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花园:自然真的能疗愈心灵吗?

现代人的问题可能在于,我们将自然视为奢侈,而不是必需。

主笔/陈赛

森林与花园:自然真的能疗愈心灵吗?

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有许多积极情绪的刺激物,比如愉悦的声音和气味都会引发积极的免疫反应

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花园

四月末的杭州已近夏天的闷热,走了太多的路,看了太多的花,大人小孩看着都有点身心俱疲。但几乎每个小孩进到这个花园,都会有一种惊喜的表情,好像什么东西瞬间被点亮了一样。他们从黄色的螺旋走廊中穿过,沿着一条白色小轻石铺成的小路,直接爬到一个大玻璃球状的装置里,那里安置了两张可爱的小木椅。他们坐在小椅子上,趴着玻璃球看窗外,脸上露出困惑的神情,不大确定接下来该做些什么。直到他们的父母从后面赶上来,照例给他们拍一通照片,然后牵着他们的手离开。他们会留意到这个玻璃球四周插种的那些美丽的花和香草吗?会注意到它们优美的垂直线条吗?会闻到它们散发出来的香气吗?他们的父母会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有一些跟他们都不一样的孩子,而这个花园是为他们设计的吗?

花园的设计师啊布一直在旁边的椅子上静静地看着。她穿一身军绿的工装服,皮肤黝黑,性格直爽,一双手显然与泥土打过多年的交道。

她告诉我,在接手这个花园的设计之前,她对自闭症儿童也一无所知,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观察之后,她对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的同情越来越深。但她第一次对这个花园有了信心,是因为她的一个相交多年的花友。那个花友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了100多盆花。他说,他害怕跟人交流,却喜欢跟植物说话。他告诉她,植物对他来说多么重要,在浇灌一株花的时候他感受到如何巨大的满足,以及花的色彩、青草和泥土的气息如何令他心中宁静。

啊布说自己也是一个对色彩和气味特别敏感的人,瞬间觉得自己与这些孩子有了某种关联。她带我参观她的花园,提醒我刚才裤腿碰到的地方,哪些是桉树、哪些是薄荷、哪些是薰衣草、哪些是金鱼草和迷迭香。我蹲下来闻了一下,果然有各种浓郁的香味混在一起,有些熟悉,有些陌生,好像风一吹就散了,但又好像走了许久仍停留在鼻尖。

她告诉我,那个螺旋形的走廊为何选了这样的黄色,又如何与花园整体的灰蓝色调构成了调和。她教我如何辨识那些花朵,蓝紫色的是球根鸢尾,蓝灰色的是水果兰,紫色的是百里香,白色的是毛地黄……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簇白色的绣线菊趴在路边,仿佛是故意撩人的衣角,摇曳的姿态别有一番婆娑之意。

在西湖花园节上,我对这个花园有着特殊的喜爱,是因为我曾经见过自闭症儿童如何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接受极其刻板的训练。如果能将他们的训练移植到这样的花园里,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虽然,关于花园的设计仍有一些可以商榷之处,比如我们应该接纳他们的孤独,还是努力推动他们社会情感交往的可能性呢?

“这是一个在公共推广层面上呼吁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而不是一个专业疗愈层面的花园。”她说。但是,她对花园的疗愈作用怀着巨大的信心。她说英国BBC著名园艺节目主持人蒙蒂·唐(Monty Don)就是通过园艺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

森林与花园:自然真的能疗愈心灵吗?

英国BBC 著名园艺节目主持人蒙蒂·唐(东方IC供图)

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位园艺界男神今年发表在《园艺世界》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鼓吹泥土的疗愈作用如何胜过任何心理治疗药物。蒙蒂·唐从25岁开始就患有抑郁症,百忧解、认知行为疗法都试过了,但他相信最终是花园拯救了他。他说,对大部分人来说,现代生活与真实世界是脱节的,隔绝于天气、食物、季节、娱乐——几乎一切。我们的生活,从吃的、穿的、听的、动的,一切你能想到的,都是别人创造的产品。但花园是真的,当你种下东西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杂乱无章、充满压力,甚至有时非常骇人的世界中投资了一个美丽的希望。“天上降下第一片雪花,你修剪的玫瑰开出了第一朵花,你种下的种子长出了第一片生菜叶子,知更鸟只为你一个人歌唱。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也都是疗愈身心的过程,那些高科技药物模拟的,也无非是这些过程。”

