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

黃麗珊


相信不少人常常会在影视剧中听到一个经典口头禅,那就是“来人啊!把犯人推出午门外斩首!”,这句假托皇帝金口看似霸气侧漏的名言叫多少观众看完圣明天子对奸臣的强势裁决后精神都为之一震。

似乎这话成为了明清皇帝独有版权,而“推出午门外斩首”也变成了天子惩治罪大恶极官吏的至理名言,更成就了皇帝君临天下、大气磅礴的不二台词。

那么,“推出午门外斩首”中,这午门在哪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门?皇帝杀人真的要把犯人拖到午门那里处斩?

午门的前世今生

午门,乃紫禁城之正门也,其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遥相呼应,其后有太和门首尾相交,由于午门居处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且居中向阳,故自明朝伊始,便有此种称谓。

午门的修建严格遵循《礼记》的“五门三朝”惯例,以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环绕相间,东西北三面城台以重檐黄瓦的庑殿顶突出皇家的豪华威严,自门楼两侧向南依次铺开,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辅之以重檐攒尖顶阙亭,整个架势犹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磅礴雄伟,故谓之“五凤楼”。

虎踞龙盘、高高耸立的态势的午门,共计门洞五座,大凡自午门正面扫视一瞥仅能看见三门,而三门东西城台两侧却暗含有掖门,若要窥清午门五洞仅可自午门背面瞥视,故此,午门历来有“明三暗五”之说。

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迁都北平,紫禁城这座雄伟于世的宫殿落成使用,至1912年满清废帝溥仪宣布退位,紫禁城历经了492年的风风雨雨,任凭金戈铁马朝代更迭,紫禁城内各大宫门更名迭起,但午门之名却如中流砥柱岿然不动。

午门的作用

任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紫禁城的午门宛如皇家别院的威严石狮矗立于前沿风雨不留丝毫岁月流光,午门之重足见不凡。

而除了独具匠心的设计精巧和历史的风雨摧残,午门在文化上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地位,其突出的文化地位主要表现在皇家礼仪的威严神圣。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当然,午门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大凡皇帝出入紫禁城,须由午门经过,太子登基为帝也得自午门进以入皇城,享有这种特权的除了皇帝本人,还有另有皇后、状元、榜眼、探花,但与之相比,这四类人毕生仅有一次可享受“天子荣光”的机会,因此,“天子之道”就显得弥足珍贵。

而抛开午门在明朝历史上的独特殊荣,清朝皇帝对午门也有着另类皇家典礼的用途。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谓之“颁朔之礼”。

“颁朔之礼”在古代封建社会,特别是对于皇家有着极为重大的神圣瑞兆的含义,《清史稿·志六十四·礼八》载曰:“时宪书成,钦天监官岁以十月朔日进,并颁赐王公百官。午门行颁朔礼,颁到直省,督、抚受朔如常仪。”,一场国家级盛典耗费的排场如此浓重,足见历代清朝统治者对午门的重视程度。

推出午门外斩首

既然午门是明清两朝举行盛大典礼仪式的神圣之地,为何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推出午门外斩首”的这种血淋淋的说法呢?

其实追根溯源这事儿还得从明朝说起。

明代有个奇葩的整人阴毒的狠招,那就是“廷杖”。值得一提的是,“廷杖”并非明朝独创,自古便由来已久,《后汉纪》曰: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可见,自东汉明帝朝至少就已经出现了“廷杖”这种新发明,虽然“廷杖”出现的时间较早,但真正将“廷杖”全面推行的还得首推朱元璋。

朱元璋创立大明帝国后不久,个别文臣武将骄横跋扈,生活腐化堕落之快可谓瞠目结舌,而这其中首先享受“廷杖”这一待遇的当属朱元璋手下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

朱亮祖很早就跟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打天下,灭大汉(陈友谅)、平大周(张士诚)、取明夏、平两广可谓战功赫赫,为大明开国事业贡献了汗马功劳。

然而,此人镇守广东期间横行不法、勾结豪强、冤杀朝廷命官的劣迹东窗事发后,朱元璋丝毫不客气拿出马鞭朝着朱亮祖身上一顿暴打,居然活活鞭笞死了身强体壮的开国功臣朱亮祖。

自此,“廷杖”就成为祖训被遗传了下来,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朱元璋打死永嘉侯朱亮祖的是马鞭,而朱元璋后世子孙则实实在在用的是木棍。

这种木棍的奇特之处在于以坚韧的栗木制成,打人木棍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打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死也得脱层皮的由来,看看这血腥场面简直不忍直视。

