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學衡派: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志業

文| 喬克

凡有支持者,必有反對者。學衡一派是新文化運動的鐵桿反對者。梅光迪、吳宓、胡先驌認為新文化運動為“模仿西人,僅得糟粕”,攻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為詭辯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1922年1月,《學衡》雜誌創刊,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一批任教南京東南大學的學者主持其事。此後,以《學衡》為中心,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者,他們辦刊物,做研究,反對新文化運動,形成一箇中國近代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思想流派,史稱“學衡派”。

學衡派的出現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反動。他們以反對新文化運動者的“話語霸權”起家,主張中西思想融通,弘揚傳統文化,堅持保守主義的立場制衡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主義。這一點在《學衡》的簡章中開宗明義道出:“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判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

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學衡派: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志業

《學衡》一創刊,就將矛頭對準新文化運動派所倡導的白話文。梅光迪在第1期發表《評提倡新文化者》一文,說陳獨秀、胡適等“其言教育哲理文學美術,號為‘新文化運動’者,甫一啟齒,而弊端叢生,惡果立現,為有識者所詬病”。胡先驌連載批評胡適的長文《評〈嘗試集〉》,將其開新文學風氣的作用一筆抹殺,說胡適“復摭拾一般歐美所謂新詩人之唾餘”,斷定《嘗試集》的價值與效用為負。胡先驌勸告青年不要模仿“頹廢派”,“今日新詩人創作新詩之方法錯誤”,說明此路不能。吳宓也在第4期刊出《論新文化運動》。批評白話文虛妄誇張,自立體裁,非牛非馬,不中不西,使讀者不能領悟,必將造成國粹喪失,文字破滅,國將不國,凡百建設皆不能收效。

《學衡》出版後,立即招來新文學陣營重要人物的批評。1922 年 2 月,周作人在北京《晨報》發表《評〈嘗試集〉 匡謬》,魯迅也撰寫了《估〈 學衡〉》,沈雁冰(茅盾)在《時事新報》刊出《評梅光迪之所評》,批評學衡派的陳腐之見,只不過是“左近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魯迅語)。

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學衡派: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志業

確實,學衡派出現的1922年,新文化運動派已經佔據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話語,白話文也於1920年通過教育立法進入小學一二年級課本。學衡派雖然得到王國維、陳寅恪等部分知識分子的認同,卻難以取得思想文化界的主流地位,其曲高和寡,不追隨時代潮流的悲劇命運可想而知。

學衡派與新文化派爭論的另一個焦點是傳統文化。以發揚光大中國文化為己任的學衡派,堅守中華民族本位文化的信念,尊重傳統信仰,反對激進主義否定傳統文化,秉持文化保守主義立場。柳詒徵是學衡派享有盛譽的文史學家,其《中國文化史》近年來重新受到關注,頗受讚譽,影響很大。他在書中開宗明義探求中國文化的真精神,認為中國文化的根本,就是天性出發的人倫,所謂人倫就是維護中國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等級秩序。

對待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態度上,學衡派成員具有普遍的共識。吳宓、陳寅恪等與柳詒徵的觀點互相補充。王國維投湖自殺後,吳宓在《學衡》出了兩個專號,認為王國維身上寄託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吳宓在兩首詩中寫道,王國維自沉是效法屈原的殉“君臣”之“大倫”。陳寅恪在一首《挽王靜安先生》詩中同樣說明王國維自沉是效屈原投水。

針對新文化派激烈反對傳統文化,他們主張正確對待歷史和過去的文化,持同情的理解態度。柳詒徵說,今天的中國是過去中國的發展,傳統不論好壞,都會影響到今天。因此重要的問題是對舊文化要有所因襲而又不能全部因襲,要明確選擇的原則。吳宓提出發展的傳統觀帶有極強的思辨色彩,最能體現學衡派的共識及得失。吳宓認為,人是生活在傳統中的,傳統是現在中國的過去。人不能脫離現在,自然也不能脫離傳統。所謂進步是傳統的不斷吸收與適應。他指出,進步是傳統的不斷吸收與適應。在這裡吳宓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發展進步,只能是傳統的進步與發展。

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學衡派: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志業

吳宓,陝西涇陽人,留美期間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與梅光迪、胡先驌等學者組成學衡派

吳宓還提出了傳統的現代性轉換的重要思想。他說,當今時代,無視世界潮流而固守舊文化,必阻礙國人的進步,但是盡棄舊物,又不免失去國性。正確的方法,是依世界潮流,“於舊學說另下新理解,以期有裨實用”。就是要借用現代西方學說對傳統進行重新解釋,以實現現代性轉換。

梅光迪曾把學衡派的文化保守主義行為看作是人文主義運動在中國的展開。學衡派的主力人物,如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人,多師從美國新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尊奉其師為治學根源,視新人文主義作為其思想資源。

白璧德(1865—1933年),長期任教於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是20世紀初美國文學批評界的泰斗,新人文主義領袖。白璧德抨擊自然科學對人文學科的侵犯,呼籲節制情感,迴歸人性和傳統,恢復人文秩序。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超越了西方本位論,主張綜合東西文化。他尤其喜愛東方文化,經常引用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來闡釋自己的哲學。白璧德及新人文主義對學衡派成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文化觀念和文學批評。

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學衡派: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志業

《國學研究院》,2001 年,陳丹青,油畫,縱180 釐米,橫 225 釐米。

現代中國的學術爭論,必援引西方思想作為助力。胡光迪、吳宓、胡先驌等學衡派學人批評胡適等新文化派的重要論點,就是後者引用的西方學理並非歐美文化的正宗和精華。如吳宓在《論新文化運動》一文中說中國的新文化簡稱之曰歐化。清末光緒以來,歐化則國粹亡,新學則滅國粹。“言新學者,於西洋文明之精要,鮮有貫通而徹悟者。”“西洋真正文化,與吾國之國粹,實多互相發明,互相裨益之處。可以兼蓄並收,相得益彰。誠能保存國粹,而又昌明歐化,融會貫通,則學藝文章,必多奇光異彩。”吳宓認為對西洋文化的選擇,“當以西洋古今博學名高者之定論為標準,不當依據一二市儈流氓之說,偏淺卑俗之論。”學衡派認為青年一代盲從這種淺薄之說,導致學風、校風敗壞,學潮高漲,社會動亂。梅光迪致信胡適,要他對此負責,說“學生之黑暗,足下輩之‘新聖人’不能辭其責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