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七十余城却面临烹杀,降军要他帮忙即可放他一马,他却说不帮

当秦始皇去世后,苦秦久矣的天下苍生终于掀起了反抗的浪潮。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各家旗号不一而足。在这当中,除了耀眼的西楚霸王,还有在当时不甚起眼的刘邦。不过,最终夺取天下的却是刘邦。这一结果肯定是少不了他帐下的谋士、将领,他们有如韩信、英布、萧何等人。这其中,有一人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通过游说之法,为刘邦立下众多功劳。这人是刘邦的谋士郦食其(

读音比较特别:lì yì jī)。

拿下七十余城却面临烹杀,降军要他帮忙即可放他一马,他却说不帮

▲影视剧中的项羽

郦食其自小喜爱读书,可是因家境贫寒,智谋都深藏于腹中无处发挥。早年为了谋生,他只能作一名看门的小吏,以勉强维持温饱。就这样他度过了人生中的大部分岁月,直到六十多岁时,他遇见了刘邦。在展现出自己不羁的气势后,郦食其博得了刘邦的信任。当然,大器晚成的他也确实不负所托。投入刘邦帐下后,他多次用游说之法,替刘邦拿下了城池。在最后一次游说中,他更是仅凭一张嘴,便拿下了七十余座城池。不过,也因为这一件事,他落得了被人下锅烹死的结局。那么,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道来。

拿下七十余城却面临烹杀,降军要他帮忙即可放他一马,他却说不帮

▲影视剧中的郦食其

自秦亡后,项羽以霸主之名分封诸侯。公元前206年,楚义帝遭项羽所杀。刘邦借此号召天下王公诸侯反楚。经过多次交锋后,双方各有胜负。但是在次年的彭城之战中,刘邦与诸侯的五十万联军被项羽三万兵马大破。在这种局势下,刘邦不得不重新规划战略。与麾下的谋士商议过后,刘邦打算加强对北线的攻势,并将希望全数寄托在韩信身上。

公元前204年,韩信受命攻打齐国。但在到达平原(今山东平原县东南)后,韩信停止进军并驻扎于该地,迟迟不行动。刘邦长期处在被动局面,见到这一情景心里难免感到焦虑。郦食其为了打掉刘邦的不安,向刘邦提出建议:一路进兵占领荥阳,自己则出使游说齐国,如此一来才能掌握主动权。

拿下七十余城却面临烹杀,降军要他帮忙即可放他一马,他却说不帮

郦食其的谋略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占据了荥阳这一粮仓,控制太行山等战略要地,才能让众国见到汉军克敌制胜的态势,才让见风使舵的家伙归降。另一边,由于齐国的实力较为强大,且占据地势之利。要出兵攻打的话,刘邦的军队必然有较大的损失。看穿了背后的利害关系,郦食其才向刘邦献出此计。

得到刘邦的同意后,郦食其很快就来到齐国并参见了齐王。在郦食其见在宴会上就做后,就向齐王谈起了当下的局势。并且,毫不客气地说是只有刘邦才能夺得天下。经一系列的谈话,齐王有了归降的意思:他撤掉了所有城池的守备,并且向韩信送去书信请他收兵。

拿下七十余城却面临烹杀,降军要他帮忙即可放他一马,他却说不帮

▲影视剧中的韩信

韩信在接到郦食其的书信后,打算就此收兵。此时韩信的谋士蒯(kuǎi)通却说:"将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有今日的成就,郦食其虽然说劝服了齐王,但齐王并未投降,而且汉王也没有让将军退兵呀?再者,将军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打下五十多座城池,而郦食其用三寸不烂之舌就收了七十多座城池……"随后,这人还暗示韩信还比不上一个儒生。韩信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此事欠妥,蒯通又表示功劳不抢就让郦食其抢了。

拿下七十余城却面临烹杀,降军要他帮忙即可放他一马,他却说不帮

蒯通的一番话语引起了韩信的妒忌心理。于是韩信再次出兵齐国,不过这一举动无疑是让郦食其陷于险境。情况亦果真如此,齐王听闻战端又起,愤怒地找郦食其,认为他出卖了自己。并表示,除非郦食其赶紧让韩信停手,否则他就死定了。郦食其又写了封信给韩信,这是他最后的寄托,如果不成功,自己就要葬身于齐国了。

拿下七十余城却面临烹杀,降军要他帮忙即可放他一马,他却说不帮

▲影视剧中郦食其被杀前的场景

韩信收到信后,又流露了收兵的意思,蒯通又怂恿道:此时已经无法回头了。如此一来,韩信又加紧了攻势。这下,郦食其真的没救了。齐王看到此形势,更加愤怒,便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的攻势,我还能饶你不死"。谁知郦食其回复道:"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不会替你去游说韩信的"。就这样,气愤的齐王把他丢进油锅活活烹死。可以说,郦食其死时极其痛苦。

韩信和蒯通两人出于挣功的目的,导致郦食其惨死,可以说是这二人抹不去的污点。但是,也不能说刘邦与此事毫无关系。在此,不得不叹息一个极具口才的谋士落得如此下场。可以说,有时候史书中记载的人和事以及背后的纠葛,或许比文学小说更令人震动。

《被韩信争功"逼死"的谋士郦食其》·熊剑平

《史记·列传第七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