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制空权对于战争影响有何意义?失去制空权后对地面战场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吗?

小虾266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国一个将军这么说:任何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都难以在完全失去制空权下作战。

事实上也是如此。

电影《坦克大决战》中,德军旅长海斯勒上校对将军说:您忘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以现在盟军的空中优势,他们会轻松炸平我们的阵地,击毁我们的坦克,扫荡我们的步兵,连机枪阵地都不会放过。

1944年6月6日,同盟国一方成为了诺曼底地区天空的主宰者:“从登陆的第一刻起,盟军就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

资料中这么写:单单在“D日”(即登陆日6月6日)这一天,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将军麾下的航空兵们就起飞了将近11000个架次,意在提供战术空中支援。重型和中型轰炸机猛烈轰炸了德国人军需品的铁路运输终点、铁路节点和桥梁。战斗轰炸机迫使纳粹的部队和车辆离开公路行驶,这让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约翰内斯•尤根•隆美尔抱怨说,敌人的空中优势对“我军的机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我军对此却无计可施”。

几天之后,隆美尔元帅发现自己也面临着遭受空袭的风险。盟军的战役规划者们将诺曼底地区划分成了多个区域,每处区域都配属有一架侦察-攻击机(spotter),这些侦察-攻击机的作用非常类似于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沙漠风暴”行动期间多国部队的“杀手侦察”(killer scouts)。在一架加拿大空军的“野马”式搜索-战斗机的指引下,两架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找到并扫射了隆美尔元帅那辆体积庞大的“霍希”(Horch)牌战地座驾。在盟军的空中打击下,隆美尔的座车冲出公路并翻了车。“沙漠之狐”严重受伤并被迫离开了作战指挥岗位。

在盟军的空中优势下,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炮兵都无法有效作战,大部分德军重武器只敢在晚上机动行军,白天就必须隐藏。

即便如此,双引擎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夜间入侵者”仍然会在夜间轰炸。德军的机场、供应站、桥梁和用于通行的公路和铁路,在夜晚也不保险。

德军在敌人空中打击中,损失很大,一些部队根本没有看到美军步兵就被干掉了。

比如12月17日,美军第365战斗机大队的1个中队的P47战斗轰炸机,在Prether河谷地区发现了一支德军的机械化纵队。

P47立即攻击,击毁了50多辆各种车辆。德军机械化部队立即四散躲避,但仍然逃不过这个中队第二波攻击。在第二波攻击中,数十辆德军车辆外加若干门火炮被摧毁。

这支德军部队损失太大,被迫停止向前线推进,残部打道回府。

阿登反击战中,只要天气稍微转好,盟军空军就肆无忌惮的轰炸。

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哈索•冯•曼陀菲尔上将这样说道。“他们在我们进攻的整个区域内搜索着值得攻击的目标,炸弹如地毯般投放在我们前面的公路和铁路上,我们原本就已经运转不灵的补给系统进一步受到了限制。我军部队的机动性在稳步和迅速地减少。”

2月26日晚,在P47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下,第4装甲师抵达了巴斯托尼,扭转了占据。

美军第3集团军的作战报告称赞巴斯托尼从“孤立的前哨转变为了指向敌人战术后方的匕首尖端”。

这一天,第3集团军报告称韦兰德将军麾下的战斗机飞行员摧毁了近450台车辆(!),同时轰炸机部队切断了14条铁路线,还轰炸了3处列车编组场。

一般认为,盟军空军在西线至少摧毁了德军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作战能力,至于对德军后勤的破坏更是毁灭性的。

据说斯大林派出的苏联武官在西线看到德军装甲部队,被盟军飞机轻松打成废铁,没有喜悦反而感到恐惧:如果把我们和德军换个位置,我们可能比德军还要惨,成为盟军飞机的活靶子。


萨沙


二战中制空权的夺取显得愈发重要,地面战斗的胜利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夺取制空权或者至少限制住对方的空中力量对地面作战的干扰。尤其是对于后期的西线战场而言,事实证明,一方在完全丢失制空权的情况下,也失去了实施大规模地面作战的可能,战区后方的后勤补给线基本全部被阻断,部队的调动也受到严重的干扰,甚至连基本的战术集结和展开也变为不可能,地面部队为了躲避空中的打击不得不全面转入被动的防御,一支只能防御的陆军是不可能打赢地面战役的。


