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书大家田蕴章说鲁迅的字不是书法,你怎么看?

国画家网


  现代文人学者中,有两个人的字我特别喜欢,一是鲁迅,二是沈雁冰(茅盾),喜欢的程度高于有意成书法家的郭沫若。不把鲁迅先生列入书法家行列是对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先生的尊重。鲁迅先生一直与金石碑帖打交道,书法是他非常熟悉的胜场,然而就他的人生布局言,书法还真排不上号,哈哈!

    但是这样说又不等于说鲁迅不懂书法,恰好相反,我个人认为,鲁迅的字非常“书法”!

    书法的基础无非功夫和创意,最后看形成的风格效果。功夫包含了与书法传统的具体关联,师承出处,笔法结体章法以及用墨的造诣,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用笔,即处理线条的能力。先生用笔,外拙内妍,沉郁凝练,长短粗细,正侧开合,韵趣纵逸,可观处甚多,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书法家们多点留意玩味。鲁迅的字看得出是颜底,然后义无反顾地全法碑学,篆隶为骨,章草北碑,融冶一炉,乱石短草,松柏秋风,风格多样,然均情韵浓郁,不逞强,不生硬,虽非江南君子、衣带正装相,然亦忠厚达人、山中老道,自出深情,让人既敬且亲,很难得。对于书法而言,不论碑派还是帖派,笔画内的血气运转是否合理,是否沉练有力,使转纵合间呼吸是否自然通透,判断驾驭毛笔能力的主要依据本质一致,善书者善于此,才是真的善。在这点上,鲁迅的表现显示出他绝对有条件有资质成为现代书法中的大家,只是他不愿意。

既然不愿意,有些地方就没有刻意去谋划了,例如章法。鲁迅墨迹中章法总体均称,字的分布落落大方,但章法变化较小,每个字都可观,但整体合起来,还是差那么点意思。同时,鲁迅书法风格其实是内敛的,练达有嘉,旷逸之气不太强,容光焕发的时候不多。他把毛笔仍然规定在写内容的工具上,以内容和个人的定位取格局,不作夸张的抒情延伸,最终如他所愿,鲁迅先生还未达到书法家出品的齐备条件。

但是又要马上回到我上面说的,鲁迅骨子里不会把书法作为他的事业,这一层如同弘一法师(晚年的李叔同),未出家时,李是碑派新晋,出家后,尤其越到晚景,写字无书法家主要特征,不算书法家了,但能说此时的弘一比诸年轻时还不济了吗?

最后我仍然强调的是,观书,笔法为主,结体和章法为次,主者胜场,即使不是书家胜似书家,把鲁迅的书法当书法作品印行于世,亦属恰当。我个人衷心希望,想创新又不离传统的志士,多深入学习观摩一下包括鲁迅在内的二十世纪上半叶,那班在传统中走出来的文化人,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其中关键,文化根基的深浅决定了书家的眼界胸怀,决定了他的思辩力和驱策力,最终决定他出品的高下成败。文人学者与书法能够分离吗?现在是分离了,所以书法变成“工匠”的活、画家的活了。时贤齐齐,笔弱道浅者一大堆,按鲁迅先生的性格,大概会对这类“书法家”报以鄙视一瞥也未可知,哈哈!








唔好嘈


不管是田蕴章先生说的,或者他人说的,鲁迅先生的字不是书法,都是对书法无知。


鲁迅先生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十年,业余时间以书法自娱。虽然鲁迅先生在当时不是书法家,但他的字拥有了极高的书法水平,当然有幼年在私塾学习中打下的基础,成年以后刻苦学习的结果。


大家最熟悉的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的墨迹。鲁迅先生的书法,笔势内敛,棉里藏针,与先生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鲁迅先生与周恩来先生是绍兴同乡(浙东是近代文人辈出的地方。民间称呼“绍兴师爷”),两人的书法很有相似性,大家不妨找出来看一看。


三里草堂


真不好说。

如果田蕴章真是那么说了,那是他在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真的太无知了。反过来想,田蕴章身为一名大学的教授,连这一条最基本的道都不懂,这可能吗?

换一个角度思考,是不是有人在为田蕴章引火烧身呢?

我没有听他讲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



杨炳升66


谢谢你的提问。说实在的,鲁迅先生的字,起码是有书卷气的字。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人人以“馆阁体”为荣的时代。

那个时代是没有网络的,如果有,肯定会批评那批“馆阁体”的文人书法。

但是,今天却把“馆阁体”书法视为国宝了,真不知什么时候,国人的书法欣赏能力如此之倒退。


鲁迅先生是从旧学里出来的,他的书法启蒙,肯定也是馆阁体书法,这个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是,伟大的鲁迅没有写那种奴性十足的馆阁体,而是积极响应改良派的号召,学习了魏碑。所以,鲁迅的书法是引入魏碑的二王书法。

就这一点来说,精神也是可贵的。

那么鲁迅的书法如何?

