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好郝问情


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是什么?这个题目真好,引起了我的回忆。

最近十年由于电子信息的发达,人人手持手机,QQ呀、微信呀占据了读书的时间。

十年前睡前一定要举着一本书入睡,现在睡前一定会是举着手机;

呵呵,扯远了。

我喜欢的文学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一些变化的。上学的时候喜欢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保尔柯察金坚韧的意志所鼓励。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苏联文学,比如《静静顿河》,比如《青年近卫军》等等;后来工作了喜欢的文学有了转变,开始喜欢浪漫色彩更浓一些的了,比如《傲慢与偏见》,比如《简爱》、《大卫科波菲尔》等等。

要说最喜欢的还是《简爱》。

《简爱》这本书几乎让我看烂了。喜欢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尤其书中幽默风趣的对话,比如罗切斯特问:你很沉着像你这样身份低微的孤儿,哪来的这种沉着?简爱回答:它来自我的头脑,先生。罗切斯特再问:是我看到的,你肩膀上的那个?

书中这样幽默风趣的对话很多,以这种简单风趣的对话来展示人物的性格是不是令人赞叹。《简爱》这部书不仅写作风格令人赞叹,女主人公的独立人格以及自尊自爱顽强的性格都会让你喜欢。

我喜欢读书,喜欢欣赏作者对文字的把玩,比如一提到《大卫科波菲尔》就立刻想到僻果提拥抱大卫时衣扣崩开的声音;一拿起《傲慢与偏见》脑海里就会出现:班纳特太太激动时,双手捂着心口大声的说“哦小心我的心脏!”等等。就是这些简单的文字把书中的人物刻画的无比鲜明栩栩如生!

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本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小鹿286935283


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大三的时候读了这部小说,读完后感慨万千,不得不感慨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本领,书中的主人公各有特色,却又都鲜活生动,从他们的身上,使我学到了很多。

在众多人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孙少安,他是孙玉厚家的大儿子,因为家庭实在是过于贫困,少安小学毕业后就帮着父亲支撑家庭,他不仅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也为弟弟妹妹充分起到了榜样作用,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由于少安出色的个人能力,他当上了一队队长,后来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开办了烧砖厂,虽然也经历过破产的危机,但少安没有放弃,最后还是把砖厂办的红红火火。

孙少安对于政策变动有着异常的灵敏直觉,他还有一股子敢拼敢闯的精神,在责任制问题上少安带动了双水村快速实现承包制,真正使大家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填饱肚子,这赋予了和孙少安一样的劳动者应有的尊严。

孙少安成功脱贫后仍然不忘本,对待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村民们,少安更是能帮则帮,虽然他雇佣大量村民后砖厂倒闭,村民们没拿到工资,难免说三道四,但少安砖厂重新开业后,他仍然不计前嫌选择重新接纳村民,这体现出了孙少安宽广的心胸。

少安致富后给村民们捐赠了一所学校,这体现出了他对于孩子的关爱,同时也体现出孙少安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少安与润叶的爱情令人颇为遗憾,孙少安不是不喜欢润叶,而是他考虑的更多,两人阶级上的巨大差异使少安不得不放弃这一切,最终选择了能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贺秀莲。

从孙少安的身上,我学到了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只要相信,就一定会成功,不管前路多么崎岖,都要勇敢去闯。

平凡世界,确实很激励人,我曾经看过一个大学生的读后感,当她考完试以后,她觉得不理想,就静静躺在寝室,确实那种感觉咱们没到那个时候,无法理解,她当时是什么心情,多么的难过,她当时就看的平凡世界,她说,每看一次,都被感动到哭,这本书,是很激励人的书籍,很多人因为读了它,知道了,多么艰苦,都要努力前行!


矿区女侠


那时候,我喜欢读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作家罗曼·罗兰。

喜欢它,也许有几个理由:

1.因为是传记文学。据说,克里斯多夫的人物原型是乐圣贝多芬。传记文学,除了有虚构,更多的是描写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真实性。既然是文学作品有贝多芬的影子,当然比看人物传记有意思。贝多芬著名交响曲<命运><英雄><欢乐颂>等生命主题,奋斗主题,一定也会在书中得以表现。假设,喜欢古典音乐,不喜欢古典音乐集大成者贝多芬,岂不是狂然?贝多芬,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喜欢浪漫主义音乐,不喜欢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家的著作,也不成道理……种种背景下,想读这本著作,成为自然。


(描写贝多芬写作时的绘画作品)

2.罗曼·罗兰,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音乐领域方面的天才,他的著书与立说,一定值得玩味,否则,几十万字,这么大部头,读进去,那才叫费力。既然是音乐小说,描写音乐家斑驳陆离的生活,表现音乐家荡气回肠的曲折故事,精彩,会跃然纸上。