最能体现制空权对战役的决定性影响的就是诺曼底战役,这是一场由空中胜负决定地面作战胜负的战役,决定权不掌握在双方的陆军手中,而是空军。盟军用强大的空军彻底封锁了整个诺曼底战区,使里面的德军地面部队得不到及时的预备队增援和作战物资补给,反过来隔了一条海峡的盟军却可以得到充足的补给和增援,这已经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因为即便德军的战斗力再高一旦没有了补充也迟早都要被消耗光,而盟军却能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所以诺曼底战役在地面的决战尚未开始或者说正在进行的时候,这场战役的胜负便已经在空中决出了,德军陆军的抵抗最多只能延缓其失败的到来,而根本无法改变战争的结局。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二战德军在东线也曾一度夺取了制空权,那么苏军地面部队的抵抗还是非常顽强呢,甚至最终还打败了德军。这就要看取得的空中优势有多大了,德国空军是一个战术性空军,而且本身实力有限,德国空军在一线投入的飞机一直保持在2000架左右,看似很多,可是分配到广袤的苏联战场上就显得很少了,德国空军至多只能保证重要的进攻和防御作战中提供空中支援,一般的地面作战是不会支援的。而且德国空军并不具备战略打击的能力,无法切断苏军大后方的交通网从而限制苏军的兵力和物资的集结和调动。德国空军在东线至多只能算是取得了一定的空中优势,谈不上制空权的完全夺取。


西线的盟军空军就不一样了,西线战场本就远小于东线,加上盟军的飞机总数达数千架,还包括许多超重型的轰炸机,可以做到对德军整个战区的持续打击,盟军空军并不需要选择目标的优先级,完全可以保证对所有移动中的目标进行打击,哪怕只是一辆吉普车。当时德军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基本全部瘫痪,只能依靠黑夜的掩护来进行输送,地面部队无法进行战术性的展开,自然也就无法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和反击。例如德军强大的装甲教导师就是被盟军从空中摧毁的,该师师长的座驾都被炸毁了数次,以至最后不得不依靠摩托车来机动,坦克和火炮即便埋在地下工事中也大部分被摧毁,在盟军地面部队发起进攻时,德军这个师已经被歼灭大半了,残存的部队本想发起反击,但是还在充足展开的过程便被盟军空军所击败,这支精锐的装甲部队除了撤退毫无作用。即便是连战斗力较强得以装甲师都无能为力,那些更弱的步兵师就更加指望不上了,这也是为何身经百战的德国陆军为何一到西线就“歇菜”,并非他们的战斗力不如盟军,实在是盟军的空中优势实在太大了。


战略论


制空权,实际上二战所有战场都是围绕争抢制空权打的。

很多人都知道,德军打天下靠的是装甲兵,德军的闪电战所向披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另一个武器,就是斯图卡,这是德军闪电战中最关键的一项,闪电战,不光有坦克,还有轰炸机。

德军的闪电战,组织的是装甲师装甲军突击,而装甲部队突击之前,为装甲部队扫清障碍的就是斯图卡,斯图卡负责前面开路,摧毁敌军坦克和火力点。装甲部队才能推进,没有斯图卡,德军的闪电战起码打折一半。



英法的坦克,主要都是斯图卡炸废的,否则光凭德军前期那些轻型中型坦克,很难对付英法的重型坦克。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德军王牌飞行员,在战争中,总共击毁了500多辆坦克。


而更典型的,就是不列颠空战,不列颠空战打的是什么,是为了争夺英吉利海峡上空的制空权。德国人想进攻英国本土,然而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被英国人牢牢抓住,而德国人想要的是通过不列颠空战,将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拿住,通过制空权,压制英国海军,掩护德国海军登陆。然而,不列颠空战德国没能取得效果,也就只能推迟海狮行动。

而1944年,苏军出动四个方面军围歼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战斗刚打响,苏军就出动了1000多架飞机,而德国人只有40多架,后续苏军投入了7000多架飞机,压倒性优势。



