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蘭:一生保持勞動人民本色

吕玉兰:一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呂玉蘭 呂玉蘭紀念館供圖

閱讀提示

玉蘭花開,春意盎然。

走進邢臺市臨西縣東留善固村,這裡是一個“玉蘭世界”:玉蘭路、玉蘭林、玉蘭公園、玉蘭廣場……這一切,都是為了紀念呂玉蘭而命名。

東留善固是呂玉蘭的故鄉。1960年,20歲的呂玉蘭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她曾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被稱為“鐵姑娘”“一代中國婦女的驕傲”。

從東留善固村出發,呂玉蘭還先後在臨西縣委、河北省委、正定縣委、省農業廳工作過。1993年,呂玉蘭去世。在她一生中,不管在什麼崗位,不管在哪裡工作,她始終不改質樸熱忱的勞動人民的本色。

習近平總書記曾撰文懷念呂玉蘭,稱她“高風昭日月,亮節啟後人”。

“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蘆,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

吕玉兰:一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呂玉蘭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供圖

東留善固村玉蘭小學的正對面便是呂玉蘭紀念館,紀念館門前,呂玉蘭高大的半身像潔白如玉,齊耳短髮,微微露齒,含笑注視遠方。

村子北邊的呂玉蘭紀念林裡,柳樹、榆樹、槐樹、楊樹,枝條搖曳,生機勃勃。

“這片林子,是玉蘭老書記當年帶著姐妹們一棵一棵種出來的,鄉親們忘不了老書記的恩情,後來就把這片林子叫呂玉蘭紀念林。”該村原黨委書記呂廷祥說。

東留善固村原是有名的窮沙窩。1956年初春,16歲的呂玉蘭,被推選為東留善固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婦女社長。看著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荒地,她下定決心:植樹造林,改變環境!

但在千畝沙荒地上造林,可謂困難重重。首先就是沒樹苗,又沒錢買。呂玉蘭找老黨員商量後決定,採榆錢自己育樹苗。

一大早,呂玉蘭帶領著七八個姐妹開始登梯子、攀牆頭,上樹採榆錢。播種育苗,需要地塊。呂玉蘭向社裡承諾:“第一,搞得不好,如數賠償;第二,不記工分。”她帶著大家早起晚歸,把地翻好、整平、耙細,刮成長方形田畦,澆上水,均勻地撒上榆錢,再蒙上細細的潮土。不幾天她們就種了四畝榆樹苗。

吕玉兰:一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為解決沒錢買樹苗的問題,呂玉蘭上樹採榆錢培育樹苗,在千畝沙荒地上植樹造林。 呂玉蘭紀念館供圖

轉眼到了冬天,為了搶抓冬季植樹造林時間,呂玉蘭成立了“婦女造林隊”。揣著窩窩頭,揹著樹苗,頂著寒風,她們來到三里地外的沙灘上植樹。呂玉蘭幾天顧不上梳頭洗臉,凜冽的北風打紅了她的眼,凍裂了她的手。時間一長,她腳上的凍瘡化了膿,和襪子鞋子粘在一起。

母親發現了,再也不叫她下地。可呂玉蘭說:“娘,腳凍了不要緊,還可以治。地凍了,栽不了樹,就得等下一年哩。”正是憑著這股勁,呂玉蘭和姐妹們共栽樹11萬株。

看著呂玉蘭當年用過的鋤頭、三齒耙、板鐵钁、紡車等農具,呂廷祥說:“村民們都說玉蘭這個小妮子不簡單,敢說敢幹、出口成章,不僅在女同志中是佼佼者,就是許多男同志也比不上。”

初春,正是播種的好時節。不到20歲的玉蘭光著腳丫,跟著七個男隊員拉著播種機,在田裡一干就是一天。

“咱們做夢都想著早點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村在哪兒?就在咱們手中!”呂玉蘭開始集中整治基本農田。她組織全村“男女老少一齊上,起早搭黑連軸轉”,打機井、搬沙崗、填大坑。幾年時間,打井40多眼,平整土地4000多畝,動土50多萬方;開挖渠道15條,長達30多里;建起兩座小型揚水站,村裡基本實現了水利化和大地園田化。

“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蘆,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1972年,已任臨西縣委書記的呂玉蘭,帶領全縣幹部群眾打了三年興修水利硬仗,先後興建了臨館渠、躍進渠等五條大渠和汪江排灌站、尖冢躍進閘,使全縣渠渠相連,村村能灌,基本做到了旱能澆,澇能排。

“不學不懂,不幹不會”

