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梅:继承遗志把学校办得更好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李康 见习记者 田振宇 萌友张本宝 王洪振 文/图

2000年的郸城县东风乡郑庄小学因年久失修,乡里出于安全考虑决定停办。为了让村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该校教师王国学向乡里表态,要把村小办下去,把学生留下来。刚刚师范毕业的王岗也被父亲王国学强留在了村里,成了王国学办校的“先锋官”。

于金梅:继承遗志把学校办得更好

“我们连谈恋爱都没有出过郑庄小学的校门。”于金梅也是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庄小学任教的。当看到王岗人老实、能吃苦,和自己一样热爱教育,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于金梅的心动了。2001年,她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兴办学校的力量越聚越大。没有厕所、围墙,“新媳妇”于金梅在公公王国学带领下,同老师们一起捡来破砖,自己干;没有大门,王国学、王岗、于金梅三人召开“家庭碰头会”,拿出家里卖玉米的1800元钱买来大门装上。

“办校条件提上来,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也要跟进。”年轻的王岗、于金梅做起了父亲和全校老师的“老师”,传授新课程教法、多媒体设备使用方法。很快,郑庄小学的课堂“活”了,孩子们通过课件展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于金梅先后荣获周口市骨干教师、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于金梅:继承遗志把学校办得更好

2013年,王国学退休,被老师们一致推荐为校长的王岗面对着这样景象:三排平房破旧寒碜, 50个孩子满脸期盼。

“一定要把学校办好,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和父亲当年一样,王岗暗暗发誓。是同事又是妻子的于金梅,给予王岗的就是真心理解、全心支持、悉心陪伴。

为了能让教师们安心工作,教学之外的其他活儿,小两口基本上全包了。操场坑洼不平,他们一同除草、清理垃圾、平整场地;为了节省经费,王岗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拉来,无偿给学校使用,于金梅从来不说什么。

于金梅:继承遗志把学校办得更好

学校实施寄宿后,学生住宿安全成为了王岗的“心头病”。 为了可以陪护学生,同时节省请人看校的费用,王岗决定自己住校。于金梅不但支持,二话不说,就陪着王岗一起搬进了学校,王岗是男寝陪宿员,于金梅就做女寝陪宿员。

于金梅担任着全校英语课,平时还到食堂帮厨,为住宿生做饭、刷碗,为了让住宿生第二天能用上热水,于金梅总是天微微亮,就起床烧水……于金梅夫妻所做的一切,学生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到把孩子送到郑庄小学让人放心。到2019年春季,郑庄小学寄宿生人数已达到125人。

“他们一家,常年吃住在校,把学校看的比家都重,我如果不加倍工作,总会觉到没尽到教师应有的责任。”学校教师周静娜的话代表了全校教师的心声。就这样,郑庄小学成了“村小”名校,各地校长慕名而来参观学习。学校荣誉墙上布满奖匾。2018年教师节,郑庄小学受到了郸城县人民政府表彰。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故人泪满襟。2019年3月21日,王岗因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连续加班工作,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7岁。

王岗走了,撇下了年迈的父亲和一双未成年的孩子,更留下了未了的心愿和遗憾:“要把学校建好,争取发展到300人以上,办出农村最好的学校!”

于金梅:继承遗志把学校办得更好

在送走丈夫的第二天,于金梅就拖着虚弱的身体,早早来到学校,为到校学生打开校门,嘱咐全体教师把课上好。“我觉得他(王岗)还在学校。只有把学校办得更好,他才走得安心!”作为与王岗并肩工作十几年的妻子,于金梅最懂丈夫的心思。就这样,她毅然接过了坚守学校的接力棒。

“每天放学后,于老师都会把学校各个角落查看一遍,之后才默默离开,学校成了她的全部。”学校教师单冰冰感慨的说,现在学生们也格外懂事,学校比以前更加规范了。

五月初的郑庄小学,花木葱茏,彩旗飘扬,尚未完工的综合楼上,工人正在紧张施工。“综合楼不久就能建好投入使用,到时孩子们的学习、住宿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王岗如果看到会更加欣慰。”于金梅说,“市、县、乡领导多次来到学校,规划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把学校办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