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学完思维方法,晚上回去成绩就提高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教育要越早越好,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要越低年龄掌握越好,很多人都有这样模糊的认识。不过,年龄更低的时候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具体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能够好到什么程度?很多人并不知道。

比如说,同样是学习策略,初中生学,和高中生学,有什么区别呢?

去年的夏令营和冬季课程,刚好生动的展示了这一点。在高中生的学习策略课程,普遍需要2-3个月才会有效果的时候,参加初中生课程的学生,却有不少能够在几周之内就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效果了,甚至个别情况下几天就出效果。


白天学完思维方法,晚上回去成绩就提高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比如夏令营一名初一升初二的女生D,几年来一直不会写作文,也做不好阅读,属于典型的数学好、语文弱。结果夏令营结束后,作文和阅读水平立刻提升了一节。她自己的表述是,突然就会写了,再也不烦了,而且阅读也能看得懂了。而家长的反馈更加具体:原来看到作文就厌烦、写一篇作文能够两三个小时憋不出来几个字,阅读也懵懵懂懂;夏令营结束后则是写作如飞,还经常超字数,还经常被老师拿出来当范文读,同时做阅读也理解的更深刻,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了。

这是几个星期后就有的反馈。而半年后的反馈是,这名女生D的语文从上学期的中游水平,变成了全年级第二,108分(距离第一只差0.5分)。

很多其他学生也有大幅的、快速的提升,不止这一名,也不只有语文而已。

上述这名女生取得大幅进步后,家长免不了在同事、朋友面前提几句,于是这些家长在寒假邀请我去当地讲课,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作文、阅读上有所提升(这些家长并不了解我,也不太懂学习策略体系,看到女生D的语文提高了,还以为我的学习策略体系是主要提高语文成绩的)。

不过这些学生跟女生D不一样。D是数学已经学得够好了,只有语文比较弱;而这些学生的数学能力也需要提高。经过几天的课程后,家长们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仅阅读、写作提高了一大截,而且数学也有了巨大的进步!

比较典型的是第三天的场景:他们期末考试的数学压轴题,全年级只有一个学生做出来了,考完以后老师没有讲试卷,其他学生也没有去主动查找这道压轴题的解法。这天我讲完了初中数学的两种核心思维方式以后,一位家长刚好把这道压轴题发给我了,我就顺手说,今天的作业就是,用刚刚教的两种思维方式——结构化与思维逻辑链——试一下能不能做出来这道压轴题?

结果当晚学生和家长们就兴奋起来了——这道原本只有年级第一才会做的题,自己居然做出来了?

第二天去教室一核对,发现还不是一两个做出来,是课程中一大半的学生都做出来了!

请注意,这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我不仅没有讲原题

,甚至没有讲类似的题!我仅仅是用完全不相关的案例题目,教授了两种思维方法而已。领悟了思维方法的学生,自发的找到了之前从未想过的解题思路,解出了难题。也不用怀疑,学生是不是抄了答案或者去搜题了?很多学生是当着家长的面,在家长监督下做出来的。

一名家长感叹:因为思维、策略这些东西比较抽象,原以为是见效很慢的,没想到居然反馈这么快,白天教了,晚上就见效!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迅速的效果呢?为什么高中生要几个月才能见效的策略体系,到了初中生那里就变得这么轻松快捷,感觉很不公平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要从不同阶段的学习逻辑来讲。

使用一种学习方法见效快不快,主要考虑这两个因素。第一,学习方法对学习难度的降低差值;第二学生对方法的使用频率。我们主要来看看方法对学习难度的降低差值

学习某个学科,如果不懂任何方法,纯靠本能学,原本的难度是100,那么经过学习策略的简化以后,它的难度还剩下多少呢?是变成还剩75分难度?还是只剩35分难度了?显然,如果难度被讲得越低,方法见效也就越快了。

这个差值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

在实操过程中,结果是大致是这样的:

初中学习的难度原本是70,经过学习策略的加工,降低到30分难度;

高中学习的难度原本是100,经过学习策略的加工,降低到60分难度。

所以,尽管同样是降低了40分左右的难度,但初中生将要面临的难度,只剩下高中生的一半,很显然,一定是初中生见效快。

可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

比如同样是作文,初高中的作文是不同的。中考作文是考记叙文,高考作文基本是议论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呢?在学习策略体系中,只需要学习思维逻辑链和结构化两种方法就够了

。还需不需要其他的什么内容?基本不需要了。在我的策略体系里,只要掌握了这两种思维方式,你就能像小说家、像编剧一样的写作文,随心所欲,初中水平的作文完全是小儿科。而学会这两种思维方式,就是两三天课程的事情。所以我的课程中,初中生写好作文,基本上就是两三天就见效了

看起来吓不吓人?普通老师教了几年教不好的东西,我几天就教好了。

而高中作文就不一样了。高中作文是议论文,同样,也还是要掌握结构化思维和思维逻辑链的方法,但由于议论文的难度很高,仅凭结构化思维逻辑链还不够。你还需要学习一点批判性思维的东西,还需要有比较广的社会见识面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你还需要背诵很多的素材,还需要比较好的文笔……

白天学完思维方法,晚上回去成绩就提高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当然,上面每一样都有对应的方法解决。可是你要解决这么多问题才能写好作文,是不是麻烦多了?哪像初中课程,几节课就搞定了所有要点这么方便?

