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作者|李晓晔

贾跃亭的极限施压手段

我是2004年入行,在《中国经济时报》实习,开始参加的一些财经报道,在时报待了三年,后来去了《21世纪经济报道》,再后来到了《第一财经日报》做财经深度调查。2013年,我去了《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走上了媒体的管理岗位,做一些内容管理工作。之后就到了国字头新媒体项目无界传媒,在那边任副主编,后来无界项目出了新闻事故,黄了之后我就全职加入了野马财经。

其实做自媒体,因为没有了媒体平台,很多公司没有了忌惮,很多自媒体都收到被报道的公司发的律师函,这里面虽然有一些自媒体风控能力弱,把关尺度的问题,但也有公司施压的成份。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

发律师函对于公司的好处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平息新闻带来的恐慌。2016年12月6日的时候我们做的一个报道《乐视惊魂一秒,贾跃亭质押股票跌破平仓线》。当时这个新闻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券商朋友爆料,说让贾跃亭补交保证金,有笔股权质押破了平仓线。我们就去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和wind上去查质押数据,两家的系统也都显示,贾跃亭的股权质押破了平仓线。这个报道出来之后,乐视网反应非常快,首先发了公告说起诉野马财经,要追究我们法律责任。随后我们收到了律师事务所给我们发的,要求我们删稿并且道歉的律师函。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后来我们拒绝了,因为除非乐视能证明我们的券商信源是假的,证明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和wind的数据都错了。消息出来之后,市场影响很大,交易软件那边也有压力,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就把他原来的平仓线那一栏修改为预估平仓线。但是,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和wind都坚持称,他们系统里的数据本身没有问题。当时爆料的券商朋友说,贾跃亭这笔股权质押确实破了平仓线,已经联系他那边追加保证金,要不然就会强制平仓了,我们认为我们当时不存在问题的,所以没有给他删稿也没有道歉。

随后贾跃亭亲自上阵了,当时《中国企业家》杂志去采访乐视网,乐视网给了一个说法,说数据不符,纯属臆测。贾跃亭当时就在微博上转发报道,并且加了一个评论。他在微博上说“策划够完美,黑手够无耻,但乐视人会被击跨吗,答案是越被黑越矫健,沙场见。”当时他的微博声明还是赢得了很多支持,我们官方微博立刻被水军,乐视粉丝围攻了。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平仓线这个报道是第一次有媒体报道出乐视网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之前完全没有爆出来资金链方面的问题,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相信老贾,认为有问题的应该是野马财经。但是2年时间过去,现在可能大家已经知道乐视网目前的情况,其实就是在那次乐视网澄清我们报道停牌之后,过了四天之后再停牌,就一直停牌至今,停了很长的时间。

时间会告诉你答案,但是在当时那一刻真相却看不清。后来乐视网并没有真的起诉我们,因为他们自己其实也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所以一旦进到法律层面打官司的话,是很难赢的。但乐视网这一整套公关手段,跟我们后来遇到的阿里事件相比太小儿科了。虽然乐视网也有一个庞大的公关团队,但是跟阿里二百多人的媒体精英公关团队比起来太小儿科了,接下来给大家讲一讲阿里公关,他们一整套策略,像我们这样能够遇到阿里整套公关的自媒体估计也不是那么多,跟大家分享一下。