走在東留善固村的大道上,只見乾淨平整的街道兩旁綠樹參天,一座座新民居顯示出老百姓的好日子。而村外,成方連片的果園內,一樹樹梨花正在盛放。

“上世紀60年代,玉蘭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改造民居,實行第一次創業,讓群眾過上了好日子。玉蘭書記能幹,更重要的是她不是蠻幹,她很會幹。”該村黨委原副書記馮佔臣說。

“這是玉蘭書記42歲時,在河北農業大學學習時留下的筆記,當時她剪貼和摘抄了數萬字的資料,做了近50萬字的筆記。”在呂玉蘭紀念館,講解員介紹說。

“不學不懂,不幹不會。你會我不會,距離就在學上,差距就在幹上。”呂玉蘭曾這樣說。

這是一張1956年的照片,呂玉蘭和老幹部呂延偉蹲在田間地頭,只見她沿著老人手指指向的地方望去,一邊認真聽講,一邊做好記筆記的準備。還原當時的情景,原來兩人在商議著“植樹造林、鎖風固沙”造林規劃。呂玉蘭說:“叔,您看咱們村這塊風沙林該怎麼種植好?”

“她15歲當上幹部,哪有什麼經驗,都是靠向身邊的老人學習討教來的。”村裡人這樣說。

1963年8月,火熱的太陽烤著大地。呂玉蘭挽起褲腿,走進河道里,和隊友們站在腳踝高的水渠裡,一剗一剗地排澇。

當時,河北中南部連降暴雨,衛運河上游決口,滔滔洪水到處氾濫。不少村民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把水蛇當龍王,拉巫婆“請神驅水”。

面對自然災害和封建迷信抬頭的雙重壓力,呂玉蘭不信邪、不信鬼,帶領幹部群眾與洪水搏鬥六天六夜,保住了村莊。

洪水退後,呂玉蘭鼓勵大家自力更生開展生產自救,同時與幹部群眾認真總結經驗,確定了在窪地壓條子、坡地種楊柳、沙荒種果樹、沙坑種蘆葦的規劃。兩年後,村民共種樹達25萬株,“荒沙變綠洲”的夢想逐漸實現。

紀念館內,陳列著一張泛黃的《人民日報》,頭版一篇《十個為什麼?》的文章引人注目。這是1966年,呂玉蘭在《河北日報》發表自己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總結,後被《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

“你們看,雖然高粱不好吃,但是產量高,這下子咱們村人就能吃飽了!”豐收時節,呂玉蘭帶著村民定期來到村裡的種籽試驗田查看收成情況。作為農民的女兒,呂玉蘭對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感情。

吕玉兰:一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呂玉蘭同科技小組在良種繁育基地。 呂玉蘭紀念館供圖

多年的經驗,令她明白科學種田的重要性。呂玉蘭先後進行了普及優種、間作套種、合理密植、深層施肥等科學種田活動,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複種指數。她還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向外省學習蘋果樹、梨樹等經濟林種植。1973年底,呂玉蘭爭取到一套化肥生產設備,整整籌建三年半,終於在臨西建起了第一座氮肥廠,當年就生產氮肥5000噸。

“腳上有土,心裡有譜。”玉蘭經常這樣說,“哪裡有好經驗,就到哪裡召開現場會,在全省推廣。”在河北省委工作期間,呂玉蘭每年都要下去幾次搞調研,她喜歡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同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見面,向他們瞭解第一手的情況。

在調查時,玉蘭更看重發現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措施和方法。她向省委反映當時棉花生產中存在的旱情和病蟲嚴重、棉種混雜、日益退化等問題,並提出了五項解決措施,經實踐驗證,她的建議和措施都切實可行也頗有遠見。

“全心全意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樁”

吕玉兰:一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呂玉蘭在農田間作套種。 呂玉蘭紀念館供圖

六月麥浪香,呂玉蘭身穿花格衫、頭戴白毛巾,手拿一把鐮刀走進麥田開始收割。只見她俯下腰身,左手捋小麥,右手揮鐮。

這是一張呂玉蘭在田間勞作的照片。紀念館內留存的數十張呂玉蘭照片,記錄了她各個時期的生活工作狀態。唯一不變的,是她充滿陽光的笑容,以及時刻保持在田間地頭勞動工作的狀態。

