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是什麼?

好郝問情


你喜歡的文學作品是什麼?這個題目真好,引起了我的回憶。

最近十年由於電子信息的發達,人人手持手機,QQ呀、微信呀佔據了讀書的時間。

十年前睡前一定要舉著一本書入睡,現在睡前一定會是舉著手機;

呵呵,扯遠了。

我喜歡的文學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一些變化的。上學的時候喜歡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會被保爾柯察金堅韌的意志所鼓勵。年輕的時候比較喜歡蘇聯文學,比如《靜靜頓河》,比如《青年近衛軍》等等;後來工作了喜歡的文學有了轉變,開始喜歡浪漫色彩更濃一些的了,比如《傲慢與偏見》,比如《簡愛》、《大衛科波菲爾》等等。

要說最喜歡的還是《簡愛》。

《簡愛》這本書幾乎讓我看爛了。喜歡夏洛蒂勃朗特的寫作風格,尤其書中幽默風趣的對話,比如羅切斯特問:你很沉著像你這樣身份低微的孤兒,哪來的這種沉著?簡愛回答:它來自我的頭腦,先生。羅切斯特再問:是我看到的,你肩膀上的那個?

書中這樣幽默風趣的對話很多,以這種簡單風趣的對話來展示人物的性格是不是令人讚歎。《簡愛》這部書不僅寫作風格令人讚歎,女主人公的獨立人格以及自尊自愛頑強的性格都會讓你喜歡。

我喜歡讀書,喜歡欣賞作者對文字的把玩,比如一提到《大衛科波菲爾》就立刻想到僻果提擁抱大衛時衣釦崩開的聲音;一拿起《傲慢與偏見》腦海裡就會出現:班納特太太激動時,雙手捂著心口大聲的說“哦小心我的心臟!”等等。就是這些簡單的文字把書中的人物刻畫的無比鮮明栩栩如生!

如果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讀一本書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小鹿286935283


我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是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大三的時候讀了這部小說,讀完後感慨萬千,不得不感慨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本領,書中的主人公各有特色,卻又都鮮活生動,從他們的身上,使我學到了很多。

在眾多人物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孫少安,他是孫玉厚家的大兒子,因為家庭實在是過於貧困,少安小學畢業後就幫著父親支撐家庭,他不僅有著高度的責任感,也為弟弟妹妹充分起到了榜樣作用,是這個家庭的頂樑柱,由於少安出色的個人能力,他當上了一隊隊長,後來又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開辦了燒磚廠,雖然也經歷過破產的危機,但少安沒有放棄,最後還是把磚廠辦的紅紅火火。

孫少安對於政策變動有著異常的靈敏直覺,他還有一股子敢拼敢闖的精神,在責任制問題上少安帶動了雙水村快速實現承包制,真正使大家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填飽肚子,這賦予了和孫少安一樣的勞動者應有的尊嚴。

孫少安成功脫貧後仍然不忘本,對待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村民們,少安更是能幫則幫,雖然他僱傭大量村民後磚廠倒閉,村民們沒拿到工資,難免說三道四,但少安磚廠重新開業後,他仍然不計前嫌選擇重新接納村民,這體現出了孫少安寬廣的心胸。

少安致富後給村民們捐贈了一所學校,這體現出了他對於孩子的關愛,同時也體現出孫少安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

少安與潤葉的愛情令人頗為遺憾,孫少安不是不喜歡潤葉,而是他考慮的更多,兩人階級上的巨大差異使少安不得不放棄這一切,最終選擇了能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賀秀蓮。

從孫少安的身上,我學到了面對困難不輕言放棄,只要相信,就一定會成功,不管前路多麼崎嶇,都要勇敢去闖。

平凡世界,確實很激勵人,我曾經看過一個大學生的讀後感,當她考完試以後,她覺得不理想,就靜靜躺在寢室,確實那種感覺咱們沒到那個時候,無法理解,她當時是什麼心情,多麼的難過,她當時就看的平凡世界,她說,每看一次,都被感動到哭,這本書,是很激勵人的書籍,很多人因為讀了它,知道了,多麼艱苦,都要努力前行!