二战中,已经开始打立体化战争了,空中地面配合,没空中优势,光靠地面,很难进行下去。


军武文斋


失去制空权就失去了战争胜利权。(即便是勉强的平手,此外日本在中国战场并没有取得制空权)失去制空权地面部队单靠没有非常精准的防空火力会被打成渣。

二战期间取得制空权轰炸机可以肆无忌惮地在高空投弹,攻击机可以携带火箭弹突袭,而地面最强的装甲坦克却也扛不住这些武器的打击。对于不能移动的坚固防空塔也会被大当量的地震炸弹(高脚杯、大满贯航弹)击穿,从而报废。空中打击之后一般军事设施则很难存活。没有防护的士兵无法冲锋,无法实施占领或其他行动,然后失败。

空中打击地面目标,士兵如果不出掩体(包括地堡等)伤亡会小很多,同时这就是限制地面战场的表现了,被轰炸的对象反击能力被削弱,剩下龟缩在掩体里整体实力也不会很高,人保住了,重型武器被摧毁了同样做不到有效的抵抗。

大满贯:我有十吨重,几米厚的混凝土不掂量掂量?话说运我的那个哥们飞的真高。

还有人在整理二战期间德国虎式坦克损失情况时总结出被苏联和英美盟军击毁的坦克大多是空军的功劳(没油自行销毁的另说),而单纯靠坦克对轰击毁的很少,特别是当德国败退作为防守方,依托地形和远距离高穿甲能力的火炮成就了大批王牌。不是苏联坦克和火炮不好,而是在很远的距离上德军火炮就足够有毁伤能力。因此为减少陆军的损失,空军存在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盟军获得制空权的情况下击败德国的例证,靠地面部队在路上冲锋解决德国的装甲力量和反坦克部队是无脑之举。

当己方获得制空权以后,地面装甲部队对敌方的杀伤才效果能达到最大。没有重型反坦克武器几乎不可能阻挡装甲部队的进攻,巷战也需要巨大的牺牲才能进入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筒的射程,德军在本土抵抗时也体会到了用肉体抵抗钢铁的痛苦,“铁拳”虽然有效,但已然是全民皆兵,把非战斗人员当做填第三帝国坑的重要工具了,把纳粹打成这样不赢都不行。

豹式坦克经不住空中打击,一般的运输车队和反坦克炮非常容易被轻松清理掉。


制空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地面部队可以大幅减少损失在对方的空中打击下,空中作战单位威胁减小,而且能够为自己人提供掩护,作为“进攻是最好的防护”存在,减少地面部队的抵抗压力,为地面部队发挥最大的作战空间提供条件,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敌方。

二战中以最先摧毁机场的行动有很多(意在摧毁敌空中力量,赢得绝对制空权),德国闪击波兰就是先炸机场,摧毁了波兰军队打击速度最快的的空军。而后没有空军掩护的波兰地面部队难以抵挡德军的装甲部队进攻,迅速亡国。德国在二战末期空军被压制极少有能够作战的战斗机(没油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先进战斗机数量本就不足),柏林战役期间还有要求飞行员撞击苏联轰炸机的情况,可见德军遭受的空中打击有多强烈,足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苏联轰炸机。


客观评论的爱国者7


因为在二战中,飞机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时,航母大规模的使用也促进了对制空权的争夺。所谓制空权源于19世纪末的气球时代,20世纪初飞机问世之后,制空权与制海权同等重要。意大利将军朱理奥·杜黑《制空权》系统论证了“制空权”“独立空军”等理论,二战史几乎成为杜黑制空权理论的实践篇和验证篇。

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例,“七七事变”后日本陆军29个航空中队、300余架飞机,海军7个航空中队,3艘航母550架飞机。而国民党政府只有9个空军大队,作战飞机305架。日军在取得沿海制空权后,可以轰炸我内地空军机场和重庆等大城市,中国陷入被动局面。

在说欧战战场,德国空军闪击征服西欧,也是因为掌握了制空权。具体内容就不细说了。现代战争,必须争夺制空权,制空权成为战争运筹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到了现代,制空权已经拓展到了航空、航天、防天等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