我个人觉得,就书法论书法,起码不是平庸的俗书。

鲁迅的书法,单独去欣赏,也是颇有几分书卷气,耐人寻味的,仅此,就了不起。

如果再加上他的文化巨人的名声,他的书法绝对是各大博物馆的重要收藏。

二田的书法呢?非常平庸。只是他多年在做普及书法的教育。但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文化素质很差,就是到处谩骂的文化流氓。

我无法证明二田直接教他的学生这幅德行,但是,拥护二田书法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这样,我高度怀疑二田书法教育已经失败了。

鲁迅呢?教育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有不讲道理的吗?

鲁迅教会了中国人觉醒,看世界,看吃人的黑暗社会。

这是鲁迅的民族之魂。我们面对鲁迅的书法只有敬仰之情。

真不知道二田是怎么欣赏书法的。鲁迅的书法不是书法,还有谁配书法?

再说,鲁迅真不是书法家,对于鲁迅先生来说,真没有时间做书法家,鲁迅一生最痛恨的就是“有闲”和“帮闲”的无聊文人。

古人论书法有“书如其人”之说,看鲁迅的书法有一种傲骨的笔力,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但是,田蕴章说什么“字写挺好,但不属于书法的范畴,因没有笔法和章法可言,所以称不上是一位书法家。”

有些不懂书法的人,总是拿天才文学家、政治家的书法与老生常谈的书法比,其实,这是一种错位。因为这些人与平庸的书法,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们 还是看看鲁迅的书法吧。





我们细心欣赏鲁迅先生的这些书法,确实有不合“笔法”和“章法”的地方,但是,前面我们说过。鲁迅无意做书法家,也没有过多研究书法。

但是,书法不是完全以“笔法”、“章法”论高下的。

如果我们研究书法,鲁迅的书法,本来就不是书法的范例,努非要用鲁迅的书法做书法范例,这不是错位吗?

比如,我们研究文学,你就要以文学作品为例研究文学得失高下,结果你用一个政治报告作为文学范例,你说对不对?而话又说回来,政治报告也有自己的特色,也是文学作品所不及的地方。


千千千里马


鲁迅是不是书法家,学术界一直有争论。鲁迅先生的书法水平如何,他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写字不错的文人呢?


有意思的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字有过一个说法,他在送友人的作品上写过一句话:“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字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有什么毛病。”

这句话很值得玩味,“不怎么好看”,往往成为大众评判字的好坏的标准,如果普通人这样讲没问题,但是专业人士不能以此为标准。

譬如美女,现在的很多“网红",初看很漂亮,但看多了,都是“尖下巴” “厚嘴唇”“大眼晴”,还有一对充满硅胶的“球” ……标准的流水线产物。

但有一类美女,比如“大嘴”姚晨,比如“邻家妹妹”徐静蕾,她们的美并非一眼可见的扑面而来的美,她们的美需要慢慢品,我们有时称她们是“气质美女”。

在书法上,“馆阁体”之所以为人所诟病,就在于他们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拿上面的话讲,也是流水线的产物。

当下被称为“某楷”的书法也属于这一类,从骨子里透出一个字:俗。


相反,另一类字,比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弘一,他们的字初看笨拙,可越品越有味道,他们的字有出处、有想法,透过字看到是他们的思想。

鲁迅先生的字就是如此。他一生收集碑帖拓片达6000余种,所见所学非常人能比。

鲁迅崇碑而不抑帖,师古而不泥古,不拘一格而自成一格。


他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手稿、书信墨迹,既有帖的飘逸自然,又有碑的浓郁扑茂。结构上以欧书为底,取隶书的横势,在用笔上融入了篆书的圆劲中含。

他晚年的书法日臻化境,以情感入书、以自然入书,作品如藤蔓蝌蚪,如天女散花,纵横欹斜,似乎出于绳墨之外,其实腕平锋正,胸中自有成竹。

这一时期,我们很难从这些书法中看出他的用笔结字出自何门何派,他已将传统融入骨肉,用他毛笔随意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表达自己对自然、世道、生命的感悟。


鲁迅的书法,古雅厚重,文气十足,近代书法史,有其一席之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不知道田先先何时说鲁迅的字不是书法了。我想以田先生之学识,当不会有如此之无知之论。鲁迅先生以字行文,并非着意成为书法家,如许多古贤文字一样,在诗文中,奏疏中,信牍中,自然书写。其人或以诗文名,或以功业传。但他们的文字却绝对是书法。毛老人家是想成为书法家吗?当然不是。但你能否认他是大书法家吗?当然不能。现在有了书协,有了专门靠书法吃饭的人了,就否认没有着意练习书法而又很有书法修养,写字很好的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先人的字是书法,是缺乏历史常识的浅陋之见。田先生果有此言?另,出题者称田先生为"俗书"大家。我以为也是浅陋的见识。田楷脱于欧,却比欧还受看,这叫"俗书"?


