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再見了舊時光84108441


金庸為什麼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我猜測可能是不好寫,甚至可能是不敢寫!眾所周知金庸筆下許多人物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比如說王重陽以及他的徒弟丘處機等人。

那為什麼金庸敢寫這些人,而不敢寫張三丰呢?原因就在於張三丰太過神話,就算是王重陽也沒辦法和張三丰比肩。

對張三丰這個人物有所研究的人,可能都清楚,張三丰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危機之謎。

第一個謎,名字,張三丰這個名字算是比較被大眾認可的一個名字,但也有人說張三丰其實名張三瘋,更有說名張山峰、張三風等等。

第二個謎,生存年代,歷史上宋朝有張三丰的傳說,元朝同樣也有,而最出名的就是明朝的傳說,這也是因為金大大做的貢獻。這也導致了張三丰的具體生存年代變得有些撲朔迷離!也有人說,其實這三個朝代都有一個張三丰,他們其實是三個人,只不過,三個張三丰的名氣都比較大,這才導致人們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了。

第三個謎,生死之謎,張三丰不但出生不詳,就連什麼時候死都沒人知道,有人說他已經羽化成仙,也有人說他一直就活著,甚至到了今天還活著,只是行蹤不定,也從來不與人透露他就是張三丰。當然也有人猜測,張三丰其實就一個號,每一代武當山最出色的道士,都會繼承張三丰這個名字,成為新一代的張三丰。

還有許多就不一一說明,就比如說張三丰的事蹟之謎,還有他的神異之謎、武功之謎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


小小二哥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張三丰的經歷還是比較普通的,不是主角。

張三丰其實一生最經典的就是兩件事,第一是少年時期因自練少林武功被追殺,只能在郭襄掩護下逃走。期間,張君寶曾經一度和崑崙三聖何足道打平手,有了名氣。

第二就是張三丰少年開始隱居,到中年悟出了以柔克剛的武學精要,創建了武當派。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隨後整個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雖也很重要,但並非主角,甚至只下山過一次(為了替張無忌治病)。

然而,張三丰仍然是書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最主要的配角。

第一,武當派在整個書中,是最為關鍵的門派。

如果沒有武當七俠,當然也就沒有張無忌了。

沒有武當派,也就沒有武林中的那麼多事。

第二,張三丰是書中第一個高手。

張無忌武功如此高強,同玄冥二老還要噼裡啪啦打很久才能獲勝。

而張三丰可以一掌制服鶴筆翁,武功深不可測,大大強於張無忌。

後張無忌武功精要主要是太極拳和太極劍,均是張三丰傳授。

如果不會這兩樣武功,僅僅會乾坤大挪移,張無忌早就被少林三老打死了。

第三,張三丰的性格對張無忌有著很大影響。

張三丰和張無忌,不是普通的師祖和徒孫的關係,更像祖父和孫子。

張三丰把土地張翠山當做親生兒子一樣。

甚至張翠山大逆不道娶了邪教教主的女兒,張三丰不但既往不咎,甚至還要同徒弟的岳父殷天正結交,後者是武林出名的大魔頭。

可見,張三丰就像一個溺愛兒子的父親一樣,對待張翠山。

張翠山自殺時將張無忌交給張三丰,後者為了救徒孫,不惜代價。

張三丰是一代宗師,當時武林中武功和名聲的第一人。就這樣一個宗師,為了救徒孫張無忌,竟然跑到少林寺求救,被少林寺僧人狠狠奚落、譏諷了一番。

可見,張三丰就像親祖父一樣,為了張無忌可以說用盡了一切。

大家注意,張無忌在武當山上救了張三丰以後,說出自己身份。

張三丰當時狂喜,並不是因為張無忌救了武當派和他本人,也不是因為張無忌是明教教主,而是僅僅是因為張無忌竟然還活著。

這是兩人真情的表露,做不了假的。

而且張三丰為人善良正直,對人熱情,同滅絕師太完全不同。

所以,張無忌和周芷若都是孤兒,兒時又是差不多的朋友,長大卻有極大差別。

張無忌淳樸善良,對人不提防,安全感很強;而周芷若步步驚心,處處留一手,不安全感極強。

說通俗點,就是滅絕師太和張三丰的區別。

另外,張三丰有著很強的民族氣節,誓死不和蒙古朝廷合作。還有,張三丰也是大俠人物,看到蒙古人虐殺漢人,立即出手援救。張三丰誠實守信,救人危難,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個非常好的榜樣。所謂言傳身教,張無忌後來的俠義行為很多就是受張三丰的影響。

