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從黃河岸邊走來

绿色,从黄河岸边走来

崑崙山餘脈——青沙山橫亙在海東市平安區和化隆縣之間,這是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的分界線,也是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

陽春三月,春風漸暖。穿過青沙山公路隧道折西,沿著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繞行40餘公里,就到了夏瓊寺。寺院群落倚青沙山緩坡修建,臨山面河,莊嚴、寧靜的廟宇……仲春的杏花盛開著,沙棘、檸條、青楊開始吐芽。佛堂前,清晨喇嘛點燃的“煨桑”,冒著縷縷青煙,這香菸繚繞的佛國古剎,已經靜靜地在這裡矗立了670年。

從夏瓊寺南眺九曲黃河,從高處看,山腳下的牙什尕鎮就在眼前,整個村落被掩映在密集的樹林中。這是一個不能小瞧的鎮,今年3月12日即第41個植樹節當日,化隆縣在黃河北岸牙什尕鎮舉行“保護母親河、共植幸福樹”及春季義務植樹萬人“大會戰”啟動儀式,這是青海省春季全民義務植樹最早的地方,由此這個縣也拉開2019年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的序幕。

今年3月下旬記者趕到化隆回族自治縣,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馬彪介紹,黃河岸的牙什尕、群科、甘都3個川水鎮的全民義務植樹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目前正著手淺腦山鄉鎮的綠化工作,據瞭解,今年這個縣國土綠化面積要達到4466.6公頃,比上年的1933公頃增加兩倍,其中全民義務植樹373公頃。

牙什尕鎮及其相鄰的群科鎮不僅是春天最早輕撫的地方,也是這個縣近幾年加快國土綠化步伐,打造觀光旅遊、戶外運動、項目推介、文化體驗的精品旅遊線路,並漸漸走向省內外。4月3日,一年一度的杏花爛漫時, 化隆縣第五屆杏花旅遊節暨第二屆拉麵文化節在化隆縣群科鎮隆重開幕。這屆杏花節以“黃河岸畔春來早·拉麵之鄉杏花俏”為主題,內容可謂豐富多樣——海東市鄉村旅遊啟動儀式、“彩陶故鄉·醉美海東”旅遊推介會、化隆縣第二屆拉麵高峰論壇暨招商引資推介會、“山水化隆·群科之夜”歌星演唱會、化隆縣鄉鎮優秀文藝節目調演、中國汽車越野巡迴賽(COT)2019賽季青海“平興杯”化隆站公開賽、化隆縣第五屆杏壇論壇、化隆美食展、山水化隆美術攝影書畫展、特色產品展及名優商品推介會、化隆牛肉拉麵杯自行車環城賽、首屆相約山水化隆全民歡樂彩色跑活動”等活動相繼舉行。

在採訪中記者感受到,化隆,之所以連續幾年舉辦這樣一個杏花節,是有背景和底氣的。李家峽北岸生態園位於化隆縣李家峽水電站,南邊同尖扎縣隔河相望,是黃河上游第三個梯級電站,現已高峽平湖,風光宜人,是集生態,旅遊,餐飲為一體的休閒度假區。這個生態園佔地面積373.3公頃,目前造林面積已經接近200公頃,以經濟林、觀賞林為主,農家小院30多個。生態園東臨佛教聖地夏瓊寺,南依李家峽水電站,乘船可遊覽風景優美的“松巴峽”和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諸多景點。

夏瓊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寺院。始建於1349年,雄踞黃河北岸,遠眺千山萬壑,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少年學經的地方,是青海最古老的四大寺院之一。金碧輝煌,光彩四溢。如今,十一個殿堂構成了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群,整體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佈局井然,氣勢磅礴。

有了這樣一些“先天性”旅遊資源,並積極去打造集觀光旅遊、戶外運動、拉麵推介、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精品旅遊藍圖,無疑是明晰了推動化隆經濟發展的一個“施工圖”,而其更深遠的目標是以文化旅遊資源為化隆綠色經濟招商引資,引進資金,引進技術,為退耕還林形成的15000公頃沙棘林尋找後續產業天地。

化隆縣位於黃河北岸,青沙山南麓,是海東市自然條件最為艱苦,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縣之一。全縣土地總面積274000公頃,其中林地面積144400公頃,林地面積中有林地5686.6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為16.59%,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林草植被相對稀疏,是林分結構不盡合理,宜林荒山面積較多的缺林少林縣。

說起化隆縣,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碗拉麵!一碗拉麵:讓10萬化隆人走出大山。

然而,今天,更加令人振奮的是經過近20年的努力,如今這個縣已經有了面積15000公頃沙棘林。這一片片一叢叢林地分佈在青沙山南麓及黃河北岸的千山萬壑間,涉及14個鄉鎮,257個村,幾乎涵蓋了青沙山南麓的山山溝溝,這些林地得益於新世紀初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

化隆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歷經兩個階段,第一輪退耕還林從2000年至2006年實施,共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8333.3公頃,項目涉及14個鄉鎮,257個村,累計退耕農戶20588戶,人口10.3萬人。按國家政策規定補助款發放年限為16年,前8年補助款兌現每畝每年160元,包括生活補助和糧食補助;後8年補助款兌現每畝每年90元。截至2018年底,累計發放第一輪退耕還林補助達2.45億元,人均獲益2378.64元。

第一輪退耕還林營造樹種主要是中國沙棘、檸條、青楊和沙棘混交林。其中營造沙棘林6880公頃,青楊和沙棘混交林460公頃,檸條833.3公頃,沙棗和檸條混交林160公頃。目前,第一輪實施的退耕還林造林地喬灌木已鬱鬱蔥蔥染綠青沙山。

第二輪退耕還林工程從2016年至2017年實施,共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6666.6公頃,其面積佔到全省三分之一,項目涉及13個鄉鎮,109個村,累計退耕農戶17022戶,人口7.65萬人。按國家政策規定補助款發放年限為五年,退耕後第一年每畝補助300元;第二年每畝補肋500元;第五年每畝補助400元。截止2018年底,累計發放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6431萬元,人均收入840.65元。新一輪退耕還林營造的樹種大頭依然是沙棘,營造沙棘林3800公頃,檸條、青楊、青海雲杉和白樺混交林次之。

沙連堡鄉冶二村,地處化隆縣腦山,縣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主任嚴多發從2000年開始,幾乎每週從縣城巴燕鎮到冶二村之間跑一個來回,開展退耕還林工作。他告訴記者,經過近二十年退耕還林治理,當年種下的1公頃沙棘樹在產果年產量達到2250公斤,村民們能賺3000多元,是耕地產出的十多倍。沙棘樹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一斑。

應該說,化隆人為青海大地綠色版圖不斷擴容發揮了重要作用。尤為一提的是2018年全縣完成各類林業重點工程面積4340公頃,其中封山育林1666.6公頃,森林撫育1533公頃。馬彪局長告訴記者,退耕還林等一系列工程在增加綠化面積的同時,也在增加經濟效益。目前他們已經編制完成了沙棘產業園可研及實施方案,提升改造沙棘基地866.6公頃,1333公頃扶貧沙棘基地提升改造進入招投標。目前爭取1750萬元專項資金,擬打造沙棘鮮果收購、儲運及初加工示範基地3處,力爭年內完成群科沙棘示範基地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