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的泡法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福建大部分地區和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和汕尾市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如今更成為中國茶藝的代表。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工夫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

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云:“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潮汕人煮茶用的叫做“絞積炭”,“絞積”是一種很堅碩的樹木,燒成炭後,絕無煙臭,敲之有聲,碎之瑩黑,是最上乘的燃料。還有用烏欖核作炭的,火焰淺藍,焰活火勻,更是特別。

品工夫茶是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閩南人、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喝工夫茶多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嶺頭單叢、白葉單叢和鳳凰單叢。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一、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

1、茶壺


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衝的茶,哪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

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蓋甌”衝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杯至十二杯。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夫”好,用蓋甌也可以衝出好工夫茶的。


功夫茶的泡法


2、茶杯


功夫茶的泡法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3、茶洗


功夫茶的泡法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


功夫茶的泡法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5、茶墊


功夫茶的泡法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6、水瓶與水缽


功夫茶的泡法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即壁虎。)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於茶床上,蓋上硃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7、龍缸


功夫茶的泡法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託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已極為珍貴。用近代製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8、紅泥小火爐


功夫茶的泡法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9、砂銚[diào]


功夫茶的泡法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10、羽扇與鋼筷


功夫茶的泡法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二、沖茶要訣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臺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說,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1、水分三等

品工夫茶既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也有不少講究。潮州工夫茶從水質、器皿到沖泡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沖茶自然離不開水,陸羽在《茶經》中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藝師介紹說,水分為天水、地水、泉水三等。天水當然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寫到用五年前在梅花上收的雪水沖茶喝,可謂是把飲茶的水寫到極致了,這樣喝茶不僅關乎格調,還是極度奢華的。

以前有錢人家會在早上第一道光線出來之前用竹筒等器皿去一滴滴地收集,據說太陽出來前的水屬陰性,沖茶更清香。真是考功夫啊!現代有研究說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為純軟水,而用軟水泡茶確實能令湯色清明,味道清香。

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質的不同還分為土質、沙質、泥質等。茶藝師說沙質是最好的,沙子有過濾的作用,想來也有幾分道理。現在在酒店、茶樓喝茶當然不可能對水這樣要求了,只要水質要求清澈、味道甘洌就可以了。

2、高衝低斟

“高衝低斟”說的是沖茶和斟茶的方法。

沖茶,要沿茶壺口內緣衝入沸水,水柱不能從壺心直衝而入,因為那樣會“衝破茶膽”,破壞茶的味道。沖茶要像書法,不急不緩、一氣呵成,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這樣衝下來就叫“高衝”。據說“高衝”能使熱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揚,不僅美觀,也能讓茶味更香。

斟茶,茶壺要儘量靠近茶杯,這樣才能防止熱氣四散,水可能不夠燙,使茶香過早揮發。同時,低斟還不會激起泡沫,也不會發出滴答的聲響。

斟茶要把茶湯依次輪轉灑入茶杯,如此反覆二、三次把各個茶杯漸漸斟滿,就叫做“關公巡城”,這樣能使各杯裡的茶湯湯色均勻。

茶藝師介紹說,潮州工夫茶,第一泡是最重要的。第一泡如果泡得不好,之後的茶味都會有影響。第一泡是洗茶的,衝出來要輕輕抹開茶沫,斟出茶水,沖洗茶具。這道工序還可以起到預熱茶具的作用。

3、品茶禮儀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喝茶時,要按賓客的角度,把三個茶杯擺成“品”字形。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說是人們為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聞香味,然後看茶湯的顏色,最後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剛好分為三口品完。香味從舌尖逐漸向喉嚨擴散,最後一飲而盡,可謂暢快淋漓。這就是工夫茶的三個境界———“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嚨,神明凌霄漢”。

三、沖茶方法

工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工夫茶了。所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工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衝罐”)是陶製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著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沉。精巧別緻、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釐米,高2釐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溫,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鑑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裡的茶鏽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沖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將細未放在中層,再把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衝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衝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如用蓋甌,衝一角,然後再衝各角,可同樣忌直衝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衝低灑”是也。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衝,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衝工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後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衝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衝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裡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衝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第一衝留一點(第一衝通常是直接倒掉不喝的或用來清洗茶杯),二三衝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裡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工夫茶,在潮汕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好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州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潮州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州人嗜茶 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