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他會殺掉李世民嗎?還會有“貞觀之治”嗎?

歷史一書生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晨,秦王李世民帶著一幫手下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如此一來李淵的李世民就成了李淵在世的嫡長子,成為大唐王朝唯一的繼承人。李淵也很是識時務,並滅有怪罪李世民,而是立他為太子,兩月後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李世民當了皇帝后也是不負眾望,勵精圖治,任用賢臣,虛心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帶領大唐走向巔峰,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奪取大權的基礎上的,倘若是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的結局會怎麼樣,大唐還能有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嗎?

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的性格偏果斷,並且比較狠辣,相對來說李建成比較軟弱,更念及兄弟之情。在魏徵還效忠於李建成時,就多次向他提議先下手為強,將秦王李世民除之而後快。可惜的時李建成都拒絕了,他下不了這個手,以至於李世民的權勢越來越大,到了兩兄弟不得不劍拔弩張的地步。所以說如果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能順利登基,以他的性格是不會殺李世民的,最多時削去李世民的兵權,讓他當個逍遙王爺。

李建成也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那麼平庸不堪,他若繼位不會做的很差。大唐開國後人才濟濟,只要不是特別昏庸的皇帝,就能把大唐治理的越來越好,但如果想要達到貞觀之治這樣的高度,就得需要一個敢於開疆拓土,胸懷天下的皇帝了,顯然李建成不是這樣的人。

李建成性格軟弱,只能當一個守成之君,能夠安定天下,這也是李淵立他當太子的原因之一。拋開李建成嫡長子的身份,李淵選他是因為李建成做事穩健,大唐剛剛開國,需要的就是能夠穩定天下的君主,李建成當太子時就能把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條,深受大臣讚歎,處理問題也不會冒險,符合李淵的期望。但李世民不是這麼安於現狀的皇帝,他比較好戰,從李淵晉陽起兵到大唐統一天下,李世民的戰功赫赫,開疆拓土這事他最在行,若只讓他守好李淵留下的一畝三分地,顯然是不可能的。

況且李建成太過仁慈,雖然長期戰亂後國家需要仁君,但當時的大唐只是內部安定了,周圍的威脅還很多,突厥、吐蕃哪個不是對這個新生國家虎視眈眈,以李建成守成之主的設定來看,他並不能讓這些異族臣服,別的不說,光是公元626年突厥二十萬大軍逼近長安時,李建成就沒李世民那個膽子去見頡利可汗,更別說忍辱負重簽訂渭水之盟了。李建成不具備這樣的膽量和謀略,如果突厥大軍來犯的問題解決不了,談何開創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一帝,與他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是分不開的,包括異族之人,只要有才,李世民都會委以重用,但李建成對於異族的態度卻十分強硬,經常處死異族降兵,這樣的氣量是沒有辦法征服周邊小國的。至於禮賢下士,李建成就更比不上李世民了,不然本來對他忠心耿耿的魏徵為何後來歸順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最器重的諫臣?所以說李建成當了皇帝后,李世民不會死,但大唐也不會再有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了,很可能唐朝就不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風塵講歷史



別說李建成當了皇帝會不會殺李世民,就是當太子的時候,李建成做夢都想殺了李世民,只不過玄武門兵變讓李世民下了先手。

玄武門之變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予盾白熱化的結果,也是李建成始料未及的事,如果李世民不能及時剷除太子黨,李建成反過來肯定會殺了李世民及其黨羽。

當時的朝廷格局是太子李建成協助皇帝李淵處理政務,形成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其成員包括齊王李元吉(李淵第三嫡子)及其部下宇文寶、謝叔方,太子府幕僚魏徵、王珪、馮立、薛萬仞等人。秦王李世民常年領兵在外,形成了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黨,其成員主要有外戚長孫無忌,秦王府幕僚房玄齡、杜如晦,將領尉遲恭、秦瓊、候君集、程咬金等人。


