那还有什么可忌讳可畏惧的呢?那就尽情的放纵吧!



于是随着天下大定,淮西勋贵们开始日渐骄横,他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甚至贪赃枉法,陷害忠良,昔日的开国功勋们正在一步步堕落成危害江山社稷的不稳定因素。其实对于淮西勋贵的变化,朱元璋早已有戒心,所以在立国之初他便封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刘伯温为御史中丞,承担着纠察弹劾百官的重任,刘伯温也不负朱元璋所望,收集了很多开国功臣尤其是淮西子弟的罪证,也因此刘伯温受到了这些淮西勋贵的痛恨,在这些淮西子弟看来,刘伯温是一个外人,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因为刘伯温的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那就是浙东集团。

所以明初朝廷之上就变成了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的抗衡。

但我个人认为,刘伯温打击淮西勋贵只是因为这些人确实犯下了很多罪行,刘伯温为人嫉恶如仇,刚正廉洁,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朝的稳定,为了天下百姓,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党争,但淮西勋贵们肯定不会这么想,而朱元璋也肯定有将刘伯温当棋子的想法,利用他来制约来削弱淮西集团的势力,毕竟自明朝开国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不能算是淮西集团了,这一点朱元璋心里清楚,但其他淮西子弟并不能理解。

可不管怎么说,刘伯温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淮西勋贵们的利益,所以刘伯温死后,这些人很高兴,而《朱元璋》这部剧里更是编出了费聚,唐胜宗,陆仲亨等人燃放鞭炮庆祝的情节,当然了,前面说过这个情节肯定是假的,因为根据正史记载,刘伯温是在京城染病后,抱病回到家乡青田,后在家乡去世的。

那么这里就大体说一下以上三人的结局吧!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包括李善长,费聚,唐胜宗,陆仲亨在内的一干淮西勋贵以“与胡惟庸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捕下狱,最终被诛杀并削其爵位。

而“胡惟庸案”和不久后的“蓝玉案”也极大削弱了淮西集团的势力,朱元璋顺势废除丞相制,集大权于一身,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此看来,不管是刘伯温,还是李善长,亦是胡惟庸其实都是朱元璋的棋子。


咸鱼闲聊


这是电视剧《朱元璋》的情节,不过这个情节称得上寒酸,刘伯温死后,只有他一人儿子拉着一口薄皮棺材,一个人栖栖遑遑的走在南京城的大街上,几个身着便装的军人在棺材车后面欢呼,有人还把点着的鞭炮扔到棺材上。


刘伯温当时被封为诚意伯,家里混的再穷也有工资吧,混的再不济也有几个家丁吧,咋一死就他儿子一人拉着他的棺材往家走呢,连个牛车都不雇,我查了一下南京到他的老家浙江温州也有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刘大公子这是打算一步一步走回老家去吗?

这段剧情为了矛盾而枉顾现实,编的很随心所欲,看了一下编剧,原来编剧是朱苏进老师,我也就释然了,他笔下的历史剧一直如此的,脑洞大开,随心所欲,高兴就好。


他编的《康熙王朝》,为了让剧情好看,让康熙皇帝和台湾郑家真的打起来了,为了让剧情更好看,把死了的郑经从坟里拉出来,表演了一回横剑自杀的戏码。


大约郑克塽看了都得崩溃:朱老师,我呢,您把我写丢了,您让我怎么和阿珂处对象呢?


最近朱苏进老师编剧的《封神演义》更是彻底放飞起来,除了电视剧中的人名取材自许仲琳的原著,整个剧就和封神原著没有多大关系。有人猜测朱苏进大约没看过封神原著甚至连《哪吒传奇》都没看过,就开始编了。

所以破天荒的我们第一次看到杨戬和妲己谈恋爱,打材的樵夫武吉变成了姬发。


以朱苏进对历史一贯漫不经心的态度,这部《朱元璋》开出啥脑洞来也不新奇。


电视剧中当然是刘伯温和这几位将军有矛盾,他们才在他死后干这种事,电视剧中朱元璋像个腹黑的小人,躲出京城半年,让胡惟庸和刘伯温互相斗,刘伯温一死他就打算回京城收拾残局。



扔鞭炮的这几位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后来都因为胡惟庸案受到株连,让他们出场表演一下对胡惟庸的忠诚,大约朱苏进觉得挺好。选择这三人一个是他们都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另外一个大约是在《明史》这三个人的传记和刘伯温挨得很近,朱编剧就抓了他们的壮丁。


