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能和曹操相提并论吗?

小猫追剧


尔虞我诈的乱世,是非功过谁又能说的清,一桩桩旧案也只能留给后人勘破,三国这短短几十年,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三国时期扑朔迷离的爱恨情仇吸引着人们去玩味品读,从三分天下到最终三国归一,曹魏到晋朝的交接疑点重重,曹氏家族的苦心经营最终做了他人的嫁衣裳,不禁就让人产生了这样一种观点:曹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雷厉风行善用阳谋,而司马懿是藏头露尾的小人,夺取天下靠的是阴谋。然而真正的历史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曹操的雄才大略是真,但要说曹操是阳谋的代表,则远远称不上。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来自于野史或者津津乐道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曹操胜败不惊,挥斥方遒的洒脱让很多人对他印象深刻。与此同时曹操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亦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向,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洒脱,这很难让人将曹操与阴谋诡计联系起来。可历史不是仅凭一厢情愿的揣测就能下定论的,真正的曹操,可谓是坦率真诚,但又疑神疑鬼,大家风范,又不失小人嘴脸,他是复杂与矛盾的综合体,岂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阳谋”概括得了的!

要说说曹操性格复杂无常,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作为魏国的建立者,曹操的一生是在征战与杀伐中度过,他踩着万千尸骨爬到这个位置,从他杀人的风格,对于曹操的性格就能够揣测一二。首先曹操是宽宏大量的,官渡之战的时候,陈琳在袁绍手下当差,为袁绍写了一篇檄文,文中将曹操骂的狗血喷头,并且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战败之后陈琳被俘,按理说将曹操骂的如此不堪,陈琳应该必死无疑,然而曹操淡淡的问陈琳,你骂我也就可以了,怎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而陈琳的回答也非常淡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后曹操就不再追究,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这件事被《三国志·陈琳传》记载,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但是这样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在后期的政治斗争中,杀起人来也毫不手软,曹操在兖州时,名士边让说了一些对曹操不敬的话,出入此地的曹操为了立威,悍然杀了边让和他一家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就不难看出了,一个富有政治头脑的人,一个对人生看得通透的人,一个在权力的漩涡中进退自如的人,怎么可能仅凭借着阳谋纵横多年,一手创立曹魏,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善用阳谋,但阳谋绝不等于曹操。

阳谋不等于曹操,那么阴谋是否等于司马懿?这个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司马懿这个人大概由于在《三国演义》中站在了诸葛亮的对立面,而且司马家族又属于窃权,在人们心中的名声是很不好的。

司马懿是一个善用奇策的人,曾在建安二十年中建议曹操奇袭刘备,却被曹操以得陇不望蜀而拒绝。同时司马懿的嗜杀性格由甚于曹操,在平定辽东一役,司马懿屠城七千余人,并用其尸体夯实泥土在路边修筑高台以显耀武功,震慑四方。至此司马懿仍然是为曹魏集团效力的,造成司马懿产生反叛之心,则是在魏明帝托孤之后,曹爽欲排挤司马懿,广结党羽,并于正始八年专擅朝政,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司马懿为自保采取装病的计谋,不问政事,最终放松了曹爽的警惕,并于嘉平元年诛杀曹爽。

此时的司马懿更像是被形势造就的英雄,为了家族与自己,他不得不架空曹魏政权,让司马家族取而代之。与其说司马懿善用阴谋诡计,不如说司马懿更善于审时度势,揣摩人心。权利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人心的博弈,司马懿深刻的懂得何时该锋芒毕露,何时该韬光养晦。

将曹操与阳谋划等号,司马懿与阴谋划等号,显然是不客观的,这二人都是乱世中的英雄,只不过不同的境遇让他们的经历显得大为不同,曹操呈现给世人的更多的是看破人世的奔放与洒脱,而司马懿则是隐藏在暗处中一击毙命的狠辣与果决。尽管种种不同,但二人对于平定乱世,开创自己的时代,却有着相同的追求,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历史的长河显得波澜壮阔。


