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愛拼才會贏?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擺脫“窮忙”,要轉變思維

提到諸葛亮,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會是他的足智多謀,才華過人,“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民間被譽為智慧神的傑出人物,命運的結尾卻充滿了悲劇色彩——在功業未成時就病死軍中,享年54歲,讓人不得不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曾在《後出師表》中寫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表示自己為了國家,當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其實,這正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過於勞累。

當時劉備剛剛駕崩,諸葛亮一人獨撐大局,軍政財三方面都要操心,管理任務已經非常繁重了,他還堅持“事事以身親其義”,事必躬親到什麼程度呢?連二十杖軍棍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出面定奪。

這樣高強度的繁忙工作,拖垮了他的身體,讓一代名相最終死於積勞成疾。

管理層的任務應該是定戰略,指方向,如果總是忙於瑣事,身心疲憊,就會無暇思考更重要的問題,自然無法達成最核心的目標。

“窮忙”不但是諸葛亮的問題,更是現代職場人的通病。日本紀錄片《窮忙族》就專門描述了這個絕望的群體:“整天拼命工作,卻看不到回報,貧窮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宿命。”

今天,我想從三個角度和你聊聊職場中的“窮忙”:

  1. 職場陷入“窮忙”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 掌握系統思維精髓,跳出“窮忙”陷阱
  3. 4個方法,讓職場進入良性循環
職場愛拼才會贏?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擺脫“窮忙”,要轉變思維

一、職場陷入“窮忙”,根本原因是什麼?

朋友玲是一名“斜槓青年”,畢業時立下flag,3年內要靠自己的努力在成都買房,如今5年過去了,房子的夢想還是遙遙無期。不能說她不努力,她一天比誰都忙,除了本職的會計工作,她還在業餘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報了寫作班,想要多面開花,副業賺錢。

很多次大家的聚會,她缺席的原因都是“太忙了”。但是,當初和她一起進公司的同事,已經拿下了會計行業的金字招牌註冊會計師證,並憑這個升了兩級,工資翻番,她還在原地沒動,注會也沒考過,因為時間都花在開闢副業上了,而副業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少收益。

玲的“窮忙”困境是什麼呢?她想要用副業去補充收入,結果卻讓副業影響了主業的發展,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經典電影《教父》裡有一句臺詞:花半秒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如何平衡主業和副業?如何兼顧全局?

我們可以把要達成的目標當作一個大的項目來進行統籌管理,這個項目由許多相互作用的子項目組成,比如人際關係、健康、工作、學習等。在項目管理中,有一個重要的底層邏輯,系統思維。告別窮忙,我們也需要有統觀全局,統籌規劃的系統思維。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這樣說道:“系統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用來描述和理解形成系統行為的力量和相互關係的語言。”這是一種具有整體地、連續地、動態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見樹又見林”的能力,是在複雜動態系統中的一種以簡馭繁的智慧。

如果玲不把自己圍繞“掙錢買房”而進行的主業和副業當作孤立、分割的問題來處理,而是當作有機關聯的系統來處理,她就會明白,主業才是她應該要主抓的核心點,抓好主業,讓職業生涯走上快車道,才是她的第一要務。

二、掌握系統思維精髓,跳出“窮忙”陷阱

1、可以理清事情重點,高效產出

經濟學中有一個帕累託定律: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也就是說,把80%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的方面,這20%的方面又能帶動其餘80%的發展。

每一項任務都有自己的關鍵問題,他們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行為。系統思維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幫助我們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從一堆繁瑣的事物中抽出最重要的事。這就相當於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支點,只需要指頭輕輕一撥,就可以撬起原先使盡全身力氣也無法移動的沉重工作。

2、可以協調各項關係,平衡發展

我們的生活由健康、家庭、成長、人際關係、事業、財富等方面組成,在時間和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需要有重點的用力。但如果只在“看得見”的地方用力,忽視了“看不見”的,就會出現失衡現象:如果拼命工作,卻不注意身體鍛鍊,精力沒法持續保障,工作效率提不起來;如果只努力賺錢,卻不注重理財,很難積累財富;如果只忙於社交應酬,卻不注意建立高質量的人際網絡,可以借力的圈子總是很有限。

系統思維可以讓我們站在整體的角度思考問題,注意各板塊的平衡發展,就避免了顧此失彼的狀態。單一思維的人是一種“是非對錯模式”,系統性思維是一種“權衡模式”。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只有各個部分之間實現協調平衡,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職場愛拼才會贏?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擺脫“窮忙”,要轉變思維

三、怎樣應用系統思維避免窮忙?

1、整體出發,明確定位

在項目啟動階段,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問一問: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自己的角色是什麼?從項目整體出發,明確自身定位,才能確認需要做什麼,及可以怎麼做。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面臨許多選擇,定位其實就是做選擇的能力。蜜蜂和蚊子每天都很忙碌,但一個討人喜歡,而一個卻討人厭,有時候忙什麼比怎麼忙更重要。許多人之所以會窮忙,是因為忽視了選擇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對個人發展路徑進行定位,找到合適自己的賽道。

這裡我們可以基於項目的系統思維,藉助秋葉大叔的“定位矩陣分析圖”工具,從能力水平和風險偏好兩個維度,找到合適個人成長的定位

  • 如果個人能力較強,又能接受較高的風險,可以更換更具挑戰性的賽道;
  • 如果個人能力較強,但不願接受太多風險,可以基於當前賽道做進一步深耕;
  • 如果個人能力較弱,但能接受較高的風險,可以對某些跑道做嘗試;
  • 如果個人能力較弱,也不願接受太多風險,最好就是選擇一個低門檻切口起步。

