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文 ▏六塊兒

這些天“996”三個數字把各大媒體刷了個遍,現在的上班族啊,是真的忙,甚至有網友說自己已經達到了8107。

求職的時候,經常有人說自己的職場態度是把工作和生活劃分清楚、互不打擾,現在看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臣妾們真的做不到啊。

諷刺的是,騰訊理財通等機構今日發佈的《2019國人工資報告》指出,工作10年以上的受訪者中月薪過萬人數比例僅為22.44%,也就是說,近8成人工作10年月薪沒過萬元。這真讓人寒心,大部分人忙碌至此,卻沒有拿到理想的收入,這群人,我們稱之為“窮忙族”。

“窮忙族”(Working poor)一詞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用來指拼命工作仍然無法擺脫最低水準生活的人群。無獨有偶,這樣的群體在當時快速發展的日本也越來越大,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日本放送協會(NHK)針對這樣的現象,拍攝了一部名為《窮忙族》紀錄片。辛苦、努力、拼搏,人到中年,卻始終換不來理想的生活,片子中的窮忙族們,讓我們脊背發涼。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圖片來源NHK紀錄片“窮忙族”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34歲的小山良人先生,從走入社會至今已經做過20多個工種了,現如今,已經很久沒有穩定的收入和住所了。每天一早,他都會和大量年輕人一起,到東京池袋的一家職業介紹所排隊,尋找新的工作。即使是這樣的生活,也快要維持不下去了。

小山先生的大包裡,小心翼翼地裝著兩個本子,小的是存摺,大的是簡歷。存摺上是他工作十餘年的積蓄,從鏡頭上看,還剩30元…

為什麼一直努力地工作,還是看不到希望?

小山先生92年走入職場,那時的他風華正茂,但卻趕上了時代的愁雲慘霧。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原本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無數正準備大幹一場的年輕人,一下子成了失業青年,小山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生存,這十餘年裡,他從事的都是簡單重複、學不到技術的工作,幹得最長的,是在一家安保公司做施工車輛引導員。只是如今,這樣的工作競爭也已經相當激烈了。

片子裡記錄了小山先生找工作的過程,他按照自己的條件在電腦上搜索工作,在看到能提供住所的職位為0時,他差點兒哭了出來。

最後,當一家高空清洗公司願意錄用他時,他對著鏡頭露出掩飾不住的喜悅。只是,當公司知道了他的住所填的是假地址時,終止了錄用合同。

沮喪至極的小山先生,在街邊找到了一個紙箱,這就是他今晚的床鋪。公園的地很硬,不好睡,但他也要養精蓄銳,畢竟明天,還要用最好的面貌去職介所報到…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窮忙,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不少人覺得,片子裡的生活離我們太遠了,現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也很充實,雖然停不下來,雖然沒有存款,但也基本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退一萬步,不也能去送外賣、跑“滴滴”嗎?

如果有一天這種工作也需要競爭呢?如果這些工作你也幹不動了呢?

NHK這個“多事”的媒體又拍了一部紀錄片,《老後破產》,是不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慘。

泡沫經濟後的日本,已經深深陷入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困局,“窮忙”壯勞力們負擔過重,沒有時間社交,沒有時間結婚,沒有時間照顧家庭和老人。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大家不約而同的把自己封閉起來,“宅男”“食草男”“二次元”文化開始逐漸興起。每個人都像是漂浮在社會里的浮萍,與這個社群的聯繫越來越少,如果年輕時沒有靠自己的力量為退休做好準備,就會迎來災難一般的晚年。

83歲的田代先生獨自生活在東京的出租屋裡,只能靠著微薄的養老金度日,拋去房租和必要的生活花費,每月的最後幾天,他只能靠吃速食涼麵度日,而且只能吃兩頓。

本來可以換一件更小的出租屋來節省開支,但是田代先生連500元的搬家費都攢不出來,只能維持現狀。

夏夜是最難熬的,獨身的田代先生沒人說話,也用不起電,只能把窗戶大開,讓收音機裡的聲音充充人氣。

也就是說,像小山先生一樣的“窮忙族”,如果難以改變現狀,在他們連體力勞動都做不動的時候,就會迎來“老後破產”。

在日本,雖然沒有存款的老人可以申請社會救濟,但也僅僅能維持基本的生活。而有積蓄但不多的老人,則要小心翼翼地節約開支,大病、被騙都是他們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畢竟,誰也不知道,存款和生命,哪一個會先消耗殆盡。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田代先生說的:“我們拼搏了大半生,沒想到卻是迎來這樣的夕陽。”

我甚至覺得《都挺好》裡蘇大強的生活是一種奢侈,畢竟有太多人活到老年,還在為了生活而掙扎,想到這裡,你還會對“窮忙”置若罔聞嗎?