其實,張無忌最大的幸運就是他有張三丰這個師祖,還有比如俞蓮舟這樣幾個疼他的師伯師叔。


薩沙


射鵰三部曲,從神鵰後期到倚天屠龍記中間隔了八十多年,張三丰從神鵰後期的少年,到了倚天出場就成了100歲的老頭,金墉為什麼沒以張三丰為主角寫一部小說來填補神鵰到倚天之間的空白呢?


原因之一:張三丰是歷史真實人物,名氣很大,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張三丰,每一個人心中的張三丰都不一樣的。把真實人物寫成小說,如果故事情節讓部分讀者不滿意就會引起爭論。神鵰裡的尹志平玷汙小龍女的事情就引起了部分讀者的不滿,尹志平也是歷史真實人物,而且還是個得道高人。金庸在神鵰裡把尹志平寫成了貪戀女色,姦淫良家婦女的猥瑣牛鼻子老道,把受人尊敬的前輩寫得如此不堪,引起軒然大波,金庸後來在修訂過程中不得不把尹志平改成甄志丙,才平息眾怒。或許金庸曾想過寫張三丰的,但經過此事之後,如果金庸想要寫張三丰的小說,肯定會權衡利弊,慎重考慮,弄不好辦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金庸寫完《鹿鼎記》之後就封筆了,並沒有寫張三丰,想必金庸怕惹麻煩不敢寫吧!


原因之二:張三丰在小說中的作用跟掃地僧、王重陽一樣,屬於導師,培育後人。作為導師就必須為人師表,有著良好的形象,人在少年時期難免年少輕狂,幹一些傻事。比如周伯通就是一個渣男,年輕的時候勾搭別人的老婆,把人家的肚子搞大就開溜,不負責任。郭靖少年時期是個傻頭傻腦的愣頭青,喬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一掌打死了自己的女朋友,段譽見到美女就走不動路,跪舔王姑娘。張無忌四個準媳婦娶一個,辜負仨。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但做為導師為人師表就必須完美,導師的過去就必須隱藏起來。如果一個班幾十個學生都知道老師的過去,時常把老師的過去拿出來聊侃會怎麼樣?老師還能教得下去嗎?所以作為後輩不能扒老師的過去經歷,必須隱藏起來。比如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就沒有招待他的來歷,對掃地僧的過去無從知曉,反而讓掃地僧顯得更加神秘。張三丰作為武當派祖師爺,德高望重,肯定有些不堪回首的過去不能全部描寫出來,以免損害祖師爺的形象。

金庸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沒有寫張三丰傳,沒有把神鵰到倚天這段時間的情節補上,留下一片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


笑傲江湖和珅


夢露居士為您解讀金庸武俠


張三丰是金庸筆下境界最高的人物之一 ,足以同傳說中的達摩老祖比肩。張三丰境界超凡脫俗,武功獨步天下,自創多種武學,傳授張無忌太極拳劍,並指導他將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與太極拳劍融會貫通,中成一代絕頂高手。

為什麼張三丰這麼一位絕世高人,在金庸小說中卻只是作為配角出現呢?為什麼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的故事?居士我認為,這和射鵰三部曲的暗線有關,張三丰的故事,難以契合射鵰三部曲的暗線,因此被金庸忍痛割捨了。

那麼射鵰三部曲的暗線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從“射鵰<strong>”這個名稱說起。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之所以合稱射鵰三部曲,是因為這三部小說是以射鵰英雄郭靖的故事傳說為線索串起來的。《射鵰英雄傳》寫的是郭靖成長為大俠的故事,《神鵰俠侶》是以郭靖堅守襄陽城為背景寫楊過的故事,《倚天屠龍記》則以郭靖、黃蓉留下的倚天劍、屠龍刀為線索寫了張無忌的故事。郭靖的故事是一條明線,而射鵰三部曲中還有一條暗線。