引起阿里反弹的两个公司之死报道

当时锤子科技投资人郑刚在朋友圈炮轰阿里准备投资锤子科技,后来拖了一年差点拖死锤子科技的事情,我们当时也跟进报道了这件事。当时朋友圈一出来,基本上科技圈的一些媒体都跟进了。之所以我们的报道最后引起阿里那么大反弹是因为我们联系了郑刚,联系完郑刚以后我们发现,锤子手机最后没有拿到阿里巴巴投资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说阿里说投没投。中间有这么一个事,罗永浩把股权已经质押给阿里巴巴了,没有办法再向别人融资了,那阿里巴巴这个投资款迟迟不到位就影响到了锤子科技,因为它处于一个烧钱的阶段。现在大家可以说锤子科技就是不行了,阿里还是对的。但是不能说用后面发生的事情往前面追溯,如果那个时候投资及时到位了,很多事情就改变了,就可能走不到现在的局面。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我们报道从工商资料里找到了股权质押的凭证,证实锤子科技当时确实没有办法向别人融资。这个事情就恶劣了,投资圈的人一看就明白了。第二点,无界传媒这个项目。当时2015年,这是央广网的报道,报道里说阿里巴巴要投资无界,投资过亿。后来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3月,无界出了新闻事故,估值十个亿的项目黄了。从无界创办,到出新闻事故,这中间隔了一年时间,阿里号称的亿元投资都没有到位,又一个和锤子科技类似的投资项目。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这里放了阿里律所给我们发的投诉函,大家也知道因为这篇稿件阿里在和我们打官司。你们看,这个阿里律所明确写了,“无界是死于新闻事故被勒令停业,并不是阿里投资不到位。”按照这个逻辑就是,无界是因为出了新闻事故被勒令关闭了,阿里的投资进不来。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但我作为无界传媒的副主编,我知道真实情况,出了新闻事故后有关部门最终就是让无界停机整顿,是无界自己账上没有钱了,运营不下去了,才关门的,这才是真相。我记得美团的王兴重提支付宝事件,说阿里马云让国家背锅,国家并没有让支付宝回来,这都是谎言,是骗局。至少,无界事件是我发现的阿里第二件让国家来背锅的事,出了新闻事故,相关部门让你停机整顿我觉得这个处罚不算重,出了新闻事故整改是应该的。但是当时无界为什么挺不过去,就是因为账上没钱,账上就4百万,当时我们人员一个月工资是220万,包括阿里在内的股东不再投入只能关张。

后面我们申请调取专案组当时的一些文件、资料来证明这个事,最后没有被法院允许。其实,这些文件一调取,无界到底是不是被关闭,还是死于资金链断裂就很清楚了,阿里到底是不是又让国家背了一次锅也很清楚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可能是他们当时特别想删掉这篇文章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无界事件我可以实名接受采访。

大公司针对自媒体的公关团战

另外报道中提到的核心事实是阿里投资封面的事情,这里放了《时代周报》的报道说阿里投资另一个新媒体上线,由四川日报集团和阿里巴巴共同投资。当时封面上线,成立仪式上,大家可以看时代周报这个文章配图里这个人就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副总裁王帅,还致了辞。但是宣传的阿里巴巴投资封面传媒这笔投资到现在也没到。这就是我们报道里的三个核心事实,如果只是一个项目说投没投,可能只是个例,但是三个项目都是这样,那就是一个现象了。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紧接着我们晚上发完稿子以后,当时阿里内部也还是有一些媒体朋友的,二百人的公关团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们这种做法是对的。所以那个时候有一个人给我通风报信说你准备好,马上阿里的公关天团要团战你了,你准备好。我就问,什么是团战?对方说,赶快准备,很快你就知道了。果然很快我就领教了什么是阿里的公关团战。

我们做媒体,有时候稿子发布后,语言尖刻什么的,或者报道错了,会有一些投诉,我们就会审查稿件是不是存在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但是阿里这篇稿件是没有任何沟通的,直接就是一堆男公关在朋友圈用脏话骂我。这里有些截屏,大家可以看一下,都是阿里的CEO助理什么的,说的都是脏话。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这是黄磊,黄磊是第一财经新媒体科技公司总经理,给大家念一下:跟我扯媒体投资,扯无界和一财的资金到帐时点,跟我扯别的媒体资金没到帐,你他妈问过我这个当事人么?一财新媒体头20号员工,不拿工资不签劳动合同就开始做事,个人垫钱,拆借200万过桥冷启动,20次迭代完了半年之后还没签。这黄磊也是老实,本来我们其实不知道阿里投资一财的资金也是不到位,拖了这么久才到,他自己说了,现在大家都知道被阿里拖欠投资款的还有第一财经。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然后大家看杨磊,他说自媒体这个圈子有好有坏,但始终如一像这位女士不知所谓瞎搞乱蹦的也实属罕见。说不点名是因为我删除了他。其实,最让我困惑的就是杨磊,他也是做过媒体的人,做媒体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但是他不是。阿里很多的公关都是挖的媒体精英,但是到了阿里就是真的假的掺着说,完全把自己过去遵循的以事实为依据丢到脑后了,这个事情的真相其实是杨磊删了我,我压根就没有删他。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我一直做财经调查出身,所以我讲什么特别喜欢跟人要证据,阿里公关的套路就是不提供证据的攻击,真的假的掺着说,不完全真也不完全假,如果纯是吃瓜群众围观的时候看着还挺真的。

