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讓什麼人觸摸自己哪兒?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

你愿意让什么人触摸自己哪儿?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

觸摸,一個在人類社會再常見不過的動作。對人類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早已證明,它跟雙方的情感聯繫有關。我們對自己的同類觸摸次數之頻繁,遠遠超過幫對方去除體表的寄生蟲/樹葉所需要的時長。換言之,看起來對生存重要性不太大的身體接觸,其實是一種交際方式。

來自醫學和心理學的觀點認為,觸摸對人類的身心有益。但是,我們能接受哪些人對自己身體的哪些部位進行觸摸,卻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問題。上個月,英國皇家學會期刊(the Royal Society)就刊登了一篇由芬蘭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日本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等多所大學的八位學者合著的論文。在論文中,研究者們對來自不同文化環境的人們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對待“觸摸”這件事的態度,雖然存在細小的差異,但更多的還是超越文化界限的相通之處。

你愿意让什么人触摸自己哪儿?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

這次研究一共分析了 255 位日本人和 386 位英國人參加(排除了混血兒、非母語者和在國外長期居留者),他們被分別標記為東亞/歐洲兩種文化背景的樣本。研究者首先請受訪者們在給定的人際關係清單裡列出對應的關係人(比如“阿姨/嬸嬸”“男性友人”“同齡的男性/女性陌生人”),每項列一個。然後請他們為“跟關係人的情感聯結緊密程度”和“如果關係人觸摸自己,能感受到的愉悅指數”兩個指標打分,0 為沒有,10 為滿分;同時,他們還需要在人體模型(正面和背面)上標註每位關係人可以觸摸的部位。

經過數據彙總,研究者得到的幾個通用的結果包括:

  • 對待最親密和最陌生的人,兩個國家的受訪者態度基本是一致的:伴侶幾乎可以觸摸身上的任何部位,父母可以觸摸頭部、背部以及整個手臂,而陌生人只能觸摸雙手。與此同時,觸摸的愉悅指數,也隨著關係的疏遠而逐步降低;
  • 兩個國家的受訪者,對女性關係人的觸摸接受程度,都比同類型的男性關係人稍高一些。
你愿意让什么人触摸自己哪儿?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你愿意让什么人触摸自己哪儿?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

細微的差異則體現在:

  • 儘管伴侶可以觸摸的地方相對最多,但英國人對它的接受度總體上稍高於日本人。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涉及到兩國人對親密關係的不同處理方式;
  • 日本人比英國人更能接受女性親屬(包括母親)對臀部、小腿以及雙腳的觸摸。然而,來自男性親屬(包括父親)的觸摸,不論是哪個部位,兩個國家的人在接受度方面都沒有明顯差異。對此論文裡也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部分日本女性會幫助家族裡的母親照顧年幼的孩子,這樣的育兒模式使得腿部以下的身體接觸變得十分常見。
  • 反過來,英國人更願意讓女性親屬和朋友接觸自己的頭部,也更願意讓男性陌生人接觸自己的雙手。
你愿意让什么人触摸自己哪儿?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結論則是,在對“可觸摸指數(Touchability Index)”的分析當中,研究者們發現,它跟國籍的相關關係其實不是很大,但卻跟觸覺愉悅和情感聯結強相關。我們大致可以理解成,特定文化背景對“一個人是否接受另一個人的觸摸”這件事,並沒有很明顯的解釋作用。我們對觸摸的種種偏好,本質上依然是“跨文化差異”的。

你愿意让什么人触摸自己哪儿?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

研究團隊同時介紹,他們的論文跟其他同類調查之間,有很多互相關聯的現象。比如,之前就有人觀察到,北美的青少年同自己的父母/朋友間的身體接觸,比日本的青少年更頻繁,而日本的青少年跟母親的身體接觸又比跟父親的多;此外,日本人進行社交型撫摸(例如握手和擁抱)和親密關係型觸摸的頻率,確實比西方/北美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低一點。

至於在社交媒體上經常被提起的“皮膚飢渴症(Skin Hunger),結合上面這個研究看,當然也不是很難解釋:來自親近者的觸摸,不僅能減弱“與疼痛和厭惡有關”的大腦活動、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拉近人際關係,並且帶來真切的快樂體驗。毫無疑問,關於觸摸,關於人類為什麼、又應該如何觸摸彼此,從科學、文化、法律到社會規範,我們可以討論的還有很多。

你愿意让什么人触摸自己哪儿?答案可能比想得更有趣

題圖來自:Giphy©️ NALE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