礦區女俠


那時候,我喜歡讀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作家羅曼·羅蘭。

喜歡它,也許有幾個理由:

1.因為是傳記文學。據說,克里斯多夫的人物原型是樂聖貝多芬。傳記文學,除了有虛構,更多的是描寫人物生平經歷和事蹟,故事情節,有一定的真實性。既然是文學作品有貝多芬的影子,當然比看人物傳記有意思。貝多芬著名交響曲<命運><英雄><歡樂頌>等生命主題,奮鬥主題,一定也會在書中得以表現。假設,喜歡古典音樂,不喜歡古典音樂集大成者貝多芬,豈不是狂然?貝多芬,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喜歡浪漫主義音樂,不喜歡浪漫主義和人道主義作家的著作,也不成道理……種種背景下,想讀這本著作,成為自然。


(描寫貝多芬寫作時的繪畫作品)

2.羅曼·羅蘭,即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音樂領域方面的天才,他的著書與立說,一定值得玩味,否則,幾十萬字,這麼大部頭,讀進去,那才叫費力。既然是音樂小說,描寫音樂家斑駁陸離的生活,表現音樂家蕩氣迴腸的曲折故事,精彩,會躍然紙上。

3.這部小說,最早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幸福的生活>。懵懂時期的少年,被憧憬未來幸福生活的精神引領,看到書名,容易走進去。實則,進入到書中以後,才看到,主人公的生活與奮鬥經歷,充滿著艱辛。似乎,也應對著那個年代現實生活中的貝多芬。

4.先前,看到過一些評論,說喜歡羅曼·羅蘭,許多人是喜歡他的語言風格,在實際閱讀中,羅曼·羅蘭的文學語言,不光是生動美妙,其著作中,還處處充滿著哲學上熠熠閃爍的深邃的思想火花。 請看: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彼此交換著生活”; “一個人的痛苦來自於兩個,一個是沒有個性,一個是個性太強”;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 “對於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夠的,還必須有200%的品德做保證”。

喜歡羅曼·羅蘭,還需要其它理由嗎?足夠了。

(2003.9.30我國發行<圖書藝術>特種郵票)

感謝提問。


植草牧童


最喜歡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說實話,我也說不出為何如此喜歡,就像你喜歡一個姑娘,卻說不出原因。第一遍讀完它時,感覺整個人的心靈被洗滌過一遍,以至於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 ...

村上春樹生於1949年,是日本文學斷層中崛起的異類,不僅在日本國內擁有驚人的銷售量,還是被翻譯成外文次數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

他已獲得谷崎潤一郎獎、卡夫卡獎、安徒生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等眾多獎項,也是眾所周知的“諾獎陪跑健將”。(有一年還上了熱搜,不知道是不是莫言獲獎的那年,無數中國的裝逼文藝男女青年發朋友圈微博替他惋惜。)

村上春樹代表了二戰後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深受歐美藝術家的影響,甚至寫作也是用英文,然後再翻譯成日文,他愛好爵士樂,愛用極具想象力的語言描繪出物質化都市的虛無感,用異類世界的奇幻補足都市靈魂的存在感。

故事講述了年近二十的主人公在好友、戀人相繼自殺後,逐漸探索自我、探索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的過程。村上春樹在這部小說中尋找、追溯特定時代的集體記憶,第一次運用現實主義筆法,刻畫了讓千百萬讀者難忘的直子、綠子和渡邊的形象。

在小說開頭,37歲的渡邊在波音747飛機即將降落在德國時,聽到一曲《挪威的森林》,突然萬分感慨。這個開頭很容易被忽略,但恰恰是整個小說的原點,決定了通篇感傷、懷舊的氣氛。它所懷念、所感慨的也不只是一個少年青春期的戀愛故事,而是涵蓋了六十年代末的日本社會所特有的迷茫和動亂。

飛機上37歲的渡邊,顯然帶有村上春樹本人的影子;在寄宿學院讀戲劇專業的渡邊,顯然是以作家本人在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科就讀的經驗為原型。也就是說,書裡的主人公和書外的作家,在年齡、時代、氣質、身份上,或者說在整個人設上,都是高度一致的。