当时我们这个事情已经引起很大讨论的时候,就有媒体人让阿里回应一下我们这个文章,结果回应完了这个文章,标题就是这样的,确实是他们给人家媒体的回应。不知道大家看完什么感受,这丢的是我们的脸,还是阿里的脸?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然后当天吵完了以后我们都去睡觉了,七个小时之后,早晨的时候,一大批黑稿就出来了,我放的这一篇是当时我觉得明确能够识别出来阿里和他们有很近关系的,因为这个文章当时出现在UC头版,大家知道UC也是阿里投资的媒体。我们这么个小小自媒体能够荣幸到这个地步了吗。媒体是社会公器,阿里用公器干了多少私活儿?在座的媒体朋友,有兴趣的可以去盘点一下。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文章的内容,他说我们写这个文章背后有不可告人的动机等等,这儿用了一个十分接近野马的人士曾透露,这是他所谓的信源。在这个地方,还写了我的心理活动,UC头条能推一个带有当事人心理活动的文章,大家都是做媒体的,不用我说什么,大家自己看自己评判一下。

最搞笑的是,我后来查了这个发黑稿的自媒体,他大量的文章中都会放上和阿里巴巴体系内的公司广告,这是什么关系,稍微捋一下就能捋出来。大家可以看到黑我们这个文章还配了2个广告,一个支付宝的,这儿还有一个芝麻分的,芝麻分可以用来干什么。他们知道要推黑我们的这篇文章,舍不得这个流量,还是放了夹带着支付宝和芝麻分的两个广告,正好暴露了他们跟阿里是多么密切的关系,当时类似这样的文章有十几篇,到现在还能搜得到。吵了架,人家一个晚上能出来十几篇不同角度,各种方式的抹黑你的这种文章,这种战斗力,不愧号称铁军。而且不明真相的人,更搞不清楚真相是什么了。但一家这么大的企业,这种事情做多了,对社会没有什么正面的作用,只是对他们自己有一点意义而已。

抹黑我们后还需要正面回应,当时他们组织了一波媒体去采访阿里巴巴CEO张勇,我当时特别去关注发正面回应的媒体,大部分都是阿里投资的媒体。当时张勇回应阿里是投资的时候说,阿里是大网红、大IP,很多人会抓着阿里形成热点,说我们要蹭热点,所以有了“阿里式投资”。你们注意看这个细节,他接受这些媒体采访时还是主动回应的侦探的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在我们小小的这篇文章发了以后,马云以下全部参与了对我们后续的公关团战等等。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后来媒体报道,阿里还发了一个声明反击,提了三大诉求,大家可以看一下,第一个要求是删除文章,第二个要求是让我们在公众号和法制日报上公开道歉,第三个要求是赔偿阿里巴巴一百万。我们这个官司还没有最终出结果,大家可以关注,我现在把话放在这儿,阿里巴巴这三条如果他能实现两条,我就会把这个事情闹到国际上去。最基本的一点,阿里巴巴是一家美股上市公司,接受包括自媒体在内的舆论监督是应有之义,我们写的三大核心事实都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既然想种种办法来打压我们,想让我们闭嘴,那么我就会让阿里巴巴明白,他们选错了对手。

不论杭州那边的法院如何地方保护,事实就是事实。大家注意一下,阿里当时的投诉里面写阿里未承诺投资封面,这是当时法庭核心辩论逻辑,阿里就是说没有承诺过投资,也就是说前面主流媒体报道的阿里巴巴要投资这个要投资那个,他们到了法庭上就说根本没有承诺过一定投资。投资是个严肃的事情,都有协议在那里,这又不是三岁小孩过家家,更何况这里面还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

骂人随时找到我,打官司时我就下落不明?

还有和我们打官司开始,阿里就在通过种种手段让局面对我们极其不利。刚才说了,他们在群里和我吵架的时候,骂我的时候就能在群里面准确的找到我,来骂我,但是到了真正和我们打官司的时候,给我们进行的是公告送达,说我们下落不明。我们后来追究法院的责任,为什么我们一家如此公开的新媒体机构,会变成下落不明?法院告诉我们,原告阿里巴巴表示我们下落不明,无法提供任何联系方式。骂我的时候能够找到我,跟我打官司的时候我下落不明了。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我们当时发现这个事情也挺幸运的,当时正好在做融资,融资法律尽调团队非常专业,当时发现的时候公告送达还没有上网,说是刊登在一个地方法院的报纸上。后来我们就去了解,包括去杭州法院去了解,发现我们真的被告了,已经被公告送达和缺席开庭了,就差下判决了。所以我们就主动联系法院,主动联系法官,主动要求提供采访录音和当时的各种采访证据。

