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皇室为何实行密建皇储制?


导读:满清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间,入关后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满清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和汉文明融合最好的一个,所以国祚绵长。我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方式大概有这么几种: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制、择贤方式等等形式。但是大清朝12位皇帝没有一个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雍正以前都是从才能、政治形式、军事力量的掌控等方面伴随着血腥争斗在妥协中产生,好在皇太极和顺治、康熙等帝王都有不错的表现。但是从雍正以后百余年满清的皇位继承非常稳定,不得不说密建皇储制的作用之大了。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开始到康熙皇帝这一代。没有一个皇帝的继承是通过上一任皇帝指定的方式继承的,更别说什么嫡长子继承了。在这中间充斥的阴谋、博弈甚至是火并。当然通过些方式上位的手腕、智慧、能力都是优中选优,这几位帝王表现都不错。纵观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从秦朝开始到大清这里虽然都说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几百位帝王里面有五分之一是嫡长子继承的就不错了。即使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谁的继承人是嫡长子?所以很明显这个嫡长子继承制看来是理所当然,但是巨大的缺陷不能无视。

秘密建储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清朝从入关定鼎天下到雍正时期已经过了百年。此时虽然中原稳定,但是西北的准噶尔部和青海的罗卜藏丹僧割据势力还在。并且野心勃勃意图扩张。所以大清不能乱,一个良好的接班人能延续王朝政策继续强大。所以皇位的继承制度尤其关键。即使像康熙皇帝一样,提前指定太子成了诸位皇子火力攻击的靶子。《康熙王朝》中太子胤扔两次被废,老四、老八、老三甚至包括老十四都曾经觊觎皇位。 复杂激烈的斗争让康熙疲于奔命,也让继位的雍正心有余悸。总结历史王朝继承制度的经验教训和历历在目的残酷斗争,秘密建储制应运而生。


秘密建储制的出台

秘密建储制度从雍正开始,由乾隆补充定为制度。雍正元年,雍正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时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这就是秘密建储制度由来。 具体来说就是皇帝将继承人名子“亲写密封”形成的两份同样的文件。一份藏于匣内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边。一份随身携带,作为核对之用。

秘密建储优势

这种方式避免了皇子为争夺皇冠造成血雨腥风的局面,使清朝中央政权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对于皇子来说,就是都有机会,大家要玩儿命的表现。谁都有可能入皇阿玛的法眼,皇帝有一票否决权。这样诸位皇子就会把经历放到国事和能力培养上,即使没能继承皇位也能在新朝廷谋一个不错的职位。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密建皇储制是由雍正皇帝创立的,经历九子夺嫡的磨砺,雍正帝幸运胜出,在女真部落推选与汉人文化嫡长子宗法继承的基础上,实行密建皇储制,有效解决了满汉文化差异,并且缓和了内部因立储产生的矛盾,使得大清国祚延续绵长。



1.汉制宗法继承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制自商周时期便存在,为解决土地和财产分割,简单粗暴地规定嫡长子继承,可以消绝一切争议,最典型的是晋惠帝,尽管晋武帝司马炎一世武功,但居然还是让“痴呆不能任事”的司马衷继承大统,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直接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

此后又有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明成祖“靖难之役”,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并非牢不可破,也不能定纷止息,相反还因为其公开立储,太子常常遭到其他皇子集团攻讦,手足相残,康熙二废太子、九子夺嫡便是最好的例证。

想必一直低调猥琐发育的雍正帝,在即位以后,也不想让自己的后世子孙承受如此非人的磨练,而是把精力放在良性竞争、共谋国事上吧。

2.满洲部落贵族推选的传统

清朝入关,常常以前明之覆灭为戒。相较于明万历“争国本”、“红丸案”、“移宫案”,再到熹宗驾崩、兄终弟及,明末的皇位继承可谓是大乱,政局不稳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对外患的不上心。



而与此同时,皇太极以努尔哈赤第八子身份即位,不仅是四大贝勒轮政的权力制衡,更是以“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得到大贝勒代善以及诸贝勒大臣的拥戴。而后顺治以皇太极第九子身份登基,不仅是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妥协,也是顺治帝自幼尚武,年仅五岁便随皇太极打猎,还“射中一麅”,可怜女真部落并没有固定的长子继承传统,而是更强调各方力量的平衡以及继位者突出的能力。



相较于明朝末年皇位继承的混乱,女真部落以强者为尊或强强制衡的方式,得以选出皇太极、多尔衮这样的领军人物,继续团结女真部落战斗,仅以二十万人征服广阔的中原,其优越性可见一斑。

