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湖北省實驗中學校長易鍾英:子孫輩8人同為省實驗校友

一家實驗人,一腔愛校情。

湖北省實驗中學百年校慶之際,

原實驗中學著名校長易鍾英的五位子女

(靳希、靳望、靳淳、靳嶽濱、靳武)

懷著對母校無限摯愛之情,

回到母校參觀訪問、拜師訪友,

更給大家帶來了,

易校長感人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翻開時光的紀念冊,

感受愛與偉大。

傳奇之家 | 原湖北省實驗中學校長易鍾英:子孫輩8人同為省實驗校友

今年是母親易鍾英誕辰一百週年,不少實驗中學的老師和校友都發表了紀念文章,回憶了媽媽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讚頌了媽媽的人品和業績,我們非常感動。我們今天也向大家介紹一些母親早年和工作之餘的情況,以便更全面的瞭解她老人家。

長姐如母

媽媽生於1916年3月25日,長輩多為教員。她從小聰敏勤奮,1937年21歲就從湖南大學理學院數理系畢業,是五個畢業生中唯一的女生,且成績名列第一,獲得一筆數量不菲的獎學金。媽媽畢業後,曾短期留校做助教,但不久就因家庭經濟負擔太重,不得不轉到中學教書。

原來,外公在媽媽大學畢業前一年去世,除了外婆,還有七個舅舅姨媽靠媽媽供養,最小的舅舅是遺腹子,比媽媽整整小了20歲。

一家人要吃飯,大些的弟妹還要讀書

傳奇之家 | 原湖北省實驗中學校長易鍾英:子孫輩8人同為省實驗校友

易鍾英校長的五個子女

好在媽媽書教得好,長沙的一些名校,如長郡中學,周南女中等都爭相聘請,媽媽也來者不拒,最多時竟到了一週六天,每天上六節課的地步:一處上完課,由專候的黃包車送往下一處,走馬燈似的上課,這樣自然收入多些 。

但好景不長,不久日寇入侵長沙,媽媽轉而受聘於國民政府為淪陷區優秀學子創辦的國立十一中,舉家遷往該校所在地湖南省武岡縣竹篙塘(現洞口縣竹市鎮)。

當年學生蔣斐幾十年後還清楚記得,大家在議論如果日寇進犯湘西怎麼辦時媽媽的一席話:“想到時局緊張,一家大小都靠我一個人,就吃不下,睡不著。只有看書,才能安下心來。”可見媽媽當時家庭負擔之重和精神壓力之大。

值得欣慰的是,在媽媽的教育薰陶下,經過自己的努力,舅舅姨媽們除二位因病早逝外,其餘的或大學畢業,或參軍入校深造,不論在部隊,大學,還是科研部門都因表現突出而成為單位業務骨幹。他們常常感慨:真是長姐如母啊!

鍾英數學獎學金

2002年,雲南大學數學系楊高石教授,在原國立十一中舊址的洞口縣竹市鎮中學,創立了以媽媽名字命名的“鍾英數學獎學金”,以獎勵該校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

傳奇之家 | 原湖北省實驗中學校長易鍾英:子孫輩8人同為省實驗校友

竹市鎮中學“鍾英數學獎”頒獎典禮

楊高石教授和國立十一中有不解之緣,他在十一中度過了整整六年的中學時光,從一個翩翩少年成長為才俊學子。他過人的數學天賦,也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展露出來。

媽媽一生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對天資出眾的學生更是倍加珍惜,褒獎有加。

楊高石在媽媽的悉心指導下,數學功底更加紮實,學業一發不可收拾。他曾在兩次大學招生考試中獲得數學滿分的好成績,其中一次是在報考重慶兵工大學時,兩萬考生僅錄取20人,他以數學滿分而奪冠。楊教授一生從事數學教研工作,著作頗豐,多方面有獨特建樹。

楊高石教授對媽媽教誨銘記在心,對媽媽的人品更是仰慕不已,真正到了至死不忘的地步。在晚年撰寫的數學專著“幻環之美”扉頁上,耄耋之年的楊老深情地寫道:“謹以幻環的美麗花瓣獻給敬愛的易鍾英老師!”敬重之情,溢於言表;師生之誼,感天動地!