因為小說中不止郭靖一人射鵰,鐵木真,也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也射過雕:

鐵木真微微一笑,彎硬弓,搭鐵箭,嗖的一聲,飛箭如電,正穿入一頭黑雕的身中,眾人齊聲喝彩。

某位偉人曾寫出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名句,所以提起射鵰,人們總是想起成吉思汗。

所以,射鵰三部曲的暗線就是蒙古(元朝)的歷史,比如《射鵰英雄傳》寫了蒙古崛起、西征、滅金,《神鵰俠侶》寫了蒙古攻宋,以及蒙古大汗蒙哥中石身亡,《倚天屠龍記》則寫了元朝的滅亡,正好組成了蒙元從誕生到滅亡的過程。

那麼,金庸為何不在射鵰三部曲中加入張三丰的故事呢?《倚天屠龍記》的開頭兩章寫了少年張君寶的故事,讀者們初次讀到這裡都以為張君寶是主角,沒想到第三章便已是幾十年之後,少年張君寶已變成了老年張三丰。為何金庸將張三丰少年、青年的經歷跳過了呢?

《射鵰俠侶》結束時的年代,是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此時張三丰十二三歲。八年後,也就是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此時張三丰二十歲左右,忽必烈南征,歷時十二年終於滅亡南宋。如果金庸要寫張三丰的故事,勢必要描寫整個蒙古滅亡南宋的過程。於是張三丰將見證襄陽城陷落,郭靖、黃蓉殉國,臨安淪陷,文天祥被殺,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但是,這一段歷史太過沉痛、黑暗,讀之令人流淚。而武俠小說本是通俗文學,自然不宜太過沉重。如果金庸對蒙古滅宋的歷史避而不談,只寫張三丰闖蕩江湖的故事,又不契合射鵰三部曲的暗線了。

也許就因為這個原因,金庸索性將蒙古滅宋的那段歷史略過不提,也就略過了少年張三丰成長為一代宗師的那段故事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您解讀金庸武俠。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張三丰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有一定的史料可查,他生於1247年,卒年不詳,漢族,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道教武當派始祖,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於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那麼金庸到底瞭解、掌握了多少張三丰這個武當派創始人的信息資料?其掌握的信息資料,和有關研究他的歷史學家、道教武當派信徒們對張三丰的信息資料掌握是否一致?據說姚雪垠寫《李自成》前,研究李自成幾乎成了李自成及其農民起義軍、甚至明朝歷史的研究專家,曾經發表過《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也就是說,他幾乎已經是一個明朝歷史學家了,所以姚雪垠才敢動筆寫下以李自成為主角的非虛構小說《李自成》。

但顯然,金庸無意於寫一部關於張三丰的非虛構類小說,而只想寫一部虛構性質的武俠小說,而寫虛構小說,卻用一個歷史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做主角,金庸還沒有這麼笨——即便姚雪垠幾乎成了明朝歷史學家,但他的小說《李自成》公開出版後,據我所知,還是引起了一些歷史學家的爭議,關於李自成這個人物的描寫真實性、細節的可信性、深入描寫的邏輯性等等,還有關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的各種描寫、評價及其對明朝、對清朝的種種影響,都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可以想象到,假如金庸寫作《倚天屠龍記》,主角也以張三丰這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來作為主角的話,很可能在公開發表後,也會招致各種爭議,尤其是李自成並沒有信徒,但張三丰作為道教武當派的創始人,恐怕迄今都還有一些道教信徒,金庸敢寫張三丰,後果必定會招致各路“人馬”的非議,甚至可能引起道教的抗議,而事實上,由於非虛構類小說,由於在寫作中,下意識的會想到自己已經查閱獲得人物真實資料,在進行人物角色的深入刻劃、描寫時,必定受制於資料,最終張三丰這個人物的形象生動性、豐滿度,都肯定無法媲美小說中的張無忌,事實上《倚天屠龍記》一開始的君寶以及後來的武當派掌門人張三丰,一老一少的兩個人物角色的各方面都遠不如張無忌,君寶幾乎沒有深入去寫,僅僅寫到他盜走一部經典離開了少林,上了武當山後就不寫下去了,再出現這個人物時,小君寶已經成了張三丰,每每公開露面都是器宇軒昂的樣子、總是一副老當益壯、頭腦開明、武功絕頂的一副宗派大師的樣子,而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描寫,就相對的要生動得多、全面而豐滿的多。

