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妈妈说“门楼不齐不结亲”,你觉得有道理吗?

阿兮随笔


在农村,的确有"门楼不齐不结亲″的说法,这和咱们常说的"肩膀不齐不是亲戚"是一个道理。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谈到这个话题,不免想起多年前轰动一时的案件。这个女博士是我同学,因被导师看中,介绍给他儿子,婚后出国,也办了绿卡,谁曾想由于肩膀不齐,这男方总觉得女方家庭来自农村,有些瞧不起。有的时候农村父母想见女儿及外孙一面都成了奢望,后来一次女婿与女儿回农村老家的时侯,农村老父亲举起斧头,女儿与女婿双双命赴黄泉。虽说事过多年,想想真的是心寒,其实这皆是肩膀不齐婚姻天长日久在农村父亲心中埋下了怨恨,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自古以来,农村人在给儿女找对象的时候,就讲究门当户对。"门楼不齐不结亲″说白了,就是不管是给儿子说媳妇儿,还是给闺女找婆家,要找条件相当的,不能两家相差悬殊,否则就是一些生活习惯都过不到一块儿。


农村还有另一种说法,咋听起来,有点会觉得不是太好听,但也确确实实说出了农村人对于婚姻双方的条件的看重。农村人常说的"鱼找鱼,虾找虾,王八找个鳖亲家″,你觉得这种比喻挺恰当的吧。


结婚是人一辈子的大事,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婚姻都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如果是两家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即使是双方结婚后,总有一方会觉得矮人一等。

婚姻对于人们来说,彼此间应坦诚相见,不管是谁先看好谁,都无所谓。因为农村还有一句更为贴切的老话,那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是我们选择了在一起,那就说明两家势均力敌,这样心日子过得才舒坦。

有一部分农村人,总爱攀高枝,到头来,更被人们所瞧不起,这也是农村人之所以要讲究门楼齐的原因吧。


建行渐远


前几年,招远北乡曾经发生过一桩惨案:农村出去的优秀女孩在上海读博士生的时候,被导师相中介绍给自己的儿子。女儿的婚礼上老父亲受尽冷遇,连拍“全家福”的时候,都无人叫他一起拍。婚后几年有了外孙,老两口连一面都没有见着。女儿女婿办了绿卡要出国定居的时候,老人提出要见见外孙,盼来盼去,回来的只有两个大人。终于在那个午后,愤怒的老人举起了斧头……。

来自于上海亲家长期对农村人的鄙视,终于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老人自首后,在村头等待警车的孤单背影,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泪点。

在招远南乡,这件事情发酵了许久,大家都议论纷纷。尤其是在家里儿女到了年龄要男婚女嫁的时候,家里老人总是要唠叼唠叼:门楼不齐不结亲,这可是老辈传下来的话,可不能不听。

小编认为,现代社会千变万化,要根据现实情况出发,酌情处理,不能干篇一律,毕竟幸福是最重要的,在我身边就有截然不同的两对夫妻。



邻家小表妹,当年经人介绍和现在的妹夫认识。相识几年,相处甚欢。父母却对这段感情不看好,男方家里太穷了,父亲因病早逝,欠下一屁股饥荒,母亲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改嫁,余留农村三间小草屋,这就是全部的家当,可以说裤兜比脸都干净。而女方家庭条件优越,经济来源广,曰子殷实,家里住着漂亮的小洋楼,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人家。


父母担心女儿嫁过去吃苦受累,提出反对意见,不料小情侶立场坚定,反而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就这样未要男方一分彩礼出嫁了。婚后小伙求上进,肯钻研,能吃苦,学习汽车维修,夫妻俩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生意红红火火,现在儿子都上初中了。几年的时间,城里房子买上了,车也买上了,事业越做越大,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年有进步。