3.雍正个人的性格

满汉继承制各有优劣,清朝大一统,长期不立储君、皇位继承依靠各方势力斗争的形式难以延续,尤其顺治、康熙皇帝极力吸收汉人大臣辅助国政,加上多尔衮、鳌拜等权臣欺压幼主的事件发生,有必要在立储问题上开创一条新的路子。



雍正皇帝“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在位期间强化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其谨慎作风势必影响到他对立储制度的设想。加上当时清朝面临西北葛尔丹战乱,雍正帝即位之初希望重振国威,因此希望朝廷将精力放在解决内忧外患上,而不是处心积虑地互相拆台。

就这样,雍正即位之初便创立密建皇储制,后经乾隆帝完善,成为清代皇位继承制一大特色,对清朝政治统治起到有效巩固作用,也为康乾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春秋正义


这得从清朝还没入关说起,清朝是出自边疆民族,入关后很多制度都进行了汉化,包括皇位继承人制度,像清朝还没有入关的时候,皇太极就是通过八王共制的推选制度选出来的,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能继位,也是由于多尔衮豪格争夺皇位鹬蚌相争 渔人获利,才继承的皇位,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的继位都是参加了激烈的斗争和偶然性,在汉化的过程中,各种尝试中,清朝也没有尝试过嫡长子继承制,直到康熙的儿子九子夺嫡中,雍正胜出,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事件,才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秘密立储制度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择优而立,这种制度是天下人都知道国家有了储君,人心才安稳,而且诸多皇子并不知道谁被立为皇储,因此说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并不像明朝一样,总的来说,秘密立储还是挺适合清朝的。


惟楚有学


清王朝是中国的一代封建王朝,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虽然在入关前已经研究、吸收了很多中原地主阶级的统治方法和基本原则,但在许多方面又保留了他们的民族文化特点。其中,不确定皇位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就是它不同于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在逐渐学习农耕文化过程中,到康熙帝时,改变清初不立储的传统,即预立嫡长子为皇位继承人。雍正帝在康熙模仿汉人皇帝立太子的基础上,创建了密建皇储制度,实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定融合。

密制皇储制,其办法是由在位皇帝在皇子中选定继承人,将被选人名单“亲写密封”,一式两份,一份“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1]一份随身携带,作为核对之用。这个密旨要等到皇帝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公布,新皇帝随之即位。

从制度文化角度而言,雍正所创立的密建皇储制,是对两千年来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制度和传统宗法礼谷观念的重大突破。它既可避免错立庸碌荒唐的嫡长子为嗣君,又可激励诸皇子奋发上进,还可缓解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密建皇储制的创建,是满汉两种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从碰撞走向融合的结果。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经济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就起源而论,由狩猎发展而来的游牧活动,要早于由采集而形成的农耕活动。“在东大陆,野蛮时代的中期阶段是从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开始的,而植物的种植,这里在这一时期似乎很久还不知道。”[2]人类早期的牲畜驯养和繁殖,从家庭内的驯养到户外的放牧,到较大规模畜牧群的形成,在适合于畜牧的地方就导致了游牧生活,导致了以游牧为生计的游牧民族的形成。游牧民族所进行的“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来源并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关系。”[2]然而,当人类的采集活动的扩大而导致农耕活动发生时,农耕生产就显示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能比游牧生产提供更为稳定和可靠的生活食物来源。所以,农耕生产一经形成,就成为“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2](P146)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部门。

农耕生产是一种完全依赖于土地的生产,追求的是生活的安定,为的是最终的农耕收获对于农耕民族,土地就意味着财富,占有土地就是占有财富。而对于游牧民族,他们选择居住地的原则与农耕不同,不是论土质如何,而是在于水草肥美。游牧民族对于土地,没有像农耕民族那样深深地眷恋,如果土地上的水草不佳,他们一年四季都处在迁徙之中,“往来转徙,时至时去”。[3]对于游牧民族,迁徙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发展;迁徙既是生产,也是生活。

在我国的历史上,农耕民族大多居处中原,气候四季分明,没有酷暑暴寒,宜于农耕。游牧民族多散居于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水甘草美,是牧畜的天然牧场;同时,这一地域,地高气寒,有雪山、沙漠,自然环境比中原大地显得恶劣。游牧民族可能与青草为伴,也可能与风沙雨雪相随。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游牧生产难以保证供给游牧民族足够的生活食物,使得游牧经济一开始就带有脆弱性。整个游牧民族的经济,仍然是单一内容的游牧生产,因而就决定了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依赖,也决定了西北部和北部对中原的依赖。这种依赖意识的强弱,以及获得回报的多少,就决定了这两个地区对中原的和平与战争关系。一旦依赖落空,居处西北部和北部游牧民族就要发起对中原王朝的劫掠,发起对中原王朝的战争。就实质而论,中国历史上周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类型社会经济的碰撞,是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碰撞。