結果我們都知道,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幾乎暢銷整個華人世界,而姚雪垠的《李自成》在爭議中銷量大概連個《倚天屠龍記》的零頭都不到,而兩部小說論藝術價值,都談不上有多高,《李自成》寫的這麼嚴肅,他把李自成寫的這麼高大上,可實際上從純小說層面來看,藝術價值並不高,首先就是李自成這個形象描寫太套路化、模式化,總是一副農民領袖的高大上的樣子,姚雪垠的小說寫作技藝水準,起碼和莫言、王安憶等人相比要遜色一個境界,可是《李自成》有談不上有多少娛樂價值,假如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在華人世界的大眾小說中可謂頂尖境界的話,姚雪垠的《李自成》大概只能成為三流了,大概只對喜歡明朝末年尤其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業餘歷史愛好者有吸引力。

所以,大多數小說家都知道,寫虛構類小說,用歷史真實人物做主角是一大笨招,能寫的好、寫成精品小說的終究是少數,無論品質還是數量,都遠不能和虛構類小說相提並論,原因就是我上面所述,你寫作中會受到歷史資料的太多約束,難以放開手腳。金庸看來不笨,所以他的十四本武俠小說,雖然時代背景都是中國古代,大多數小說中也都會出現不少歷史真實存在的人物,比如《鹿鼎記》裡的康熙皇帝,但《鹿鼎記》的主角仍然不是康熙,金庸不以康熙做主角,卻去虛構塑造了一個人物做主角,原因也是如此,因為你太難把康熙這個人物描寫的生動吸引人了,會受到太多歷史資料的影響,你只是想寫一部小說,又不是為了寫康熙的研究論文,何必為難自己呢。所以他的十四本小說裡,沒有一本小說的主角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金庸真的不笨。


久卓子60


像張三丰這種宗師級的人物,金庸根本駕馭不了,因為他們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



金庸唯一寫的非虛構小說是袁崇煥評傳。但是他並沒有正面寫袁崇煥,而是虛構的了一個袁崇煥的兒子袁承志,用袁承志的江湖經歷把所有跟袁崇煥有關聯的人物串了起來,如崇禎皇帝,如皇太極,如洪承疇,如祖大壽等,通過這些人對袁崇煥的回憶將這位悲情英雄重現了出來。



本來小說寫的挺好,喜聞樂見,但是金庸生怕讀者看不懂,畫蛇添足寫了個袁崇煥評傳附在後面,結果就悲催了,被罵為滿遺,包衣奴才,等等,關鍵是這個評傳寫的並不好,連基本的歷史觀都是錯的,即使再怎麼給他鼓吹的鐵粉,也不敢認同他在評傳中對清的吹捧,對明的摸黑。



所以金庸駕馭不了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只能用自己虛構的人物打歷史人物的擦邊球,比如倚天屠龍記和鹿鼎記,尤其是鹿鼎記,用韋小寶這個不存在的小人物把康熙大帝歌頌了一遍。



道教還有個宗師級的人物,就是王重陽,金庸也沒有正面描述過,出場就是死人。雖然神鵰俠侶給他弄了個緋聞,也是驚鴻一瞥。跟張三丰一個套路。



說到底一句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庸寫武俠小說可以,寫歷史小說不行,不如二月河。


唐風宋月


因為張三丰比較難寫,金庸也提到過,南宋亡國之時,張三丰後悔自己其時武功未成,沒能去營救文天祥!但可以想象,那時候張三丰應該差不多快40歲的年紀,按笑傲江湖提到的張三丰手提真武劍掃蕩江湖的時候!