亭殿阁


曹氏代汉和司马氏代魏虽然都是以禅让的形式,但是从二者夺权的路程来看,无疑是曹操远超司马懿。

官渡之战后,曹操先后平定袁绍二子和其外甥高干,但是曹操却居住在邺城处理政务,而将汉献帝留在许昌遥控。但凡权臣,最怕远离权力中枢。况且当时的汉献帝并非是年幼的皇帝,但是看随后曹操对外征伐或用人行政,汉献帝都不敢对曹操有些许不满与异动,虽然期间也发生过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吴硕、韦晃、耿纪等欲匡扶汉室,可是随即便被曹操剪灭。究其根本还是一句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混战年代,曹操当时并不是最强的军阀,但却是笑到最后的军阀。各路诸侯合力讨伐董卓时,曹操不仅出谋划策还身先士卒地追击董卓,并险些遭到击杀。

董卓在雒阳,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操,夜遁去。操到酸枣,诸军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操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能听吾计,使渤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不进,失天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操乃与司马沛国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得千馀人,还屯河内。

随后,曹操便率领着自己这支不算强大的军队先后削平陶谦、袁术、吕布、袁绍等各路军阀统一北方。可以说,曹操延续了汉朝二十余年的寿命,而且汉朝各级文武官吏、将官军校多为曹操选拔,这也是为何曹操敢远离中枢的根本原因。反观司马懿父子三人,自“高平陵兵变”后几乎时刻待在洛阳,一步不离魏帝左右。无论是司马懿刚刚兵变成功,还是司马师、司马昭手握大权已久,抑或是先后继位的魏帝如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常道乡公曹奐时值幼年。可以说,但凡司马家出征在外,必定会留一人留守京城。

如司马师征讨母丘俭时,留司马昭镇守洛阳。到了司马师将死时,司马昭才敢前往军中接受军权。司马师死后,魏帝命司马昭领军屯驻许昌,虽然许昌到洛阳直线距离不足140公里,但是司马昭还是率兵赶回了洛阳。后来,诸葛诞叛乱,司马昭想要派遣其他将领出征,但怕被人立功导致尾大不掉。想要自己出征,又怕被人再来一回“高平陵之变”,于是便带着太后与高贵乡公曹髦一起出征。其原因便是司马家族夺权成功的原因并非正道,而是趁曹魏幼主嗣位,趁虚以取天下。

而且,当时大多官员还心向曹魏,不过是迫于司马氏武力威胁才暂时低头。所以,在朝廷内部,张辑、苏铄、乐敦、刘贤等曾伺机反戈;在朝廷外部,又先后有王凌、母丘俭、诸葛诞发兵讨伐。这也是为何司马氏从不离魏帝一步的根本原因,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司马家活命的法宝,他们知道假如离开京师,便会遭到曹爽一样的祸事。最后,曹氏经营天下二十余年,才代汉自立,其原因是汉祚已衰,但曹氏却并未毒杀汉帝。而司马家族夺位时,曹魏并未显现出土崩瓦解的末日景象,他们能夺权完全是趁曹魏皇帝新旧更替夺权,而且司马氏先废一帝,再弑一帝,然后才夺得曹魏政权,相比之下,司马懿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吗?


