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夏貝爾等189股迎上市首虧

受累於商譽減值,2018年A股“地雷”不斷,不少上市公司交出了業績鉅虧的成績單,在此背景下,2018年上市首虧的個股也較上年出現大幅增長。北京商報記者通過Wind多維度統計發現,2017年上市首虧的個股有65只,而在2018年上市首虧的個股數量則達到了189只,同比大幅增長了兩倍。究其背後的原因,商譽減值則成為了“幕後元兇”。

上市首虧數量同比增兩倍

經Wind數據統計,剔除無法按期披露年報的個股之外,滬深兩市共有189股在2018年出現了上市首虧的情形。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Wind以多報告期形式統計發現,在2018年共有盛洋科技等189家企業出現了上市首虧,其中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年上市的公司出現首虧的數量最多,分別達33家、27家、23家以及20家。並且也僅有上述4個年份上市的公司在2018年首虧的數量超20股,部分年份上市的個股則沒有出現在2018年首虧的現象,諸如,2013年、2005年、1994年、1991年。

具體來看,於2017年上市的公司中有華脈科技、高斯貝爾等4股出現了上市首虧;於2016年上市的公司中則有亞振家居、深冷股份、哈森股份等5股出現了上市首虧;於2015年上市的公司中有通合科技、乾景園林、厚普股份、賽摩電氣等20股出現上市首虧;於2014年上市的公司中有康尼機電、莎普愛思、貴人鳥、全通教育等14股出現了上市首虧;於2012年上市的公司中有掌趣科技、奧馬電器等23股出現了上市首虧;2011年上市的公司中有未名醫藥、聚龍股份等27股出現上市首虧;2010年上市的公司中有金字火腿、天神娛樂等33股出現上市首虧。

此外,2006-2009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別有3股、12股、9股、13股出現了上市首虧;2004年有盾安環境、華勝天成2股出現上市首虧;2001年、2002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別有3股、2股出現了上市首虧;1997-1999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別有6股、2股、4股出現上市首虧;在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2000年、2003年7個年份上市的公司中均有1股出現了上市首虧。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商報記者同樣通過Wind以多報告期形式統計發現,在2017年上市首虧的企業僅65股。通過計算不難看出,2018年的首虧個股較2017年的首虧個股同比大幅增長了1.91倍。

四股上市次年即虧損

在上述189股出現上市首虧的企業中,拉夏貝爾(06116)、華脈科技、秦安股份、高斯貝爾四股引起了市場的極高關注度,均繫上市次年即虧損的個股。

首先以拉夏貝爾為例,公司於2017年9月25日正式登陸A股,自成立以來公司就專注於服裝服飾領域,是一家定位於大眾消費市場的多品牌、全渠道運營的時裝集團。在上市首年拉夏貝爾業績就出現承壓跡象,在2017年實現歸屬淨利潤同比下降6.29%;而在上市次年拉夏貝爾交出了一份虧損“成績單”,公司在2018年實現歸屬淨利潤虧損1.6億元。

在公司業績大幅承壓的情形下,拉夏貝爾打起了出售資產的主意。5月8日,拉夏貝爾發佈公告稱,為加快轉型調整,集中優勢資源發揮核心品牌的競爭優勢,公司擬向杭州雁兒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轉讓所持有的杭州黯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54.05%股權,交易的股權轉讓價款為2億元。

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拉夏貝爾董秘辦公室發去採訪函,對方在回覆中表示“未來公司將通過堅持多種模式開拓國內市場、堅持消除浪費及減少不合理支出等方式扭轉業績頹勢。出售資產則是基於公司經營規劃和發展戰略調整需要,有利於公司回籠資金。”

此外,華脈科技、秦安股份、高斯貝爾三家企業也均於2017年才登陸資本市場,但在2018年卻均出現了虧損,虧損額分別約為1.1億元、6365萬元以及7438萬元。上述三家企業也均與拉夏貝爾相同,在上市首年公司業績就已出現承壓跡象,其中,華脈科技在2017年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7355萬元,同比下降12.4%;秦安股份在2017年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1.88億元,同比下降13.55%;高斯貝爾在2017年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1498萬元,同比下降76.58%。

知名學者布娜新對此指出,上市公司上市次年就虧損的現象並不多見,投資者應對此予以重視,要具體分析導致上市公司虧損的原因,謹慎投資。

另外,上述四家企業最新披露的2019年一季報業績也均不理想,其中拉夏貝爾在今年一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975萬元,同比下降94.4%;華脈科技今年一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886萬元,同比下降206.47%;秦安股份今年一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3198萬元;高斯貝爾在今年一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2792萬元,同比下降12.73%。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8月由於涉嫌信披違法違規,高斯貝爾還遭到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

商譽減值成主因

事實上,在這一波上市首虧股不斷湧現的浪潮下,商譽減值成為了主要的“幕後元兇”。

經北京商報記者觀察,在上述189只上市首虧的個股中,不少是由於商譽減值造成的。諸如,海陸重工2018年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為-1.63億元,公司於2008年6月登陸A股市場,海陸重工則系由於商譽減值而導致上市首虧。彼時,海陸重工表示,2018年江南集成業績未達預期,根據對江南集成2018年及未來經營情況的分析預測,公司認為其存在商譽減值跡象,需計提相應的商譽減值準備,計提金額約為7.5億-8.5億元。

此外,天舟文化、盾安環境均系“踩雷”商譽減值而導致的上市首虧。

另外,方正電機也是由於商譽減值導致2018年業績首虧。據悉,方正電機在2018年虧損4.44億元,公司於2007年12月登陸A股市場。財務數據顯示,方正電機自上市以來業績平平,之後公司自2015年開始大舉併購,先後收購了上海海能、德沃仕等多家公司。憑藉併購,方正電機業績也較此前開始出現大幅增長,在2016年首度突破億元大關。在2015-2017年方正電機分別實現歸屬淨利潤為6501萬元、1.18億元以及1.32億元。未曾料到,持續的併購卻為公司埋下了業績“地雷”,最終於2018年“引爆”。

彼時對於公司業績虧損的原因,方正電機指出,2018年上海海能、德沃仕的業績預期下滑均非常明顯,經過對未來經營情況的分析預測,判斷公司因收購上海海能、德沃仕而形成的商譽存在減值風險,均需要計提相應的商譽減值準備,計提金額分別約為3.5億-4億元以及0.3億-0.6億元。

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方正電機董秘辦公室進行採訪,不過,截至記者發稿並未有人接聽。

資深投融資專家許小恆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商譽是一家企業在溢價收購資產時形成的。“持續的溢價併購資產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在推高公司業績的同時,也導致上市公司面臨商譽減值風險,進而吞噬公司利潤。如今上市首虧個股的集中爆發也給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應留意併購之後出現的商譽隱患。”許小恆如是說。

本文源自北京商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