3.这部小说,最早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幸福的生活>。懵懂时期的少年,被憧憬未来幸福生活的精神引领,看到书名,容易走进去。实则,进入到书中以后,才看到,主人公的生活与奋斗经历,充满着艰辛。似乎,也应对着那个年代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

4.先前,看到过一些评论,说喜欢罗曼·罗兰,许多人是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在实际阅读中,罗曼·罗兰的文学语言,不光是生动美妙,其著作中,还处处充满着哲学上熠熠闪烁的深邃的思想火花。 请看: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活”; “一个人的痛苦来自于两个,一个是没有个性,一个是个性太强”;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

喜欢罗曼·罗兰,还需要其它理由吗?足够了。

(2003.9.30我国发行<图书艺术>特种邮票)

感谢提问。


植草牧童


最喜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说实话,我也说不出为何如此喜欢,就像你喜欢一个姑娘,却说不出原因。第一遍读完它时,感觉整个人的心灵被洗涤过一遍,以至于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 ...

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是日本文学断层中崛起的异类,不仅在日本国内拥有惊人的销售量,还是被翻译成外文次数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

他已获得谷崎润一郎奖、卡夫卡奖、安徒生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众多奖项,也是众所周知的“诺奖陪跑健将”。(有一年还上了热搜,不知道是不是莫言获奖的那年,无数中国的装逼文艺男女青年发朋友圈微博替他惋惜。)

村上春树代表了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深受欧美艺术家的影响,甚至写作也是用英文,然后再翻译成日文,他爱好爵士乐,爱用极具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物质化都市的虚无感,用异类世界的奇幻补足都市灵魂的存在感。

故事讲述了年近二十的主人公在好友、恋人相继自杀后,逐渐探索自我、探索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的过程。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寻找、追溯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第一次运用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了让千百万读者难忘的直子、绿子和渡边的形象。

在小说开头,37岁的渡边在波音747飞机即将降落在德国时,听到一曲《挪威的森林》,突然万分感慨。这个开头很容易被忽略,但恰恰是整个小说的原点,决定了通篇感伤、怀旧的气氛。它所怀念、所感慨的也不只是一个少年青春期的恋爱故事,而是涵盖了六十年代末的日本社会所特有的迷茫和动乱。

飞机上37岁的渡边,显然带有村上春树本人的影子;在寄宿学院读戏剧专业的渡边,显然是以作家本人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的经验为原型。也就是说,书里的主人公和书外的作家,在年龄、时代、气质、身份上,或者说在整个人设上,都是高度一致的。

小说开场时机舱里播放的歌曲最终引出了直子的那句话“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这样存在过”,也直截了当地点出书名的出处。这首名为《挪威的森林》的歌曲是六十年代披头士乐队的作品,也是直子最喜欢的一首曲子,歌词大意是:男孩在睡梦里感觉女朋友的房间像挪威的森林一样神秘、无边无际,醒来却发现房间空空的,不见了女友美丽的身影,房间像森林一样孤寂,昨夜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男孩在茂密的森林深处彷徨。

村上形容它是一支“静谧、忧伤,而又令人沉醉莫名”的曲子,这种梦境般的虚无感,既可以说是村上印象中的青春期的氛围,也可以说是整个六十年代的象征。当时,嬉皮文化在欧美各国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到处充满变革的味道。日本也深受影响,小说中的年轻人时常谈起嬉皮士的音乐和电影;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反美情绪高涨,爆发了安保运动和“全共斗”学生运动。村上在访谈中曾说过,“60年代末期或许是一塌糊涂的年月,但拼命活着的实感还是有的……时至如今,的确有打动人的地方。”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写作生涯的分水岭,从“绿子”的形象出现后,六十年代末的气氛彻底贯穿这部小说,带动出群体形象,让村上春树得以投射自己和朋友们的集体记忆,也使这部小说的寓意从爱情层面上升到时代精神的层面,具有反思资本社会空虚、丑陋的自觉性。与此同时,他用实验性的手法,为自己开拓出一种超越本土语言局限的新文体,使这部小说经久不衰,广受多个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








设计概念钟


年少时也读过很多书,四大名著、《封神榜》、《聊斋志异》、《钢铁是什么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红日》、《济公》等,都比较喜欢,谈不上最爱。



八十年代初,
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剧的热播掀起一股习武风,由李连杰主演的大型宽影幕《少林寺》更是空前绝后,把尚武爱国潮推得一浪更比一浪高。



那时我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恨不得身怀绝技行走江湖,路见不平一声吼,行侠丈义。忠、孝、礼、义、仁从此

扎根我脑海里。
要说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非金庸先生笔下的书剑恩仇录》莫属,这本书是托关系千辛万苦从一殷实又有点权力人家借出,挑灯夜读不眠不休连夜看完,里边的故事如今我还记忆犹新,仿佛刚拜读过一样。
小说描写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武林帮会红花会为反清复明与清庭斗智斗勇的故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不仅仔细描述了各种武功招式,还有很多人物形像,各地风俗人情,作品中的诗、词、歌、赋更是锦上添花,小说里的儿女情长被刻画得入骨三分,有血也有肉。