小說開場時機艙裡播放的歌曲最終引出了直子的那句話“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這樣存在過”,也直截了當地點出書名的出處。這首名為《挪威的森林》的歌曲是六十年代披頭士樂隊的作品,也是直子最喜歡的一首曲子,歌詞大意是:男孩在睡夢裡感覺女朋友的房間像挪威的森林一樣神秘、無邊無際,醒來卻發現房間空空的,不見了女友美麗的身影,房間像森林一樣孤寂,昨夜的一切宛若一個美麗的夢,男孩在茂密的森林深處彷徨。

村上形容它是一支“靜謐、憂傷,而又令人沉醉莫名”的曲子,這種夢境般的虛無感,既可以說是村上印象中的青春期的氛圍,也可以說是整個六十年代的象徵。當時,嬉皮文化在歐美各國顛覆了傳統生活方式,到處充滿變革的味道。日本也深受影響,小說中的年輕人時常談起嬉皮士的音樂和電影;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的反美情緒高漲,爆發了安保運動和“全共鬥”學生運動。村上在訪談中曾說過,“60年代末期或許是一塌糊塗的年月,但拼命活著的實感還是有的……時至如今,的確有打動人的地方。”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寫作生涯的分水嶺,從“綠子”的形象出現後,六十年代末的氣氛徹底貫穿這部小說,帶動出群體形象,讓村上春樹得以投射自己和朋友們的集體記憶,也使這部小說的寓意從愛情層面上升到時代精神的層面,具有反思資本社會空虛、醜陋的自覺性。與此同時,他用實驗性的手法,為自己開拓出一種超越本土語言侷限的新文體,使這部小說經久不衰,廣受多個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愛。








設計概念鍾


年少時也讀過很多書,四大名著、《封神榜》、《聊齋志異》、《鋼鐵是什麼煉成的》、《十萬個為什麼》、《紅日》、《濟公》等,都比較喜歡,談不上最愛。



八十年代初,
電視劇《霍元甲》、《陳真》、《射鵰英雄傳》等武俠劇的熱播掀起一股習武風,由李連杰主演的大型寬影幕《少林寺》更是空前絕後,把尚武愛國潮推得一浪更比一浪高。



那時我風華正茂,血氣方剛,恨不得身懷絕技行走江湖,路見不平一聲吼,行俠丈義。忠、孝、禮、義、仁從此

紮根我腦海裡。
要說我最喜歡的文學作品非金庸先生筆下的書劍恩仇錄》莫屬,這本書是託關係千辛萬苦從一殷實又有點權力人家借出,挑燈夜讀不眠不休連夜看完,裡邊的故事如今我還記憶猶新,彷彿剛拜讀過一樣。
小說描寫清朝乾隆年間,江南武林幫會紅花會為反清復明與清庭鬥智鬥勇的故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不僅仔細描述了各種武功招式,還有很多人物形像,各地風俗人情,作品中的詩、詞、歌、賦更是錦上添花,小說裡的兒女情長被刻畫得入骨三分,有血也有肉。

我愛《書劍恩仇錄》,它伴我渡過青澀年代,我更愛金庸先生,他讓我強不怕弱不欺,讓我學會做一個頂天立地有擔當的真男兒。

金庸先生離世快一週年了,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文學巨匠金大俠吧。



楊開定


我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是紅巖。這本書描寫了江姐、成崗、許雲峰、許曉軒、李青林和劉思揚等革命黨人為了追求共產主義信仰,不懼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嚴刑拷打,始終堅守黨的秘密的大無畏精神!儘管他們沒有迎接解放的曙光,犧牲在黎明前的黑暗歲月,但是他們的精神不死!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我還親自去重慶參觀了渣滓洞、白公館和歌樂山烈士陵園,以及歌樂山烈士紀念館,看到他們的光榮事蹟,內心肅然起敬!由此感嘆:新中國的和平歲月來之不易,我們更要好好珍惜!必須努力奮鬥做最好的自己!