历史上刘伯温死于明洪武八年,在明史中说他是被胡惟庸下药毒死的,但是不是死于南京。



大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就很聪明的高老回家了,隐居起来,他想象张良一样不问世事。


在老家刘伯温很低调,青田县当地的官员知道刘大人在家隐居,很想拜望,但是刘伯温都托词不见,后来知县老爷化妆成百姓终于见到了刘伯温,一番畅谈后知县亮明身份,刘伯温起身就拜,完全把自己降低成当地的一个百姓。


在老家朱元璋有时候会给他写信问一些问题,刘伯温也会写一些表章给朱元璋汇报自己的所见所思,他的这些书信表章是绕过中书省直接呈现给皇帝的,这就惹的一个人不高兴了,这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当时是左丞相掌管中书省,看到刘伯温绕过自己自己找皇帝陛下汇报工作,他很生气。


胡惟庸让御史攻击刘伯温有谋反之心。朱元璋没说什么,但是刘伯温吓的够呛,从老家回到到京城一直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呆着,直到洪武八年他病重。

这年三月,朱元璋亲自写了表彰刘基的表文,然后派卫队送他回老家: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


刘伯温去世时六十五岁,在古人也算高寿,他和朱元璋到死都没有闹翻过,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结局比,刘伯温已经是善终了。


因为和朱元璋关系不错,所以即使淮西旧将对他有怨言,大约也不敢违逆老大朱元璋的面子,给刘伯温的棺材上扔鞭炮吧,而刘伯温身后也不像电视剧那样寒酸,要儿子亲自拉着棺材回青田县,人家是病重时皇帝亲自派人护送回家的,在老家去世的。


所以,有的电视剧看看就得了,当不得真。


==================================


薛白袍


有关于刘伯温的死,历来是迷雾重重。有人说是胡惟庸杀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更有人说是朱元璋的过。

生前号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神算子,为何死后沦落到了被别人往棺材盖上扔鞭炮的下场?

往刘伯温棺材盖上扔鞭炮的又是谁?原来是淮西的将领: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等人。他们到底和刘伯温什么矛盾?为何做出这种事?

刘伯温本来闲赋在家,为何重回京城?

在讲到刘伯温死之前,我们先讲一下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疑团?先从杨宪说起,当时朱元璋开科考,但是杨宪的外甥作弊,被朱元璋抓个现行。

由于朱元璋不知道是杨宪外甥,所以就交给他去审问。也因此被胡惟庸弹劾,结果就是杨宪身首异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刘伯温渐渐被孤立,朱元璋也猜忌刘伯温。

(刘伯温这里面也牵扯了,如果真的说起来就多了,这里不再展开。只要知道刘伯温最后牵扯到了这件事情,被朱元璋所怀疑。)

再加上刘伯温的身体也不好,于是向朱元璋主动请辞。虽然闲赋在家,但是刘伯温内心却闲不住。他让在京城为官的儿子刘琏带了一封奏折,建议在殴、闽处设置一个巡检司,防止此地出现叛乱。

但是他的奏折被胡惟庸抓住把柄,告诉朱元璋刘伯温有帝王之气。由于他在那里想立一块自己的墓地,由于当地百姓不答应,所以便想在这里设置一个巡检司,以此来为难当地百姓。

朱元璋面对这样的弹劾,刚开始并没有发表什么言论。后来这件事情被刘伯温知道之后,亲自跑过来见朱元璋。不过朱元璋装傻什么都不知道,明里暗里的表示自己不管这件事情。

所以刘伯温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最后只好住在儿子在京城的家中(为了避嫌)。这个时候朝廷当中也不是一片安宁,朱元璋总是感觉之前的的兄弟开始有了异心,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试探他们。

他准备带着太子朱标前往黄山住一段时间,朝中所有的事务全部交给丞相胡惟庸,看一看这些人的反应。

果不其然,朱元璋出走之后,胡惟庸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就差点没有坐在龙椅上面了,完全就是第二个皇帝。

而且处理政务飞速,堆积半年的政务,被他用半个多月就已经处理结束。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的所作所为,都被朱元璋的锦衣卫看的紧紧,每天都会有人把奏折呈递到黄山。

离开京城半年之久的朱元璋,看胡惟庸越来越不顺眼,于是让朱标草拟了一份文件,升任刘伯温为督查使,想让刘伯温给胡惟庸一点压力,看他到时候怎么应变。

已经在家闲赋多年的刘伯温,此时接到圣旨不仅没有开心,反而满面愁云。原来此时的他都已经得了绝症,而且从儿子刘琏口中听说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早已经断定他命不久矣。

得了绝症的刘伯温,本来想称病在家,但是朱元璋听说之后,又从黄山加送过来一封圣旨。让胡惟庸带太医,去看望一下刘伯温,并且还带了汤药。然而就在刘伯温喝下后,当天晚上腹如绞痛,凌晨就死了。


淮西将领为何要放鞭炮庆祝?