我爱《书剑恩仇录》,它伴我渡过青涩年代,我更爱金庸先生,他让我强不怕弱不欺,让我学会做一个顶天立地有担当的真男儿。

金庸先生离世快一周年了,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文学巨匠金大侠吧。



杨开定


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红岩。这本书描写了江姐、成岗、许云峰、许晓轩、李青林和刘思扬等革命党人为了追求共产主义信仰,不惧国民党军统特务的严刑拷打,始终坚守党的秘密的大无畏精神!尽管他们没有迎接解放的曙光,牺牲在黎明前的黑暗岁月,但是他们的精神不死!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我还亲自去重庆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以及歌乐山烈士纪念馆,看到他们的光荣事迹,内心肃然起敬!由此感叹:新中国的和平岁月来之不易,我们更要好好珍惜!必须努力奋斗做最好的自己!


用户4803514999754白


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什么?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我很喜欢看《三国演义》这部书是罗贯中(约1330~1400年)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所著。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朝廷软弱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了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地方豪杰,如曹操、刘备、孙坚之子孙策弟孙权怎样运用权术人才的争夺天下的斗争故事。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个英雄形象各具特色,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言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等他们的英雄气概,气贯长虹家喻户晓。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演义》里的重要人物,此人世之奸雄,文才武略过人,善懂韬略。杀董卓,伐吕布征张绣,出袁绍、袁术、追刘备。曹操号称兵百万,上将千元勇者典韦、曹仁曹洪、李典乐禁,夏侯惇夏侯渊、张遼张颌,徐晃许诸等这些人物都是曹操手下的明将,为辅佐曹操平定北方建立了魏国。刘备字玄德,自桃园三结义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结拜以来,已行仁义道德招贤纳士,徐庶走马荐诸葛,三请诸葛亮出山为刘备刻画了三分天下的蓝图。收赵云,马超,老将黄忠,创建西蜀定成霸业。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集军、政治大权于一身,出祁山、七擒孟获保家业,稳定政局立下大功。充分体现军事、治国理政的才能。孙权字仲谋是孙坚之子,孙策之弟。自孙策死后继帝位招贤纳士,重用人才,辅佐的大都督周瑜用计火烧赤壁,损失曹操百万大军,自此稳定了江东六十四郡江山社稽,形成了三国的局面。后面司马家一统天下归晋。《三国演义》这部兵家巨著演义一场在乱世年间军事集团互相争权夺势之战,没有谁对谁错之说。到头来,和者必分,分者必和的结局。











诚挚祝福


我最喜欢的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因为不仅描了各种武功招式,还有很多人物形象,最喜欢的是作品中的诗、词、歌、赋,让我既欣赏了作品的动人情节,更多的是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词汇,拓宽了视野,丰富了阅历,令人收益非浅。


讷言敏行谨言慎行


说起这文学作品,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写的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小说,想起这本书,不禁热泪盈眶。

这一部作品讲的主要就是以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为背景,表现当代成长社会生活的小说,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里面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他们兄弟两人出身于农村,由于家里比较贫寒,哥哥少安二话不说辍了学在家里劳动,照顾自己的父亲,供弟弟读书,哥哥少安与村支书的女儿田润叶,从小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是由于家里的原因,两人却没有能在一块儿,最后哥哥找了一个不要彩礼钱的山西女儿贺秀莲,但是最终秀莲因为得癌症而死去,那时候的他痛苦万分,但是,他还是战胜了困难,此时双水村正好出现了灾难,他便与村民一起努力,最终成立了砖窑,与村民们共奋进。

而弟弟少平生活也十分艰辛,先是与初恋郝红梅由于家里的反对而未能走在一起,其次是高考落榜,刚开始他已经心灰意冷,但当他回到乡里的时候,与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的帮助下他又开始努力的生活,不过结局依然是悲的,晓霞由于抗洪救灾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陈你尽管兄弟两人最终都未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但是他们依然是不忘初心,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用自己的双手去生活,俗话说,劳动的人民最光荣,劳动的人民是幸福的,正好他们为我们刻画的就是劳动人民的艰苦朴素的形象,现在的我们也要和他们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去发家致富。


阿梁1994


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这部带着黄土高原的充满泥土气息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共鸣!孙家兄弟俩的奋斗史,感情故事,都是即使再苦难的面前仍然顽强不屈,用心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理想!基于现实主义的手法,人物的命运与结局都不是很好,但是再对待命运如此不公的老天,他们没有任何抱怨,敢于与人生面对面的较量,打倒了再爬起来,这就是人生的难能可贵!这就是对我的触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