所以可以分析:

1,在金庸的設定裡,張三丰是一個理性的人,並不熱血,一個熱血沸騰的憤青或文天祥鐵桿粉絲,肯定會義無反顧的去轟轟烈烈和元兵幹一場,然而並沒有!

2,張三丰是一個真實歷史人物,然而他身負絕世武功,估計道家的奇門遁甲,甚至兵家估計也有所涉獵(畢竟他的幾個徒弟參與過“靖難”),但並無記載他有反元活動的事蹟,而且他的武當派能在元朝發展壯大,元朝不是傻逼,在武當山出現這麼名聲顯赫的組織但並沒有去剿滅!甚至六大派要去剿滅的正是反元先鋒明教!值得玩味!所以說,張三丰起碼不是一個把家國天下看的太重的人!

所以,張三丰並不適合當主角!不好寫


小山村的狼哥


金庸先生沒有寫張三丰,我認為有幾點原因。張三丰的年齡很尷尬,他第一次出現在華山,大約十幾歲,等到襄陽城破郭靖夫婦戰死,張三丰應該是23歲左右,當時他武功很差,如果他為國捐軀行俠仗義,也就沒有後來的武當,所以張三丰在百歲之後說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遺憾,為武功不成沒有能夠救出文天祥而自責。張三丰創立武當大約是四十歲左右,這才會有宋遠橋這第一個徒弟,為了興復漢室,在元朝初立根本就沒有機會,所以張三丰沒有什麼作為,只能是開宗立派傳承行俠仗義驅除韃虜的精神,留有用之身以待將來,所以張三丰這一生是苦悶的,也沒有什麼英雄事蹟可寫的。另外張三丰唯一鍾情的郭襄年年不忘的是楊過,甚至於四十歲出家,張三丰愛情也是苦悶的,他也做不到揮劍斬情絲,一生把玩那一對鐵羅漢,這也不符合一位大宗師的身份,所以也不能寫。唯一可以寫的就是教出七個徒弟和打敗百損道人,可這寫起來一章即可,沒有韻味,不如不寫,在回憶的隻言片語中反映出來。


我本狂人5


張三丰這個角色在《倚天屠龍記》中的定位,其實就相當於是一個職業導師。他不但規劃了自己弟子的武俠成名路,更是深刻影響了張無忌的一生,張無忌能夠放下自身的仇恨,帶領明教逐步去消除與各派的積怨,最終聯合他們一同抗元,張三丰功不可沒。至於金庸先生為何不專門寫以張三丰為主角的故事,羽菱君個人認為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三丰成名的時間跨度太長了。以張三丰至少一百二十歲的一生,無論摘哪一段來寫,都一定會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張三丰的一生跨度太長,可寫的故事太多,反而限制了他的角色在武俠小說中,能被作為獨立篇章的可行性。

張三丰跟王重陽一樣,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但相比於王重陽六十歲不到的陽壽,張三丰是真的活得久。歷史上記載,他出生於宋理宗淳佑七年,也就是1247年,那時候襄陽城還沒被蒙古大軍攻破,那他從這一年出生,活了多久才仙逝呢?誰也不知道,這是個未解之謎。但起碼到明太祖建立明朝(1368年),他還活著,那時已經是120年後了,也就是說張三丰至少也有一百二十歲。

我們都知道,一般的武俠小說寫一段故事,跨度雖然也有幾十年的,但真正描寫男主角的成名故事,其時間往往就只有幾年而已。我們可以《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這四部金庸最知名的小說為參照,來看看具體的情況。

《天龍八部》的三大男主。喬峰一出場其實已經是三十一歲了,小說結尾他在雁門關自盡時,也才三十三四歲。也就是說《天龍八部》中的時間跨度雖然有三十多年,但當世的武林故事其實只有三四年,喬峰另外三十年生涯的故事,包括他的學藝和成名,都只是一筆帶過。另外兩位男主,段譽出場時十八歲,結尾二十二歲,他的故事在小說中持續的時間最長,整整四年。虛竹的故事最短,小說結尾時他二十六歲,但小說中出場時他已經二十四歲,真正寫他的故事只有兩年。

