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併的要求?

江聰德


英法傳言要合併的新聞出現在1956年,當時還確實掀起了軒然大波。

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出英法兩國合併,稱為“盎格魯法蘭西”(Franglaterre),法國接受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的想法。但當時就被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拒絕了。  


 

英法兩國不管是在地理上還是歷史上,都有著相當的淵源。兩國隔著英吉利海峽相望,來往兩國只需要幾個小時;歷史上就更加有著複雜關係,好幾任英國統治者甚至其實都是法蘭西人。

然而看似親密的關係下卻又有從歷史到現狀的諸多矛盾,理解這些矛盾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英國要拒絕這項看似佔大便宜的一統英吉利海峽兩岸的決議。   

第一,是英國自身的定位造成的矛盾。

談及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英國作為一個國家如何給自己確定一個定位。   

英國的疆域其實並不大,用著名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觀點,它的各個階級之間,雖等級分明,而且時常有著很大的矛盾衝突,但如果面對外國影響甚至入侵,全國各個階級立刻會統一戰線,一致對外。

這是西方文明從遙遠的古希臘城邦體制繼承下來的一種品德,公民對於自己的城邦(國家)要有負責任的義務,所以議政在古希臘是強制的——所以如今的西方國家,在討論和參與國家政治的程度與尺度上,與眾多專制傳統沿襲下的亞洲國家不可同日而語,由此所有英國人都會經常談論並且關注“英國”的問題,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排外性。   

雖然英國真正的封建時代是從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入侵,建立強大的封建王權開始的,但在不久的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就已經轉向海外發展,更不用提最終在海外所取得的極其輝煌的成就。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一直在邁向世界頂峰和矗立於世界頂峰的道路上,幾百年的時間也為英國樹立了絕對的民族優越感。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歐洲諸國都渴求與英國聯姻,維多利亞女王由此被稱為“歐洲的祖母”;而英國的光榮孤立等政策也是英國上下的政治想法和民族優越感造成的結果。   

所以英國對自身的定位其實是獨立於歐洲的。英國人更認為自己是不列顛人,而不是歐洲人中的英國人,絕非大歐洲之中與法國並肩的一個普通成員。

這樣的共識在民主政治——輿論、投票等方面,體現得非常明確,英國只需要英國人,自成一隅,光榮孤立。   


第二,是英法兩國在歷史、文化上的矛盾。

首先要注意“盎格魯法蘭西”這個說法。“盎格魯”是英國中古時期開始時,從歐洲大陸到不列顛的入侵者,也就是現在的一部分英格蘭人。居伊在這裡悄悄輕忽了凱爾特人(蘇格蘭、威爾士等地),這肯定是很大一部分英國人不接受的。   

而前文提到法國的諾曼底公爵侵入英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權體制,而但他最後加冕的身份是英王威廉一世,不是以法國的名義統治不列顛島,後來兩國的文化走向也很不同。   

首先語言不同,但最明顯的一個趨於保守,一個趨於開放。

英國後來保守到什麼程度呢?舉例,在英國工業革命峰端的維多利亞時期,人們甚至說話的時候都要避免說到腰以下的部位,文化上對性的壓抑到了一個極端,此外也極端崇尚道德修養與謙虛禮貌。

而與此同時,法國卻正在經歷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思想革命的先後洗禮,整個國家的思想呈現出混亂、自由、浪漫這些與英國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表面上呈現出的風貌其實折射了整個民族深層次的性格差異,英國人嫌棄法國不拘小節、“粗俗”、“下流”,而法國人嘲諷英國佬固執、虛偽。這樣的相互嘲諷至今也仍然存在而且其實不限於英法兩國。   

歷史上的原因也要佔一部分。

英法兩國交戰的歷史都有百年以上,但這不是本質問題,本質問題是長時間戰和不定的歷史,決定了兩國關係的不穩固。更換一位君主,兩國關係可能就會出現一次波動,甚至同一位君主在位期間的某個舉措就能因為引起利益爭奪導致兩國關係波動,所以這所謂的“合併”其實也是不穩固的。   

歷史上只要能夠使自身從中謀利,兩國都習慣了隨時變臉,法國會毫不吝嗇地推動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矛盾,英國也會起頭拉著七八個國家在法國內亂時搞好多次“反法聯盟”。

所以有西方史學家總結: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老夫妻,總想著幹掉對方,不遺餘力地為自己謀利,雖然兩者始終有著聯繫。   

英國明白,即便在名義上合併了法國,法國也隨時有為了追求利益挑起內亂的可能。而所謂的文化融合,對於兩個國家而言是沒有必要也難以成行的。這場所謂的合併沒有足夠大的經濟利益或者威脅,也就沒有真正關鍵的推力。