楊高石教授去世後,為紀念母親,也為紀念楊老,我們捐資竹市鎮中學,協助該校把

“鍾英數學獎學金”長久舉辦下去。

在國立十一中師生回憶文集“母校情思”中,常常可以看到當年的學生懷念媽媽的文字。

數學是學生最頭痛的,但高四班的同學卻很愛數學,當時數學女教師易鍾英,刻苦鑽研,認真備課,解題有條不紊,批改作業特別細緻,深受學生歡迎。但每當我們看到她那清瘦的面容,單薄的身體,卻負擔著那麼繁重的教學任務 ,都不禁為她的健康擔心。

——高四班謝晉軒

當遇到疑難問題,去請教易老師時,她總是先問:‘你是怎麼想的?’一步一步引導你自己找到解決的路徑。這樣的答疑過程,使你既學習了思維方法,又樹立了自信心,培養了自學能力,真是‘授之以漁’,而不是簡單的‘授之以魚’

——高32班蔣斐

兩擔谷換來一個科學家

國立十一中因教學有方,人才輩出而斐聲三湘,與南開中學,揚州中學,開封中學並譽為解放前四所名牌中學。1946年,國立十一中與其他學校合併,命名為“省立岳陽一中”,媽媽被提拔為副校長,一直在該校工作到調往武昌實驗中學前。

岳陽一中的校友李麥村的弟弟李漁村回憶起發生在哥哥身上的“兩擔谷”的故事:

“李麥村是岳陽一中高六班的學生,擔任過學生會主席,品學兼優,數理化成績為學校的尖子。1951年因土改,家中的經濟來源突然斷絕,高三最後一期學費無著。他利用課餘時間,到岳陽樓下挑沙掙錢,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眼看就要輟學。

易鍾英先生是李麥村的數學老師,平時就極喜歡這個聰明勤勉的學生,認定他必成大器,如讓李麥村失去上大學的機會,實太可惜。當時易先生子女多,家庭經濟並不寬裕,易先生決然從自己幾擔谷的微薄薪水中拿出兩擔谷,作為李麥村的學費,使他得以完成高中學業。

李麥村不負師恩,終以最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物理系。北大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成為著名的大氣物理學家,曾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

李麥村成名後,曾專程去武漢探望慈母般的易老師,笑談“兩擔谷換來了一個科學家”,易老師只是淡淡一笑。

五十年來,“兩擔谷的故事”一直鮮為人知,只默默銘刻在李麥村和他的家人的心頭。這情深意厚的兩擔谷,足可以寫成一部大書!岳陽一中百年校慶時,我製作的“兩擔谷的故事”等節目在湖南教育電視臺三次播出,反響強烈。”

媽媽愛學生,學生也愛媽媽。

原國家測繪局局長、高十六班校友喻滄,回憶瞭解放後多方尋求與恩師重逢,終不得一見的經過。喻滄深情地寫道:

她對學子諄諄善誘的音容笑貌,

她那件沾滿粉筆灰的黑棉旗袍,

她那樸實無華的高尚人品,

令人難忘。

安息吧!敬愛的易鍾英老師!