那个时候法院没遇到这种情况,因为在杭州本地的法院,自媒体只要企业这边说是自媒体是下落不明的,法院一般就会用公告送达,公告开庭和缺席开庭,然后再出一个缺席审判的结果,最后再公告判决。企业如果申请强制执行,那么后面就是自媒体会答应企业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然后和解结案。我们这种中途被自媒体发现,主动要求提供证据的情况当地法院是头一次遇到,我们说我们很公开,没有下落不明,我们还有很多证据,能提供给法院,法院能不能认定。法院说已经开庭了,再提交这些没有法律效力怎么办,我们研究商量一下。后来法院就推翻了之前缺席开庭,2018年的3月23号重新开庭。

这个案子从立案开庭到现在已经一年半了,《民诉法》规定,有一个法定审限,一审最长的话应该是半年,我们这个已经一年半了,法院没有给出任何延长审限的理由,扣掉公告期也一年三个月了,还是严重超期。


这两家公司跟美国有关,流水线对付自媒体,SEC知道吗?


在法律层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稿子里写的是美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但是告我们的是另外一家公司,这个公司的股东是淘宝,从股权关系上,其实和上市公司阿里巴巴没有关系的,这个文章也没有提到这家公司,但是告了我们的就是这家公司,这是一个问题。我和阿里巴巴打官司,我写谁谁来告我吧,我写阿里巴巴,淘宝下面的一个公司跑来告我,这样也能立案,这是不对的。

另外我们当时跟法院联系,法院说可以重新开庭,我们就要原告证据,当时法院给我们寄了一本2016年、2017年阿里巴巴企业报告,我们律师当时以为他们是要搞证据突袭,结果我们上法庭发现就这两份证据。我们律师当庭就说这个不能作为证据,因为这是阿里巴巴自己编纂的,没有公信力。后来,法院也判这2份企业责任报告无效,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告我们没有提供任何有效证据。

还有当时阿里巴巴在法庭上非常重要的逻辑就是说阿里巴巴没有承诺过投资锤子科技、无界、封面,因为我们不是阿里巴巴的人,我们怎么判断阿里巴巴有说过要投资这些公司呢,我们完全依据传统媒体的报道,当时我们找了央广网等很多权威媒体的报道作为证据,我们说阿里要投资这些项目的判断在于传统媒体的报道,而且都是一些权威的媒体,所以我们要求法院把这些媒体列为第三人,我们提前也和这些媒体沟通了,他们有一些可以作为证人出庭,证明他们当时做的阿里巴巴投资这些项目的报道是有依据的,结果法院又不允许,这是法律上的另一个问题。

还有法律上更重要的问题,我们律师后面多次和法官交涉,在名誉权侵权官司里核心就是认定事实本身是不是真的,如果是事实,那就不是诽谤造谣;如果不是事实,那么构成诽谤造谣。针对郑刚炮轰阿里投资锤子科技一事,我们当时提供了郑刚的朋友圈,郑刚录音,还有其他媒体当时对郑刚炮轰阿里巴巴拖欠投资这个事的报道,最后法院认为无法证明郑刚是郑刚。第二个事,当时我作为无界传媒副主编,以证人的身份去作证了,证明投资没有拿到。我的无界前同事还给我写了书面证言,留了身份证号还按了手印,证明阿里当初表示要投资,但是隔了1年钱都没到。还有,工商资料显示根本没有阿里这个股东,但是法院还是坚持认为这些证据无法互相佐证阿里投资无界钱没有到位。第三个事,阿里巴巴投资封面新闻这个事,我们用权威媒体的报道证明有过阿里要投封面这件事,以及封面到现在为止的工商资料仍然没有阿里巴巴这个股东,确实他也没有投封面新闻。但是法院同样认为也没有办法证明阿里巴巴没有投资封面。

我就不相信还能变成假的,黑的还能变成白的。如果一审不行的话还有二审,我们继续会证明这三个核心事实和我们报道是完全一致的,阿里巴巴承诺的投资根本没有到位。

我们的情况,比较特殊,意外的发现自己被阿里巴巴起诉了,折腾的重新开庭,现在官司还在打。如果让阿里巴巴按照他们既定的策略,走完这样一个对付自媒体的司法流水线那是怎么样的呢?