大福读史


司马懿,是不配与曹操作比较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涌现了无数的地方军阀与乱世豪杰。曹操,无疑是最出彩、最有名的一位盖世英雄,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鲁迅先生,赞誉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连毛主席,也在诗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喜欢三国历史,熟读《三国演义》,或者读过史书《三国志》的朋友,都基本了解曹操的光辉传奇一生。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自小聪明机警,有权谋,善机变,喜爱歌舞,酷好游猎。交友广泛,放荡不羁。对于他的少年时期,曾流传过无数的趣谈、轶事。如行刺张让、大街上拦轿抢新娘等。

青年时代的曹操,胸怀抱负,立志匡扶天下,举孝廉,担任洛阳北部尉,于门上高悬五色棒,有违法犯禁、欺压百姓者,一律棒杀,不容讲情面、讲关系。官职虽小,却胆识惊人,他不惧权贵与地方豪强,敢与宦官“十常侍”作对。由此可见,曹操的胆识勇略,真可谓:非同凡响。

东汉末年,人物评论家许劭,对其评价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小说《三国演义》改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西凉董卓,荼毒生灵,淫乱后宫,败坏朝纲,残暴不仁。曹操,首次提出召集各路人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贼臣董卓。关东各路诸侯兵马,汇于一处,推举“四世三公”的袁绍为盟主。关东盟军之中,各方诸侯将领,都心怀鬼胎,图谋皇位,觊觎江山。虽暂时打败了董卓,令其逃窜,然而,诸侯分崩离析、人心不齐,关东盟军,四分五裂,不攻自破。演变成了割据一方、群雄逐鹿。而曹操,扫清环宇、匡扶天下的凌云壮志,从未更改,他又重返老家,继续招兵买马、礼贤下士,壮大自己的实力。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武兼备的英雄人物。在政治上,大胆改革,遍访贤良,任用名士,打破士族门阀的垄断,提倡唯才是举,爱惜人才,痛哭典韦、郭嘉,祭拜关羽等;在军事上,胸怀韬略,多有奇谋,治军严整,赏罚分明,统兵打仗,威震八方;在文学上,文采风流,气魄雄伟,写诗著文,堪称绝代奇才,有许多诗作,流传至今,诗风慷慨悲凉、豪气冲天,散文清峻工整、文辞朴实,抒发了宏伟抱负,反映出东汉末年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曹操治理下的汉室与民间,文学兴盛,才子辈出,号为“建安文学”。其中,尤以他们曹氏三父子,成就最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破袁绍、灭袁术、荡刘表、杀吕布,大败马超、收降韩遂。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比如: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出现转机。中原地区在曹操管理之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国家社稷、天下百姓而言,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陈寿《三国志》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主席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曹操,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更是纵横四海、睥睨天下的乱世英雄。他爱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人宽广豁达、自信豪迈,有权谋,有英雄气魄,胆识过人。不过却又狡诈多疑,常言吾好梦中杀人,又在逝世前吩咐设立七十二处疑冢,怕后人挖他墓。有时却又坦白直率,曾言道,毕生夙愿,就是在墓碑上刻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生活中,他节俭朴素,反对奢华与浪费。他又十分的风流好色、喜好美酒佳人。

曹操,南征北战、金戈铁马的一生,有无数的英勇战将、谋臣名士,对他忠心耿耿,伴随其左右,无不体现出他个人的英雄魅力与才华气度。许褚,更是在曹操病逝后,痛哭流泪,吐血不止。

曹操的诗作《龟虽寿》中,有几句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有《短歌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壮志与心胸、才华与气魄,当之无愧的“魏武雄风”。

再反观司马懿,他这个人,熟读兵书、深有谋略,善于隐忍,老奸巨猾,号为“冢虎”,因字仲达,家学渊厚,又与兄弟几人,并称“司马八达”。汉末,曹魏早期,曹操仰慕其才学名声,登门拜访他,欲加以重用,而司马懿这厮,看不起曹操的出身,知道他的养祖父是个宦官,故认为曹操是“赘阉遗丑”,所以,装病,装疯卖傻,躲着曹操。