读史求真


鲁迅的书法不是书法。

实际上,书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书法,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有毛笔书写的具有一定传统法度或美感的书法作品都可以称的上书法。狭义的书法是比较专业的书法,你不专业,就不是书法。而鲁迅的书法恰恰夹在中间,都不是又都粘些边。


以翰墨书道的认为,鲁迅书法的书法可以说是书法,是文人书法。你说鲁迅有传统书法功夫也不对,鲁迅幼年肯定学习过书法的,而后以文学著称于世,书法作品也多有流传。我们不能以专业书法或专职书法家和相提并论。以书写水平和书法的内涵以及艺术文学修养的融入角度来说,鲁迅的书法造诣要比一些书法家的水平高的没法比。

就是那种强烈的个性和文化气息。这可以说是书法的最高标准,见神彩,见真我。书法之于此,怎么能够不是书法,如八大山人的书法。













翰墨书道


是否是书法要弄清什么是书法。书法我的理解应该是书写的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文字的创作。一幅作品是否属于书法就按照这个原则去看就可以了。

书法有别于写字,我们普通人日常书写的文章很难被称作书法,原因在于没有按照美学的基本规范进行书写,只能称作是写字不能叫书法。

由此来看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得不说的是,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与现今大大的不同,在那个年代以及更久远的从前,人们所受的教育是更注重文化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能作为文化人更应该是从小就接受了非常传统的教育,包括四书五经、严格的伦理道德以及最最基本的文字书写的功夫,在那个年代写不出一笔漂亮的字是很难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科举考试时考官拿到考卷先看字,字写的不错文章再精美也不会入选。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先生以及更古的古人在写字这方面一定是要下一番苦功的,今人随便翻看一下古人写的哪怕是个便签也会感叹今人的不足。

从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看,有笔法、有布局、间架结构合理,用笔也讲究,鲁迅先生小时候一定在写字上是下过功夫的,因此我认为鲁迅先生的书法应该算书法。


不依堂


我觉得不必要纠结这些繁文缛节 …

大家应该先把‘书法’名词界定清楚再来辨论这个问题 …

什么叫‘书法’呢 ?

—— 书、当然是书写 ,法、就是法度 、规则 。

那么这样一来 ,严格的界定下来除了篆、隶、碑 、楷都不能称为书法喽 …

这么一说,可能有人要跳起来了 !!🙏

什么行啊、草啊 、千古经典啊等等,你敢说不是书法吗?!?!

行有行法 、草有草法 ,可不是随意乱划的 。当然 🙏

但是 ,我觉得再经典的行、草名帖也是有局限的 …

随着时间 、地点 、心性的不同,那么书写的风格也会迥然不同 ,随意性当然也是随时如影相伴的 。

若不然 ,谁敢说它能写出两幅一模一样的行草作品吗 ?其它体都可以 。

近来,社会上对田氏楷书否定为书法的也是甚嚣尘上 。若是按书法名词之严格界定,我看他倒是每一筆划都有严格的法度 …

但是,为什么‘颠张醉素’ 、兰亭序、祭侄稿又能那么让人痴迷呢 ??

其实它们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则的影子(别误会 ,这里说的不是基本规则) ,只是控筆娴熟至随心所欲之至 ,心无旁鹜 、直抒胸臆 、并没有刻意地为书法而书法 ……

比如还有一类你们认可的书法 ——只要文化修养深厚的人写的就也是书法 。

所以 ,每天见到你们在为这是不是‘法’那是不是‘法’而纠结我总觉得这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耗费心神 …

因此,我总结 —— 只要具有基本规则的就都是书法 !!

只是优劣参差不同罢了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用毛筆写汉字就都是书法 😃🙏🙏🙏

本人愚钝 ,浅知薄见 ,只希望能够开启下有缘人的思路 …






CHN东风习习


不知真假,也许只是借名人炒作吧。

鲁迅先生书法如何,不是某个书家否认就不是书法,或者某人推崇就是大师,事实才是最有力的证据。

《安徽日报》就是集鲁迅字并沿用至今,笔者所在城市的日报也是集鲁迅先生的字并使用至今。很多高校也采取集鲁迅先生字的方式作为校名题字,如聊城大学、鲁美、厦门大学等。

鲁迅先生还亲自为自己编译的期刊设计封面,都别具美感,可见鲁迅先生在工艺美术上也有所涉猎。

最为著名的就是鲁迅先生受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鲁迅先生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便于制作圆形的徽章。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的抽象形状,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背靠背的抽象形象,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巧妙的用简洁的文字构成能够表现徽标内涵的图案。

回到鲁迅先生的书法上,某个人或一时的评价并不代表就一定权威,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才能最终说明一切,欧阳询的楷书也不是全部书家都认可,还被打入“中下品”之列,如今不也被认为是楷书难以逾越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