由于农耕民族依赖土地,要终年守候种植在土地上的庄稼,需要在土地上掘穴筑屋,建筑长久性居所,从而就形成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文化。游牧民族则依赖于土地上的水草,他们不能效仿农耕民族的样子,建造永久性的居所,而必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3]于是,草原上水草长势的优劣,就规定了游牧生产与生活的流动性。游牧民族生产与生活的流动性,就使得国家不能按地域划分和管理居民,而只能以血缘为纽带,按部族划分居民,组成部落,组成社会。因而,形成了与农耕民族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一个游牧社会单位,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大的可能是一个家族,再大的就可能是一个部落。

政治是文化的产物,人们的政治行为总受着一定历史传统的制约,但另一方面,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格局也影响乃至规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农耕与游牧,不但在物质资料、生产技术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冲突与对立。在古代政权并立的分裂条件下,文化间的冲突往往通过军事攻伐得到解决,文化间的相互依存往往通过民族间的征服与掠夺得到体现,因而清朝以前,战争常常成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的特殊杠杆,游牧民族要执掌迁徙地或攻略地的经济,要管理好攻略地的社会,就势必要放弃传统的游牧经济,甚至要放弃原有的游牧制度和文化。满族之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实现了融合。

嫡长子的继承制,是在西周时创立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最终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解决贵族内部财产和地位分配关系,是解决贵族间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农耕民族的重要政治制度文化内容之一。

满清王朝前期虽没有明确的立储制度,但其新君主的产生有着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的是“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新汗由八个贝勒商议后再“任置”。1626年,努尔哈赤病故,经大贝勒代善提议,诸贝勒“任置”皇太极为新汗。而皇太极上台后,对“共治国政”制度十分反感。在他的努力下,议政王大臣会议应远而生。当皇太极去世后,帝位继承问题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议立福临继位。[4]无论是“共治国政”制度,还是议政王大臣会议,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帝位之争的问题。如顺治福临年幼时,出现了皇叔摄政王多尔衮欺压幼主的局面;康熙时出现鳌拜专权压君的事情。清初的这种帝位之争的局面,是由满族本身固有的传统政治文化决定的。当这种固有文化与汉族政治文化相遇后,就加剧了皇室之间的矛盾,使帝位之争更为激烈。

康熙亲政后,他看到了满汉两种不同制度文化的冲突,认识到了这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必将危及到清政府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因而他在各方面都尽力使两种文化趋于融合。在解决储位问题上,他模仿汉族长期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激烈的帝位之争,但由于其没有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结果走向了失败。

满清的帝位之争,到康熙时更为激烈。为了窥伺皇位,皇子互斗。而雍正是这场残酷政治之争的胜利者。作为密建皇储制的缔造者——雍正帝亲身经历了皇位争夺之战。他上台后,决定要改变这种皇家同室操戈的悲剧命运。他就在改进过去继承问题存在的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了专制制度的需要,把中原立太子以“定元良,定国本,定鸿基”的优点,同清初的“共治国政”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相结合,在融合满汉两种政治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创立了密建皇储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前期长久以来争斗激烈的帝位继承和分配问题,缓和了一定的社会矛盾,收到了所谓“立国本,团结人心”的政治目的。

雍正作为“一个卓有见识的政治体制改革家和设计者”,[5]他基于满族社会特殊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汉族立太子以定“国本”的有益经验基础上,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由碰撞引向融合,创建了与历代王朝建储立嫡迥然有别的密建皇储制,这是对中国古代自周秦以来沿用了2000余年的嫡长子传统皇位继承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对满洲国家不立储传统的修改、发展和创新。雍正在游牧文化同农耕文化发生碰撞之际,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两文化碰撞中寻求融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多年来为了皇位而引发的骨肉相残的图景。以至他死了之后,乾隆顺利登基,授受合法,平稳接权,波澜不惊。既不像雍正的继位,矛盾尖锐,争夺激烈,刀光剑影,兄弟喋血于萧墙之内,也不像其祖父康熙、曾祖父顺治的继位,幼年登基,孤立少援,外有强敌,内有权臣。密建皇储制使乾隆十分侥幸地躲开历史上常见的那些为了争夺皇冠而引发的种种阴谋,血雨腥风的局面,使清朝中央政权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使清王朝的统治基业趋于稳定,助推了康乾盛世出现。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唐太宗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民族政策,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到雍正密建皇储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从碰撞到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推动的结果。



