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高黎貢山位於雲南省西部,全區處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南延地段,與雲嶺、怒山構成地球上最雄偉也是最著名的三條橫斷山系。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是雲南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屬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關鍵的地區之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總面積為40.55萬公頃,騰衝管轄面積4.2418萬公頃,佔騰衝國土面積的7.2%,是騰衝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和騰衝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單元和成果展示窗口。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記載有高等植物5726種及變種,其中434種屬高黎貢山特有種,騰衝轄區有29種植物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有14種植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如大樹杜鵑、禿杉、長蕊木蘭、紅花木蓮、雲南黃連、水青樹、銀杏、桫欏、長喙厚朴、十齒花、硫磺杜鵑、皺葉烏頭、雲南山茶花、天麻。

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騰衝還是雲南山茶、杜鵑、蘭花、木蘭、報春、百合、龍膽、綠絨蒿等八大名花的故鄉;共記錄了2498種動物,其中獸類有154種,鳥類525種,兩棲動物24種,爬行型類動物56種,魚類49種,昆蟲1690種。騰衝轄區有69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有24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如高黎貢山羚牛、高黎貢眉長臂猿、白尾梢虹雉、黑頸長尾雉、紅腹角雉、紅瘰疣螈、高山禿鷲、緬甸蟒蛇、菲式葉猴、蜂猴、短尾猴、熊猴、林麝、小熊貓、雲貓、黑熊、中華斑羚等;高黎貢山已記錄有大型真菌133種。

在騰衝市設置的管理機構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政策法規和制度措施完善為保障,以科技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堅持保護當先,強化保護區資源保護,提高保護能力,使域內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功能穩定,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特有物種和極小種群物種種群得到有效保護與擴大,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由建區前的82.3%增加到現在的93.7%。

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加強科研監測,全面瞭解轄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利用紅外相機對轄區內的野生動物資源進行持續的監測和調查,近年騰衝管護分局共投放紅外相機120臺,基本覆蓋轄區野生動物棲息活動主要區域。

嚴格依據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監測方案,對轄區內6條監測樣線進行每年4次持續的監測,全面、準確地掌握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分析變化的原因,為有效保護轄區動植物資源提供決策依據。

對轄區明星物種展開專項調查和監測。開展了大樹杜鵑全面調查和物候監測;羚牛指名亞種的調查和監測;高黎貢長臂猿的大調查和做到了定猿、定人、定群的三定監測工作;人熊衝突的調查研究;高黎貢山鳥類監測、蝴蝶調查;高黎貢山特有植物的調查、標本採集及標本庫的建立等專項的調查和監測。

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打防結合,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平安網”

實現網格化管理,將高黎貢山騰衝轄區自然保護區劃為130個責任區,每名護林員1個責任區,並設置了日常巡護線路69條,總長約500公里,對保護區資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巡護管理,及時發現和制止各類破壞資源的行為,為有效保護轄區動植物資源提供保障,自然保護區騰衝管護分局每年巡護人次達3萬人次。

加強保護管理能力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界標、哨卡、護林點、巡護道、監測站、防火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作條件,提升自然保護區的規範化和科學化管理水平。

預防為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通過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強化野外火源管理,實行聯防聯治,森林防火資金投入、應急值守和隊伍建設保障到位等多種措施,轄區內連續二十年無森林火災發生,確保了轄區生物多樣性資源安全。

建立了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公安局、邊防部隊、森林消防部隊等多部門武裝聯合巡護機制,適時開展各項專項治理行動。2014年來共開展武裝聯合巡護15次,集中打擊整治處理了一批破壞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資源違法犯罪行為。

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多措並舉,塑造滇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綠水青山”典範

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活動走進單位、校園、社區,普及生態文明知識。騰衝管護分局在保護區周邊社區、學校以發放張貼畫、宣傳小冊子,召開村民大會,校園遊園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生物多樣性宣傳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提高社區群眾、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嘗試將生物多樣性宣傳走進單位,呼籲全民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近年來在保護區實驗區及周邊社區探索體驗式的自然教育、自然研學,倡導無痕高黎貢理念。為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自然教育、環境教育等綜合公益教育服務,旨在喚起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

強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與防控,按照《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規範》(試行)和國家監測總站的要求,落實劃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責任範圍和重點監測區域,按要求落實監測信息的日報制、月報制、年報制及專題報告等。嚴密監測轄區野生動物種群動態,確保轄區資源安全。

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騰衝分局轄區設置了12塊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樣地,切實做好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和防治工作。

在保護區南端建立了39000畝生物走廊帶,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與小黑山自然保護區之間架起了生物交流遷徙的廊道,旨在解決自然保護區之間生境破碎化問題。

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高黎貢山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高黎貢山的森林覆蓋率由建區前的82.3%增加到現在的93.7%,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修復,植被恢復加快。

自然保護區內近幾年沒有發生過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及大面積森林病蟲害。

森林火災得到有效控制,繼1999年中緬邊境發生重大森林火災以來,騰衝轄區已連續20年沒有發生過森林火災。

林政案件逐年下降,自然保護區內偷砍盜伐林木、偷捕盜獵野生動物的現象大幅減少。

野生動肇事補償有突破,補償金額大幅度提高,有效緩解了野生動物保護與社區群眾利益之間的矛盾。

青山綠水的典範: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騰衝這樣做

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成果顯著

監測拍攝到2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影像,拍攝鳥類資料270多種,製作植物標本400餘種,動物標本9種。

保護了重要生物遺傳資源。2014年利用紅外線相機在保護區拍攝到首批雲貓野外活動影像資料。2014——2018年相繼在保護區發現三個兩棲類新物種,分別命名為“騰衝掌突蟾”、“騰衝擬髭蟾”、“騰衝齒突蟾”。2017年首次拍攝到紅鬣羚活動畫面,這也是在我國國內首次發現該物種活動痕跡。2018年在保護區發現大理鎧蘭最大野生群。2019年1月首次在騰衝轄區自治拍攝到羚牛指名亞種和在南齋公房拍攝到白尾梢虹雉活動的影像資料。2019年3月在騰衝轄整頂拍攝到菲氏葉猴的大量活動影像資料。

201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頒發的“野生動物監測優秀獎”,成為國內獲此殊榮的12個自然保護區之一。

2016年9月,首本高黎貢山中英雙語動植物圖鑑《高黎貢山騰衝生物多樣性》正式出版發行,此書的出版為騰衝動植物的辨認提供了重要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