之后入仕途,投于曹丕门下。某一次,召见下臣,曹操,英明神武,一眼就看出了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临终前,对曹丕叮嘱道,说司马懿绝非甘居人下之人,有不臣之心,让他小心提防、谨慎利用。在曹魏后期,曹睿英年早逝之后,司马懿,充分暴露其狼子野心,他这个十足的投机分子,典型的阴谋家、野心家,虽有才智机谋,却用于篡权夺位、勾心斗角。他心思缜密、阴狠毒辣,惯用权术,善使阴谋。司马懿,敬佩曹操,同时,心里又畏惧曹操,更加矛盾的是,他想学习曹操,心底一直视魏武帝为师父,敬若神明,畏之如虎。但是,终其一生,只学到了皮毛,未领会魏武的真正用意。曹操,暮年时叹道“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胸襟与豪气,他司马懿能有吗?拿司马与曹操比较,简直荒唐可笑。

“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称病又骗了曹爽,并且诛杀了曹爽满门,又杀害了许多曹魏重臣、无辜百姓。司马懿与几个儿子,一齐联手,篡夺了曹魏江山的军政大权,直接窃取了曹操留下的基业。司马懿,一步步走向了政治生涯的巅峰,他的权谋与才能、心机与手段,再无遮掩。司马家,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到了后期,他儿子司马昭,更是猖狂到诛杀魏帝曹髦,再过了几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又直接废黜曹魏皇帝,篡位以自立,改国号为晋,呼为晋武帝,追封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

曹操、曹丕、曹睿,爷孙三人在世时,司马懿,丝毫不敢显露野心,反而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生怕招来杀头之祸。于是乎,把自家伪装成一个忠臣名士、谦和君子,从不与人争权夺利,表现的十分淡泊朴素、高风亮节,平日的为人很低调、很谦卑,不与人争执吵闹。尔后,凶相毕露,野心勃勃,足见司马懿此人的阴险狡诈,着实可怕。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父子侄们,争夺皇位,互相残杀,搞出了一个“八王之乱”,把泱泱华夏,弄得是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国家衰败,防卫空虚。北方胡人的几个部族:匈奴、羯、羌、氐、鲜卑,大举刀兵,领虎狼之众,趁虚而入,直取中原,他们四处烧杀淫掠,把华夏大地给整得满目疮痍。胡人所行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尸骨堆积如山,中原百姓死伤无数、滇沛流离。国破家亡,杀戮横行,真是惨绝人寰、生灵涂炭,让后人既哀伤又悲愤。“五胡乱华”,差点使汉族被胡人屠戮殆尽,几近有亡国灭种之危,幸亏,有大英雄冉闵,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了汉民族。冉闵,神勇盖世,英武超群,是顶天立地的真英雄、真豪杰、大丈夫。也被称为“民族英雄”!

所以说,司马家,一窝的千古罪人,乱臣贼子。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连江山基业,也靠的是偷盗掠夺,用阴谋诡计来窃取他人的成果。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家,永远会留下骂名,遗臭万年。

试问,司马懿,这样一个老奸贼,配与英雄豪迈的曹操,来相提并论吗?我说,这无异于贬低了曹操!









湛云居士朱晓风


司马懿与曹操不能相持并论,虽然客观上他们都为子孙篡位铺平道路,但走向权力顶峰的方式和手段不可同日而语,曹操奸雄却坦荡,司马阴暗又毒辣。


曹操仕官时,东汉风雨飘摇,他却有一腔报国热诚,五色棒诛权贵,刺张让辞董卓,讨伐黄巾扫群寇,献帝仓皇无路时,是曹操迎到许昌,给皇帝百官以温饱,维护皇家体面汉室威严。此时的曹操,大忠臣一个,再挑剔的史家也难找出他不忠之处。

后来挟天子平李榷郭氾,东灭吕布,破称帝的袁术,战袁绍定河北,战功赫赫,十几年间,扫灭多少逆贼与不臣,天下十三州九州半听从汉朝廷号令,曹操于汉室,实有再造之功,曹丕篡汉,让本可为汉末霍光的曹操成为白脸奸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而司马懿,生于世家,长于望族,朝廷征辟却忸怩作态,装疯卖傻并非正人之举,后为官,受曹丕曹睿二代托孤之重,却无为国分忧之念。父子三人致力巧取豪夺,潜移曹魏江山,与窃贼无异。