另一对夫妻,男方家里开公司,家境殷实,女方也是业界精英,未结婚前就己经是有车有房了,而且两人也是外貌协会的,甚是般配,金童玉女一般。婚后谁也不服谁,都想说服对方为自己而改变。从女方怀孕就搬回娘家住,现在孩子都两岁了,还是冷战状态。小俩口闹僵了,双方父母也毫不退让,从一开始的冷言冷语,怒目相向,发展到后来只要亲家们见面,就唾液横飞,上演全武行。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瞬息万变的社会,幸福要靠自己把握。门楼齐不齐,关键要有一颗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决心。作为女孩子,还是要多听听父母的意见,有句老话“吃遍天下盐最好,走遍天下娘最亲”。以父母的建议作参考,看看自己的选择,到底是不是自己生命中的真命天子。毕竟是终身大事,马虎不得。多掂量掂量,不是坏事。


家在南乡


农村妈妈说”门楼不齐不结亲”,你觉的有道理吗?

现在的年轻人都太过于时潮,追求所谓理想中的“真爱”。试问,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完美的真爱吗?或许农嫂出生在保守年代,对新事物,新思想接受不了,这也许就是和新世纪年轻人的代沟。


在农村儿女婚事是父母心里的头等大事,儿子说媳妇、闺女找婆家那是父母最操心的事,那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完美的归宿。因此在儿娶女嫁上就讲究一个“门当户对”,也就是两家的条件基本相符,这样不至于以后出现因“门不当户不对”谁高攀了谁家的门楼,出现孩子在岳父母家或婆家低人一等的现象。“门楼不齐不结亲”这句农村老话,也是农村老人从历代儿娶女嫁的婚姻中总结出来的问题,其实,从古至今历历代代都有因“门不当户不对”的出现婚姻悲剧的发生,轻重不一。轻的,两个人看似一辈子生活在一起却形同陌路;重的,会因为势力方的绸缎眼(说不好听的就是狗眼看人低)导致儿女婚姻悲剧的发生。下面说两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听:


农嫂的三姨是出生在40年代的人,听妈妈讲,那时候农嫂的姥爷家当时是一个富农成份,家境也比较富裕,后来因种种原因,一点点的落败。家境落败后的三姨也已经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了,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因当时的形式,家里成份不好的人很难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于是,三姨就被介绍到一家好成份的家庭。但是人家的家境也是比较殷实的,做了一个相当于旧社会里的童养媳。姨妈嫁给了一个比她小7岁的男孩子,当时的姨父才12岁。就这样年年岁岁,姨妈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姨父,直到姨父长大成人。

后来的姨父因天资聪慧,事业是一路飘升。几度任职于农嫂所在地的事业部门的领导。随着姨父职位不断的上升,岁数和门第的相差是问题的出现,前途是一片光明又正直中年的姨父,慢慢的就对姨妈产生了厌恶感,虽然两人没有走上离婚的路程,但在家里基本上就当姨妈是个空气,对姨妈不理不采,不闻不问,更别说有生活和情感上的沟通了。那个名存实亡的家只是他的落角点,姨妈就在这样的生活中从中年走入了老年,四年前在情感的孤独中走完了她的人生历程,完成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这个实例子农嫂认为这是轻者,或许我姨妈感觉这就是幸福。下面再看看一个重例。



这件事实实在在发生在我村,几年前我村这个男孩大学毕业后和他在高中时期就热恋的女孩携手,当时两方的父母说什么都不同意,因为在他们看来男孩大学毕业,学业有成,而且分配的工作又是那么的理想,父母又都是在银行上班的事业工种,而自己的女儿只是个高中毕业后在小镇某个私人小厂打工的女孩,父母又都是在农村种地的。从家庭到学历上都不符合两人携手的条件。但无奈于男孩女孩的执着,双方父母也就将就着把他们的婚事给办了。

