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經典老建築活化案例,詮釋城市價值的再釋放!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泰特現代美術館

TATE MORDERN

泰特現代美術館自2000年開放以來,這個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河畔電站”(BANK SIDE發電廠)改造而來的現代美術館已逐漸成為倫敦南岸乃至整個歐洲最為引人注目的公共藝術空間之一,並有效帶動了周邊地區的蓬勃發展。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河畔電站

SIMMONS AEROFILMS攝於1952年3月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聖保羅大教堂頂部望泰特現代美術館

RORY GARDINER攝於2016年

方案最大亮點是渦輪大廳:

在這個35米高、152米長的巨大空間西側盡端,設置了一個通過寬闊坡道連接地面的下沉式新入口,讓這個“藝術之地”同時成為市民的“城市門廳”。這一“巧妙而簡潔的設計策略”近乎完美地實現了現代藝術與工業遺產之間的交融。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改造後,鍋爐房變成了可布展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半開放式畫廊,除去1樓用作入口大廳和周邊產品售賣地之外,2-4層主要作為免費展區;而3000餘平方米的渦輪大廳除了偶爾舉辦大型雕塑和裝置藝術展覽,其餘時間作為公共遊憩空間面向市民開放。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2004年,為了應對日益高漲的訪問需求,泰特集團開始考慮制定下一階段的美術館擴建計劃。這座耗資2.6億英鎊的新建築於2016年正式開放,內部共分11層,包括位於地下一層的由原儲油罐改建而來的新型展覽空間和頂層的360度半封閉景觀休閒露臺。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新增的總計2.1萬平方米空間為泰特現代美術館增加了60%的可用面積。新開關屋全部的6-11層空間並未專門用於收藏和展示,而是用作辦公室、會員室、活動室、藝術教室、咖啡吧、餐廳和露臺,還包括佔用首層部分空間設置的餐廳和零售商店。地下油罐改造後成為多媒體展廳。恢復鋪裝的上蓋空間更是全部被用作遊樂空間,設置了鞦韆和攀爬架等設施,為周邊社區居民創造了全新且極富藝術氣息的日常休閒活動場所。

雖然沒有大量的擴展商業空間,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在2016年的訪客流量達到了590萬的歷史最新高度,其中近一半的訪客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倫敦前10大展覽博物館中,只有泰特現代美術的訪客流量得到近10%的增長,而其他的博物館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作為主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對於後期主題衍生品、餐飲等服務功能以及品牌合作銷售的運營和推廣,也是應當加以考慮的一環。新泰特憑藉其多年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運營經驗將這一方面幾乎做到了極致。

在人流最為密集的北入口大廳(包括首層和地下一層)分別開設了一間綜合商店、一間書店、一間紀念品和衍生品零售店和一間原創設計品展銷店。結合遊客的日常零散募捐和高端人士的公益慈善捐助,再加上數個咖啡館、主題餐廳和酒吧,新泰特完全做到了“自給自足,甚至“名利雙收”。相信這對於改變國內很多工業遺產再生後因缺乏維護和運營資金而逐漸凋敝的慘淡現實會有所啟發。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自新泰特開業至今,周邊乃至瑟薩克全區最顯而易見的改變是其房價和商業投資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倫敦平均水平。2005年新泰特擴建的消息被證實之後,美術館周圍的區域很快發生變化:一座位於開關屋西南部,包含200餘套豪華公寓和大量經濟適用住房的居住綜合體開始興建;東側與之緊鄰的地塊上,一座包含9萬餘平方米商業空間的新商務大樓進入收尾階段;瑟薩克區內以這兩座建築為代表的,“由新泰特招商”的各類新空間在隨著開關屋的落成陸續完工並投入使用之後,帶來了更多的高端訪客和新藝術家。

正如一位麥肯錫評估師所言:“無論藝術和藝術家落腳在哪裡,發展都會隨之而來……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香港大館

TAI KWAN

這是一座近170年曆史、總佔地1.36萬平方米的藝術館。由香港賽馬會資38億港元進行活化,命名為“大館(TAI KWUN)”,藝術館的前身是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落成於1864年)。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

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大館”總監,同時也是悉尼歌劇院以及香港愛樂樂團前總經理簡寧天(TIMONTHY CALNIN)對外宣稱“致力保留歷史建築原貌,為館內的歷史建築群賦予新使命” ,新舊交替成就瞭如今新生的“大館”。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改造計劃由簡寧天負責,其中包括一個可以容納200人的表演藝術中心、一個室外劇場、餐廳,以及“大量專為公共藝術準備的公共空間”。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勞倫斯·韋納在大館建築表面的創作

圖片來源:KWAN SHEUNG CHI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鋁材均是100%經過回收再造,讓新建築得以在歷史建築群中以別樣的方式表達其現代形態和質感。此外,鋁製立面上有規律的洞孔和紋路還提供了遮陽擋雨以及部分結構作用,在從內到外回應功能需求的同時,也顧及到香港當地亞熱帶的氣候。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同樣,香港大館的運營也非常注重自身商業的發展。大館提供各種生活休閒娛樂,包括美食餐飲、典藏書籍、精緻禮品和訂製服飾等商店;商店亦會舉辦文化活動、工作坊、配合大館一連串的歷史文化及當代藝術節目,使得大館文化體驗之旅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梵高藝術禮品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BAR AT ARMOURY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AAHAR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两个经典老建筑活化案例,诠释城市价值的再释放!

STATEMENT

“藝術+商業+體驗”結合,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藝術與商業的合作讓原本單一的物質消費變得絢麗多姿,精神消費、體驗消費都得以發展,藝術更大程度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用文化內涵增添產品的人文色彩,用先鋒的藝術理念昇華現代的商業文明,建構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樑,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多維度挖掘活化項目的內在氣質:

一是尊重歷史,強調對遺產自身和所處城市文脈的延續,更多地從“簡單而純粹”的思路出發,避免大拆大改,併力求對城市經典內涵有所呼應。

二是尊重環境,強調對基地及其周邊自然環境的“最小干預”,並結合對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力求將文化與自然進行完美融合。

三是尊重社區,強調市民對於文化和文化設施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播和教育普及方面主動作為,力求創造人與遺產、遺產與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