与曹操不同,司马懿出仕碰上国家上升发展期,一出来就沐国恩,而他不思正心报国,却游走于私门,所作所为大多为保身保富贵,无护国之大功,一味权谋巧诈,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把曹丕父子的信任,化为攫取国家权力的利器。难怪东晋明帝司马绍,听完丞相王导给他讲述司马家发迹往事后,双手捂脸说,“得国如此,岂能长久”!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欢迎关注南方鹏。


南方鹏




曹操,不仅仅是简单的窃取汉室权力,而是扶大厦于将倾,此大厦不是指汉室,而是指天下,他结束了北方的战乱,先后平定吕布、袁绍、袁术、西凉、张鲁等实力强大的诸侯,奠定了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文治方面更是启用屯田制、选拔寒门人才、乱世用重典整顿军政,使得魏国的综合实力一直凌驾于蜀、吴之上。而且曹操的文采气魄、驭才之道、雄心壮志等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所称赞。我朝太祖,对曹操也是青睐有加:“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司马懿,其在内政和军事方面也都很有建树,屯田、水利、用人、抵御外敌,然而彼时曹魏实力依旧是最强的,三国时期的第一代君王和人才先后落幕,蜀魏自诸葛亮死后内政紊乱,东吴孙权晚年更是昏纣。所以司马懿面临的局面并没有曹操复杂和凶险。当时对曹魏内部各方势力来说,赢得内斗即有机会平定外患。


色彩

不是说结束内耗再平天下没有曹操平定北方功劳大。只是在历史评价上,“魏武雄风”和“司马昭之心”,本身就带有不同色彩。曹操南征北战,虽然顶着汉室之名却不过是一副空皮囊,曹魏政权是曹操从几千人的军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的,而司马家却被更多人认为是窃取劳动果实,曹家给司马家留下了雄厚的资本和基业。其实即使同样是王朝奠基人,历史地位和评价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比如秦始皇、李渊、赵匡胤,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朝代,但是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就绝对分的出高下。


胜负

司马懿胜在长寿、隐忍和权谋。他在三国第二代人才中脱颖而出,手段和智慧冠绝天下,晚年之时已经没有了对手。

相似

两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提倡屯田,都任用寒门,只不过曹操任用寒门还有顾虑,毕竟是自家的天下,不能让寒门真正做大。而司马懿大力任用寒门,对国家有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寒门对抗氏族。另外,两人都只是各个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和司马懿,都受前朝之恩,因此终二人一生,都未行替代之事。


气魄

有时候,对一个人的评价不仅仅是他取得多大的成绩。而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行事风格。曹操虽被演义成奸佞之徒,但是其文治武功,还是透过重重历史,鲜活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粗读《三国演义》的人自然不会对曹操有太对好感,然而深入了解之后,曹操的文采气魄足以让人深深折服,文治武功更是不输历代明君,唯独多疑残暴落人口实。然而乱世之中礼乐崩塌,仁德之主又怎能睥睨天下?


司马仲达亦是文韬武略,但是年轻之时未露锋芒,年老之后陷于权谋之争。其一生都在隐忍和厚黑之中度过,缺少了魏武的霸气和洒脱。

因此,司马懿的最终成就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然而过程却与魏武迥然不同,熟高熟低我想大家看法各不相同。不过在小编看来,更敬佩的是雄浑壮阔,气吞山河。


尹禾


据《后汉书》记载,许劭以知人闻名,曾评价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写的稍微不同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个人注定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反正就是个想搞出名堂的人。

年轻的时候就敢棒杀权臣太监健硕的叔叔,这是不怕权贵,想好好治理地方的表现。

而司马懿从一开始看起来就是个野心家,《晋书》记载此人知道汉朝已经不行了,没办法恢复,而且不想屈身事曹,“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明显的野心家做派。是曹操太强了,还是自己志向太远了,才觉得“屈”呢?