除了刑罚的血腥暴力,享受这种特别关照的还得有一定品级的朝廷官员,更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执行“廷杖”的地点不是监狱,也不会荒郊野岭,而是有着“天子之道”的午门!发令官自然也非皇帝本人莫属了。

在明朝的历史上,大凡臣子触怒龙颜,吃顿板子是跑不了的事儿。根据《明史》记载,明嘉靖年间,由于“大礼仪事件”,群臣悖逆圣意,嘉靖皇帝一次性将134名大小官员统统拖到午门外扒掉裤子抡起木棍就打,顿时惨声贯彻云霄,行刑现场血肉横飞,甚至有16人当场命毙于“廷杖”之下。

而明朝皇帝对这种敢于公开叫板的大臣们往往会施以残酷的“廷杖”刑罚,由于在每次的“廷杖”现场总能撂下数具尸体,故此,自明朝以来,民间就由此衍生出了“推出午门外斩首”的说法。

然而,实际上即便在明朝,午门外的“廷杖”也只是打打大臣的屁股而已,绝无砍头之意,而清朝的皇帝则更不可能动辄激动地高呼“推出午门外斩首”,毕竟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也绝不想看到每次经由午门入宫时,宫外堆积如山的人头,故此,“推出午门外斩首”纯属民间杜撰而已,切当不得真,而倘若以午门的威仪真的用来杀头,想必皇帝们也会夜不能寐了吧?


历史侦查处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曰“午门”。

午门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明清两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塑大典,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都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这么如此重要的地方是不可能成为斩首犯人的刑场的。


将大臣五花大绑推出午门责罚的事在明朝有过,不过那是廷杖,就是拿大棍子打屁股的意思。

明朝时如果大臣冒犯了皇帝的尊严,或者犯了不是很严重的过错,不必经过三堂会审,皇帝直接下令绑到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起初只是象征性的责打,意思是这么大的人还打屁股,就是羞辱羞辱他,屁股上还垫上厚布之类的东西,发展到后来下手就狠了,直接扒下裤子露出屁股打,打得皮开肉绽,不禁打的人三下两下就被打死了。


明朝就出现过两次因打屁股而打死大臣的事件。

一次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无道,要到江南去选美女,大臣们就是不同意,他专修的“豹房”还空着,需要美女来填充,可这些书呆子百般阻挠,正德皇帝是非常恼怒,将这130多个大臣拖到午门杖责,可怜这些糟老头子那经得住这般杖打,有11个人当场被打死。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想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100多大臣以不符合祖制为由而抵制,僵持了几天,嘉靖帝忍无可忍,下令将这100多人推到午门廷杖,又有17个人没有挺过来见了阎王。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大臣们只要一听到午门两个字就吓得胆战心惊,从此留下了心里阴影。


廷杖这一责罚,在百姓的流传中渐渐和杖毙、斩首这样有关死亡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民间就有了“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


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戒备极为森严,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来到这个地方的,在这里杀人也起不到警示的作用。


明清两朝的刑场在柴市(今西四)和菜市口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死刑犯经三堂会审后,押上囚车游街,再拖到菜市口杀人立威、斩首示众。


遗产君


主要是清代剧先流行起来的,源自民间传说。其实并没有。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紫禁城始建于大明朝,大明朝的时候有在午门口仗打大臣,但是没有打死过人,因为午门还是属于紫禁城范畴,皇帝是不允许在紫禁城内杀人的。很多影视剧里皇帝在金銮殿或者后宫一怒,拖出去斩了。然后侍卫就把人拉出门分分钟就回来说斩了,这都是不对的。皇城之内不允许非正常死亡,不管是自杀还是皇帝下令诛杀,都不得在皇城内,自杀的宫女还会牵连家人。

所以午门斩首是不可能的。

大清朝基本上斩首等死刑都是在菜市口,今天的菜市口在虎坊桥那里,宣武门前面,正好是出了紫禁城外围,又是民众聚集的地方。杀头的目的在于震慑,自然是要让百姓都知道,砍头之前有的还要游街,尽可能的让民众知晓此人罪大恶极,然后斩首之后让人民害怕,以稳固当权者的权利。


影视剧存在一定的演义性质,就像压入天牢一样,其实天牢地牢根本没有这个说法,天牢说的其实是风水环境,但是影视剧为了体现皇家权威,把京城所属大牢成为天牢,民间打牢成为地牢。推出无门斩首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大家都这么说,那就也跟着说吧


有专研历史的欢迎纠正哈,我也是道听途说的。


装就不用修


都说了,拉出午门,不在午门了(偷偷的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