用戶4803514999754白


你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是什麼?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我很喜歡看《三國演義》這部書是羅貫中(約1330~1400年)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的小說家所著。該書的背景是東漢末年,朝廷軟弱宦官亂政,黃巾起義開始,描寫了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地方豪傑,如曹操、劉備、孫堅之子孫策弟孫權怎樣運用權術人才的爭奪天下的鬥爭故事。俗話說的好,亂世出英雄。《三國演義》裡的一個個英雄形象各具特色,在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言道,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等他們的英雄氣概,氣貫長虹家喻戶曉。曹操字孟德是《三國演義》裡的重要人物,此人世之奸雄,文才武略過人,善懂韜略。殺董卓,伐呂布徵張繡,出袁紹、袁術、追劉備。曹操號稱兵百萬,上將千元勇者典韋、曹仁曹洪、李典樂禁,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頜,徐晃許諸等這些人物都是曹操手下的明將,為輔佐曹操平定北方建立了魏國。劉備字玄德,自桃園三結義與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結拜以來,已行仁義道德招賢納士,徐庶走馬薦諸葛,三請諸葛亮出山為劉備刻畫了三分天下的藍圖。收趙雲,馬超,老將黃忠,創建西蜀定成霸業。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集軍、政治大權於一身,出祁山、七擒孟獲保家業,穩定政局立下大功。充分體現軍事、治國理政的才能。孫權字仲謀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自孫策死後繼帝位招賢納士,重用人才,輔佐的大都督周瑜用計火燒赤壁,損失曹操百萬大軍,自此穩定了江東六十四郡江山社稽,形成了三國的局面。後面司馬家一統天下歸晉。《三國演義》這部兵家鉅著演義一場在亂世年間軍事集團互相爭權奪勢之戰,沒有誰對誰錯之說。到頭來,和者必分,分者必和的結局。











誠摯祝福


我最喜歡的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因為不僅描了各種武功招式,還有很多人物形象,最喜歡的是作品中的詩、詞、歌、賦,讓我既欣賞了作品的動人情節,更多的是學到了很多知識,積累了一定的詞彙,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閱歷,令人收益非淺。


訥言敏行謹言慎行


說起這文學作品,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是路遙寫的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也是最能觸動我們心靈的小說,想起這本書,不禁熱淚盈眶。

這一部作品講的主要就是以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為背景,表現當代成長社會生活的小說,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裡面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他們兄弟兩人出身於農村,由於家裡比較貧寒,哥哥少安二話不說輟了學在家裡勞動,照顧自己的父親,供弟弟讀書,哥哥少安與村支書的女兒田潤葉,從小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但是由於家裡的原因,兩人卻沒有能在一塊兒,最後哥哥找了一個不要彩禮錢的山西女兒賀秀蓮,但是最終秀蓮因為得癌症而死去,那時候的他痛苦萬分,但是,他還是戰勝了困難,此時雙水村正好出現了災難,他便與村民一起努力,最終成立了磚窯,與村民們共奮進。

而弟弟少平生活也十分艱辛,先是與初戀郝紅梅由於家裡的反對而未能走在一起,其次是高考落榜,剛開始他已經心灰意冷,但當他回到鄉里的時候,與田曉霞建立了友情,在曉霞的幫助下他又開始努力的生活,不過結局依然是悲的,曉霞由於抗洪救災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陳你儘管兄弟兩人最終都未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但是他們依然是不忘初心,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用自己的雙手去生活,俗話說,勞動的人民最光榮,勞動的人民是幸福的,正好他們為我們刻畫的就是勞動人民的艱苦樸素的形象,現在的我們也要和他們一樣,靠自己的雙手去發家致富。


阿梁1994


路遙的作品平凡的世界,這部帶著黃土高原的充滿泥土氣息的作品,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心深處的情感與共鳴!孫家兄弟倆的奮鬥史,感情故事,都是即使再苦難的面前仍然頑強不屈,用心打造著屬於自己的理想!基於現實主義的手法,人物的命運與結局都不是很好,但是再對待命運如此不公的老天,他們沒有任何抱怨,敢於與人生面對面的較量,打倒了再爬起來,這就是人生的難能可貴!這就是對我的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