關愛他人

實驗中學職工嚴成禮一家住在鳳凰山下“十二家村”,與我們家是鄰居,嚴的岳母是位和藹可親的老太太,見人滿面笑容,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嚴嫁嫁”。

記得有一年夏季的一箇中午,嚴家門口圍著很多人,原來,嚴嫁嫁去世了。嚴嫁嫁身體一貫不好,長期患病。去世的時候, 人瘦得很厲害,腹水嚴重,肚子很大。當時氣溫很高,且天氣悶熱,又沒有如今殯葬服務,如不及時處理,就會散發異味,後果不堪設想 。嚴家人也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媽媽聽說嚴嫁嫁去世,趕到嚴家慰問。見此情況,二活沒說,把手帕對摺成三角形系在腦後,遮住嘴鼻,小心翼翼地給老人脫去髒衣服,然後用熱水一點一點地把老人身上擦洗乾淨,最後換上嚴家早已準備好的壽衣。一頓忙碌下來,媽媽早已滿身大汗,衣服都溼透了,連水都沒喝一口,就離開了嚴家。嚴成禮一家人,千謝萬謝,感動不已。直到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兄妹一起回憶當時的情景時,仍唏噓不已。

關愛他人,是媽媽為人處事的一個原則。

讀大學時,室友們戲稱她為“易馬虎”,就是因為媽媽對自己的生活細節,從不講究。但媽媽對別人的關心愛護卻十分細緻入微。

- 她關愛自己的學生 -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學生張才炳身患肝炎,他家在農村,家境貧寒,十分困難。媽媽經常關心張才炳的健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家裡稍微改善一下生活,都要親自到宿舍請他到家裡一起共餐。要知道,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家也只有在星期天才能打點牙祭啊!

- 她關愛老師職工 -

陳慶瀾老師家中被盜,媽媽把她親手編織,老大靳希一次未穿的新毛衣,外加六十元錢送給陳老師手中。此情何重?毛衣堪稱奢侈品,當時我們兄妹都未穿過;而六十元幾乎是一個職工兩個月的工資。

- 她更關愛自己的女學生 -

1967年夏季的一個晚上,幾個初中女生正在寢室睡覺,有幾個不懷好意的流氓在其門口尋釁滋事,媽媽忙把幾個女生接到家裡睡覺。自己的兒子們咋辦——統統趕到操場露宿。

與病魔抗爭

長期超負荷的工作摧殘了媽媽的健康。

1972年9月媽媽病倒了,被醫院確診為“肺癌晚期,已轉移至淋巴”,媽媽住進了高家灣醫院腫瘤科病房。病榻上的媽媽,表現出驚人的毅力和勇氣。雖然絕症纏身,仍那樣安祥從容。對探望她的熟人,很少談及自己的病情,更多地談到學校的工作。

她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忍受了難以想象的病痛。

長時間的化療,使原本衰弱的她更加雪上加霜。一個療程下來,白血球降至極低,頭暈目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媽媽為恢復體力而艱難吞嚥食品的樣子,使我們心痛;媽媽因極度缺氧引起的呼吸急促,令我們心碎。

但她從不叫苦,也不願過多地麻煩醫生護士,而是自己硬頂著。病情稍有好轉,就主動幫病友端茶倒水甚至洗腳擦身。我們帶去的一些營養品,也多給了有困難的農村病友。病房裡她的病最重,她卻反過來做別人工作,幫助病友樹立信心。醫務人員和病友都十分敬佩她,腫瘤科黑板報經常有向媽媽學習的文章。

1973年6月11日, 媽媽英年早逝,時年五十七歲。時光又過了將近半個世紀,我們迎來了媽媽百年誕辰。

傳奇之家 | 原湖北省實驗中學校長易鍾英:子孫輩8人同為省實驗校友

易鍾英校長傳奇之家的8位省實驗校友(4個兒子、3個媳婦、1個外孫)

雖然我們已跨過花甲,

邁向古稀,兩鬢蒼蒼,

但親恩難忘啊!

媽媽呀,

您老人家的音容笑貌,

仍浮現在我們這些子女眼前,

您老人家的教誨,

我們牢記在胸;

您老人家的人品業績,

將永遠銘刻在您所鍾愛的

一代代國立十一中、

岳陽一中和武昌實驗中學

學子的心頭!

媽媽,我們永遠懷念您!

來源 | 湖北省實驗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