谁曾想,热恋时看到对方都是的优点,在婚后却都变成了对方的缺点,加上父母时不时的提醒,男孩把曾经和女孩的誓言都忘到了脑后,在女孩怀着身孕期间,出轨了单位的一个女同事,导致单位的女同事也怀孕了。气愤之下的女孩就在丈夫和单位女同事事发那天当夜,和丈夫大吵了一架之后因一时的冲动而半夜开开了煤气罐。就这样一桩因“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让男孩女孩和还有两个渴望来到人世的胞胎婴孩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有时候这些逻理不一定都是那么针对性的正确,因为各个人对最求和理解幸福的理念不同,像近两年里在抖音里人们所看到的那些经常晒幸福的老妻少夫,或是老夫少妻们,或许这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幸福。但能从历代老人身上流传下来的经验,还是需要我们去借签理解和学习的。


农嫂话农事


謝謝提问:

谢谢网友的支持互助!我是老年之光,三农领域创作者,在这里就这个话题,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望各位网友交流,赐教。

"门楼不齐不结亲”。与过去曾讲的“门当戸对”相近。是的,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还是将来,都有这个心里,不过在观在比以前强了许多,不那么讲究了。虽然不是那么讲究,看条件的女孩最多。男方一般很少有攀高心里。

以上所描述的是,是女孩出国留学,她老师看女孩有前途,将女男介绍给他的儿子,将来出国留学,由儿子陪读,这样想的挺好,而男孩的母亲有些担心,觉着人家女孩有出息,或者女孩的察庭条比咱优越,咱高攀不起,从心里有些自单的心里。火察说是不是这意思呢?

我觉着,大可不必担心,就看他两个人的感情怎么样了,如果方双都相中了,很谈的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担心也无用。

如果只是大人怎么想,两个人没相中或者谈不来,那也没办法以大门高矮没关系。现在是新社会,婚姻自主,自已说了算。父母作不了主。从中只能起个参考作用,双方老人都无权力干涉。

这不是在过去旧中国,讲究父母之中,媒妁之言,讲门当户对,穷人的孩子不敢与富户的孩子结婚,小孩道没不可什么?关键是父母这一关难过,正因如此,在婚姻上造成多少悲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不是一个代表作吗?



现在改革开放了,农村的男女孩都走向四面八方,打工,干生意。思想都开放了,那里合适那里找,合适就在一起过。不合适就离。现在离婚与过去不同,根本拿离婚不当回事了,像家常便饭,喝凉水一样。毕竟是时代不同了,人的思想也在随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过过讲贞洁,好女不嫁二夫,现在不管那一套了,那纯粹是对过去妇女的不不公。现在人人平等,孔老二那一套封建思想,随着时代的洪底而冲散了,新思想,新时代,爹死娘嫁人,千人顾个人,满堂儿女,也不如半路夫妻,晚年享乐,有儿配伴,才是最大的福气。我说这话网友们您信不信?



如果认为我言之有理,请劳驾动动贵指,赐个关注,评论和转发。在此谢谢了!

同时也多谢粉丝们赞助,彼此互动交友!


老年之光


看到阿兮姐的描述了,农村女孩学习好,要出国读博,因为女孩有才华,被她的导师看中了,还介绍给了自己的儿子,为此女孩的妈妈说“门楼不齐不结亲”。这“门口不齐不结亲”的意思是门不当户不对的意思。

在古代的农村里,有钱人都会在大门盖门楼的。钱多的人家,盖的门口又高又大,而钱少的人家,则盖的门楼又小又矮,因此单看门口就能知道有钱和没钱的区别。这有钱家的,跟没钱家的,是很难说到一起的,因为有钱人家财大气粗,而没钱人家会谨小慎微。这有钱人跟没钱人家,是很难结亲家的,因为没钱人害怕有钱人瞧不起自己。

现在这农村姑娘,虽然出国读博,而且姑娘的导师把儿子介绍给姑娘,而且还让自己的儿子去陪读。这农村姑娘的妈觉得不合适,因为她觉得这样是自己的女儿是农村人,高攀大学教授的儿子,怕以后大学教授和儿子瞧不起自己的女儿,所以不同意。

虽然这个妈妈说的话有道理,但是现在是新社会了,而且自己的女儿这样优秀,才会让导师欣赏,进而介绍给自己的儿子。这样的情况,可以说已经不算“门楼不齐”了。因为农村姑娘足够优秀,这一点已经跟导师儿子是同一门楼了。所以也就不存在不结亲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农村妈妈的顾虑太多了,如果是女儿不优秀,高攀城里人,那应该不同意。可是现在自己的女儿足够优秀,她已经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优秀,这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呢?相反如果女孩导师的儿子不够优秀,那反倒是他们高攀农村女孩的。你们说对吗?