美国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也曾经说过,在4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只发现两种非药物的强大疗愈方式,一是音乐,二是花园。作为神经科医生,他经常带他的病人去花园。虽然他不知道自然到底如何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施展平复和疗愈之力,但他曾经无数次在他的病人身上见识过这种神奇的力量。比如他有一些老年痴呆症的病人,他们似乎失去了理解身边世界的一切能力,甚至忘记了怎么系鞋带,但你在花坛上放几粒种子,他们立刻知道怎么把种子种下去。

花园真的有疗愈作用吗?如果它可以治疗自闭症儿童的孤独,是否也能治疗我们的孤独、伤心与失望?如果是,到底是花园中的什么因素,如何刺激了大脑和身体,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感觉和行为呢?是色彩、气味、声音、阳光,还是我们的手与土壤的交互?还有,要在花园里待多长时间才足够呢?我们应该静坐、散步,还是奔跑,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是独处更好,还是结伴更好?

森林浴

1984年,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E.O.威尔逊提出了“亲生命假说”(biophillia),认为人与自然,包括植物、动物、风景之间存在一种本能的纽带。人类虽然已经从非洲草原迁移到城市森林,但我们大脑的一部分仍然停留在远古时代。亲近自然,关心宠物,打理花园,不仅有益健康,而且是人类从情感上维系自我的一种方式。

自被提出以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证实这种假说,而最早的科学证据来自日本的森林浴。这个词是1982年日本林野厅长官秋山智英创造的,比威尔逊提出“亲生命假说”还早了两年。

什么是森林浴呢?

森林浴的关键不是健身,不是让你去森林里跑步或者健走,而是将自己整个身心沐浴在森林的气氛里,通过五官与自然建立连接。你可以安静地坐着,也可以漫无目的地游走,重点是“让自然进入你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手和脚”。

“倾听鸟儿的鸣叫和微风吹过树梢的声音。观察树木不同的绿色,阳光如何穿透枝条。闻森林的芳香,吸入这些芳香里的植物杀菌素。躺在草地上,深呼吸,品尝空气的新鲜。把手放在一棵树的树干上。把手指或者脚趾浸入溪水。这就是你的第六感官——心智的状态。现在,你已经与自然建立了连接。”

植物杀菌素:当秋山智英在多年前推荐森林浴时,他已经知道苏联科学家鲍里斯·托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植物杀菌素(基本上就是植物精油)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精油以及针叶树和其他植物分泌的挥发性化合物,可以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功能。

据称日本每年会有200多万人走到森林里做森林浴。这种自然疗法首先出现在日本一点都不奇怪,日本人对山川草木的感情一向接近于宗教情怀。但更重要的是,自从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日本的科学家就森林浴的疗效做了大量的实证对照研究。他们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森林医学协会。

比如日本千叶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城市散步相比,在森林散步之后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水平降低了12%,交感神经活动降低了7%,血压降低1.4%,心率降低6%。在心理问卷的测试中,他们也表现出更好的情绪状态和更低的焦虑水平。

日本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森林散步可以增加免疫系统的天然杀伤细胞水平的数量和活性(这些细胞具有抗癌和抗病毒的作用),而且能持续将近一个月。他们认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树木和植物散发的一种名为“芬多精”的物质。

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森林浴降低了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血糖水平。

日本人开发了很多种森林浴方案。从慢步走、静坐这类基础的东西,到深呼吸、越野行走、抱树、瑜伽、冥想、拉伸、野餐等,涉猎面很广。遥望夜空、观测云层、戏水玩耍、远望瀑布、在森林开演唱会等等。与此同时,关于森林浴背后的功效机制也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比如明媚的阳光和空气负氧离子,被证明可以缓解抑郁;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景,可以增强对心率和血压的自主控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帮助我们从高压中恢复过来。

森林与花园:自然真的能疗愈心灵吗?

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但森林更重要的疗效也许是在心理层面的。美国学者伊恩·博格斯特曾经在《“玩”转一切:限制的乐趣、无聊的使用以及游戏的秘密》一书中指出,现代人一个根本性的心理症结在于,我们所有的快感、感激和满足感,都只能从个体的内心去寻找。如果你觉得孤独,就想办法享受孤独。如果你不能拥有那些你想要的东西,不要去想就好了。既然改变不了世界,就只能改变自己,学会感恩,多锻炼,多洗澡。可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改变世界呢?有没有可能从我们小小的内心走出去,试着去接受这个世界的本质,去真正的理解“物”本身?也就是说,从“心念”(mindful)变成“物念”(worldful)?