不管手段如何,曹操看起来比司马懿要“公”一些。

题主所说曹操架空汉室,其实汉室确实像司马懿想的那样不行了。东汉积重难返,客观上是曹操最终架空,但是没有曹操还有别人,刘协真的没有机会了(他上三代皇帝已经把国家最后一点元气败光,东汉已然是个躯壳)。说真的,没有曹操。曹丕父子,刘协死于非命都是个未知数。

司马懿架空的是还算不错的魏国,但是起因看起来在曹爽,要是没有曹爽专权、胡作非为,司马懿未必起反心,他反是因为处处被压,内心有仇恨再加上他的野心在晚年已经按捺不住。也是曹爽无能促成了司马懿的反。曹叡死的时候君臣还哭的稀里哗啦,看上去像刘备诸葛亮的翻版,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局。

曹操时期抵抗外族颇有建树,这个黄须儿曹彰就是一员虎将。晋朝初期文鸳(就是和司马师较劲那位,二人对峙)还大败胡族,降者数万。所以也不能说晋朝是一软到底的朝代。

曹操的努力使中国趋向统一,但是司马懿家族统一又造成了大分裂,西晋只有区区50年的统一,不管怎么样,都给司马懿减分。

曹操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司马懿这点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后者只能称政治家和军事家。

再重申一遍,乱世中曹操想的是统一海内,司马懿则有点像投机的人,个人看,司马懿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


泊图泊途


曹操,沛国谯县人,从小聪明机灵,有谋略,擅长权术,行为放荡不羁。

东汉王朝自董卓之乱以来,早就名存实亡。各地大小军阀割据一方,争夺地盘,相互混战,百姓无辜,多地出现荒无人烟的凄凉景象。

曹操抓住了机遇,挟天子令诸候。在消灭战中,不断地把各地军阀逐步消灭,并坚持自己不称帝,为自己后代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的一生,善于观察人,轻易不会被蒙蔽。提拔人才看的是能力和才能,从不考虑出身。打仗时,论功行赏,法律严明。生活节俭朴素,对有用的人出手大方。正因如此,才搏众人抉持,几乎完成统一大业。一生转战,稳固了北方,与蜀、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一生不仅军事方面有才能,而且善于诗词,给后人留下不少精典的诗词。如《短歌行》《观沧海》等等。留给世人最伟大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我曹操,当今天下不知几人称帝称王”。

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才能和智慧并没有得到充份的发挥。在魏明帝时,统率魏军在祁山与诸葛亮对峙,打败蜀军,终于成为魏国最有声望、手握重权的大臣。随后逐渐消灭掉异己,为他后代当皇帝扫清了道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司马懿和曹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二者也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的人。







石大哥14


从南朝开始,甚至在两晋之间,便开始有很多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将他们视为篡权谋国的大奸臣,同属一路货色。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无论是才能、志向还是胸襟、气度,司马懿跟曹操绝对不是一种人,至少从四点区别来看,他的境界跟曹操相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名位是否合法。东汉末年诸侯并起,汉献帝唯有一个“天下共主”的空头衔,根本没有号令天下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曹操凭借着疆场上的浴血奋战,积三十年之功,才换回削平诸侯、中原一统的局面。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则,就算曹操此时称帝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任何篡逆的成分。然而,作为实际上的国家“法人”,曹操却终身不肯行改朝易代之事,境界真不是一般的高。等到曹丕代汉建魏,更属名正言顺之事,天下还有何人能质疑其合法性吗?



反观司马懿父子时期的魏朝,国内并未出现分崩离析、民心思乱的情况,司马懿父子完全靠阴谋政变、屠杀异己的手段,强行改朝易代之事,这便属于赤裸裸的篡逆行径,属于强行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宣扬自己得国的路子正,那就纯属自说自话。其谁欺,欺天乎?


