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一、靈水村

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靈水村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齋堂鎮境內西北部,村落形成於遼金時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村民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遺風,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層出不窮,曾有劉懋恆、劉增廣等眾多舉人出現,因此靈水被當地人冠以“舉人村”。

靈水村古民居是中國北方明清時期鄉村民居建築的典範,原貌保存較好。現有明代民居20餘間,清代民居100餘間。村域內自然風光秀美,文物古蹟眾多,其中東嶺石人、西山蓮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靈泉銀杏、舉人宅院和寺廟遺址等景點自古有“靈水八景”之稱。2013年10月11號湖南衛視攜手林志穎、郭濤、王嶽倫、田亮、張亮攜手星二代推出大型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站就在靈水村拍攝。

自駕路線:沿109國道74.5公里處右轉,沿鄉間公路行駛5公里即進村。

二、桑峪村

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桑峪村位於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鏡內北部,與靈水村毗鄰相望。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三遇村”坐落於山谷之中,因村中有三條溝壑相連,三溝之水相匯為一而得名。明朝後期,桑樹茂密成林,鬱鬱蔥蔥,桑林包圍全村,桑椹成熟時節,紫紅的桑椹遍佈村谷,食之不盡,久而久之''三遇村''演變成為“桑峪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桑峪村原有十二條衚衕,兩個過街樓和一個村西邊的“官大門”,如今官大門已不復存在,十二條古老的衚衕大多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但一大一小的兩個過街樓和保存較好的幾條村巷仍能展現當年桑峪村的村落建構的格局,訴說昔日的輝煌。京西著名的天主教堂就在桑峪村。

自駕路線: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到74公里處向右轉,行駛約1公里即到。

三、馬欄村

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馬欄村位於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鏡內,又名馬蘭,明代圈放馬匹之地,故此得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抗戰時期的崢嶸歲月給小小的馬欄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業,被人們尊仰為京西紅村。在馬欄村還出現了很多讓人不能遺忘的歷史名人:例如蕭克和白乙化等。

馬欄村的古建築都是用這種石頭和泥土砌成的,村子在規劃修繕時,都儘量保持這裡的原貌,在村內的路上你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石頭村奇特的景觀。陳列館出來是一溜老房子,村西有12座門橋,每座石拱橋通向一個古院落,有些院落大門緊閉,有些院落被木柵欄門半掩著。據街口的村民說,到了夏天,流經村莊的泉溪會在門橋下淌過,悠悠地坐在門橋旁的古樹下發呆,看小橋流水人家一幅田園景色,該是很愜意的事情吧。

自駕線路: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到齋堂鎮附近85公里處,見馬欄村路牌向左行駛即可到達。

四、韭園村

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韭園村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王平鎮鏡內,據傳說,過去這裡的人們主要以種植蔬菜為生,尤其以種植韭菜而聞名,因此而得名韭園。該村成村古老,應在遼金時代,因村中有些古蹟是在金元時期。該村是京西古(大)道上的“王平古道”出入古道的第一個古村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韭園村現由四個自然村組成,即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韭園村在北,東、西落坡村相聯在南。橋耳澗村獨立在東。四個小村在一個大山環抱中。現村內的文物古蹟很多,如有“王平古道”從村中穿過,古民居、古廟、古碉樓等人文景觀成為歷史見證。這些古民居大多為精良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隨山勢的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因村中的樹木極多,樹木的覆蓋率竟達98%。故這些古民居大多掩映在濃蔭中更顯得古香古色。元代著名詞人馬致遠的一首詞中所描寫的“枯藤老樹”、“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等景物,在這裡都能找到。

自駕路線:蓮石路向西行駛至109國道或阜石路向西行駛至蘋果園地鐵順向109國道。

五、黃嶺西村

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黃嶺西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鏡內,是一個古村落,相傳村落形成於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房屋建築全部用石頭堆砌而成,庭院與門窗的格式有明代建築遺風。這些民居建於溝澗兩側,與古橋相連,沿石路可一覽村中小橋流水,古樸的村貌。灰瓦屋頂的三合院、四合院,精美的磚雕、石雕、石鼓、石礅,構成了一幅幅山村民居圖畫。充分顯示出小村莊的安詳、靜謐,頗有世外桃源的感覺。

黃嶺西百餘年來不僅保持著淳樸的民風,而且現在還保留著“山梆子”、“蹦蹦戲”等戲種。 此外,為了發展村裡的經濟,黃嶺西在發展農 業、旅遊業的同時,還建立了150畝葡萄採摘園、300畝花椒採摘園為主的農業主題公園,栽培山野菜、雜糧等農產品,打造出了一條完美的農村生態觀光遊線 路。讓遊客可親手採摘,親口品嚐,親近自然。

自駕路線:從北京沿109國道西行,到85公里處,進入爨柏線,到黃嶺西口左轉行1.8公里即到。

五、琉璃渠村

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琉璃渠村位於門頭溝區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是經歷遼、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琉璃燒造工藝是該村傳承千年的技藝。從元代起,朝廷即在此設琉璃局,清乾隆年間北京琉璃廠遷至此地,後又修水渠至此,村子因此得名。琉璃渠村作為琉璃之鄉而聲名遠揚,素有“中國皇家琉璃之鄉”美譽的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該村保存有規模完整的琉璃廠商宅院、北京唯一一座黃琉璃頂清代過街天橋、萬緣同善茶棚、古道,古韻依舊,猶如置身於歷史隧道。西山大道古道遺址以及數十套清代民居院落等建築文物。從琉璃渠村東穿過聞名遐邇的過街樓,走在村中的老街上,竟然不時地聽到小販沿街叫賣的吆喝聲,彷彿找到老北京的感覺。

自駕路線:西五環阜石路晉元橋——阜石路高架橋門頭溝方向(向西)——門頭溝雙峪環島向北——琉璃渠村。

六、爨底下村

北京六大古村 古樸的田園風光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齋堂鎮,川底下村,實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裡安口”(當地人稱爨頭)下方得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爨底下村人(戶主及子女)全姓韓。相傳是明代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而來,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墳處,後因山洪暴發,將整個村莊摧毀。只有一對青年男女,外出倖免遇難。為延續韓族後代,二人以推磨為媒而成婚,並在現址立村,至今已延續到17代。

爨底下村現保存著600多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村民風淳樸,鄉民熱情,大部分民居都敞開大門等待你的叩門而入,民居的主人會很大方地招呼你四處看看,甚至會隨口給你講講老宅子的故事。

自駕路線:從長安街、阜石路、蓮石路驅車上109國道,從門頭溝雙峪環島向北往靈山方向,右拐靈山方向石擔路,直行至擔禮路口直行靈山方向,下葦甸路口右拐盤山公路直行靈山方向,至齋堂鎮看到水庫大壩右拐到爨柏景區售票處,購票進入爨柏景區,三公里到爨底下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