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匯
這是李清照最為人熟知的詞牌名,感悟自然,情感細膩。今天就來說說《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說起宋代的詞人,大家第一個想到應該是蘇軾,然後就是李清照,她的智慧和才華,是很多男子都沒有辦法追趕上。沒有出嫁之前,她是家裡的獨女,父母親對她自然是百般的愛待,也因為家裡都是讀書人,從小的悟性就特別的高,這個時候的她的詩大部分是一些輕鬆歡快的,帶有一股少女的氣息,出嫁之後寫的詩更多的是偏向婚姻生活。她不幸的開始應該是在她父親和丈夫都死在了戰場上,最後她改嫁還被騙,第二任丈夫對她其實並不好,後來她選擇和離,兩人雙雙進了牢房,出來之後的李清照,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也是她創作的高峰期,寫出了很多令人感嘆不已的詞。
在她所有的詞裡面,《如夢令》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如夢令》是詞牌名,其下的詩詞每一首都有自己的特色,這首次詞詩是在她年輕的時候寫的,所以會比較歡快,卻又帶點少女的惆悵感,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下這首詞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一首小令,全詞的意思大概是在說,昨天夜裡風大雨大,熟睡了一夜之後,酒還是沒有退去,還有一點點餘醉。問那個捲簾的丫鬟外面的情況怎麼樣了,卻說到海棠花還是和之前的一樣。知道嗎?知道嗎?現在的這個時候應該是綠葉茂盛,而紅花在凋落。這首小令給人的感覺就一種憐惜之情,也表現出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悶,所以就借這調落的紅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了。
這首詞也體現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內力。首先是第一句描繪出了當時的一個環境和時間,也描繪出了她的狀態,昨天夜裡喝了酒,今早醒來還有一絲一絲的醉意,這個時候的她應該是一個非常慵懶的狀態。其次是第二句,問自己的丫鬟外面什麼情況,一個"卻"字寫出了她對丫鬟回答感到疑惑,可見是心思細膩之人。最後一句才是重點,反駁了丫鬟的回答,還猜測了外面的景象,用"綠肥紅瘦"這四個字,說出了自己對花的憐惜之情和自己內心的苦悶。
能夠寫出這般詞句的人,可見她的藝術內涵豐富,心思細膩,這首小令是她早期的作品,風格上個人情緒多一點,到了後期她的作品更多的偏向國家方面了。如果大家有機會還可以多多讀一下她的作品,你會有不同的體驗的。
每天讀宋詞
問題:如何賞析李清照的《如夢令》?這首詞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
前言
李清照 (1084-約1151) ,南北宋相交時期的著名詩人,號易安居士。其父親李格非與廖正一、李禧、董榮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李清照丈夫是趙明誠,岳父趙挺之曾經拜相,蘇軾對趙挺之比較反感,稱之為“聚斂小人“,趙挺之與蘇軾的學生陳無己(陳師道)是連襟,據說陳師道參加祭祀而家裡沒有棉衣,夫人妹夫趙挺之借了件毛皮大衣。沒想陳師道說,“我陳師道就是凍死,也不要他刮地皮刮來的棉襖。”結果真就凍病了。第二年就因風寒發作去世。
前面扯遠了,李清照一共傳下來不足60首(其中存疑11首),其中有兩首如夢令,老街分別列出如下。
一、如夢令 其一(宋·李清照)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二、如夢令其二(宋·李清照)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兩首寫的是富家女無憂無慮的生活,即使第二首隱隱透露出一點點”綠肥紅瘦“的惜春心情,也只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而已。
三、如夢令(宋·李清照)
無那,無那,好個淒涼的我。
這首《如夢令》也有人說是南宋向滈的作品,略有一點不同之處: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
這首詞如果是李清照的詞,應該是南渡以後,詞中的孤寂之感很像南渡以後的風格,例如:永遇樂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結束語
李清照和李煜相似,李煜北上和李清照南渡後,詩風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南渡以前,李清照的閨怨詞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無非是”人比黃花瘦“罷了。
南渡以後家破人亡,”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在孤獨寂寞中,”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這首詞作於詞人早期。詞人通過對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抒發了他傷春惜春的情緒。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暮春時節,最易引發人無限傷春情緒,更何況又逢著那颳風下雨的惱人天氣。於極度愁苦中,詞人開始借酒消愁。酒醉後詞人沉沉睡去,一覺醒來,酒意還未消散。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詞人惜花,醒來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園中海棠,她問侍女:院子裡的海棠怎樣?她以為經過風雨一夜的摧殘,應該是落花滿地了,沒想到侍女卻回答"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人不相信海棠還如昨天那般開滿枝頭。她認為園中的海棠應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一對答寫出了閨中人的惜春情懷,可謂是傳神之筆。