1981年9月1日,呂玉蘭到正定縣委辦公室報到。她上穿花格布褂,下穿的確良藍褲,腳蹬黑布鞋,左手挽著包袱,右手拎著裝有幾樣零用東西的塑料網兜。

“呂玉蘭?”辦公室工作人員看著這位衣著樸素的中年女同志,怎麼也無法把她同當過三屆中央委員、兩屆全國人大常委、省委書記和新任縣委副書記的呂玉蘭聯繫起來。

在擔任省委書記期間,呂玉蘭也不改自己農民出身的形象。不管是平時工作還是出席重要場合,呂玉蘭總是在頭上扎一塊白毛巾,所以她也被人們稱為“頭扎白毛巾的女省委書記”。

從小就熱愛勞動的呂玉蘭,什麼髒活累活也幹。後來,她走上了公社、縣裡領導崗位,繼續堅持參加農業生產,長年勞動在100天以上。

1971年5月,呂玉蘭到省委工作後,仍然注意參加生產勞動,而且不搞花架子,做到真幹實幹,正如村裡老人們所說:“玉蘭幹活,從來不鬧虛腰。”

唐山發生大地震後,呂玉蘭挺著7個多月的身孕,趕往一線,參與抗震救災指揮工作。她到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後,一如既往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子。幾個月裡,幾乎跑遍了全縣所有公社以及幾十個村莊。外出辦事或下鄉,總是騎自行車。

呂玉蘭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本色,在工作中更是處處為人民利益考慮。

在正定工作期間,她支持剛到正定工作的習近平,一起向上級反映解決正定糧食徵購過重問題。中央很快派人到正定,與省、地兩級相關部門聯合組成調查組,瞭解情況。經過核查,調查組把當地糧食徵購的實際情況摸清了。當年,全縣糧食徵購任務減少了2800萬斤,給正定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玉蘭曾風趣地說:“俺要是三天不往地裡轉一圈兒,不看看樹,不看看莊稼,不看看鄉親們,非憋出別的病來不可!勞動也可以治病呢!”

呂玉蘭喜歡荷花。她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它的高潔品質可以提醒領導幹部勤政廉明。她從不收禮、不佔公家便宜,即使按規定發的生活補助也不要。反而甘願當“賠本幹部”:出差貼路費,上級來人在家吃飯貼飯菜。正如她自編的順口溜:“參加勞動不能忘,艱苦樸素最高尚,全心全意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樁。” (見習記者 苑立立)

記者感言

一篇文章 滿腔赤誠

在上個世紀的火紅年代裡,一位花季少女捨棄繼續求學之路,甘願回到一窮二白的家鄉,帶領全村群眾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為了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她叫呂玉蘭。她為何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1966年6月14日,《河北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呂玉蘭的《十個為什麼?》一文。之後,被《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媒體迅速轉載,引起了巨大社會反響。

當時,呂玉蘭已經在農村奮鬥了10年,她的勞模事蹟也在全國廣為流傳。但同時,也有人對她的事蹟有一些不理解的看法。通過這篇文章,呂玉蘭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以及她的真實想法。而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中領略她的思想境界。

文章說,“有人說我是‘傻玉蘭’,認為我頭腦簡單,不懂得‘幸福’,不會‘生活’,只知道傻幹。可是,我對黨、對國家、對集體,是費腦子的,一個心眼拼著幹,要說這是傻,我不答應。”看待“精傻”評判問題時,呂玉蘭這樣說,“公而忘私的人,被那些損公肥私的人諷刺為傻子。你說我‘傻’,我就‘傻’!”

對於當幹部“賠本”的說法,呂玉蘭回答說:“當幹部就得把心放在‘公’字上,不能把職務看成是特權,不能‘一人當幹部,全家沾光’。幹革命是不能講賠本賺錢的,革命需要的時候,連生命也可以貢獻。要不,白求恩到中國來犧牲了生命這筆賬怎麼算?”呂玉蘭說,“真為人民服務還找什麼‘落頭’呢?不覺得賠本是最明白的賬,喊‘賠本’、找‘落頭’是最糊塗的賬。”

談到當幹部怕不怕得罪人時,呂玉蘭則是這樣理解的——“越怕得罪人,得罪的人越多。辦事情就要顧一頭,一邊倒。我是為公得罪人,不是為私得罪人,所以我不怕。越管得不堅決,得罪的人越多。越管得不公,得罪的人越多。幾百雙眼睛看著俺,辦事不公,眾心不服,就得罪大多數人;管必管好,一步一個腳印,處理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樣板。”

正是始終保持一心為公、大公無私的赤誠之心,呂玉蘭成就了自己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論走到哪兒,她都一直保持著質樸熱忱的勞動人民的本色,艱苦樸素、無私奉獻。

正如她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沒有身教就很難言教。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帶頭幹。”“沒有實幹就很難實現領導。一回生,兩回熟,事不過三,不學不懂,不幹不會。你會我不會,距離就在學上,差距就在幹上。”

如今,呂玉蘭苦幹實幹的經典語錄依然在東留善固村口口相傳,而其“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玉蘭精神”,也在一代一代傳承中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