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

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再次把原生家庭的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

家庭里讳莫如深、难以启齿的阴影,都被这部剧撬开了牙关,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窝。

看开头的时候,会诧异,会对苏明玉这个人物百般不解,为什么至亲去世,她却表现得无动于衷,似乎那是别人的事。

看到回忆里的片段,终于明白,明玉如今的若无其事,都是源于曾经的童年所受到的伤害。

苏明玉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注定了人生中的兵荒马乱。

表面上无限风光的苏家,随着苏母的突然离世,瞬间分崩离析。

明玉心里太苦了,这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一个母亲竟然能够嫌弃自己的女儿到这个程度。

人们总喜欢说,不抛弃,不放弃,其实被嫌弃才是最大的灾难,如果抛弃放弃是枪毙的话,那么被嫌弃就如凌迟。

直到母亲去世,明玉都没有原谅母亲。

我在明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看见了许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承受的那些伤痛,不是独属于我。

舅舅大我7岁,童年的时候,我有时候会住在外婆家,已经有了记忆,记得外婆经常虐打舅舅,边打边咬牙切齿的诅咒他死,精神摧残。

那时候舅舅也才10多岁,还是个孩子,被虐的理由都是鸡毛蒜皮,滑稽可笑。

妈妈也和外婆虐舅舅一样的虐我,仿佛是宿命。

舅舅被虐后就去赌博场里看人打扑克,自己也慢慢的开始赌博,一直赌了大半生。

多年后我才明白,舅舅是抑郁的,当他专注于另外一件精神事件---赌博时,抑郁的痛苦就会缓解。

舅舅的子女是幸运的,赌博救了舅舅和他的孩子。

最终外婆还是死在了舅舅的手里。

外婆是抑郁的,她通过对舅舅,母亲的发泄,自己抑郁的痛苦得到了解脱。

母亲和外婆一样,也是抑郁的,她通过对我的发泄,抑郁的痛苦得到了解脱,而我,无人发泄,只能自我攻击。

母亲终生都活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里,而不自知。

这就像电影《一念无明》里的阿东亲手杀死了母亲。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阿东,阿东的母亲是当时是从香港偷渡来到这里的,嫁给了他的父亲,可是一直抱怨他的父亲没有出息,于是母亲将她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了自己的孩子阿东的身上,导致阿东长期抑郁,最后他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事后被送进了当地的精神病院。

日本电影《祈祷落幕时》也讲了类似的故事,不同的是女儿掐死了父亲。

而我,是善感多情的,入世很深,顾家爱妻儿,珍惜感情,如飞蛾扑火般渴望爱,有时陶醉,有时委屈,心在情中颠簸。

我也是无情的,随时有出世的可能,和眼前的一切拉开距离,把人间情感视为身外之物,知道自己是虚无中一个孤独的存在。

也许过去的伤害永远无法弥补,但我们尽力改变自己,表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也尽力不把伤害延续给下一代。

但这很难,弗洛伊德说,精神是需要平衡的,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要知道原生家庭才是性格的来处,甚至决定归途。

原生家庭,是一场代代传承的背负,我们最深刻的模样,都来源于此。

即使洞悉原生家庭之“恶”,却依旧得有相信美好的勇气,不然呢?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我们得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一种清醒和自觉。

尽力避免伤害在我们下一代身上延续。

但凡是经历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都会用这一生来和“原谅”这两个字作斗争。

很多人说,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一辈子的功课。

然而,一辈子太长了,苦痛是支撑不了那么久的。

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原谅谁,而是懂得与自己和解,放过自己,世界才会放过你。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天然是一个精神胚胎。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为孩子建立起一个精神世界。

如果童年缺爱,甚至被虐待,慢慢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破碎脆弱的"自我", 这种"自我"非常渺小与卑微,抱着这种"自我"去与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时,只有被"吞没"感,无法与人建立一份安全正常的关系,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

他们经常会对别人表达的爱与理解当成是冒犯。

如果运气好,成年后获得爱,同时慢慢去认识并不断确认自已的感受,投身到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内心的感受能力。

他就有可能慢慢恢复成为整体上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

提到真我跟假我,就像很多孩子为了讨好妈妈,得到妈妈的爱,他们会发展出一个假我,意思就是他围绕妈妈时所展现的语言与行为不是真实的自已。

有真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已的感受而建立,而假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的。

假我的悲哀在于,他所有的行为小时候围着妈妈而发,长大了到社会上都围着别人的感受而发的,永远为别人而活。

假我的孩子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后果是迟钝,迟钝是一个表面反应,更深层次是,假我者将他的身体与"我的行为"是分离的,把他真我隔离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去了,所以身体的伤害也不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痛。

第二个后果是精神分裂。

不管一个人的假我有多么严重,他依然会寻求真我,然而他们的假我与真身体建立了链接,而真我跟身体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链接,而身体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这样真我并没有空间,也没有身体,只能沦为纯精神性的真我,得不到知体的滋养而变成虚幻,由此而产生精神分裂。。。。。

很多人说:3岁前没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那么就努力挣钱在他成人时找心理医生。

这话不大,很实际,各种关系,各种行为模式,都可从当事人童年时被如何对待找到原因。

所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感受他的感受,关注他的需求。

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决定了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

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

相反,如果他的人格不健康,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会让你一生健康幸福;

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可能会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冷酷的父母要求孩子再疼也不许哭,都得强忍着。

虽然培养出的孩子很“坚强”,但更多的是冷漠。

很多父母其实并不爱你,他们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

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

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

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

于是冷漠在家庭中代代遗传。

如果有糟糕的原生家庭,该怎么办?

如何阻断呢?

出路就是爱,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无条件的爱。

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懂得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

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让你有信心建立新的健康的家庭系统。

心里疾病的根源大多是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

人格基础是在六岁前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形成的。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也决定了心里健康程度。

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我们心里都埋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但问题是,无论我们选中的是怎样一个理想父母,那只是我们的投射。

我们之所以会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想得到治疗,只是,如果病得又重又缺乏改变的动机我们就不是好的病人,再优秀的心理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

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