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医学两张秘方解读

太和医学两张秘方解读

作者

封树志 姚安萍 姚永平

封树志老师是姚树锦先生后半生追随最久的弟子,深得先生真传;姚安萍姚永平为姚树锦先生子女,聆导师家学深厚,三人均为树锦国医馆栋梁,太和医室骨干。

1985年5月姚树锦老师向国家无私地献 出了两张家传秘方.一曰“固本咳啱丸”,一曰 “胆胃通降片”。当时经国家有关部门论证鉴定 后,使之转化为科技成果,制成两种中成药,其中“固本咳喘丸”在1987年获陕西贫医药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获北京百病克星大奖赛 奖励。其中“固本咳喘九”销往三十余个国家和地 区,造福于广大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 两个秘方疗效显著也正是“补脏通腑”和“阴阳升降”学说在临床应用的范例,现介绍如下:

“固本咳喘丸”由红人参、北五味、川贝母、 辽细辛、白芥子等组成,具有止咳定喘,健脾化 痰,益气助肺,补肾固摄之功效,适用于咳、痰、 喘、哮的虚寒证患者。对现代医学中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亦有理想之疗效。 方中川贝母为平喘之良药,尤其适用于肺虚久 咳;白芥子一药据《本草纲目》记载:“利气豁痰, 除寒温中……治喘嗽。”中焦湿聚则成痰,“温 中”即温脾阳,脾阳健则何痰之有?五味子归肺、 肾经,益气生津,既能补益脾肾,又能敛肺气而 止咳喘,有收敛固摄肾气的作用,且具有养心安 神之功辽细辛,辛温,既能发散在表之风寒,又 能祛除入里之寒邪,有通达太阳、少阴之表里的 理想效果;红参大补元气,为治疗脾气虚,肺 气虚证之要药,肺虚咳喘者配五味子收效甚 速,用于正虚邪实者,可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常见的咳、痰、喘、哮属慢性虚寒证患者,其病本 在肺、脾、肾三脏而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 固摄。古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 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 根”等论述,可见该病既久,则肺、脾、肾三脏受 损。本虚则应“固本”,扶正则可祛邪,“正气内 存,邪不可干”,故咳、痰、喘、哮即可治愈。所以 “脏虚”者必须以补脏为主,乃“虚者补之”之意。 “固本咳喘丸”正是这一理论和治疗原则在临床 应用的体现。因此,本药在临床应用的范围非常 广泛,对肺气不足,脾失健运,肾气不固引起的 —系列临床症状均有可靠的疗效。

“胆胃通降片”由姜半夏、大黄、枳实、广木 香、黄连等组成,具有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开清降浊、平肝和胃之功能。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呕吐作酸,消化不良,大便不爽或干燥,肝气郁 结,胁肋窜痈,嗳气频作等胆胃实热证患者,对现代医学中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均有疗效。方中姜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使胃气和 降,并有燥湿化痰之功;大黄苦寒可清热利胆, 涤荡腑浊,促六腑以通为用;广木香行气止痛, 消导引滞,可清肝胆湿热;枳实行气消痰,散结消痞,用于治疗脾胃气滞,痰湿水饮,与大黄配 伍尤宜治疗热结便秘,腹满胀痛;黄连苦寒,可 清热泻火、解毒燥湿,尤以清泻心胃之火见长, 对胃热呕吐更见其功。胃脘痛,胁痛,多因肝木偏盛,情志不遂所引起的气机逆乱,加之饮食不 节,膏梁厚味而致中焦阻滞,影响了胆胃的正常 功能,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而胆气不舒,影响胃通降功能紊乱而上逆。从五行生克的关系上讲, 胃属土,肝属木,土能生长万物,然由于肝木偏亢而形成木克土,抑制了胃的正常蠕动及胃液 的分泌,影响了胃的搅拌和粉碎食物,胃内容物 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行受阻,胃的运动减弱, 而造成腑实证的发生。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如气滞肝郁,则横克脾胃,胃失和降其气上逆,脾失运化,滞而不行,故腹胀呕恶纳差等症状出 现,表现在一个“滞”宇上。故在治疗上以“通 降”为法,“胆胃通降片”也正是针对这个机理配 伍用药而成的,其治疗胆囊炎、胰腺炎有效亦就 理所当然了。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 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 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 而胃虚。故日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段经文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 、液、神。精气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五脏藏精气而不能泻于体外,应当经常盈满,而得有水谷充实。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并消化 吸收排泄糟粕,所以以常充盈水谷,但必须保证 畅通,不可壅满塞滞。六腑之所以充实水谷,是 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尚空虚, 食物再下至肠,则肠中充实而胃中反而空虚了。 所以说五脏是“满而不实”,六腑是“实而不满” 的。由此可见,五脏精气不足之虚证,治疗当以 补为法;六腑壅塞之实证治疗当以通为用。