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可能,从石头的视角,以一种非人类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按照人类的分类系统,石头应该处于万物的最底层,它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只不过是存在而已,不会成长,不会移动,更不会思考、发明,有欲望、有梦想。

但石头绝对不是静态的、无力的,而是构成了对现代性的祛魅的一种挑战。石头承载着来自宇宙和历史的信息,可以将我们带入一种对人类而言陌生的时空规模,触发一种非人类规模的眩晕感。对于消费主义社会里焦虑的主体,想象一个像石头一样冰冷的世界,既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安慰,但一定会引发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森林也好,石头也好,它们在我们的心理上激发的情感,都是一种“敬畏之心”,即“对高于我们自身的某事物产生的钦佩和惊叹”。当一种事物在实体或概念上如此巨大,以至于超越了你对世界一贯的期待时,就逼迫你不得不重新校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自然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敬畏之心的,当然还有宗教、艺术、音乐。

美国心理学家柯特纳(Dacher Keltner)与海德特(Jonathan Haidt)曾在2003年共同发表一篇论文,题为《敬畏感初探——一个道德、灵性与美感的情绪》。在这篇论文里,他们列举宗教、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上的敬畏感案例,提出他们关于敬畏感的心理模型,并指出只要调试得当,敬畏应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情绪,对于我们的心智、身体和情感都有益。自然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敬畏心的地方,当然,还有宗教、音乐、艺术。

人为什么会有敬畏这种情感呢?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不难理解,这种情感显然有助于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促进集体合作,组成更强大的社群,以提高生存概率。在人类历史早期,敬畏是人面对神的感受,就像古希腊人相信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主宰着凡人的命运。

1757年,爱尔兰哲学家爱德华·伯克改变了人们对敬畏的理解,在《崇高与美的哲学探索》一书中,他指出,除了宗教仪式之外,我们还会在很多日常体验中感受到敬畏之情,比如听到雷声、被音乐感动、看到重复的明暗图案等等。

柯特纳的实验室里收集了大量人们关于敬畏感的叙述。他们发现,虽然一些非凡的事件会让人震撼,比如看到美国大峡谷、握住摇滚巨星的手,或者在冥想中感受到神圣;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从一些很日常的事物中感受到敬畏,比如看到一棵银杏树变黄、湖边露营时凝望天空、看到陌生人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食物,或者看到孩子的笑容与自己一模一样。

柯特纳认为,这些日常经验里的敬畏感会刺激我们的好奇心和惊奇感,从而推动人们换位思考,做出更有创意的发现。他们做过一个实验,先让试验者观看一部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地球视频,他们会在之后的一些创意性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对抽象画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花更长的时间破解一些难解的谜题。

后来,柯特纳还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皮傅(Paul Piff)合作,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敬畏感在道德上的价值。比如,他们会让试验者盯着60米高塔斯马尼亚桉树组成的树林60秒,然后再策划一起事故,比如让一盒钢笔掉在地上;或者为他们放映BBC的《地球》系列纪录片,然后再让他们玩一个能赢钱的游戏。目的都是先激发他们的敬畏感,然后测试他们的行为变化。在前一个实验里,观赏桉树林的人更乐于助人,并且捡起更多的钢笔。后一个实验也一样,与观看喜剧短片的试验者相比,看BBC纪录片的人更少在游戏中作弊。此外,他们的另外一个实验发现,敬畏还能增强人的怜悯之心,使人们更易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定。(例如,在被问起他们是否愿意承认在星巴克被少收钱时,那些之前感受到敬畏的人更愿意补足少付的钱。)