這首詞的末句為全詞警句,常為後人所稱道。
賞讀這首千古絕詩詞
劉楚雲817
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後唐莊宗李存勗始作。三十三字,單調五仄韻,一疊韻。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如同兩顆熣燦的明珠,滾動在早期的作品之中,表現出了她酷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天真話潑的女詞人形象。顯現出了她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調。
第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常同嘗,意謂曾經。曾經於日暮時分,在溪邊的小亭傾杯痛飲,乘著酒興,遊興泛起,樂而忘返。興盡進到了船中,蕩起船槳卻劃到荷花深處去了。管它呢,調轉船頭使勁劃吧,漿片的擊水聲和踫撞聲驚動了鷗鷺,也許詩人嘴中還發出了歡笑聲,一隻只撲楞楞展翅飛去,發出幾聲鳴叫。詩句表現出了李清照豪放倜儻與瀟灑的情懷,尤其是那爭渡,爭渡句,傳神又略帶幾分俏皮。這裡爭字應當搶字或趕快講,和前面的暮字相對應,天快黑了自然要搶時間。把少女的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的神態寫到了極致。這種白描手法和淺近的詞句傳神啊。
第二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天夜裡雨小風急,睡得香甜而殘醉未醒。起坐在床問正在捲簾的侍女,那海棠花怎麼祥了?答道還是和以前一個樣。詞人搖手道,不是那樣的,你知道嗎?經過一夜風雨,那花朵一定零落了不少,那綠葉一定長大了不少。揭示了詞人對大自然變化的敏感和關心。帶著惜花的心情發問,又對所答進行反駁,表現出詞人一方面希望春光常駐,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現實,對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惋惜,流露出高雅的情趣。尤以綠肥紅瘦一語最為突出新穎,色澤濃豔,形象逼真。筆者認為,應比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和韓偓的五絕《懶起》意境要深一些。
藍天夜月
說起女詞人,宋代李清照是不能繞過去的。作為婉約詞派代表,她藝術造詣較高,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藏書豐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婚後,倆人擁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愛好,她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是比較優裕的。但是金兵入據中原後,他們流寓南方,丈夫趙明誠病死,她的境遇孤苦。所以她的詞作,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
一首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首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兩首詞,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其中《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應該是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寫的。這時得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尤其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因此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因“日暮”“酒醉”不知歸處,才會誤入荷花塘,只因“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出了李清照昨夜飲酒過量,第二天晨起,宿醉尚未盡消的狀態。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李清照既有閒情喝酒,也有侍女相伴,生活安逸,所以才會關心風雨後的海棠。這首小詞雖然短,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 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知否,知否?這樣層層轉折,也將作者惜花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所以,我一直覺得,讀李清照,得尋覓一方清淨之處,細讀細思才好。
文蹤旅跡
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每當讀起這首詩,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優美,愜意,風趣,浪漫的畫卷。