齊王李元吉獻計給李建成,讓李建成召李世民議事,自己的部將宇文寶會帶刀斧手埋伏於帳內,只要一聲號令,立馬將李世民斬首。李建成雖然想除掉李世民這個眼中釘肉中刺,可能認為時機不成熟而沒有采納。李元吉對李建成道:枉費我一片苦心,此計如若棄之不用,恐將悔之晚矣。

李世民的部將大多在外帶兵,京城長安太子黨羽甚多,各種關係盤根錯節,李世民唯恐遭遇不測,向李淵提出前去洛陽,實則避禍。李建成和李元吉怕李世民去了洛陽以後難以監控,到時候與他們公開化分庭抗禮,於是讓李淵把李世民的提議壓了下來。李淵作為皇帝和父親,其實是偏向太子的一方。


歷史上真正的李建成不象許多小說和文藝作品中那麼不堪,因為這些假象都是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抹黑李建成的結果。真正的李建成從李淵太原起兵開始,就和李世民一同為大唐初建立了大功,那時候人人都知道李淵有兩個了不起的兒子。只是後來攻下了長安,李淵知道李建成辦事老成幹練,就有意留下來協助處理朝政,畢競太子是他的接班人。外邊打仗的事就交給了秦王李世民,這時的李世民如魚得水,接連打了幾場大勝仗,威望也是越來越高,外邊很多將軍只聽命於李世民調遣,這給太子造成威脅。所以李建成不敢再放李世民出京,只要李世民乖乖呆在京城,他李建成相信自已有足夠的手段對付李世民。至於什麼時間讓他死,還不是看自己的心情。

確實,李建成的勝算此時應該大一些。可是李建成太過自信,有時候自信的過頭了應該不是什麼好事。常言說得好,叫做困獸猶鬥,何況他面臨的是李世民這個對手。

李世民沒有走脫,秦王黨認真的分析了當時的情況,房玄齡認為李世民應該快刀斬亂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尉遲恭和長孫無忌也認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終於,李世民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定,提前發動兵變。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對於李建成和李世民來說,他們的生與死往往就在一剎那間決定了。話說回來,如果李建成殺了李世民,“貞觀之治”肯定不會有了,類似於“貞觀之治”的其它盛世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實現了。你說呢!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


走著聊著


方圓論壇觀點!

自古以來皇權的爭奪都伴隨著殺戮。如果李世民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失敗,李建成如願當上皇帝,那麼李世民必死無疑。甚至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麼李建成即使沒有當上皇帝都可以整死李世民。李建成的優勢太大了。而且還有李淵的支持。以當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的情況看來,不論是哪一方,只要有機會都會毫不留情的致對方於死地。


實際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由來已久了。在最早到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但是當李淵入主長安之後一切都變了。本身做為李淵造反的最大功臣李世民是李淵內定的太子人選。李淵親口承認過他如果當上皇帝一定會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李淵入主長安之後卻背信棄義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就是赤裸裸的被李淵給涮了。也在這個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因為太子之位而緊張起來。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後就不在掌握軍權,而李世民依舊在統帥大軍東征西討。大唐的天下可以說一大半都是由李世民打下來的。打隨著李世民功勞越來越高,李建成和他的關係也越發的惡劣。因為李建成發現李世民對他的儲君地位的威脅性十足。所以這個時候李建成開始有目的的針對李世民。而李淵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也暗中幫助李建成對付李世民。甚至李建成曾下毒要毒殺李世民。但最後李世民卻一次次的堪堪躲過必殺之局。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李世民一方面不滿自己被李建成奪了儲君位置,另一方面也被李建成逼迫的無可奈何之下決定殺掉李建成逼李淵下位。而後,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成功殺掉李建成並且確立了自己大唐主人的身份。