自然剂量的金字塔

最近几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城市规划师蒂姆·贝特里(Tim Beatley)一直在推广一个“自然金字塔”的概念,试图为人们应该摄入的“自然”剂量开列一份清单。金字塔的顶端是一年或两年一度的荒野之旅。按照他的说法,“那些地方会重塑我们的核心,为你注入对自然的深刻的敬畏感,让你重新与更广阔的人群连接,重新确信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往下一层,是每月一次去一次森林、海边或者沙漠。再往下一层是每周可以去一次的公园、河边,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至少在自然里待够一小时。然后,最底层的是我们日常交互的自然,包括社区里的鸟、树、喷泉,家里的宠物、绿植,自然光、新鲜空气、一小方蓝天……这些都类似于日常蔬菜,可以帮助我们舒缓压力,提高专注力,减轻精神疲惫感。

其实,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并不是非得森林,或者人迹罕至的荒野——装饰的或者设计的自然,甚至是改造的自然都对人有疗愈效果。事实上,连最微小的一点自然,也能起到疗愈作用。比如,即使不能爬山,办公室里能看到一两棵树,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都会升高。苹果公司新建的环形建筑里据说栽种了9000棵树,不知道是否与这项研究有关。

一项针对双相障碍症住院病人的研究发现,如果他们的房间里有自然光,基本上出院时间可以提前好几天。在没有窗户的教室里,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差。人的视觉皮层甚至不需要真实的风景,哪怕一些池塘、流水、树木的照片,也能降低干扰和压力,让人感到平静和愉悦。

德国的一项研究更荒唐,仅仅是盯着一个绿色正方形两秒钟,比起白色、灰色、蓝色或者红色的正方形,就能改善一个人解决创造性任务的能力。研究者认为,可能是他们的潜意识里从绿色联想到成长,又从成长联想到创造力。

如此说来,还有什么比一个小小的花园更好的地方呢?

澳大利亚哲学家达蒙·杨写过一本书《花园里的哲学》,专门介绍了几位作家的花园。他说,他在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时,发现他们的花园是一个不断出现的主题。好像他们与花园之间的关系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为亲密的关系,每个作家在花园里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同的灵感和抚慰。比如简·奥斯丁在写《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那段时间,刚从巴斯搬到南汉普顿,写作灵感近乎枯竭,经济也陷入窘迫,但却从一个美丽的小花园里得到了很大的抚慰。在给姐姐的信中,她事无巨细地介绍花园里刚刚种下的丁香、金链花、树莓、黑加仑和醋栗灌木丛,“你无法想象——人都不大擅长想象,我们刚刚在果园里的漫步多美好。一排榉木看着很好,花园里的灌木树篱也好,我听说他们今天在一棵树上发现了一颗杏子”。

达蒙·杨说,在一棵树上发现了杏子这件事情,对奥斯丁来说绝非琐碎小事,因为它意味着“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至少在这个花园里,这个世界仍然按着最原始的节奏有条不紊的运转着:季节、出生、成长、繁殖的循环,她心爱的英国风景里的韵律”。

这位达蒙先生自己也曾经深受花园之恩。他在《万古》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花园的智慧》中详细讲述了他自己从花园中获得的启发与慰藉。几年前,他的妻子病重,他同时要照顾孩子和妻子,每天在日常的琐碎杂务中筋疲力尽,觉得生无可恋。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瘫坐在书桌前,透过窗户看到花园里毫无预兆地开出了一朵深红色的山茶花,在墨尔本的炎炎夏日中向他宣告秋天的到来。

他说,在这朵山茶花里,他发现了一个静默奢侈的宇宙——时间会继续,生活会继续,而且绝不为任何事情停留。这帮助他进入一个无知无觉的超然状态,以一种几乎机械漠然的目光看待世界,包括妻子的病痛和他自己的焦虑。但是,当他的妻子痊愈之后,他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过去的自我中心,为各种欲望所纠结,这时候花园给予他的是另外一种启发,一种情感上的宽容与善意。哪怕在最炎热的阳光里,他也会先想到给他的西红柿浇一盆水,“不是因为我想吃它,或者它的死是我的失败,而是它们晒蔫掉的叶子压制了我对空调的渴望,因为这些可怜的水果和蔬菜比我更需要照顾”。

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能永远都贯穿着这样一种控制与失控的平衡:一方面我们在宏大的自然面前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助,但另一方面,与自然的任何一次相遇,哪怕一两公里的漫步,都要依靠自己,为自己能控制的部分负责。在森林里,你必须确保自己不迷路,不掉落悬崖。在花园里,你必须精心照顾一盆小小的花,这是你能控制的。但有一天,它终究会枯萎死去,那属于更大的自然法则,不是你能控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