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生给父母打电话痛哭:为何“考学的使命感”会摧毁一个人?

衡中学生给父母打电话痛哭:为何“考学的使命感”会摧毁一个人?


有媒体报道,近日,一位衡水中学“实验班”尖子生模拟考失利,打电话给父母时“痛哭”。她已经一年多没回家,寒暑假时间短、作业多,来不及回去。她说:“如果当初没来衡中会快乐一些,但未来不好说”。对于这样的“考学图景”,其实并不陌生,因为,每年的高考前夕,都会发生类似的故事。

坦白讲,高考无论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回到个体的家庭中,都好像充满某种“使命感”。教育本来是一个统一的系统,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攀升性的受教育”和“人文性的受教育”,近乎是被分离的。一个学生,在学生时代,要是成绩不好,不仅自己不被重视,而且父母也会抬不起头。

这一点,在家长会的现场,完全就可以看得出来。当然,家长抬不起头,还不是最重要的,更为现实的结果是,可能一个人的人生天花板,已经举手可触。这种较为一条道走到黑的“考学使命”,都早已写入很多家庭的核心计划中。所以,当衡中女学生给父母打电话痛哭的时候,其实就能知道怎么一回事儿。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的一生都是“打怪”的一生。尤其,就当下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他(她)们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被推入各种竞争之中。他(她)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也是盲目的。但是,大潮如此,小浪自然也只能如此。所以,很多时候“使命感”是被动的,无法逃离,只能跟进。

作为家长来讲,不辜负小孩,全力以赴该匹配的升学条件;作为学生而言,不辜负自己和父母的期待,全力以赴该努力的时光。甚至,在求学的路上,早已写下:“只管努力,莫问前程的誓言”。所以,大多数人看起来,并不是轻装上阵,而是负重前行。

高考意味着什么?可能,在当下的教育形势下,依旧是鲤鱼跃龙门的一瞬。不管是为更好的人生,还是为更好的生活,都其实并不为过。但是,作为普遍的教育氛围来讲,却陷入较为沉重的“高考之山”中。甚至,由此都催生出各种考学工厂,着实值得深思。

“考学的使命感”要有,但是,不要走向笃定命运的地步。这方面,在很多老师的话语中,一直以来都好像显得很宿命。一般来讲,老师们惯常强调的就是,越过高三,一切将会是光明。可事实上,越过“高考之山”,才刚进入真实的世界,所以,“宿命式”的“使命感”是不健康的。

高考很重要,但永远不会是最终目的,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很多,错过和失败都是常态,而非所谓的从此灰暗。但是,就当下的高三氛围来讲,好像必须成功,才能直面未来。要不然,青春的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下,家长会紧张,孩子自然更会紧张。

可事实上,有过高考经历的人都明白,高考只会决定下一阶段的起点,而并不会决定下一阶段的终点。所以,很多时候,在面对世俗的定论时,切莫显得过于当真。因为,当我们真正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时,你会发现,除却生命和生活,别的只是微不足道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衡中女学生给父母打电话痛哭”,就显得有些悲凉之感。或许多年后,当她真正面对自己的心声时,她才会发现,在高考阶段的徬徨失措,完全是一种用情过猛的尴尬。当然,这种尴尬也是一种青春之感。所以,对于她的父母而言,也要客观看待。

总之,不要过分的将高考赋予太多使命感。要不然,一个对现实世界,还没有足够认知的“高中生”,很容易较早的被使命感压垮。说到底,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名校。所以,关乎“高考”更应该量力而行。甚至,我们很清楚,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人,可能确实不适合走考学之路,其实也不要紧。只要,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无可厚非。一个正常的人,不是一出口就要当科学家或走明星路途,而是认为面包师和拉货司机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人生总是要自己体验的,无论任何职业,任何处境。

然而,对于高考来讲,到底要不要搞得紧张兮兮,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只要自己搞清楚一点,努力就好,至于结果来讲,也就不要过多执念。要不然,“考学的使命感”很容易让一个人走向毁灭。因为,无论是毛坦厂中学,还是衡水中学,总会有努力的人,遭遇失败。

如果从认知的基础上,人们就笃定高考之路,那么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自然也会进入仓皇失措。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很多学生在高考结束后,会撕书。因为,在很多学生的眼里,所谓的高三,就像是一种人生阻力,而非是自我成熟的进程。

所以,从本质上讲,绝大多数孩子的高三之旅,应该是“苦行僧”模式。至于家长来讲,虽然总说无所谓,但是,从“陪读”到“陪考”的氛围来看,就能发现,并不是真诚的表达。当然,这是当下教育的普遍现状,想要改变,总是需要几代人去努力的。但是,有一点,考学的使命感,是该被消融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