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夏贝尔等189股迎上市首亏

受累于商誉减值,2018年A股“地雷”不断,不少上市公司交出了业绩巨亏的成绩单,在此背景下,2018年上市首亏的个股也较上年出现大幅增长。北京商报记者通过Wind多维度统计发现,2017年上市首亏的个股有65只,而在2018年上市首亏的个股数量则达到了189只,同比大幅增长了两倍。究其背后的原因,商誉减值则成为了“幕后元凶”。

上市首亏数量同比增两倍

经Wind数据统计,剔除无法按期披露年报的个股之外,沪深两市共有189股在2018年出现了上市首亏的情形。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Wind以多报告期形式统计发现,在2018年共有盛洋科技等189家企业出现了上市首亏,其中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年上市的公司出现首亏的数量最多,分别达33家、27家、23家以及20家。并且也仅有上述4个年份上市的公司在2018年首亏的数量超20股,部分年份上市的个股则没有出现在2018年首亏的现象,诸如,2013年、2005年、1994年、1991年。

具体来看,于2017年上市的公司中有华脉科技、高斯贝尔等4股出现了上市首亏;于2016年上市的公司中则有亚振家居、深冷股份、哈森股份等5股出现了上市首亏;于2015年上市的公司中有通合科技、乾景园林、厚普股份、赛摩电气等20股出现上市首亏;于2014年上市的公司中有康尼机电、莎普爱思、贵人鸟、全通教育等14股出现了上市首亏;于2012年上市的公司中有掌趣科技、奥马电器等23股出现了上市首亏;2011年上市的公司中有未名医药、聚龙股份等27股出现上市首亏;2010年上市的公司中有金字火腿、天神娱乐等33股出现上市首亏。

此外,2006-2009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别有3股、12股、9股、13股出现了上市首亏;2004年有盾安环境、华胜天成2股出现上市首亏;2001年、2002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别有3股、2股出现了上市首亏;1997-1999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别有6股、2股、4股出现上市首亏;在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2000年、2003年7个年份上市的公司中均有1股出现了上市首亏。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商报记者同样通过Wind以多报告期形式统计发现,在2017年上市首亏的企业仅65股。通过计算不难看出,2018年的首亏个股较2017年的首亏个股同比大幅增长了1.91倍。

四股上市次年即亏损

在上述189股出现上市首亏的企业中,拉夏贝尔(06116)、华脉科技、秦安股份、高斯贝尔四股引起了市场的极高关注度,均系上市次年即亏损的个股。

首先以拉夏贝尔为例,公司于2017年9月25日正式登陆A股,自成立以来公司就专注于服装服饰领域,是一家定位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多品牌、全渠道运营的时装集团。在上市首年拉夏贝尔业绩就出现承压迹象,在2017年实现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6.29%;而在上市次年拉夏贝尔交出了一份亏损“成绩单”,公司在2018年实现归属净利润亏损1.6亿元。

在公司业绩大幅承压的情形下,拉夏贝尔打起了出售资产的主意。5月8日,拉夏贝尔发布公告称,为加快转型调整,集中优势资源发挥核心品牌的竞争优势,公司拟向杭州雁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转让所持有的杭州黯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54.05%股权,交易的股权转让价款为2亿元。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拉夏贝尔董秘办公室发去采访函,对方在回复中表示“未来公司将通过坚持多种模式开拓国内市场、坚持消除浪费及减少不合理支出等方式扭转业绩颓势。出售资产则是基于公司经营规划和发展战略调整需要,有利于公司回笼资金。”

此外,华脉科技、秦安股份、高斯贝尔三家企业也均于2017年才登陆资本市场,但在2018年却均出现了亏损,亏损额分别约为1.1亿元、6365万元以及7438万元。上述三家企业也均与拉夏贝尔相同,在上市首年公司业绩就已出现承压迹象,其中,华脉科技在2017年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7355万元,同比下降12.4%;秦安股份在2017年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1.88亿元,同比下降13.55%;高斯贝尔在2017年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1498万元,同比下降76.58%。

知名学者布娜新对此指出,上市公司上市次年就亏损的现象并不多见,投资者应对此予以重视,要具体分析导致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谨慎投资。

另外,上述四家企业最新披露的2019年一季报业绩也均不理想,其中拉夏贝尔在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975万元,同比下降94.4%;华脉科技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886万元,同比下降206.47%;秦安股份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3198万元;高斯贝尔在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2792万元,同比下降12.73%。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8月由于涉嫌信披违法违规,高斯贝尔还遭到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

商誉减值成主因

事实上,在这一波上市首亏股不断涌现的浪潮下,商誉减值成为了主要的“幕后元凶”。

经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在上述189只上市首亏的个股中,不少是由于商誉减值造成的。诸如,海陆重工2018年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1.63亿元,公司于2008年6月登陆A股市场,海陆重工则系由于商誉减值而导致上市首亏。彼时,海陆重工表示,2018年江南集成业绩未达预期,根据对江南集成2018年及未来经营情况的分析预测,公司认为其存在商誉减值迹象,需计提相应的商誉减值准备,计提金额约为7.5亿-8.5亿元。

此外,天舟文化、盾安环境均系“踩雷”商誉减值而导致的上市首亏。

另外,方正电机也是由于商誉减值导致2018年业绩首亏。据悉,方正电机在2018年亏损4.44亿元,公司于2007年12月登陆A股市场。财务数据显示,方正电机自上市以来业绩平平,之后公司自2015年开始大举并购,先后收购了上海海能、德沃仕等多家公司。凭借并购,方正电机业绩也较此前开始出现大幅增长,在2016年首度突破亿元大关。在2015-2017年方正电机分别实现归属净利润为6501万元、1.18亿元以及1.32亿元。未曾料到,持续的并购却为公司埋下了业绩“地雷”,最终于2018年“引爆”。

彼时对于公司业绩亏损的原因,方正电机指出,2018年上海海能、德沃仕的业绩预期下滑均非常明显,经过对未来经营情况的分析预测,判断公司因收购上海海能、德沃仕而形成的商誉存在减值风险,均需要计提相应的商誉减值准备,计提金额分别约为3.5亿-4亿元以及0.3亿-0.6亿元。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方正电机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有人接听。

资深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誉是一家企业在溢价收购资产时形成的。“持续的溢价并购资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推高公司业绩的同时,也导致上市公司面临商誉减值风险,进而吞噬公司利润。如今上市首亏个股的集中爆发也给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应留意并购之后出现的商誉隐患。”许小恒如是说。

本文源自北京商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