第三,正是英法的經濟利益矛盾。   

1948年,美國對西方進行援助的著名的馬歇爾計劃推行,英國和法國都被“奶”了一口,所以不存在不聯合就過不下去的經濟威脅。   

而二戰期間,英國雖然也被德國空襲過數次,但基本上憑藉海峽天險,本土上沒有太大的損傷,只是經濟實力遭到了一定破壞。

但法國卻在二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了五年,中間發生過多少大小戰爭,造成了多少破壞和損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彌補。

還有一點則是法國的經濟結構在高度工業化的歐洲其實是不合時宜的。英國工業化的歷史非常久,程度也已經極其成熟;但法國的賦稅制度和尚存的小農所有制都已經是封建時代的殘留,而且阻礙著工業化或者現代化的進程,法國的經濟結構其實比英國落後不少。   

面對法國外在的經濟現狀與內在的經濟結構兩方面實況,一旦它真正被合併為英國的版圖,那麼英國要為這些地區付出相當大程度的援助支持,還隨時面臨原本的法國再度獨立的風險——這道地理上的海峽和上述的文化歷史差異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何況英國也是在自身經濟實力與地位下降的當口,答應這個提議,極大可能會造成國家利益的損失。   

近代以來,真正決定國家行為的,絕對是國家利益。   

所以在法國以名義上的妥協換取實際的經濟援助的請求下,英國的拒絕其實應該是不假思索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歷來現實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所謂的“英法合併”指的是BBC在2007年引援一份英國的解密文件所闡述的事實。早在1956年的時候,當時的法國總理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並且願意接受英女王成為合併後新國家的元首,而當時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拒絕了這荒唐的提議,之後摩勒又提出“法國加入英聯邦",但依然遭到拒絕。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認為摩勒這屬於賣國行為。事實也確實如此,事件一經媒體披露後摩勒受到了諸多的人質疑。但是卻有著相當一部分人支持摩勒這個提議。這裡就又體現出東西方文化差異了。就好像當年戴高樂領著英國人和美國人打法國人一樣。這樣的舉動在東方肯定會被認為是漢奸。但是在西方戴高樂的舉動是可以被接受的。


法國總理摩勒提出英法合併確實很是突然。但仔細一想卻也有跡可循。首先法國在二戰之後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各大殖民地都在戰後尋求獨立。而法國希望藉助英國的力量使得局勢可以趨於平穩。但是當時的英國實際上也已經是火燒屁股一樣。二戰之後英國損失慘重,並且還讓出了世界老大的寶座。而戰後的英國必須要和美國站在同一立場才可以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失。如果是在二戰之前,英國還確實有興趣吞併了法國,但二戰之後法國就是一個爛攤子。而且英國自己都自顧不暇了,更沒有能力去管法國。而且並不是說吞併就可以吞併的。這裡面涉及到的問題實在太多了。英倫三島直到現在都時常鬧矛盾想要解體,英格蘭,愛爾蘭一直都想要脫離英國政府的控制實現自立。由此可見合併會出現並且存在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



而且摩勒的態度是想要把法國融入進英國。但是他沒有考慮到法國人可不可以接受。要知道歐洲的老牌強國就是英國和法國。可以說在歐洲悠久的歷史上一直都是由英國和法國輪流坐莊。歐洲的老大兩國輪流坐,表面上看不出什麼。但實際上誰都不服誰。想要合併那可真是千難萬難。


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被魏、趙、韓三家瓜分之後分別建立了魏國,趙國和韓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在三國分立數百年之後,三國後人一直都想重新合併成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但是一直都沒有實現。就是因為中間利益關係太大了。而且他們三國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分裂成的三個國家。但即使如此想要重新合併都如此困難。

而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老牌霸主國家。一直以來都是老大和老二的位置輪流坐。真要合併的話誰是老大誰是老二?法國沒有皇室。那麼英國皇室怎麼辦?首相說實話英女王一點都不稀罕。首相最多也就連任兩屆罷了。而國王卻可以世世代代流傳下去。所以兩國之間體制問題也是一大難題。所以說“英法合併”就是一個笑話。英國內部幾百年來一直都有分裂勢力在活動。就是蘇格蘭和愛爾蘭想要分離英國。所以英國很明白合併是多麼的苦難。英國不願意自找麻煩,拒絕了也是正常的事情。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會見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並提出了英法合併的建議,BBC稱兩國合併後,將有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

然而,摩勒的這一建議卻被艾登給婉拒了。

同年9月28日,艾登訪問巴黎,摩勒又一次提出加入英聯邦,這意味著法國將接受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對此相當熱情,回國後就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討論摩勒的提議。

奇怪的是,有關英法兩國合併的事此後就沒了下文,不難猜測,英國應該是拒絕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會拒絕法國的合併請求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英國自詡血統高貴。