如何对待君主的敌意。汉献帝坐了31年的傀儡皇帝,虽然只是曹操手中的“橡皮图章”,但曹操对他可谓仁至义尽。就算献帝三番两次地想谋害曹操,后者能做的,也只是诛杀涉事的大臣,并不敢对献帝有所废黜,遑论弑杀。等到曹丕称帝后,虽然属于合理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但依旧给予献帝极优厚的待遇,允许他保留天子名号、威仪,开新朝之君善待亡国之君的先河。



反观司马懿父子,早蓄不臣之心,一旦靠阴谋和屠杀上台后,便把不是傀儡的皇帝,强行变成傀儡,牢牢地控制住对方的生死,一旦看不顺眼,辄行废立之事。不仅如此,司马昭还在光天化日之下,指使部下弑杀魏帝曹髦,开臣子公然弑君的恶例。然而司马家即使开此先例,后世权臣依然鲜有效仿者,更可见司马家行为之卑劣。



如何对待失败的政敌。曹操当政期间曾有过不少的政敌、对手,时时被逼到绝境,但即使如此,他仍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的观念,在击败对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个家族,但至少要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断嗣绝种。对政敌夷灭三族,在曹操的思维世界里,想是难免会想的,但他能忍住不用,守住底线不放松,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对政敌夷灭三族却是一件屡试不爽的“法宝”,只要频频祭出,总能收到实效。司马懿父子一旦击败对手或政敌,从来都是对其夷灭三族,而且不分主从、亲疏,直杀得对手人头滚滚、断子绝孙才满意。后世的政治斗争之所以没有底线,正因司马懿父子开了“先河”。



如何对待名士。曹操对待名士的态度大体上还算客气,能用则用,不能用尽量不去招惹,唯有不得不除者,才会痛下杀手,尽量不牵引,不扩大打击面。连写檄文骂他祖宗三代的大名士陈琳,曹操都能容忍,可见他的气度不是一般的宽宏。


反观司马懿父子,对待名士的态度要狠戾残忍太多,不仅对敢于反对他们的名士痛下杀手,就连稍有异议或腹诽心谤之人,同样也会举起屠刀,直杀得名士钳口、重足屏息才满意。魏末晋初名士群体中,之所以会盛行放浪形骸、消极避世的现象,原因便是司马懿父子实施“白色恐怖”、动辄诛杀名士所致。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既高抬了司马懿,也抹黑了曹操。跟曹操相比,司马懿做人的境界实在差的太远,不是么?


文史砖家


二人的相同点是两个人都是呕心沥血的为儿孙辈打工,两个人都没有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两个人做事风格差不多,都是追求实际利益,不做那些虚头巴脑的事。两个人所依靠的力量都是家族势力,当然相对而言,司马家族比曹氏家族要强大些,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曹氏家族没有干过司马家族的原因。

二人的不同点是曹操起家时候适逢乱世,诸侯群起。而司马懿不同,他出山登上权力巅峰的时候基本天下三分格局已定,让曹操已经把所有诸侯都收拾完了,就剩蜀汉和东吴。曹操是战略家,司马懿是谋略家,这是二人根本的不同。

曹魏代汉,司马代曹,由于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杰出的政治家,长袖善舞,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改朝换代。让天下人都觉得他们改朝换代是应该的。也许有人说司马懿侍奉过曹操就说司马懿比不上曹操,但曹操还侍奉过董卓了。英雄不问出生,每个人都有过低人一等的时候。





沦客人


说实话 我觉得曹操是司马懿的师傅,司马懿也是按照曹操的思路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曹植继承了曹操的文采,曹丕是继承了曹操中年的遗憾,而司马懿继承的就是曹操一生的思想结论。二人之所长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曹操适合做这个封疆大吏,司马懿适合做富可敌国的商人,可惜他们生在乱世啊。不过也正是乱世才可以成全他们如今的名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