而“貞觀之治”和李世民是互依共存的關係。因為有了李世民才會有了“貞觀之治”。所謂的“貞觀之治”指的就是在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是政治,復甦的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局面。而造就這一切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繼位之後繼承了李淵打下的基礎,在原有的政治體系上李世民廣開言路知人善用。並且重視農業以及經濟的發展,開始休養生息。在邊疆地區大力平定邊患,使得中原不在受異族侵擾。通過種種的努力才開創了天下大治的景象。也就是我們說的“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出現是各個條件以及機遇下促成的。換成其他任何一個皇帝或者換一個時間段都不太可能出現“貞觀盛世”。所以沒有李世民“貞觀之治”也就不會出現。李建成在綜合能力上差李世民太多太多了。如果李建成真有帝王之姿的話,李世民根本就沒可能活到他發動政變的時候。殺伐不夠果斷也是帝王大忌。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李建成當了皇帝會發生什麼,會不會出現“建成之治",李建成、李世民這哥倆的關係將會是什麼走向,經過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李建成是唐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長子,唐朝的當朝太子,能文能武,社會聲望很高。李建成早期主要在戰場上拼殺,後期留守長安協助父親李淵處理政務。李世民是李淵次子,封秦王,通過封號就可看出,李世民英武,能打仗,能打勝仗。他的主要任務是在外率領將士東征西討。由於這個特殊原因,秦王府將星雲集,謀士如雲。這批人就一個心願,讓李世民當上皇帝,自己享受榮華富貴。

當時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爭鬥已公開化,白熱化。兩虎相爭,你死我活。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李世民搞突然襲擊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逼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至此,手握兵權、兵多將廣的李世民完勝。當然李世民的勝利與謀略,與突然襲擊的戰術有關。李世民在後來的皇帝生涯中事業輝煌,創造了“貞觀之治"。被稱為“唐宗",千古一帝。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可能會順利繼位。李建成繼位後會出現什麼呢?第一他要幹掉李世民,至少要削去爵位,剝奪兵權,將其軟禁,或者投進監獄。總之不將其弄死,也得玩殘。這是李建成的既定方針,玄武門之變的起因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在李淵面前鼓譟調秦王府的兵馬、大將削弱秦王府力量引起的。可以說刀已架在李世民的脖子上了。

李建成也是文武雙全,與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伯仲之間。在文治方面的經驗還長於李世民,軍事要稍差一些,至少戰功少於李世民。李建成當了皇帝,治國理政不會比李世民差多少,甚至會更優。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唐朝盛世,貞觀之治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是歷史的大趨勢、大規律,不可阻擋。

大唐和大漢極相似。戰國如五胡亂華,大秦如大隋二世而亡,代之的大漢朝如大唐朝。唐朝神一樣的存在是歷史發展規律的結果。無論李世民、李建成、甚至李元吉等,誰做了皇帝都會有"之治"的局面。皇帝沒有三頭六臂,盛世與皇帝有關,但有時還真的關係不大。


書華36


先說結論,極大的可能會,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他會殺掉李世民。

按照既有的歷史進程倒推,李建成能夠當上皇帝的前提其實就是李世民的羽翼被剪除、李世民本人已經出局,但是當上皇帝的李建成還是要斬草除根更安全一些,具體做法可以是以李淵的旨意或者遺命賜死李世民,把李承乾、李寬、李恪、李泰等都殺個乾淨,然後過一陣子再追封李世民房陵王,諡號戾(杜撰一下)。

另有一個觀點認為,如果李建成擊敗了李世民,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有野心的李元吉可能會轉而對付他,奪取皇位,這很可能是李世民方面放出的煙幕,為了說明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即使沒有自己一方的動作本來很難保得住,減輕自己一方的責任,其實,李元吉在李建成不同意其計劃的時候氣憤地說:為兄計耳,於我何害——只是為大哥您著想罷了,於我又有什麼相干——這就是一個驕縱的幼弟的語氣,不是一個陰謀者該有的姿態。

李建成的本性不好、貪圖女色,昏庸無能可能都是李世民上位之後的刻意醜化,事實上李建成無論在大唐開國的軍事行動與建國後的治理國政中都表現傑出。

以李建成的智慧才幹和麾下的人才——要知道魏徵本身就是李建成的手下——當了皇帝也會有大唐盛世,只是或許不叫貞觀之治而已。


談古論金


歷史很難假設。說不準沒有貞觀之治就沒有其他之治。說不準在李建成和李世民鬧得太歡,突厥入侵,唐朝沒了。也說不準,兩兄弟平起平坐一分兩國了。

但真正歷史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率先出擊從而贏得皇位,並且除去了自己的親兄弟,而這也成為李世民這個千古一帝的汙點。可這汙點對李世民是迫不得已犯下的,有這個汙點才能有他後來的生命,反而這個汙點救了他自己。