在英國人看來,整個歐洲,只有英國是最純粹的貴族血統了,也就是英國才是歐洲最高貴的種族,有這樣一種觀念,不難想象,英國人是不屑於與法國人為伍的。

第二,經濟問題。

此時,英法兩國的經濟處於下行期,相對而言,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法合併,英國需要拿出資金來救助法國,這對英國的經濟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歷史問題。

英法兩國在歷史上可是老對手了,尤其是法國還支持英聯邦中蘇格蘭的獨立,這讓英國對合並問題不得不慎重。


金兔歷史


英國和法國是一對歡喜冤家,打打和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英法合併的聲音,然而這一建議悄無聲息地淹沒在了歷史的汪洋大海了。之所以英法合併的建議難以實現,我認為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的恩仇使兩國之間存在很深的隔閡,頗有兩村不能聯姻的味道。

其實,在很多年以前,英國和法國都在一個國家統治下,這個國家就是羅馬帝國。後來老羅分裂了,變成了43個國家,其中不但有英國和法國,還包括德國、意大利等很多國家!如果像中國一樣分久必合,英法兩國合併還是具有一定基礎的。但是,英國和法國經常幹仗,曾經打過長達116年的戰爭。幹仗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點就是法國支持英國的聯邦國蘇格蘭鬧獨立。雖然百年戰爭結束多年,但是陰影還在。以前不是一個國家,你法國還暗中使壞,支持蘇格蘭。一旦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法國和蘇格蘭再糾纏到一起,豈不是要亂套了?英法兩國還是有隔閡的,偶爾談談朋友是可以,聯姻門都沒有。

2.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勉強在一起也是不會幸福的。

英法如果可以合併,世界上將出現一個領土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注意,是大國,並不是強國。英國人不認為國家大了就是好事。英國人認為,國家的繁榮,不是靠土地,而是靠貿易。英國人還擔心,法蘭西人經常搞運動,會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擾,所以他們拒絕與法國組成“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

3.英法兩國間經濟差距的現實問題,進一步打消了英國合併的念頭。

二戰後法國搞了不少公有制經濟,導致國家的經濟經常出問題。相比法國,英國的經濟實現了良好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法國人想把爛攤子甩給英國政府,畢竟英國人是一個“商販的民族”。如果英國接納法國,就要從經濟上支持法國,但是當時英國的財政狀況也不是很好。所以,英國大多數官員認為,要一個名義的合併,英國要付出很多財力,很不划算。特別重要的是,英國拿出那麼多錢來幫助法國,也拿不出來。

4.英國看不起法國這個旁支,土鱉子想攀高枝,難呀!

在歐洲大家庭中,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曾經被稱為歐洲的外祖母,很多後代與歐洲各國的王室成員聯姻。在英國人看來,英國是整個歐洲最純粹的貴族血統,只有英國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所以,英國官員認為只有英國的貴族血統最純正,有點看不起法國,不願意與法國為伍,更談不上合併。

很久很久以前,英國和法國合併的消息被媒體披露後,兩國人民反響都很大。一位英國人說, 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老夫妻,經常夢想著要殺對方,卻從不打算離婚。我倒是認為,英國和法國就像是一對情侶,經常打打鬧鬧、互相糾纏,卻又不想放下身段、遷就彼此。


諜戰情報局


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併的要求?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歷史已經走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了,世界形勢不會容許、英法兩國國內本身也是不會容許合併的。所以題目說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是偽命題。

當然,無風不起浪,關於這兩個國家合併的說法起源於2007年BBC,也就是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中授引的兩份20年前解密的英國政府文件,說時任法國總理居伊·摩勒提議英法合併,英女王為國家元首,這次提議被當時任英國首相艾登婉拒了。然後居伊·摩勒又提出了加入英聯邦這個鬆散的組織,這次英國方面有了一點興趣, 艾登也表現出非常熱心。可是這個提議卻沒有了下文,用BBC的話說,“似乎悄悄的被遺忘”了。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看到,法國的總理居伊·摩勒曾經有讓法國英國合併的想法,後來英國似乎也有興趣,可是這一直在首相層次秘密進行中,兩國國民並不知道。因為提出想法的時間是1956年,解密文件是1977年左右,而且解密過後20年都沒引起人們的關注,說明兩國國民也對這個提議是不感興趣的。

其實,如果真把這件事情擺到檯面上,我覺得,合併也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不是誰拒絕誰的問題,而是世界說得上話的主要國家政府和英法兩國政府及人民都不會同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英法兩國位置圖

首先,從英法兩國來說,歷史上算是親戚國家——兩國的君王曾經是親戚,可是卻鬧了矛盾,以至於引發了長達百年的戰爭。這要追溯到14世紀了。法國卡佩王朝的老法王沒了兒子,於是英王愛德華三世說,我是他外孫,我要去法國繼承王位。當然他真繼承了,說不定英法那個時候就合併了。可是腓力六世卻以老法王侄子的身份當了國王。愛德華三世當然不幹了,那就只有打了。於是長達百年的戰爭模式開啟了。法國差點被打死,還靠聖女貞德這個小姑娘才把英國趕回了海島。