所以初中生用我的方法写作文,一定比高中生快很多。

而且顺带一提,由于初中的阅读和写作都是记叙文,而我的写作训练模式又是阅读和写作一体的——通过思维方式,让你了解作者是怎么写作、怎么设计文章的,你只有懂得作者是怎样写作的,为什么这样写,你才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写好文章。所以我教初中生,从来都是阅读和写作一起教,而初中生也一定是两者一起学会——你说是不是学起来很划算,很方便?高中生就没有这个便利了,写作是议论文,阅读则是议论、小说混合,而且小说还占分很多。

再来看另一个案例,了解下为什么初中生学习策略见效更快。

比如数学,初中的知识点是比较简单的,而复杂题型,也是在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上做的变化,变化的类别自然就不会太多。而高中的知识点本身就很复杂了,然后在复杂的知识点上继续变化,难度自然更高。

对于初中的一道数学题目,总共可能只有5-6个步骤,你使用逻辑链的方法,简化3-4个步骤,发现这道题就被简化没了,直接就做出来了。

而高中一道数学题目,总共可能要有7-8个步骤,你用逻辑链简化了3-4个步骤,还有3-4个步骤要想!于是自然就更慢了,难度也更高。

再比如,数学中还需要用结构化的方法来做题。初中一个单元,所有解题方法列下来,可能就8-10种,这还是比较复杂的章节了,比如相似三角形这种。而高中呢,比如圆锥曲线,大约有30种细分解题思路。

你看,同样是使用结构化的方式,来让解题思路更清晰:

如果思维不清晰:

初中生会觉得很乱,明明只有10种思路和题型,他觉得有无数种;

高中生也会觉得很混乱,明明只有30种解题思路和题型,他也觉得有无数种。

如果学习了结构化,思维清晰了:

初中生会觉得太简单了,一个单元只需要学习这10种方法就好了!

高中会觉得还是有点难啊!一个单元还是有30种解题思路和题型,还是有点混乱!

所以高中生不能紧靠一个结构化,还需要学习模式识别、阶梯序列等更加精细的方法。

白天学完思维方法,晚上回去成绩就提高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所以初中生使用学习策略,见效会比高中生。他可能第一天学完以后,第二天就觉得自己太厉害了,什么都懂了,简直要上天了!去年有个武汉的初一男生就是,第一天学完,兴奋的跟他妈说,我现在学了这种方法,已经无敌了,什么题都会做了(其实也没那么夸张啦)!

而高中生就不能这么嚣张了,你就是学会了这些思维方法,提升了思维效率,也还是要老老实实的练几个月才会有明显的感受和提分。

最后再补充一点。同样是使用结构化、思维逻辑链、模式识别等方式,初中生能比高中生见效更快,还与心智损耗有关。

心智损耗这东西,高中生明显比初中生更严重。

虽然心智损耗很多都是从家庭里带出来的,看上去跟年龄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一方面也有部分损耗是在学校里激发出来的——越是压力大的时候就越容易形成损耗。在中国的教育现状里,高中生的压力更大,各种焦虑、恐惧的情绪更多,自然也就又更多的心智损耗。

另一方面同样是家庭里带出来的心智损耗,当人处于比较轻松的状态时,这些损耗就不会表现出来;而当人处于高压状态时,那些原本引而不发的损耗就被激发出来了。就好比人的身上一直是有各种致病细菌的,但当你免疫力好的时候,这些病菌就对你没影响;而当你免疫力低的时候,病菌的影响就出现了。

总之,初中生的心智损耗比高中生明显小了不少,以至于基本没必要在夏令营中添加心智损耗的相关内容。而很多高中生,要像他能成功的使用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还得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心智损耗——又是一个要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高中生也不要觉得不平衡,尽管高中的策略体系只能把难度从100降低到60-70,不像初中生直接从70降低到30,但是好歹难度还是在下降吧?想一想你的本省的其他几十万同学还在难度为100的线上挣扎,是不是就平衡了?