我是容姐,一个喜欢实话实说的农村女子,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容姐心语


一直以来,关于婚姻大事的选择和礼仪文化比较多,特别以前的双方家长都比较看重门当户对的说法,比较看重婚姻双方家庭财富和地位的平衡,门楼不齐不结亲的说法也是门当户对说法的另一版本。

在古代建筑文化中,门做为出入口的门户,一个人家的门脸和门户,人们对于门的经营十分关注和用心,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出入的途径了,更是代表了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象征,所以就形成了人们比较看重的门户文化。达官贵人以门的多少作为身份的象征,而普通民众则以门楼的高低作为自己家庭经济和地位的象征。

农村老人口中的“门楼不齐不结亲”,其实也就是两家的经济和地位不对等,所以不能结婚成亲。


其实,我们不能单纯片面地反对门当户对的说法,毕竟在婚姻相处的过程中,不排除有个别的人思想会因为自己家的经济条件会感觉到自我的优越感,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说法,但是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方面,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


所以婚姻选择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的选择要看对方要结婚对象的品德和能力怎么样,不能把是否门当户对作为判断标准,毕竟以后结婚生活在一起的是人而不是家庭。况且现在也没什么门户区别之说了,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改变和更新,大家都是平等的。婚姻幸福是自己的,只能自己甄别判断。

大家认为“门楼不齐不结亲”是什么意思?这句老话说的有道理么?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老人常说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又有人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方面说择偶双方要互相看家庭经济情况,另一方面又说双方性格相合才能进一家们,各有各的说道,各有各的道理,不能一概而论。

【布衣小农人】为你解答,点击头像关注一下,探讨更多农村奇闻趣事。

以前的建筑前面都有门楼,门楼的建设比较考究,高低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贫富,门楼不齐代表着双方家庭贫富不同,经济有一定的差距,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确实差距很大,这话自然也是有一些道理的,身边的例子也证明着这话不假。当然也有门不当户不对的最后日子依旧过的风生水起,所以这句话也并不能全信。

有个远方表姐,自身家庭出身不高,一直靠自身打拼,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工资还不错的工作,后来遇上了一个男孩,家庭情况比较富裕,父母都是开公司的,但是男孩学历较低,男生对表姐非常好,表姐为了自己的爱情不顾父母反对,未婚先孕最后得偿所愿,婚后和公婆住在一起,才发现原来双方家庭差距较大,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过母亲节时,表姐攒了一个月的工资给婆婆买了一件自认为比较贵的翡翠吊坠,结果婆婆又觉得太掉价了,转手送给小姨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这样的小事情累积多了,日子摩擦越来越多,最终以离婚收场。所以,门楼高对不齐确实对婚后日子影响较大,门当户对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

村里还有一个姑娘,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心想着姑娘以后也一定要嫁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然而总是事与愿违,最后自己的女儿却找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小伙,两人情投意合,小伙也比较上进,后来小夫妻两做起了快递代理,剩了孩子之后婆婆一直帮衬着洗衣做饭,几年之后小两口子的生意风生水起,买了楼买了车,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可见门楼高低对于以后的日子也并非具有全部指导意义,夫妻同心,家庭所有力量都往一处使力才能其利断金,才是婚姻成功的关键。

以上是我对【农村妈妈说“门楼不齐不结亲”,你觉得有道理吗?】的个人看法和观点,如果您觉得回答的不错就点个赞,点击一下关注按钮吧!如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