五脏六腑乃人体之主,五脏升清,藏精气而 不泻;六腑降浊,传化物而不藏。其中以肺为天, 主阳主气,居于上焦;以肾为地,主阴主水,居于 下焦;脾胃居中焦之地,为升降之枢纽,脾者散 精归肺以主阴,胃者纳谷和降以主阳。肺属金应 于秋,五脏之华盖,主呼吸之气,呼为升,吸为 降,其本在肾,意即肺气下归于肾。肺气不足,无 以化阴;肾阳不足,阴无以化;阳不下归,肺气不 降,升多降少,难归于肾,呼易而吸难,肺气上逆 是也。人身之阳滋生于贤,升发于肝,传输于脾, 主之于肺。若阳气虚或郁而不升,肺气虚而下 陷,降多升少,呼难而吸易,乃肾气上逆之故。此 谓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拫也。肝属木应于春, 主动主升,主疏泄而藏血,五行之中,木土相克, “土得木而达”,土木相为则生机全,土木不化为则生机绝。土木之用,惟是升降相合以尽其变。 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血 证论》说: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 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如果肝之清阳不升,则不 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脾为后 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互为化源,肾阳之升上 助脾阳,补火生土是也;肾阴之升上通脾阴,脾 阴不足实肾阴不至于脾,肾阴至脾合于胃,胃阳 合阴以化,则胃阳本亢而下降,其化源在肾,此 谓先天养后天之理。肺心同居于上以布夭气,胃 承之能健运而和降,肝肾同居于下以奉地气,脾借肝上升之阳以化湿,湿化则脾气自升。人身之 清阳能升能降,天地交泰,营卫大通,脾气升,则 下焦阴中之阳升;胃气降,则上焦阳中之阴降, 升降之道不离中土矣。

人体之疾患,无论因于外感,因于内伤,皆 责之于正不胜邪,脏腑失调,气血失和,气机不 畅,阴阳失衡,其病机不离于升降。如:呕吐、呃 逆、不寐、痰饮、吐赃、喘咳、噎膈、反胃、胁胀 (痛〕、眩暈、头痛等病,各不相同,或寒、或热、或 实、或虚,亦各有因,病症不同,病位各异,然细 思之,病虽不同,基本相同,皆为气逆所致,升多 降少。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胃气上逆也。不 寐者,心肾不交,阳不人阴。肺胃之气逆,皆能使 心肾不交。阳升则阴随,阳不化阴,肺失清肃,水 湿不行,痰饮生矣。阳不能为阴之守,阳升而不 降,胃阳亢盛,热伤脉络,血随之吐;喘咳之满乃 肺气不能归元,逆而上行;眩暈、头痛皆肝胆之 气上逆矣;胁胀(痛)则为肝火上壅。既然采用降 逆来治疗呕吐、呃逆、不寐等病可以取效,那么 吐衄、噎膈、反胃、眩晕、头痛、喘咳等病也用该 法则不足为奇。

再如泄泻、带下、疝症、水肿、脱肛、阴挺、崩 漏、小便不通等病虽各不同,然究其根源,皆真 阳升少而降多,阴不能随阳以升。阳不化湿,水湿内滞,郁而化热则会出现泄泻、带下、水肿之 疾。清阳不升,真阳不能与谷气并而至肺,气陷 于下则脱肛、阴挺、疝症。风木闭塞,中气不伸, 阴失所统,血脱下陷而为崩漏。综上所言,上述 各病皆因脏腑阴阳升降失常而生。

病之本同则治同,病之本异则治异。识得病 本之异同,则一法一方可治多病;不知异同,则 流散无穷;病本既识,急治其标时,亦不可忘其 升降之性,治法与方药皆应顺从脏腑宜升或宜 降之性,从之则病愈,反之则病剧。因而在临症 之时,能知此理者,执此理者,勿忘兼清中道,调 适枢纽,不失升降之机,必事半而功倍。

姚老献出的两张家传秘方,看似简单,实乃 蕴意深刻,配伍组方精到。其与中医理论完全符 合,治则治法准确,针对性强,所以疗效可靠,深 受患者欢迎。“固本咳喘丸”以补脏扶正固本为 主,“”胆胃通降片”以泻腑通降祛邪为法,一脏一 腑,一补一通,一升一降,真乃相映成趣,其独到之 处实耐人寻味,亦是我们后辈学者的学习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