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博士還想繼續讀書,竟然是因為不知道畢業後做什麼

學妹曉琳讀完研究生,又考上了博士。

為了好好讀書,已經25歲的她,還沒試過給自己掙一分錢,也沒有好好談個戀愛。

我覺得蠻可惜的,浪費了大好青春在單一的事情上。(請原諒我這個學渣不上進的低級思維。)

我問曉琳考上博士後有什麼打算?

她一改往日對學術上侃侃而談的狀態,雙眼流露出茫然:“還沒想好呢,如果可以就繼續讀書吧。畢竟現在博士畢業也不好找工作。”

我默默地撿起自己被擊碎一地的自尊:二本畢業的老學姐,難道工作了十年都是假工作嗎?

我:“可你終歸要工作吧?要結婚生孩子吧?有些事情可以及早規劃的,不一定是非得等到迫不得已才行動啊。而且人生還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去嘗試,你應該給自己多點機會去體驗。”

她:“我爸媽從小到大就叫我好好讀書,其他事情不用管,現在我倒是想嘗試掙錢啊,拍拖結婚啊,但是總覺得除了讀書以外的其他事情我根本做不好。”

我:“工作和結婚生孩子只是人生一種經歷,不是考試有標準,別考慮什麼好不好的,自己享受過程就可以了。”

她:“我覺得還是先讀書吧,畢竟讀到博士,大家還是很羨慕我的,而且也給爸爸媽媽增光了,我在這個事情上更能找到成就感。”

原來曉琳迷失方向,是因為她活在了父母和他人的眼光下,為了贏得他人的認可和羨慕,一直在努力。

可是卻不知道怎樣才能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寫意人生,讀書成了她逃避現實的一種慣性方式。

知識可以武裝人的大腦,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對自我的認知,能夠掌控自己需求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讀完博士還想繼續讀書,竟然是因為不知道畢業後做什麼

愛華馬上就要結束產假迴歸工作了。她遇到了幾乎媽媽們都會遇到的問題:究竟該選擇全職帶娃,還是迴歸職場。

她來尋求我的意見。

我告訴她:“這等人生大事,我是決定沒有權利也沒有辦法幫你決定的,我只能給你提供思考的路徑。所以,你告訴我在這個事情上,你糾結的點是什麼?害怕的又是什麼?:

她:“家裡老人的育兒理念非常陳舊,我很想自己帶孩子,但是又怕被人說我不獨立,靠老公,也怕會脫離社會。但是如果去工作,我的工作特別忙,我又擔心家裡人說我不顧孩子,怕孩子以後覺得我沒有好好陪伴她。“

我問她:“所以你的一切顧慮主要是來源於害怕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及不解?你希望自己能夠讓別人看起來滿意嗎?”

她似乎一點就明白了,想了好一會,才回答我:“好像真的是這樣,我比較害怕別人對我不滿意。”

我:“所以啊,你有沒有真正考慮過你自己的內心,你想要怎樣做才會讓自己滿意呢?”

她答:“真的沒有考慮過自己真實需求。我一直覺得生了孩子之後好累,一方面擔心孩子照顧不好,一方面又擔心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顧著這些完全沒有想過自己要什麼。”

如果你的選擇是根據自己的內心真實需求而做的,那麼如論選擇的是什麼,都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沒有那麼多的累贅和負擔。

如果我們的選擇需要應付別人的意見和眼光,你永遠不可能滿意自己的選擇,因為你永遠無法讓所有人都對你滿意。

當你活得很累的時候,你就去檢視一下自己有多少精力用在了應付他人的眼光之下了。

也許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告訴我們:檢驗生活是否合格有很多標準,檢驗你的人生是否完美也有很多標準,而這些標準大部分都是世俗的眼光,和歸一化的標籤。

我們很努力地生活,就是為了滿足各式各樣的標準,為了達標人生各個階段的各種“考試”,疲於奔命地去讓自己填滿“人生標準”的答卷。

殊不知,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讀完博士還想繼續讀書,竟然是因為不知道畢業後做什麼

但為什麼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真正需求?不知道究竟該怎麼活,才會讓自己滿意?