行摄阿超ysypengyan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要吧秘密立储的来龙去脉给分析一下。秘密立储的制度源自于雍正一朝,由于康熙爷活的岁数长,在位61年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但留下了个隐患。就是皇子太多互相彼此之间攻击陷害。而太子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两立两废九子夺嫡。到最后康熙过世皇四子雍正继位。显然满人并不懂嫡长子继承,不光是雍正的继位不合规矩,从皇太极开始到溥仪退位,清帝十二朝就一位道光是以嫡长子继承大统。说回雍正,他一不是嫡出;二不是长子,继承大位之后八爷党谋反活动不减,在朝中结党营私而民间更是散步谣言雍正皇位来路不正。这让雍正帝留下了十分深刻的体会,所以便定下秘密立储,将传位诏书放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用以保护太子和稳定朝野。一直流传到清帝退位,毕竟清朝是以孝道治天下,祖宗之法是万万不能轻易改变的。值得一提的事满清是马上得天下,是以部落制战胜了封建制。而在部落推崇的是强者继承法和长老继承法。前者是推举部落首领最强大的儿子继承,例如皇太极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在努尔哈赤过世之后受到众位兄弟们的推举袭承了大金国的汗位。而长老继承法有点类似八王议政,选出部落里最有威望的长老组成,并投票选举出继承人,例如光绪皇帝,在道光皇帝突然离世没有留下秘密立储遗诏的时候,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王爷们就展开下一任皇帝的讨论,最终决定了光绪皇帝。这就是部落最常使用的两种继承法。(仅个人观点,如有不对或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志为圣贤


满清王朝前期虽没有明确的立储制度,但其新君主的产生有着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的是“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新汗由八个贝勒商议后再“任置”。1626年,努尔哈赤病故,经大贝勒代善提议,诸贝勒“任置”皇太极为新汗。而皇太极上台后,对“共治国政”制度十分反感。在他的努力下,议政王大臣会议应远而生。当皇太极去世后,帝位继承问题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议立福临继位。无论是“共治国政”制度,还是议政王大臣会议,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帝位之争的问题。如顺治福临年幼时,出现了皇叔摄政王多尔衮欺压幼主的局面;康熙时出现鳌拜专权压君的事情。清初的这种帝位之争的局面,是由满族本身固有的传统政治文化决定的。当这种固有文化与汉族政治文化相遇后,就加剧了皇室之间的矛盾,使帝位之争更为激烈。


康熙亲政后,他看到了满汉两种不同制度文化的冲突,认识到了这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必将危及到清政府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因而他在各方面都尽力使两种文化趋于融合。在解决储位问题上,他模仿汉族长期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激烈的帝位之争,但由于其没有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结果走向了失败。


满清的帝位之争,到康熙时更为激烈。为了窥伺皇位,皇子互斗。而雍正是这场残酷政治之争的胜利者。作为密建皇储制的缔造者——雍正帝亲身经历了皇位争夺之战。他上台后,决定要改变这种皇家同室操戈的悲剧命运。他就在改进过去继承问题存在的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了专制制度的需要,把中原立太子以“定元良,定国本,定鸿基”的优点,同清初的“共治国政”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相结合,在融合满汉两种政治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创立了密建皇储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前期长久以来争斗激烈的帝位继承和分配问题,缓和了一定的社会矛盾,收到了所谓“立国本,团结人心”的政治目的。


雍正作为“一个卓有见识的政治体制改革家和设计者”,他基于满族社会特殊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汉族立太子以定“国本”的有益经验基础上,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由碰撞引向融合,创建了与历代王朝建储立嫡迥然有别的密建皇储制,这是对中国古代自周秦以来沿用了2000余年的嫡长子传统皇位继承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对满洲国家不立储传统的修改、发展和创新。雍正在游牧文化同农耕文化发生碰撞之际,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两文化碰撞中寻求融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多年来为了皇位而引发的骨肉相残的图景。以至他死了之后,乾隆顺利登基,授受合法,平稳接权,波澜不惊。既不像雍正的继位,矛盾尖锐,争夺激烈,刀光剑影,兄弟喋血于萧墙之内,也不像其祖父康熙、曾祖父顺治的继位,幼年登基,孤立少援,外有强敌,内有权臣。密建皇储制使乾隆十分侥幸地躲开历史上常见的那些为了争夺皇冠而引发的种种阴谋,血雨腥风的局面,使清朝中央政权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使清王朝的统治基业趋于稳定,助推了康乾盛世出现。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唐太宗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民族政策,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到雍正密建皇储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从碰撞到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推动的结果。


