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隋朝是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強盛朝代,為何最終都很短命?

書生述史


兩個朝代短命,不為別的,就在於性子急了點,想一胎生幾個胖娃娃。


秦帝國十五年後滅亡,漢朝崛起,四百年大一統天下;隋朝三十八年統一中國後,滅亡,唐帝國興盛。所以,漢唐天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雄視環宇,聲震遠近。這個肩膀就是秦朝和隋朝。

歷來就有"成大功者不與人謀"一說。秦始皇和隋文帝是"成大功"的成大動者。他們究竟是怎麼想的,後人不得而知。後人只得從他們留在世上的文治武功來描述議論,進而批評這兩個繼往開來的朝代。

秦始皇在十三年帝國期間幹成的大事,後世沒有超越的。硬是在百廢待興的統一後,完成了馬下治平的一系列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各種政策措施。成了"法後世"的開創者。秦始皇的錯誤,就是剛愎自用,急功近利。企圖在短時間內完成國防建設和國內基礎建設,給下一代留下個四夷賓服,國內振興的新興國家。但他忘記了長久戰爭給民眾的承受力。到了秦二世,這艘大秦帝國的巨輪已經象泰坦尼克號一樣,馬上就要撞上冰山了。


秦帝國在秦二世手中掙扎了三年,倒底還是沉入海底。楚漢四年後,劉邦建立漢朝。劉邦事情多,來不及建立自己的一套治國政策。乾脆全盤接受老皇帝秦始皇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治國策略,僅僅是去除了些暴虐的條款。歷史上叫"漢承秦制",在漢朝體制內,又是"蕭規曹參″。秦制被劉邦一轉手,用起好使,看著舒服。這中間讓王莽來亂改了幾天,王莽就死了。劉秀接過權柄,照舊施行。四百年漢家天下,閃耀著秦朝法治的光芒。才有了強漢的底氣。


有些人只說漢朝如何如何強盛,沒有秦朝大一統的墊腳肩膀,恐怕做不到吧。隋朝,結束了西晉五胡亂華以來的動亂局面近三百年。這功勞與秦始皇結束三家分晉後,四百左右的戰國分裂局面媲美。隋文帝父子為適應新形式,又改革完善了以往的治國措施,一是首創行省制度,二是開創科舉制度。這意義非同小可。魏晉以來的"士庶天隔",九品中正制的官場壟斷,貴族世襲,蒙門士族,佔據上層建築,一直在南北朝推行了幾百年。科舉制度無疑是對這些陋習的否定!為庶族通過讀書入仕開了一條進身之路。這引起既得利益者強烈不滿。隋煬帝楊廣,開疆拓土,耗費國力民力財力;修大運河,幾乎是用老百姓屍骨做堤,溝通幾大水系,利於行船往來,全是他腐化奢侈的副產品。這些耗費民力的工程,對於新造的帝國,無疑是一個炸彈,瓦崗軍一點火,便爆炸開來,無法收拾。李淵這士族代表就搶班奪權了。建立了唐朝。照樣接過前朝的行省制度科舉制度。這兩樣東西,一經使用,又好看又好用,皆大歡喜,科舉制度為唐朝輸來大量的庶族人才,繼而開創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詩歌鼎沸,國力強勁。


由此看來,後人在讚歎漢唐盛世之時,是不應該忘記秦朝隋朝的託舉功績的。 秦,隋如果有個五年十年的休養生息,局面肯定不一樣,但他們等不及,要開快車,不想車快了是會翻的。


劉一千五


秦朝

戰國時期,各大諸侯群雄割據,秦始皇嬴政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離不開秦始皇聰明的才智和善於用人的策略,待江山穩固之後,首先,秦始皇的野心開始變小,反而虛榮心越來越強,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的王者,勞民傷財動用幾百萬人修建陵墓、阿房宮等絲毫不顧百姓的感受,男役不行就抓來女人充當數量。



其次,秦始皇對待賞罰很嚴格,尤其是對大臣的重賞和對百姓的酷刑,兩極分化十分嚴重,這就導致百姓的怨言和朝中的勢力慢慢崛起,更進一步為秦始皇埋下了禍根!最後,秦始皇一死,上位的是自己最無用的兒子胡亥,加上奸臣趙高的輔助,整個王室烏煙瘴氣,各地起義不斷,因為沒有可用之才,最終秦朝消失。


隋朝

隋朝滅亡的原因就更簡單了!隋朝自奪取江山以來,一直就沒有停止向前發展的眼光,尤其是開疆擴土,不過也正是因為楊堅想擴大領地,才使得關中人對他極其不滿,而關中起義之人恰恰又是一些地主中層階級,一旦號召起義,百姓便拿起大刀作戰,加上隋末亂世皇帝不作為,百姓多死於勞役之苦,國庫空虛,已無再戰之力,最終隋朝扛不住壓力,一切都為唐朝做了鋪墊。

縱觀歷史,短暫王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得不到民心和時局的動盪,要想維持一個國家安穩的度日,憑藉的不一定是武力,也不一定是權力,更不一定是暴力,而是需要一個民心所向,正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論戰國


民力用之甚。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如果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好好守成,那麼何來漢朝威武?秦朝統一天下後,又急著展開了多次對外戰爭,展開了多項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蒙恬北伐匈奴,同時修築萬里長城;趙佗南征百越,同時修通靈渠。國內則大建直道,修建秦皇陵,民力用之過甚,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得不反。

隋朝則是三次遠征高句麗,國內同時修建京杭大運河,使用民力過甚,天下萬民不得不反。漢朝建立後,漢承秦制,全面採用秦法治理天下,只是法令變得輕緩多了。秦國修建的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養活了大漢子民;秦國修建的直道為漢武帝快速攻擊匈奴提供了便利。而唐朝繼承隋朝的政治制度,吃隋朝的糧食打敗了突厥,利用京杭運河實現了富裕。因此漢朝沒有秦朝的貢獻,不足以成為強漢;唐朝沒有隋朝給的元氣,不足以成就盛唐!



