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代皇帝,冊封了一系列親王和郡王,為何都沒有下轄封地?

繁華萬里




首先,我們看一下分封制度的由來。在西周政權建立以後,周天子按照公爵、侯爵和伯爵冊封爵位。當時,基本上採用了地名的模式,因此出現了齊桓公、宋莊公、秦襄公、魏文侯等各式各樣的地名式爵位。對於分封制度,秦國統一天下以後並沒有沿用。因為秦國認為採用分封制度以後,幾代人之後肯定會爆發各種混戰。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秦國採用了郡縣制,並沒有採用分封制度。但是到了漢朝統治的初期,再次採用分封制度,出現了楚國、淮南王等地名式王爺。



在隨後的一系列王朝中,一旦採用分封制度,就肯定會產生各種的叛亂。例如隋朝統治時期,先後出現了幾次小規模叛亂。 甚至在唐朝統治的前期,親族叛亂仍舊接連不斷。為了解決宗族叛亂的問題,唐朝在冊封爵位的時候,即使出現齊王、楚王等地名式爵位也根本沒有封地。此外,出現了壽王、信王等非地名式的爵位。宋朝沿用了唐朝的辦法,宋徽宗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端王。宋高宗趙構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康王。但是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沒有接受唐宋時期的經驗教訓,認為自己的子孫不會謀反,再次冊封了大量的王爵,而且都有各自的封地。



但是事與願違,朱元璋剛剛去世,還屍骨未寒,燕王朱棣已經發動了叛亂,並且竊取了皇孫朱允炆的皇位。燕王朱棣上臺以後,擔心其他王爺複製自己的成功,開始大規模的削藩。 與此同時,在爵位的冊封上,除了常見的地名式爵位以外,也出現了大量的非地名式爵位。例如隆慶皇帝登記之前,自己的爵位是裕王。崇禎皇帝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信王。此外,還有福王、桂王、惠王、瑞王等一系列非地名式爵位。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王爵上,侯爵和伯爵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清朝入關之前,便出現了各種爵位,但是並不正規。在入關以後,仿照明朝的爵位制度,清朝規定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不同等級的爵位。為了防止出現親王叛亂的情況,清朝所有的親王都聚集在京城,不能居住在外地。在爵位的名稱上,清朝基本上徹底取消了地名式爵位。 清朝各個等級的爵位,基本上都是非地名式的,例如康親王、寶親王、怡親王等等,這些爵位與地名沒有關係,更沒有封地。豫親王、鄭親王等爵位雖然和地名有關,但含義基本上全變了。除了清朝之外,太平天國冊封的各個王爺,也儘量不適用地名。例如最初的幾位王爺,採用了東西南北。



後來的翼王石達開、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等等,都沒有使用地名。太平天國總計冊封了2000多個王爺,據說已基本達到了中高級將領全部稱王的尷尬局面。由於所有的封號已經全部用完,最後的王爺被稱為列王。在爵位冊封方面,清朝非常嚴格,一般的王爵都不能世襲。 最後,我們講一下清朝的王爵世襲。按照清朝的規矩,一般的王爵每隔一代降一級。



換句話說,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是郡王,孫子就只能是貝勒。經歷幾代人以後,一個貴族家庭就會逐步沒落。只有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一代代傳下去。例如怡親王胤祥,由於在雍正皇帝登基過程中,十三爺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勞。雍正皇帝冊封十三弟胤祥為怡親王,能夠世襲罔替。除了一個兒子繼承親王爵位以外,還能讓另一個兒子繼承郡王爵位。在整個清朝歷史上,能夠達到胤祥高度的貴族屈指可數。截止清朝滅亡的時候,鐵帽子王也僅僅只有10多位,而且都沒有封地。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