最大的因素是因為我們過於關注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因而混淆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我在做重大選擇的時候,有過和愛華一樣的體驗:特別顧慮放棄好工作會讓父母擔心自己的將來,會讓他人看低自己。

我反反覆覆“質問”老公:我沒了收入你會不會看低我?你會不會覺得我向你伸手要錢的那一刻特別討厭?

雖然他一再強調:你的選擇你負責,無論你做什麼選擇,我都支持你。

但我還是忐忑不安。

其實我真的需要他一句話給我定心丸嗎?不是的,我只是太在意他人對我的看法了。

男人如果想要哄你,一句話的承諾有多難?而你願意相信嗎?

信了你就可能毀了。正如《我的前半生》裡,陳俊生對羅子君說過的:“我養你。”

當我糾結得不能再糾結了,我覺得繼續下去簡直是浪費生命。於是開始好好給自己梳理內心需求。

一、找出自己糾結的點,並且問自己為什麼?一定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跟自己有關的因素。

比如我不敢辭職,為什麼?追根溯源是因為當時的收入起碼可以讓我活得表面光鮮,讓身邊人覺得我還屬於幸福的標配裡。

所以我不敢辭職,是因為怕日後的生活變得沒有那麼風光,我害怕別人覺得自己落魄了。而我是不是真的會落魄只是我的假象,我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看自己的眼光。

二、如果我大膽地踏出去,不考慮他人因素,會有什麼後果?這樣的結果能接受嗎?不能接受的話就反過來想想,如果我不踏出這一步,同樣不考慮他人因素,會有什麼後果?

我辭職後,我應該會有新的事業,我會有自由時間可以支配,可以好好陪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我可能很長時間不能痛快地大手筆花錢了。

但是如果我不辭職,我會很不開心地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消耗自己的情緒,創造不了自己的價值,固步自封拿著穩定的收入。

總體來說,踏出去,比留下來更有意義,而且踏出去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三、我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覺得堅持這個選擇之後,自己是快樂幸福的?要找到那個能夠讓自己持續認可選擇的點。

我崇尚自由,我喜歡和孩子在一起,我熱愛自媒體給我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每當我在做自媒體內容的時候,再苦再累我都覺得很有趣,每當我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總是玩不膩。

這兩個事情都是容易讓我持續產生心流專注去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我辭職後,一直做這個事情,會認可自己的選擇。

四、最壞的後果和補救措施是什麼?難度在哪裡?你還需要什麼的支持(非他人給予的)

最壞的後果是我對這樣的生活失去了興趣,我的精神空間開始空洞,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情況。

那麼我可以選擇重新去工作,或者去創業,而這些事情對我而言,過往的人生閱歷給我滿滿都信心:只要我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

如果我進入了補救措施,我需要的支持是自我能力的匹配。在我想重新迴歸職場的時候,我必須具備迴歸職場的競爭力。

所以在迴歸職場之前,我可以做到不斷強化我的競爭力,我依然在快速地追隨社會進步的變化步伐。那麼,我無需畏懼。

讀完博士還想繼續讀書,竟然是因為不知道畢業後做什麼

不要去仰慕別人的人生,也不要去評價他人的活法,你永遠不會知道他人在生活中真正的內在感受是什麼。

武則天有名垂青史的政治生涯,但她為了皇位拭子,六親不認;

居里夫人在科研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她的晚年因為愛情落得聲名敗落;

梅豔芳在音樂上贏得了無數的認可,最終卻孤獨地早早病逝……

她們每一個在我們看來羨慕、崇拜的成功,背後都有我們不願意接受的悲慘遭遇。

她們看似活出了符合世俗標準的成功人生,但是卻失去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如果現在還能再問她們一句:“你的人生滿分嗎?”我相信她們一定不會給滿分。

因為真正好的人生,不是看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是自己是否能夠把控自己的人生,感受到內心真實的滿意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