英法百年戰爭

這場百年戰爭的結果是法蘭西完成了民族統一,英國的英格蘭民族主義興起。從此以後英國開始推行“大陸均勢”政策。核心就是做一個搗蛋鬼,反正是讓歐洲大陸不得安身以避免出現一個統一的國家,以免他在海島不安身。

聖女貞德

你想啊,就這樣的血仇,真要合併了也應該不會省心的。

其次,從世界主要大國來說,也不希望他們合併吧。

歐洲的其他國家,像德國、俄羅斯等肯定是不會同意的。英法真要合併,那是真的夠強大的,強大得德國、俄羅斯這些國家怕是晚上都睡不著的。而美國還有我們中國同樣也不希望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龐大的英法聯合體:兩個常任理事國,兩個曾經的老牌帝國,兩個今天依然有強大軍事存在的發達國家,合在了一起那得多麼恐怖啊。

所以,我的觀點是,合併只是時任法國總理居伊·摩勒的一個幼稚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他要真在公眾面前提出來,後果會是什麼呢,我就不說了,直接引用BBC採訪法國人的話來說吧,應該更有說服力。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亨利·蘇圖:"我真的有點結巴了,因為這種說法是那麼荒謬。加入英聯邦,接受英女王為國家元首當時不會被順利接受。如果這一提議提出的時間距離現在更近一些,摩勒可能會落得被送上法庭的下場。法國律師雅克·米亞爾:"實話對你說,我看到文件時感到非常驚奇。我以前對摩勒先生的印象良好,現在我的看法要改變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


摯守靜篤


當時的國際局勢並不好。英法同命,都在走下坡路,位於非洲亞洲的殖民地紛紛脫離。

說實話,美國蘇聯(包括新中國)都在推動去殖民化,美國想打掉英法殖民地,讓其失去吸取殖民地血液的機會,打破壟斷控制的殖民地市場,最終讓英法甘心情願給自己當小弟。蘇聯則是為了擴張勢力。

尤其法國非常狼狽,越南都打不過,狼狽退出中南半島,國際影響持續下跌。

但是,對英國來說,合併英法等於多了一個麻煩,兩個窮困潦倒的國家只能互相拖累。如果合併,還不如加入同文同種的美國。

此外,英國畢竟是多年霸主,看不上法國。


四川達州


英法合併,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雖然英法兩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英國有被法國統治時期,英法百年戰爭英國也攻入過法國,兩國皇室之間也有著親戚關係,但是英法兩國之間的差異性太大,以至於合併。

首先,英國有自己的問題,北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分裂的趨向;

其次,英國有自己的體系——英聯邦,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大國。法國也有自己的海外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語言和制度和法國本土差不多,兩者都有獨立的體系,很難兼容;

第三,當時正處於美蘇爭霸時期,美國和蘇聯都不會允許世界上有一個強大的英法聯盟出現;

第四,相對於英法聯盟,英美聯盟和德美聯盟的可能性更大;英美之間文化和種族都是一脈相承,美強英弱;德法兩國實力旗鼓相當,德國魯爾的煤礦和法國阿爾薩斯、洛林的鐵礦珠聯璧合,兩國本就源自於法蘭克王國。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英法之間尋求合併,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青年史學家


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當時世界上第二次戰爭結束10年,英法由於慘敗,實力並不強大。遠遠弱於蘇聯,美國。處於下滑階段。在世界上雖然還有一席之地,但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光輝。


那麼原因是什麼呢?主要3點原因

第一個。就是歐洲貴族心裡面的血統問題。在英國人看來,英國是整個歐洲最純粹的貴族血統,只有英國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至於法國人遠,沒有英國高貴,只是旁系罷了。所以說英國不願意與法國為伍。更不願意成為一個國家的人。

第二。經濟問題。當時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都處於下行階段,而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國和法國合併,那麼英國必須拿出來一些資金救助法國。這樣恐怕會拖垮英國的經濟。所以經濟方面法國也是很害怕。因為當時經濟太不好了,自身難保。

第三。就是因為法國在歷史上跟英國既友親情,但是又有爭鬥。尤其是法國支持英聯邦中的蘇格蘭獨立,讓英國十分惱火,如果法國併入英國之後,繼續跟蘇格蘭搞一些小動作,那麼英國很有可能會上法國人的當。雖然第三條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但是可能性還是有的。


曉白讀歷史


你們覺得日本和朝鮮會合並嗎?如果不會的話,英法同理。


白夜夢囈


中日合併也是超級強國,你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