房玄齡曾經給李世民看過皇帝起居錄,是李世民要求的,李世民看過後覺得玄武門之變有意掩蓋了東西,因為有些美化了皇帝,畢竟史官要紀實也要求要歌功頌德一番讓後世之君學習。所以李世民就要求把這段講述清楚,而這一弄後來也被後人認為李世民有篡改歷史的行為,干涉了史官記史言論,其實李世民能做到這一程度已經算是很寬容大度了。從後面李世民納諫,被大臣批評都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個大度的人,所以他也敢把玄武門之變說的明白告訴後人,事後他也直接跑到李淵面前認錯,告訴事實。而他做的這一切也是因為李建成的苦苦相逼,走到這一著。所以,李建成如果沒有逼那麼急,或者採取一種較緩的方式來麻痺李世民,從而達到削李世民的權的話,畢竟李淵的年紀還是還能活久一點的,這時李建成應該能夠坐上皇帝位。

但結局是必有死傷,因為雙方都勢大,鬥爭不可避免,除非李世民從一開始沒有野心選擇放棄。那麼在李建成的守勢情況下,李世民是找不到藉口出擊的,李建成只要一直韜光養晦,在關鍵時刻再出手一定會有所收穫。李建成本人文治武功也是可以的,這兩兄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能賽過他們老子的。

再說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成果其實是建立在長期戰亂後的比對上的。因為隋末隋煬帝的揮霍和戰亂帶來的天下滿目瘡痍,所以貞觀之治是起到了很好的國氣恢復作用。但是遠沒有達到隋朝隋文帝楊堅時期國家的富足強盛。所以貞觀之治在開國皇帝看來都基本上能達到的。李建成因為是作為太子培養的,在這個治國理政的能力自然不弱,弄出個等同貞觀之治應該不難。

至於李建成坐上皇帝位會不會殺了李世民,三種情況。一,在爭奪過程中,李世民被直接處死,假借皇帝李淵之手,李建成光明正大上位沒有汙點。二,李淵去世,李建成名分上位,李世民還掌權但內心還有野心。李建成韜光養晦,最後發力除去李世民。三,李世民看到李建成登帝位後,野心去除,甘願做閒散王爺,無權不志,被李建成放過,前生熱血後半生平淡。


木鐸人


必殺之!

因為李世民之心人盡皆知,不僅在幫父親打天下建立唐朝時屢立戰功,功高震主,而且善於籠絡人才,秦王府人才濟濟。在唐高祖時,秦王府已經勢力很大,處處與太子較勁,想取而代之。所以如果李建成繼位,他是不會允許自己的政權內部存在這麼強的一股勢力,正所謂臥榻之上豈容他人憨睡,這是任何帝王所不能容忍的。更何況,李建成也非善男信女。李建成想殺死李世民的想法一直是有的,他曾深夜邀請李世民喝酒,並在酒裡下毒,企圖殺死李世民,但是可能藥力不夠,李世民喝了之後,只是是吐了一攤血,幸好獲救了。

所以,如果李建成做了皇帝,他一定是要殺掉李世民的,這一點是絕對不會顧忌手足之情的。至於有沒有貞觀之治的盛象,那就要看李建成的治國能力了


濤聲依舊3833


唐初的秦王府人才濟濟,天下有為的文武人傑彙集在李世民的門下,長期的征戰及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使天下英才認定了李世民是他們可信賴的英主。而太子建成的人力資源就弱了許多,也就是說那些有為的人傑不看好他。秦王府已成太子的威脅,必欲除掉二弟方能順利繼位。不論在太子位還是皇帝位,他都要除掉李世民。因為李世民比他強太多了。這是立長不立賢的後果。


二掌櫃的312


要看打不打得過匈奴,打的過匈奴也是一代明君,打不過就參考宋朝和南遷的晉朝。


34526


李建成手下有多少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