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車企接力排放造假 賺取暴利的保時捷為何省這錢?

生活處處充滿FLAG,也處處充滿被打臉的啪啪聲。向來以匠心著稱的日本人,直到現在還被高田氣囊的問題困擾著;而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似乎也已經成了“排放造假”的代名詞。

德國當地時間5月7日,德國斯圖加特檢察官辦公室發佈消息稱,由於德國大眾集團旗下的保時捷開發部門疏於監管,導致不合測試標準的柴油車流入市場,保時捷公司將受到5.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0.57億元)的罰款。這筆罰款,也是自2015年大眾集團"排放門"曝光以來,最新的一筆罰款。至此,大眾在"排放門"醜聞中的總罰款金額,上升到了300億歐元。


國內外車企接力排放造假 賺取暴利的保時捷為何省這錢?



然而“排放門”就像是個倒不完的“多米諾骨牌”,大眾集團及保時捷方面的排放造假問題還未結束,國內某自主廠商的排放造假問題也隨之而來。近日《道哥數車》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佈的一則公告得知,擬對國內某車企涉嫌機動車生產企業對汙染控制裝置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檢驗合格產品出廠銷售的行為進行重大處罰一案延期聽證。車企方面表示,企業在接到聽證告知書後,已聯合發動機供應商開展調查工作,並會在北京生態環境局召開的聽證會上作詳細報告。

保時捷將為“排放門”支付40億元罰款


據路透社消息,斯圖加特檢察官辦公室對大眾旗下的德國豪車製造商保時捷(Porsche AG)發佈了一份金額為5.35億歐(約40.68億元)的罰款通知,作為對其疏忽監管“柴油門”的懲罰。

據瞭解,保時捷研發中心出現管理缺失現象,沒有阻止在柴油動力車輛內安裝尾氣排放檢測舞弊軟件,而這一違規操作從2009年開始。保時捷當天回應稱,導致這項罰款的疏忽所發生的層級“在董事會以下好幾層”,並放棄發起司法挑戰。


國內外車企接力排放造假 賺取暴利的保時捷為何省這錢?



值得注意的是,除“柴油門”醜聞之外,保時捷此前被爆出的稅務醜聞仍處於調查之中。事實上,隨著排放問題的不斷爆發,國內外汽車市場都針對汽車排放進行了更多的限制和規定,身為行業巨頭的保時捷為何會不惜鋌而走險作弊?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本質上還是一些企業不願意犧牲利潤,冀望以低成本佔領市場。然而,節能環保的門檻只會越來越高,全球汽車產業皆處於變革中,現有的傳統燃油車市格局將會被顛覆,假如車企對新能源技術貯備不足,將很可能在未來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官方數據顯示,保時捷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銷量為5.57萬輛,同比下跌12%。其中,作為保時捷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銷量下滑近10%。目前還銷量正處下跌態勢的保時捷也開始在排放問題上造假,並不是因為技術不過關,而是因為利益的驅使,無非就是想節約生產成本,而這既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也無法讓消費者繼續信任其品質。相比於處罰的幾十甚至上百億美元,在當時省下的數千萬美元成本,似乎微乎其微,選擇走旁門左道,就必須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國內外車企接力排放造假 賺取暴利的保時捷為何省這錢?



大眾保時捷排放造假 為何自主車企也躺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兩天,國內的一家自主車企也被曝出涉嫌排放造假的消息,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5月5日發佈的公告,國內某自主車企涉嫌對機動車汙染控制裝置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檢驗合格產品出廠銷售,將對該行為進行重大處罰,擬對案件舉行聽證。

根據披露的消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原定於2019年4月15日舉行對這一行為擬作出重大處罰的聽證,但因該車企4月11日提出延期舉行聽證的申請,因此聽證將延期至2019年5月16日。該車企官方公告顯示,北京地區實施的是京五排放標準,本次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抽查的三臺產品均為京五狀態載貨汽車產品,經統計該車企在北京市場銷售的同型號車輛累計 700 餘臺,約佔公司 2018 年載貨汽車銷量的 0.29%。

值得注意的是,該車企此前就遭遇過“排放造假”的問題。早在2014年,國內機動車行業由國三向國四過渡期間,該車企重卡就被央視《焦點訪談》曝光,其通過修改車輛合格證上發動機的型號和編碼,以國三冒充國四車型。當時,車企方面進行澄清稱是經銷商所為。而此次涉及“排放造假”事件還在調查,責任歸屬尚不清晰。

這兩起孤立的事件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該車企與保時捷母公司大眾集團之間的合資合作,而這也導致傳出該車企涉嫌排放造假的消息之後,不少網友戲稱,XX和大眾剛合作,果然得到了真傳。還有網友調侃,“看來XX和大眾合作的不只是新能源,還有尾氣排放技術”。現如今,各家車企的排放壓力可以理解,但如果鋌而走險真在這方面做手腳,那面臨的除了罰款之外,名譽上的損失或許更大。

如果該車企此次的“排放門事件”最終聽證屬實,那可以直接說是違背了當下汽車行業趨於飽和的趨勢,不但沒有試圖通過新產品、新技術去討好消費者和市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市場競爭的緊要關頭玩起了排放造假,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其對消費者的不重視,除了可能會遭到環保部門的處罰之外,其品牌形象也將會大打折扣,得不償失,失去市場競爭力。

排放造假,由始至今,也經歷了不少年頭了,但鉅額的罰款始終都堵不上那個“門”。說到底,還是因為利益的驅使。隨著全世界範圍內的環保升級,未來汽油車和柴油車的油耗控制,會越來越嚴格,對於車企來說路也會更難走。但這都不是造假的理由,只有選擇認真對待消費者,認真擔負起節能環保的社會責任,才會能得到更多的尊重。保時捷和國內自主車企在經歷此次事件之後,是會選擇“低調做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等待大眾慢慢忘記這段歷史?還是趁著事故的影響還未發酵,選擇直面問題引進高端人才,從技術和產品入手真正解決排放問題,挽回消費者呢?《道哥說車》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