《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真正的故事,發生在他十八歲返回中原之後,到小說結束他二十歲時的兩年裡,《神鵰俠侶》中他雖有再度出場,但已經不是男主角。而《神鵰》中的男主楊過,雖然書中寫他的時間從他十三四歲遇到郭靖夫婦,到三十四歲攜小龍女退隱江湖,足有二十年之久,但是真正的故事只有十六歲出古墓到十八歲夫妻分離的那兩年,另加退隱前的幾個月時間而已,包括十六年之約在內很多時間都是被一筆帶過的。跟他差不多的還有《倚天屠龍記》男主張無忌,小說中退隱江湖二十歲的他,有十年在冰火島,兩年在武當,兩年在蝴蝶谷,還有五年在崑崙仙谷修煉“九陽神功”,還有好幾個月時間被困無名荒島,真正的故事也只有一年多而已。


由此可見,真正設置的故事主線情節,時間跨度都不能太長,這也是為了照顧到寫作。假如張三丰是像楊過那樣早早的出名,而且早早的退出江湖,那完全可以寫他的單人故事。但是他的一生,時間跨度太長了,要以他為男主,去展開他一生的故事,估計至少能寫個單人傳奇三部曲。

按照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為他這個人物的設定,他十六歲離開少林之後,就上了武當山潛修,到小說中再度出場,已經是九十歲高齡的人,這其中足足有七十四年的時間可寫。這期間包括他是如何開創武當,如何成名於江湖,又是怎樣收下武當七俠的?能寫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即使是隻摘他其中的一段人生來寫,都一定會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比如就寫他是如何收下武當七俠的。可是按照《倚天》小說的設定,張三丰至少年長他的大弟子宋遠橋五十歲,當他收下宋遠橋時恐怕也得是六十歲的人了。有哪部武俠小說的男主角,出場就是六十歲的,更何況金庸先生的寫作還要一邊照顧著作品隨時會被影視化,在當年香港影壇,追求俊男美女組合成熒幕情侶的潮流中,張三丰這樣的故事哪能會受歡迎呢?

而像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丰》電影那般,選取他出少林到悟出“太極拳”的這段故事來寫,包括後來的張衛健版《少年張三丰》,都是遵循這樣的套路。這樣的張三丰人物形象,又必然少了他應有匹配的一代宗師的仙氣,而且也違背了金庸先生本身對張三丰“太極功”的設定。因為按照金庸先生的設定,“太極功”是在張三丰一百歲時,才參悟出來的武功,代表著他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說張三丰在少年時期,就創出了“太極拳”,是對張三丰修為的一種顛覆。


所以說,張三丰的一生活得太久,跨度得太長,反而成為他這個角色,在武俠小說中無法成為男主的一種制約。武俠小說畢竟不是人物傳記,寫他人生的哪一段都必然會留下遺憾。也總不能一部小說裡,每隔幾回就一筆帶過十年數載吧,如此頻繁的跳躍,讀者也會懵圈的。金庸先生自然不會這麼做。

張三丰這個特定的歷史人物形象,更適合以配角的身份出現在武俠小說中,這樣更能體現他的文學價值。

其實無論是陽壽沒有六十的王重陽,還是高齡至少一百二十的張三丰,他們這種宗師級別的人物,在小說中的出現,只能是以配角,甚至是回憶的形式來出場的。主要是通過他們個人的影響力,來從側面塑造出男主角的形象和性格特徵。就像周伯通在桃花島,聽到郭靖講出他師兄王重陽當年對待《九陰真經》一樣的話時,會感覺特別不可思議那樣,襯托出來的,正是郭靖極其正義的人物形象。而張三丰對張無忌的影響,就更加深遠了。

看過《倚天屠龍記》小說的人都會知道,按正常情況下,張無忌必然會成長為一個充滿仇恨和暴戾的人。因為他的童年遭遇太過悲慘了,父母被武林各派逼死,自己還身中“玄冥寒毒”,幾乎每一天過的都是生不如死的日子。這樣的人,假如有一天讓他練成絕世武功,說他沒報復的心理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張無忌卻能明辨大是大非,放下個人的深仇大恨,不但以德報怨,還會帶領著明教不斷去消除與武林各派的積怨,最終還能聯合他們去一同抗元,去為天下蒼生謀取幸福。這裡面就是因為張無忌有張三丰,有這樣一位有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的太師父。


