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十年,你見到媽媽的第一句話會說什麼?

書給餘生


如我離家十年,我回家第一句話,也只是一句簡單的“媽,我回來了”。

為什麼我只會簡單的這樣說一句呢?

因為我的家庭和大多數中國家庭一樣,都是傳統型家庭。而且爸媽都是城市裡邊做小生意為主的務工人員。我相信,在中國,絕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是與我差不相同的情況,甚至是還沒走出農村的家庭,畢竟我們國家目前還不能達到人人在城市,家家住高樓的情況。

所以,由此引出來的問題就是,絕大多數家庭的父母,知識文化水平不高。就拿我父母來說,他們那一輩人裡,基本他們的家庭都是好幾個兄弟姐妹,所以一般都是老大付出的多一些,得到的少一些,至少在我父母這裡可以看得出來。我父母他們都是初中畢業,且是都是雙方家庭的長子,因此,基於他們那一代的原生家庭,在他們身上的擔子,明顯比其他兄弟姐妹重一些。我的父母也因此,一直都是老實本分的人。他們一直堅信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而不會像其他人一樣去“折騰”。

比如:我媽最小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舅,當年他們家兄弟姐妹三個都不上學,就為了供他,而他上到初中上不進去,後來我外公花錢把他送到我們這邊省會城市的一所中專去讀,聽說在校期間也是結朋交友,在校真實學到的東西,據我估計基本是沒有,但是就憑人家“能折騰”,現在開了4家公司,省會城市3套房,我們市裡2套房,在我媽他們這4個兄弟姐妹裡是最有錢的,而且遠遠超過其他人,當然人家多少會看不起其他兄弟,特別是我爸媽。

而我爸媽雖然老實巴交,但憑藉自己的堅持,他們心中的“腳踏實地”,靠賣小吃,前幾年在我大學畢業前一年,在市裡買了一套房。這其實在我心中,我覺得已經很了不起了。當然,房子是我爸媽花一輩子心血買的,我以後結婚我要憑我自己能力去買屬於我的房子。

其實我爸媽的情況擱在現在這個時代來講,就是城市裡的“農民”,由於他們文化水平,認知水平有限,所以我的家庭並不會像其他城市上的家庭一樣,父母兒女之間有言語上,行為上的親情交流。而在我們家庭,這種交流是沒有的,因為爸媽不擅表達,從小我也習慣了這樣的氛圍,若現在突然變得“熱烈”起來,不僅我會覺得尷尬,我爸媽也會不適應。

所以啊,如我十年離家,當我踏進家門的第一步,我只會簡單說一句“媽,我回來了”。因為他們都懂,做兒子的心裡是有他們的。


治癒系思維學


孩兒很小時,是你撫養長大,媽媽孩兒不孝啊,不應該扔下你一個人孤單的守著家,每天思念著我,頭髮都白了,媽媽,孩兒再也不走了,以後我常伴你左右,好好的陪你安然的度過餘生,帶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願你餘生安好,我就知足了!


睿智的小精靈


媽,不孝的兒子回來了,這麼多年讓你們擔心了

我想,離家十年可能是為生活所迫,也可能是和家裡鬧過矛盾或者其他情況,不管怎樣,離家十年不曾回去的人,在內心深處都會有一份譴責和愧疚,為人子女不能在父母前盡孝,俗話說得好,兒行千里母擔憂,10年之久,也許當初離家時母親一頭烏黑青絲,歸來時母親卻多了幾綹白髮,一句不孝兒子道盡了自己對母親的愧疚,每個做孩子的人,最見不得的就是母親變老了。


笑忘終未歸


從來沒有離開父母這麼長時間,就算是以後結婚了也是一年回家一次,

每次出去打工,就好想自己的父母,每到打工快回家的時候都在心裡默唸回家了一定不要和媽媽吵架,鬥嘴;

可是每次到家第一天那個親啊,什麼都幫媽媽做,媽媽說什麼都是對的,但是過了一天就完了,原形畢露了,那個鬥嘴啊,隔幾家人都可以聽的到😂😂,每次都想說媽媽“我愛你”,可是一直說不出口,祝母親身體健康,快快樂樂


新姐521搞笑達人


雖然麼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想第一句一定是,媽,我回來了


用戶65625746383


從沒離家那麼久,求學在外開始每年至少回家一次,每次見到媽媽時都會說:“媽,我回來啦!”


心晴笑現


“媽,我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