國內貴族起義。秦國的滅亡發端於農民起義,但是最終推翻秦朝的是楚國貴族項羽的軍隊(劉邦當時屬於楚國)。陳勝吳廣是真正的農民,但是項羽等則是六國餘孽,他們就是處心積慮的想要復國。因此說秦亡於農民起義是不正確的。隋朝的滅亡也是一樣的,雖然發端於農民起義,但是主體還是各地的豪強貴族。看隋唐英雄傳,就可以知道這十八路反王,都是各地的大軍閥。李世民作為唐朝的主要締創者,他最大的功績是平定了各地的反王,而不是結束了隋朝的統治。



亂世餘波未平。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五百餘年的分裂割據,儘管國家統一,但是亂世豪傑還沒有身死,因此他們必然想趁亂再圖舉事,用萬民的性命來造就自已的功業。而隋朝則是真正結束了漢朝末年到隋初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同樣亂世的英雄還沒有死完,他們自然想再建功業。
因此秦與隋都是亂世的第一終結者,漢與唐才是亂世的最終終結者。這裡也體現了老子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如果英雄好漢,名將名王都死絕了,那麼天下難起紛爭,自然對老百姓來說是最好的事情。


曉說過往


秦始皇奮六世餘烈,展雄才大略首次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及度量衡,修馳道直道,廢封建置郡縣,築長城逐匈奴取河套地,又南收百越之地,開疆拓土,可謂文治武功空前輝煌!可惜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沒及時更改戰時政策,天下初定,不恤民力休養生息,而重徵徭役賦稅,又大興土木,修皇陵建阿房,極大耗費國庫民力,且北擊匈奴修長城,攻取百越之地,也要徵調很多財力民力,加之刑法嚴峻,以至民不聊生,危機四伏,六國貴族遺民伺機而動,統治基礎不穩!其死後二世繼位,寵信奸宦趙高,殘殺皇族子弟,殺害李斯蒙恬等功臣干將,變本加厲嚴刑壓榨百姓,不久就爆發大澤鄉起義,引燃亡秦點爭的燎原之火!陳勝吳廣起義雖不久初鎮壓了,一夫作亂天下響應,被壓抑多時六國貴族子弟紛紛趁機反秦舉義,不幾年劉邦率先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後項羽亦入咸陽,殺子嬰,燒阿房宮,至此,秦朝傳二世僅歷十五年就覆亡了!

隋文帝代北周建隋,光復漢家政權,恢復華夏衣冠文化,平滅南陳,繼西晉後再次統一天下!政治上,中央創置三省六部,分主其職,提高效率。地方行政劃分州縣兩級,裁汰冗員,簡政高效。提倡勵行節儉,輕徭薄賦休養民力,不斷恢復國力。遂有開皇之治。後隋煬帝又開科取士,首開寒士進身入仕,為國盡才獻智之途,為後世歷朝沿襲。但煬帝好大喜功,三徵高麗,大耗軍力民力,損害關隴貴族利益,失去其支持,又開鑿京杭大運河,奢侈巡遊,耗費民脂疲憊民力,加之天災頻發,大量百姓難以聊生。終致引發瓦崗寨等農民大起義,烽煙四起,關隴貴族叛變,隋煬帝本人被宇文化及殺於江東,李淵起兵入主長安,逼迫楊佑禪位,建立唐朝。至此,立國僅三十八年傳二世的隋王朝亡國了!


寧遠號


秦、隋兩個朝代都是輝煌而短暫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民力用之甚。

秦朝統一後,展開了多次對外戰爭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

蒙恬北伐匈奴,修築萬里長城;趙佗南征百越,修通靈渠,修建秦皇陵。

隋朝三次遠征高句麗,修建京杭大運河。

二、貴族起義。

秦國的滅亡是楚國貴族項羽的軍隊推翻的。

隋朝的滅亡是發於農民起義,但還是各地的豪強貴族。李世民是唐朝的締創者,他平定了各地的反王,結束了隋朝統治。

三、亂世餘波未平。

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實現國家統一,但亂世豪傑趁亂再圖舉事,造就自已的功業。

隋朝結束了漢朝末年的分裂割據,但亂世英雄想再建功業。

因此,秦、隋是亂世的第一終結者,漢、唐是亂世的最後終結者。


語文360


開天闢地,第一意味著創新,意味著沒有借鑑,當然就會命短。


阿竹107584892


做事情太偏激,雖然從長遠看利國利民,但是做法有點極端(勞民傷財),想要短時間完成。最終導致百姓不滿,天下大亂。


塵埃落澱177661970


問題出在第二代皇帝身上,貪求享受,不顧民生,重用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