張無忌在張三丰身邊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但是他的言行舉止卻對張無忌影響深遠。後來張無忌在不同的際遇裡,我們都可以在小說中看到他總會想起張三丰所說的話。張無忌最終會將抗元大業為繼任,也無疑是繼承了張三丰的志向。因為聯合天下志士驅除蒙元,一向就是張三丰所認為的我輩本分。

俞蓮舟搖頭道:“不然,目下以武功而論,自是你不及我。但恩師的衣缽傳人,負有昌大武學的重任。恩師常自言道,天下如此之大,武當一派是榮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學奧秘,慎擇傳人,使正人君子的武功,非邪惡小人所能及;再進而相結天下義士,驅除韃虜,還我河山,這才算是盡了我輩武學之士的本分。”《倚天屠龍記•第九章》

可以說,沒有張三丰就沒有後來的張無忌,張三丰在《倚天屠龍記》雖然不是主角,但他的思想和作風無疑卻是男主張無忌的人生導向。這也更能體現出,張三丰這個近乎於仙人的歷史人物,在武俠小說中的文學價值和影響。從這方面來說,這比起把他當成第一主角,來開展他一生的故事,相比之下,無疑是更加形象,更加立體,也更具藝文學術效果。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金庸先生是現代新武俠三大家之一,創作了十六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中長篇小說十五部,外加一部短篇武俠小說。

在1972年,金庸先生在完成武俠小說《鹿鼎記》以後,選擇了封筆,不再創作武俠小說,對於武俠小說這部分,他只是選擇對以前的作品進行更加完美的改編,因為隨著他的作品的暢銷,有很多讀者反應了一些故事情節邏輯不合理的地方,也有讀者對部分作品的人物和結局等細節表示不滿意,因此金庸先生之後的工作主要以完善之前的作品為主。

同時,自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



通過金庸先生的履歷我們可以發現,金庸先生在封筆之後,他選擇了從政。

其實在很早以前,金庸先生就有從政的想法和機會,只不過他最後依然遵從本心的想法,選擇了從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金庸在《大公報》上發表了許多國際法論文,引起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國際法權威梅汝璈的賞識。而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在《大公報》上面發表國際法論文呢?這內中還牽扯到另一件大事。

原來當年國民黨逃亡臺灣前,在香港留下了一大批飛機,在新中國成立後,對於這批飛機的歸屬問題,大陸和臺灣各持己見,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金庸先生以其博學多識,援引國際法相關條例法規,在這批飛機的歸屬權方面提出了寶貴的看法,最終為大陸爭取到了這批飛機。

這件事還被周恩來總理的讚賞,又意邀請金庸先生進入我國外交部工作。

後來陰差陽錯,金庸先生最終沒能赴職,引為終身遺憾。



金庸先生之所以沒有創作張三丰真人系列作品,不是他沒有這個想法,而是沒有這個精力。

文學創作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為什麼金庸先生是公認的武俠小說大家呢?對比現代的網文,大部分都是混字數,如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吃飯穿衣化妝能寫就寫,但是金庸先生的作品,人物描寫惟妙惟肖,故事情節緊湊,故事主題一目瞭然。

金庸先生在採訪中曾經說過,他筆下描繪了那麼多人物角色,沒有一個人物是重複的,包括他的外貌、姓名、性格、武功、人物事蹟。可見創作一部小說是多麼不容易。

金庸先生本來計劃寫一個專欄,專門寫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大人物,相當於人物傳記,不過是以武俠小說的形式寫,題材以短篇小說為主,這其中就包括明代的張三丰真人,他先寫了《越女傳》,但是在隨後的生活中,變遷太多,金庸先生就專心專意先完成構思好的長篇小說,抽時間再進行短篇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這一耽擱,最終也沒有再寫一篇短篇武俠小說。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