需要把高中学习难度从100降到60-70的同学,可以查看下面的链接报名,或者直接联系助理张老师微信:yexiuzhuli001。报名链接:

初中班的报名同样是联系助理张老师微信:yexiuzhuli001

最后附上夏令营初中班的课程表:

Day1 上午

结构化思维入门——让思维更加清晰、高效的方法

教学目的:

解决思维混乱、思考问题没有章法、层次不清等问题。

内容:

  • 结构化思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结构化思维的意识;
  • 结构化思维的基本理解与应用。

Day1 下午 结构化思维练习

教学目的:

对结构化思维的理念进一步熟悉,学会在基础学科上进行应用。

内容:

  • 使用结构化思维进行知识点的通用整理;
  • 使用结构化思维解答数学题;
  • 使用结构化思维进行语文阅读理

Day2 上午

流程策略——对学习这件事情进行庖丁解牛般的分析

教学目的:

  • 理解学习是怎样进行的,初步形成学习流程的宏观认知;
  • 遇到学习问题不慌张,能够自我分析和进行问题定位;
  • 理解信息循环、信息输出等关键理念,意识到学习进步的动态过程如何进行。

内容:

  • 全流程优化的理念——学习不是靠某个秘籍,而是靠无数的细节优化;
  • 如何进行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等环节;
  • 理解信息循环的理念——学习进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动态循环;
  • 初步理解信息输出的理念——输出知识能让你学得更好。

Day2 下午

深度逻辑思维——如何让自己的思考更本质、更深刻、更主动?

教学目的:

  • 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意识到学校课程内容、日常学习的深度都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 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学会主动进行深度思考的几种通用模型。

内容:

  • 案例:如何深度学习一篇语文课文?
  • 引发深度思考的 3 种基本思考模型。

Day3 上午

语文综合课(阅读)——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并深度解读文学作品

教学目的:

  •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问能力等;
  • 将结构化思维、深度逻辑思维应用于阅读理解;
  • 理解语文的整体性,意识到阅读和写作是一体化的。

内容:

  • 案例课:如何解析文学作品?
  • 如何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使用“换位思维”、“对比法”
  • 尝试进行作品改写。

Day3 下午

写作训练——运用深度逻辑思维方法写出高水准的作文

教学目的:

  • 进行写作训练,应用结构化思维、深度逻辑思维进行写作;
  • 进一步理解语文的整体性,意识到阅读和写作是一体化的。

内容:

  • 如何进行高级的作文设计?——应用深度逻辑思维写提纲
  • 写出完整的作文;
  • 这样修改作文。

Day4 上午

语文综合训练——彻底打通从阅读到写作的逻辑

教学目的:

  • 进一步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
  • 进行阅读者和写作者的身份切换,打通阅读到写作的逻辑;

内容:

  • 写作练习(对前两天的课程进行熟练巩固)
  • 阅读练习(对前两天的课程进行熟练巩固)

Day4 下午 数学中的几种独特思维方法

教学目的:

掌握部分数学思维规律,学会一些解决初中数学中高难度问题的思维方法;

内容:

  • 条件核检法——如何处理条件很多的较复杂问题?
  • 逻辑链推理——找不到解题方向的时候,可以这样灵活思考;
  • 几何溯源法——复杂几何问题,强行找到解题切入点。

Day5 上午 把英语学成母语的强力方法

教学目的:

  • 理解部分大脑的基础运行理论;
  • 掌握英语学习的几种强力方法;

内容:

  • 配音法——如何像美国人一样说英语?
  • 中英互翻法——一个方法,同时搞定单词、语法、句型和写作。

Day5 下午 专注力与意志力的原理

教学目的:

  • 专注力和意志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生应当了解大脑的运行规律,理解专注力和意志力的重要性;
  • 理解专注力和意志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内容:

  • 专注力的作用于表现——那些看似与专注力无关的东西,其实都在受它的影响;
  • 专注力基本训练方法;
  • 意志力的基础原理——如何科学的提高意志力。

Day6 上午 记忆的策略——如何最高效的背诵?

教学目的:

  • 理解大脑记忆的一般规律;
  • 掌握几种特殊的记忆策略,解决不同学科的记忆问题。

内容:

  • 记忆的基本法则;
  • 几种基本的记忆技术:图像串联法、地点定位法故事法、谐音法、综合感官记忆法;
  • 应用图像记忆法背诵文章;

Day6 下午 记忆的策略训练

教学目的:

综合应用各种记忆策略,进行各学科知识点的记忆练习。

内容:

  • 如何记忆英语单词;
  • 如何记忆化学、生物等知识点;
  • 如何记忆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点。

Day7 上午 总结复习

教学目的:

  • 使用信息输出的方式进行总结复习;
  • 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答疑。

内容:

各个策略复习,综合答疑。



思维专家,学习策略专家,曾任教育智库高级研究员,《新校长杂志》执行主编,企鹅辅导特邀讲师,[学习策略师]创始人,畅销书《深度思维》作者。为几万中小学学生、教师、校长进行过学习策略培训。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可以加我的助理微信:yexiuzhuli001

微信上的咨询问题,我如果有空,看见了会尽可能回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