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 “枇杷支书”变身“马路天使”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文虎 通讯员 全闯 郑梦溪 黄清云

4月28日,在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村委会旁,袁达构推着一辆垃圾车,清扫着沿路的垃圾。

袁达构生于1949年,是土生土长的大坑人,也是村里一名资历颇深的老支书。

“如今的大坑村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袁达构说,以前的大坑村一穷二白,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群众生活特别困难。

1983年,经过村民推选,袁达构当选大坑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为家乡奋斗。在充分调查分析后,他发现村中原有的枇杷产业颇具发展前景,但现有枇杷树都已老化,品种也不优。外出学习,引进新的优良品种便成了首需攻克的难关。

为了解决品种问题,1986年袁达构就带领村“两委”成员前往浙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不断对比,最终决定引进“大五星”枇杷,并带回苗木1600余棵。

品种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村民对引进的品种并不看好,不愿种植。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袁达构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讲解新品种的优势及未来所能带来的效益,并承诺对种新果苗的农户每亩补助半斤粮。通过不断努力,全村都种上了“大五星”枇杷,并在1996年,迎来大丰收,每户平均增收2000余元。

如今,枇杷已成为大坑村的主要产业,全村枇杷种植面积达400余亩,枇杷采摘园3个、合作社5个,每年为村里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入。

“袁支书虽然退休了,但仍然坚持发挥余热。”一名路过的村民告诉记者,每天都能看到袁达构推着小车在村里清理垃圾,于是大家都叫他“马路天使”。

自村里开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闲不住”的袁达构自告奋勇当起了村里的清洁员,每天将村里清扫一遍。同时不断宣传环保观念,加强村民环保意识。

“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意识也提高了,我很欣慰!”袁达构说,人居环境治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村民自身,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进来。

“能够为村里出一份力,我很荣幸。”袁达构时常这么说。虽已古稀之年,但袁达构依然坚持为村里发展而努力着,只为大坑村能够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