有詞為證。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是李清照追憶之作,至於在什麼背景下創作,不是專家學者,無從考究,只能從詩中猜測,從她非常懷念無憂無慮,天真浪漫的少女生活來看,此時應該有孤寂,清冷的感覺。估計與趙明成還未成婚,應該在閨中,隨父親大人住進了深宅。應該是這段時期作品。
在起初賞析這首詞時,心裡曾有兩個疑團。
一是宋朝時期年輕少女喝酒嗎?如果說李清照不喝酒,那沉醉的人是誰?是同遊的父親?還是另有其人。而從詞中又感覺不到。後來從她的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詞中找到答案。原來李清照喝酒,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又提到酒:“濃睡不消殘酒”。
二是小溪裡有大片蓮藕嗎?詞中“誤入藕花深處”來理解,“深處”給人感覺覺應該是一大片蓮藕,小溪裡有大片蓮藕?感覺不可能,一般情況下小溪只有岸邊長有野蓮藕。因此我的理解是:這裡的“深處”不是很深的意思,而是裡面
如何賞析這首詞,應弄懂幾個關健詞的本意和含義。
常記:本意是經常想起,詩人是追憶,也可理解為至今還記憶憂新。
沉醉:本意喝高了,大了。這裡面隱喻著心情舒暢,高興,開懷大飲,以至不知歸期,流連經返之寓義。
誤入:本意是不小心駛進。這主要寫人的醉態,人暈暈糊糊,不能把控,划船偏離了方向,烘托詩人無憂無慮,浪漫的少女生活。和前面的“沉醉”前後呼應。
爭渡:我的理解不是爭先恐後的意思,而是奮力,使勁,因為天色己晚,船又划進了蓮藕裡面,船劃不動,只有使出渾身解數,好一個風趣的場景。
譯文就不必再需陳述,用心去體會。
臥冰踏雪
中學時初識李清照,是源於那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整首小令寫的清新明亮,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讓你腦海裡不由得幻想出一幅美好的畫面。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位美麗的姑娘,和她的好友郊外遊玩,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亭日暮之時,這才慌忙地想起了要趕快回家,卻因為慌不擇路,把小船兒划進了藕花的深處,卻驚起了棲息在灘塗中的一群鷗鷺。
少女情懷總是詩,早期的李清照充滿了才氣,沒有經歷生活的磨難,所以也沒有後來登峰造極的閨怨味兒。人到中年的我,性格越發的平和,更愛她早期的作品,讀起來能讓人會心一笑。
我笑陶然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我把它翻譯成現代文如下:
我經常回憶起小時候,
到小溪邊的亭子去玩,
直到暮色連天。
但因為酒醉而忘了路在哪邊。
一直玩到盡興了才乘舟歸返。
卻迷途進入了荷花池裡面。
怎麼才能劃出啊我的小船。
我們爭著渡河,
我們爭著渡河,
驚醒了河灘的鷗鷺,
不停叫著把我們埋怨。
山東閒人
我所瞭解李清照寫的《如夢令》共有兩首,分別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先說《常記》吧!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首追憶性質的小令,而我在查閱資料時也看到另一種說法。那是李清照到汴京看望做官的父親時,一次隨友人遊玩寫下的,並迅速在京城傳頌(大概相當於一首網紅歌曲迅速走紅吧😄)。寫作時的年齡應該超不過15、6歲,因為據記載李清照18歲與趙明誠完婚,當時她憑藉這首詞在京師文化圈已小有名氣。我個人認為這種探究和文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比如詞的風格清新純淨,有一種涉世未深卻別開生面的意境,也符合懵懂少女的形象!
再說《昨夜》,這首詞是李清照中年時創作的。大概是趙明誠在外地做官,兩人兩地分居的那段時期所做。整首詞的意境慵懶、落寞和無奈。同時期還有《一剪梅》等多首作品,像‘月滿西樓、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寫離愁的句子,多出自這一時期。另據李清照之所以未跟隨趙明誠去外地,是因為趙家因李未能生育子嗣而心生嫌隙,趙明誠娶了小老婆,離愁別怨全部躍然紙上。詞中描寫因喝醉酒而沉睡不醒,‘海棠依舊’暗示沉悶沒有變化的生活。可見創作功底極深、畫面感極強,作者寫情寫意寫景已達到巔峰狀態!
人間四月52
李清照的《如夢令》比較有名的是: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天晚上,雨小風大,我昏睡了一夜,都沒有消除酒勁。清晨起來,問身邊的侍女:“後花園的花怎樣了?”侍女回答:“海棠花依舊很美”。你知道不知道,應該是它的綠葉更加繁茂,紅花卻凋謝了。
這首小令奠定了李清照的“才女”地位之作,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不小的轟動。李清照花季少女時代就顯示出過人的才華,深厚的文史功底。這時候的李清照不單是一個健康開朗、活潑可愛的大家閨秀,而且還是一個多愁善感、對生活有美好憧憬的女孩子。
一開始,作者將這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清楚。“雨疏風驟”寫出時間環境,“濃睡不消殘酒”寫出自己狀態,上下文連接的順理成章,情景轉折巧妙恰當,語言運用的靈動自然。緊接著,把自己內心所想,通過問答的形式展現出來,“試問卷簾人”。而侍女的回答“海棠依舊”。表面說的是,風雨過後,花園海棠花依舊美麗,但是,通過態度,表情,語氣看出詞人傷春的心境,所以,用連續疑問的語氣和肯定的自答,道出自己傷感的心裡,“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