我这里特意给大家找了一个完整的案例。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我随便从网上搜到的一个,这个公司叫北京娱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他这个也是公告送达,公告送达之后,一审判决,民事判决书也是公告送达的,公告把他的民事判决书也通过公告送达的方式采用了。判决是怎么判的呢,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判决里明确说了,被告其实是因为公告送达没有到庭,到庭的其实就是阿里巴巴的这些人,最后结果就是让他连续七天刊登道歉声明,赔偿三万块。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天之内如果提起上诉就提起上诉,假如你发现的时候已经超过15天该怎么办?那判决就是生效判决了。

这种自己都不知道就输了个官司,执行判决肯定觉得不甘心嘛,觉得冤,而且会让外界认为自媒体不靠谱,另外会给未来的商业合作以及投融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不执行呢?不执行后果更严重,首先不执行的话,阿里体系公司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次他的法人代表会成为失信人,最严重的就是说,会对公司责任人罚款拘留、需要负刑事责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后果也很严重。

想跟SEC认真讲一讲

对于阿里这么大的公司,赔钱根本不是他的目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阿里体系里这个叫口碑网的公司和砍柴网的这个案子。最后写了申请执行人目前已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申请撤回执行申请,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怎么达成的,答应了对方哪些要求?这些我们就不知道了,只能看到阿里巴巴申请了强制执行,但是最后又以双方达成和解撤回强制执行结案了。那么阿里巴巴费了这么大周折,究竟让砍柴网答应了什么要求?作为上市公司,究竟用这种手段成功对付过多少自媒体?又有多少自媒体为了避免麻烦,从此看见阿里巴巴就主动退避三分?那么庞然大物如阿里巴巴,究竟需不需要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外界对它的舆论监督?

我刚才给大家讲的几个案例,其实不是个例,这个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老师的研究,这篇论文的题目是《微信公众号在商誉名誉权纠纷中不堪一击》。展江老师提到,网络侵权官司实施侵权行为的发生地扩大到了被侵权方所在地,一般都会在原告所在地打官司,像阿里巴巴也好,方大也好,华大基因也好都是当地的大公司,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又是本乡本土的,法院自然是不看僧面看佛面的。

展江老师研究的是杭州本地的大企业在杭州和自媒体打官司的十几个案例,他主要研究了农夫山泉和哇哈哈两家杭州企业,侵权官司全部由杭州同一家的基层法院受理的,而且结果都有利于企业,就会让人质疑管辖制度的合理性。在十几个案例里,只有一家传统媒体,四川省广安日报社出庭了,大部分自媒体都没有出庭,我后面专门查了一下没出庭的原因他们也全都是公告送达传票,现在大家都不看报纸,都是移动端阅读,一般人没事更是不会去看《人民法院报》是不是有公告送达自家法院传票的情况,所以很难发现。大家再看一下这个结果,结果就是原告的企业全赢了,被告全败诉,赔偿金额最高18万了。后来展江老师提出,地方法院是否为地方企业提供了过度司法保护,法院认定损害赔偿过程中,怎么样认定的这18万是否合理等等。

而且他提出被告缺席案件难以查明的情况下,这种判决结果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也想呼吁传媒业界、学界、法律业界、学界,要破解这条大公司对付自媒体的司法流水线。这是我自己想的破解之道,建议是涉及到上市公司和自媒体的官司,全部由上海金融法院审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法院,避免了出现像我们在兰州法院和方大炭素打官司的时候竟然拿出一个和解协议让我们闭嘴,让我们承诺以后不对他做正面负面的报道,要么就是地方司法保护,睁只眼闭只眼,要不他就是不知道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理应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所以我建议涉及上市公司和自媒体的官司全部交给上海的金融法院去审理。非上市公司的官司,交给互联网法院审理,避免司法地方保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前两天有一位两会代表说,觉得我这个建议挺好的,我们可以共同研究和调研,他可以将这个建议带到明年两会上去。还有,上市公司他其实还是有监管的,像国内的有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来管他们,国内在美股上市的,其实也可以向SEC投诉,现在阿里巴巴做的很多违反了美国《证券法》的事情,虽然有媒体报道,就是没有人认真仔细的搜集证据、翻译出来,交给SEC。既然阿里巴巴选我做对手,我又是个很较真的人,那么咱们就可以一桩桩、一件件,仔细的和SEC讲一讲。我把监督阿里巴巴这样的公众公司,当成是财经新媒体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咱们慢慢来。

作者|李晓晔

(温馨提示:本文引用数据,均为官方数据,或为公开报道,未使用任何内幕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