就像《灰犀牛》中預言的那樣,比起“黑天鵝”那種極其罕見、突如其來的風險,那些必然發生的、過於常見的“灰犀牛”風險才是導致毀滅的始作俑者。

梁建章在《人口創新力》公佈了“全球創業監測”(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2)的數據。

根據對成千上萬名企業家的觀察,發現25至34歲是高產的創業年齡。也就是說,人的工齡雖然可以是22歲至60歲,但是最具創造力和活力的光陰,就那麼幾年。

說真的,如果像《2019國人工資報告》中統計的那樣,8成人10年工資都沒有顯著的增長,那麼很大概率上,這些人的職業生涯已經走入了一個“困局”。

身處“困局”是什麼樣子?首先一定是忙,忙到沒時間思考,沒時間規劃,被慣性推著往前走,身心俱疲,卻又受困於營生、還貸、養孩兒跳不出來;其次一定是沒有成長,學不到傍身的技能,在職場中沒有抵禦風險的競爭力。

“老後破產”的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我總想著,自己勤勞、忙碌、敬業,公司和社會會為我安排好一切…...”

但那是學校裡的活法,進入社會,不好意思,遊戲規則已經變了。人必須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對於“窮忙族”來說,破局是唯一的出路,至於破局之道,我從幾個成功人士那裡找到幾條路徑,與大家分享。

一、釐清“芝麻和西瓜”的關係

原騰訊副總裁吳軍在《態度》中,把偽工作者的困局歸因於“撿芝麻丟西瓜”的思維方式,不少人認為這個道理太淺顯了,但是以下這些行為,誰又沒做過呢?

1.為了省車錢,多走一站地

2.為了貨比三家,尋找更低的折扣,刷淘寶刷了2個小時

3.為了掙點兒外快,下班以後開“滴滴”

人生缺少 “關鍵要務”的引導,久而久之,就會停留在低層次的追求上,眼界低了,再忙也沒有用。

撿芝麻的人習慣於做簡單、重複和擅長的工作,因為不會遇到困難,也很容易得到正面的反饋,如此一來,陷入“窮忙”,有創造性的工作就做不出來了。

相對的,撿西瓜的能力增長遵從冪次曲線,一開始可能沒什麼起色,甚至停滯不前,但是一旦聚焦久了,人的能力就有可能邁上一個大臺階。

撿芝麻的人如此之多,能沉下來專心修煉撿西瓜的人會越來越值錢。

二、給一成不變的事業搭上新的鏈條

古典老師在《躍遷》中,舉過這麼一個例子:重慶的“棒棒”名揚天下,他們憑著一根扁擔和一身力氣,扛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勤勞、樸素,讓人敬仰,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其實也深陷困局之中。

體力勞動的特點就是:做,就立刻會有回報,不做,則顆粒無收。這樣的即時反饋,很容易讓人拔不出來。

當事業開始一成不變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警惕了,因為在當今社會,原地踏步就意味著落後。

就像在一片平靜的池塘裡放進一條鯰魚,所有的小魚都會激發出更強的求生能力一樣,事業也需要刺激。

古典老師的建議是:為原來的事業接入新的鏈條,培養新的有成長性的增長點,從而改變原來的生活。

例如,小創業、小發明、公益講課、公益諮詢、寫作…都是很好的方式,新的增長點培養壯大,原來的局,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運用“槓鈴策略”增強自己的“反脆弱性”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強調,活在變動中的世界,僅僅堅強是不夠用的,我們還需要學會在不確定中獲益。

“槓鈴策略”應當算是對上一條的補充,雖然我們知道搭上新的鏈條,但也要講究方法。

比如,在你新的事業還沒成長起來的時候,就貿然拋棄原來的工作,這顯然太過冒險。賣房創業,就是典型例子;但是如果新的事業,也是溫溫吞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永遠無法擺脫對原來工作的依賴。

學會打造自己的“槓鈴策略”,在槓鈴的一頭,我們可以保守溫和,求平求穩,而在另一頭,我們付出少量的時間和金錢,可以冒險和激進,放手一搏。如此一來,我們就找到了一種不對稱性,實現巨大收益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做一個比喻,如果把我們的精力比做金錢的話,目前“窮忙”的做法就類似於把所有的金錢都定期存進了銀行,加上通脹因素,資產貶值的可能性很大。而“槓鈴策略”的做法,則是教我們留出必要的生活經費,擠出一部“閒錢”拿去炒基金、炒股,只有這樣,我們才算給自己創造了實現巨大收益的可能性。

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說的:社會在變化,生活在變化,人在變化,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記得唐山有一個36歲的收費員,聽說所有收費站都要撤掉,委屈地哭訴道:“收了一輩子費,真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收入不過萬,暫時的迷茫和窘迫,這都不要緊,最怕的是沒有方向,停滯不前。

你不去找它,它卻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候摁響你的門鈴,變化就是這樣,永遠沒有道理可講。

忙了大半輩子,月薪始終不過萬,“窮忙族”到底該怎麼辦?


▲作者:六塊兒。新精英基礎班優秀學員。痴迷於終身成長。

點擊鏈接 測一測你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有哪些職業與你最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