刘伯温去世之后,整个京城流言不已,有人说是自杀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胡惟庸杀掉的,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指使他杀掉的。那么和湘西将领里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说下为何是胡惟庸杀刘伯温,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是想借助刘伯温之手,来整治胡惟庸,只是他并不知道刘伯温的病情这么严重。而且在胡惟庸看来,刘伯温也是装的。

然而他为了以防万一,还是选择赶尽杀绝。于是借助朱元璋之手,来给刘伯温送药的时候,往药中投了毒结束了刘伯温的命。那么这和湘西将领什么关系?

因为在胡惟庸主政的半年时间里面,整个朝中都是以胡惟庸为首是瞻。朱元璋看到送到皇上的奏折,曾经这样评价道:胡惟庸他已经越过徐达、李善长、汤和等人,直接成了这些武将的头。

原来当时朱元璋走的时候,征北大军马上就要回来了。按照通常的情况来说,如果朱元璋在的情况下,会在武英殿当中犒赏大军。但是朱元璋不在,虽说该犒赏的犒赏,但是胡惟庸千不该万不该,把这场宴会开在了武英殿。



这已经是越俎代庖了,本来是皇帝用来招待别人的,丞相这么做什么意思?而这些武将看到胡惟庸的权利这么大,自然是极力的维护他。而且胡惟庸不顾法纪,额外给了这些人很多的赏赐,又是一大罪过。

而这边刘伯温去世之后,只有两个朝中老臣敢出来送行,外加有马皇后的一炷香。原来其他人都是怕胡惟庸的权势,毕竟当时外界一直谣传,是胡惟庸害死刘伯温。

这些人不仅没有送行,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等人,还往刘伯温的车顶上扔鞭炮。不仅是在讽刺刘伯温,同时也是在向胡惟庸表示衷心。

后来朱元璋从黄山回来之后,立刻开始整顿朝政。并且还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直接把胡惟庸打入大牢。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满朝的文武在第2天之后立刻上奏折,全部都是在弹劾胡惟庸。
朱元璋也终于借助这个机会,一举端掉胡惟庸一伙,其中就包括了之前往刘伯温车顶扔鞭炮的侯爵。整个过程牵扯到3000多个人,也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胡惟庸案。


史之策


如果题主按照《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来看,你大可以直接去追剧,就能知道放鞭炮嘲笑刘伯温的三个人延安候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 平凉侯费聚的结局。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我们后人所热衷的电视剧所篡改,甚至掩埋了历史的真相。

电视剧《朱元璋》可以说除了剧里的名字是真的外,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假的,而且假得很伤心。当然也包括题主说的这个情节,下面我会大概说说。

延安候唐胜宗、吉安候陆仲亨、平凉候费聚三人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都是跟随朱元璋起兵的老班底,他们三人在洪武三年都被封为79位侯爵之一,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爵名中得知,他们三人都是因军功封侯的。

电视剧中的有很多歪曲历史的地方,比如,血战洪都的根本就不是蓝玉,而是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儿,此时的蓝玉都还没崭露头角呢;包括题主说到的唐胜宗,剧中他居然成了曹国公,你让李文忠情可以堪啊;更扯的就是常遇春了,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开始封赏群臣的时候,常遇春都已经死在北伐途中了,世袭他爵位的是他的儿子常茂,电视剧中常遇春居然还站在朝堂上。

当然该剧最大的BUG就是题主说的刘伯温的死亡问题了。

民间一直流传中山王徐达是被朱元璋用蒸鹅杀死的,诚意伯刘伯温是被胡惟庸给毒死的,而且该剧居然也采用了这些野史杂谈。

历史上的刘伯温死于洪武八年,刘伯温在大明开朝没多久就退休回家了,后来遭受了胡惟庸的妒忌后,转而回到京城养老,病重期间,朱元璋令人护送回了浙江青田老家,过了一个多月就死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伯温是自己病死青田老家的,难不成让唐胜宗、路仲亨、费聚三位侯爵骑马跑500多公里到刘伯温的管材上去放鞭炮?