迷谷历史


不请自来,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在我看来,清代的密建皇储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封建皇权继承方式中的最优解。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制度的核心是皇帝专政制度,而皇位的传承则是皇帝制度的根本,继承人的选择是关系到国运的大事,怎样合理平稳地交接皇权一直是是历朝历代不断探索的难题。

历代一直沿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似乎这一制度能确保皇位传承的永续。但从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开始,公子扶苏就成了皇权传承失败的第一个牺牲品。此后,无论是汉代的戾太子刘据,还是隋太子杨勇,唐太子李承乾,一直到康熙的太子爱新觉罗·胤礽,都用他们鲜血淋漓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嫡长子继承制并不牢靠,其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看似牢不可破的嫡长子继承一步步崩塌的?

1.与皇权的矛盾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权力本应该至高无上,没有威胁的。然而与事实恰恰相反,很大一部分威胁就来自于他们的亲生嫡长子们。特别是步入晚年之时,猛虎垂垂老去,新一代或老一代的政治投机者开始涌向幼虎的身边。权力转移哪怕是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无法容忍的。那么,给自己的太子们培养一些对手来进行制衡自然成了许多皇帝的惯用手段,但是这其中的平衡是不少帝王无法掌控的,一旦失衡,人间惨剧不可避免。

2.与兄弟的竞争

在强调传承的古代,特别是皇家,像明孝宗一样只爱一人只有一子的例子千古无二。大部分太子们都不得不面对几个甚至十数个兄弟的激烈竞争。权力面前无亲情,父子尚且如此,手足更加残酷。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太子的才能并没有那么高,甚至只有一个嫡子长子的优势而已,这让那些才能出众的兄弟如何服气。而且,这场围绕皇权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注定血腥的结局,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自康熙以来开始,一直到乾隆正式形成并成熟的密建皇储制度不但解除了皇帝对太子权力过大,可能取而代之的担忧,而且能够让皇子们充分竞争,展露出自己的真正实力,一定程度避免了流血竞争的惨况。

我相信,如果清代没有灭亡,亦或是取代清朝也是一个封建王朝,那么这样的密建皇储制度还将会在封建皇权时代继续传承和沿用!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娄南散客


满清的帝位之争,到康熙时更为激烈。为了窥伺皇位,皇子互斗。而雍正是这场残酷政治之争的胜利者。作为密建皇储制的缔造者——雍正帝亲身经历了皇位争夺之战。他上台后,决定要改变这种皇家同室操戈的悲剧命运。他就在改进过去继承问题存在的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了专制制度的需要,把中原立太子以“定元良,定国本,定鸿基”的优点,同清初的“共治国政”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相结合,在融合满汉两种政治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创立了密建皇储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前期长久以来争斗激烈的帝位继承和分配问题,缓和了一定的社会矛盾,收到了所谓“立国本,团结人心”的政治目的。

雍正作为“一个卓有见识的政治体制改革家和设计者”,他基于满族社会特殊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汉族立太子以定“国本”的有益经验基础上,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由碰撞引向融合,创建了与历代王朝建储立嫡迥然有别的密建皇储制,这是对中国古代自周秦以来沿用了2000余年的嫡长子传统皇位继承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对满洲国家不立储传统的修改、发展和创新。雍正在游牧文化同农耕文化发生碰撞之际,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两文化碰撞中寻求融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多年来为了皇位而引发的骨肉相残的图景。以至他死了之后,乾隆顺利登基,授受合法,平稳接权,波澜不惊。既不像雍正的继位,矛盾尖锐,争夺激烈,刀光剑影,兄弟喋血于萧墙之内,也不像其祖父康熙、曾祖父顺治的继位,幼年登基,孤立少援,外有强敌,内有权臣。密建皇储制使乾隆十分侥幸地躲开历史上常见的那些为了争夺皇冠而引发的种种阴谋,血雨腥风的局面,使清朝中央政权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使清王朝的统治基业趋于稳定,助推了康乾盛世出现。这是时代的产物吧,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我的四个假象敌


康熙年间"九龙夺嫡"事件是秘密建储制度形成的直接原因,雍正皇帝作为九龙夺嫡的胜出者总结了前任的经验,才形成了秘密建储制度!(个人之间,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