最重要的是,他们三位其中有两位在洪武八年根本就没在南京,比如唐胜宗,他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正在陕西镇守呢,连刘伯温的追悼会都参加不了,更不可能去棺材上放鞭炮。

他们三人能够受封侯爵,肯定是为大明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勋的,特别是唐胜宗和陆仲亨,都是明朝开国战争中有名的将军,并且在洪武年间基本都是东征西讨,立下了战功同时也遭受了朱元璋的忌惮。

那么历史上三人真实的结局是如何的呢,他们三人都同时卷入了洪武二十三年的蓝玉案,全部被朱元璋给杀了。

我们现代的电视剧虽然有很多演义的成分,都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但是这种太过离谱,甚至扭曲历史真相的电视剧还是应该慎重,它们给民众一些错误的知识,这对我们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沉墨I方之城


此处的情景出自于电视剧《刘伯温》,说的是刘伯温死后不久,刘伯温的儿子拉着装有刘伯温棺材的车返回青田故里,在途中遭到了一群人的嬉笑打闹,更过份的是,这些人还放鞭炮点燃后扔到刘伯温的棺材上以示庆祝。那么这些放鞭炮的人都是谁?他们为什么对刘伯温如此痛恨?

这些放鞭炮的人都是淮西勋贵

淮西勋贵又称淮西政治集团、淮西功臣集等。淮西勋贵地位显赫,是朱元璋在长达十余年的创业过程中,一起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一群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淮西官集团首领就是李善长,李善长位极人臣,官至左丞相,权柄通天。在明朝建立以后,这些淮西勋贵居功自傲、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陷害忠良,违法犯政,让朱元璋大感头疼。

于是朱元璋问刘伯温,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是前车之鉴,制度过于宽松而失天下,所以应该肃整朝纲,但凡大臣宦官不论官阶大小、多大功劳,一旦犯错都应该依法处治。御史也应该毫无顾忌的检举弹劾,赏罚分明”。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刚巧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而李杉正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善长请求刘伯温对李彬从轻发落,可是妒恶如仇的刘伯温没有答应,并派人上奏给朱元璋,得到批准后,刘伯温便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结下了不解之仇。



刘伯温之死

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服食了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一直到了农历四月十六,刘伯温终于撑不过他的大限,在自己的家乡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由于生前刚直不阿,刘伯温得罪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这些人也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只是由于有朱元障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得逞。听说刘伯温死了,这些淮西勋贵可高兴坏了,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往刘伯温的棺木上燃放鞭炮以示喜闻乐见,泄愤庆祝。



朱元璋怎么处理放鞭炮这些人的?

朱元障根本就没有处理这些人,因为正史上没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刘伯温在死之前已经告老还乡,是在家里逝世的,下葬出嫔时哪些淮西勋贵根本不知情,又从何扔鞭炮呢!电视上的剧情只是社撰硬加上去的,当不得真。

电视中扔鞭炮的人是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当时扔了鞭炮后并没有被处罚。到了公元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包括李善长,费聚,唐胜宗,陆仲亨在内的一干淮西勋贵以“与胡惟庸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捕下狱,才最终被诛杀。

刘基温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明朝建立后又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一心为了朱元璋的江山利益着想,为了治国安邦而一直和淮西勋贵作斗争。其实按照他的功勋来看,按理应该坐上左丞相之位的,只是按照朱元璋的秉性来看,位极人臣也未必是个好事。像刘伯温这样能老来病死在家乡,已纪是一种福气了。


小刀刀说史


刘伯温一向主张压制淮西勋贵,因此出身淮西的将领对他恨之入骨。刘伯温一死,这些淮西将领弹冠相庆,甚至向刘伯温的棺材扔鞭炮,可见这帮将领真是鲁莽武夫。刘伯温与淮西将领,一文一武,都曾是朱元璋倚重的,然而天下大定,他得为子孙后代剪除大患,因此首先瞄准的就是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勋贵。除掉胡惟庸之后,斩草需要除根,所有胡惟庸党羽一个不留!至于他对刘伯温,打击幸灾乐祸者,也是表达了对功勋老臣的情义,这正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不排除对刘伯温的敬重和怀念,但更多的是借力打力,帝王之术。


醉客聊斋


朱元章在朝里小人不敢溜出尾巴,去黄山住是以退为进的好办法!傻子也会想到一定留下眼线,偏偏胡没想到!借胡除掉刘,而再再借除奸机会除掉胡!高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