我們部門的小銘是一名工作5年的建築設計師,重點大學畢業。近幾年公司效益好,承接了大量工程項目,他每天都要加班加點地趕圖紙,但總也忙不完。他說經常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持續這樣肯定不是辦法,他想調整一下當前狀態。

基於“定位矩陣分析圖”他做了一次分析,他覺得自己工作這些年參與的項目不少,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小規模項目的建築設計工作。公司目前發展還不錯,如果跳槽去別的公司可能又要重新適應,不太想冒這個風險。倒是可以把當前建築設計領域做細分,集中精力在民居建築設計領域,成為專家。打那後,我每次看到他會特別有意識地專注民居領域,狀態也都特別好。

職場愛拼才會贏?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擺脫“窮忙”,要轉變思維

2、多維分析,認清本質

只有抓住一個事物的本質,才能更有利於決策和執行工作的開展。單一思維能看到一些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但由於缺乏系統性,難免掛一漏萬。項目管理中通常會使用“5W2H分析法”這個工具,通過七個問題對事物進行多維度的、結構化的分析。這個工具簡單、方便,易於理解、使用,富有啟發意義,廣泛用於各類項目管理活動。

5W2H分析法,又稱「七何分析法」,包括:What(做什麼)、Why(為什麼做)、Who(由誰做)、When(何時做)、Where(在哪裡做)、How(如何做)、How much(成本是多少)。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也常有一些系統性事物,讓我們被表象迷惑,看不清真相。

我的一個朋友前不久一直糾結要不要跳槽,在做決定前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一直也沒有頭緒。我建議他了解一下“5W2H分析法”,可以在做決策前做各個維度的分析,充分認識自己需求和環境情況。他決定試一試:

  • What-是什麼。自己當前的工作是什麼?我比較擅長什麼?不太適合什麼?想跳槽的方向是什麼?我對下一份工作的期待是什麼?跳槽可能的影響是什麼?
  • Why-為什麼。為什麼要跳槽?為什麼要去接下來那家公司?
  • Who-誰。跳槽經驗可以找誰諮詢?要跳去那家公司可以找誰幫忙?
  • When-何時。打算何時跳?
  • Where-何地。跳槽準備從哪裡入手?
  • How-怎樣。應該怎樣做好跳槽準備?時間計劃表是怎樣?
  • How much-多少。跳槽可能需要耗費多少時間和資金?
職場愛拼才會贏?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擺脫“窮忙”,要轉變思維

後來他跟我說,這個工具確實很好,回答完這些問題,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3、確認目標,分解目標

在對自己需求有了多維度的分析後,你可以將近期的核心關切確定為目標,進行重點突破。但在執行階段開始時,我們可能還是會感覺困難叢叢,無從下手,這個時候,可以對系統化目標進行任務分解。其好處在於:

  • 可以較準確的預估整個項目完成所需要的時間;
  • 可以更好的支配人力物力,有效地控制成本;
  • 可以看到任務主次,留意需要密集關注的工作;
  • 可以在項目執行進行中,評估進展程度,預判可能的問題。

工作分解具體方法就是:將項目分解成任務,任務再分解成一項項工作,再把一項項工作分配到每個人的日常活動中,直到分解不下去為止(即:項目→任務→工作→日常活動)。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這一思路同樣適用,只是分解的層次不如一個項目那麼多,各項活動的執行者主要是自己本人。

最近小梁為請女朋友和她的家人去自己家吃飯,可謂費盡了心思。對於這麼重要的任務,他不想有任何閃失。為此,他把晚餐所有相關任務做細緻分解。首先他分解成邀請、籌劃、準備、煮食和進餐共5類任務。然後,又對每項任務做進一步分解,比如煮食,他又分解為預備菜譜、食材、食材處理、加工和擺盤等工作。不過,他覺得這樣還不夠清晰,防止出錯,他又將食材處理分解為肉類、蔬菜、熟食處理等活動。充分了解了每項工作的所需時間、財力和物力投入後,他感覺自己對這次的晚餐更加期待了。


職場愛拼才會贏?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擺脫“窮忙”,要轉變思維


4、平衡發展,動態調整

項目的推進過程是各項組成元素不斷協調、平衡的過程。項目管理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各個階段都要做好相關內容的平衡。若只關注這些側重點,置其他環節於不顧,最終還是影響項目整體推進。

為了讓管理者有更整體的掌控,項目管理中會使用“九宮格”這項工具。方法就是把當下關注的全部模塊,按照重要、緊迫性綜合順序填入表格中。主要、次要關係及整體分佈情況一目瞭然。這個工具轉換為“人生九宮格”,同樣適用於我們的自我管理。

我們一生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同階段的需求不同,九宮格里的內容和次序也在發生變化,要結合當前的實際做動態更新。而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側重,但格子裡的每個領域都被兼顧到,人生才能保持平衡。

  • 上中學時,格子裡就只有一件事:學習;
  • 上大學後,格子裡變成了:學習,愛情;
  • 成立家庭後,格子裡內容明顯增多:事業、理財、成長、家庭、人際、健康等;
  • 退休後,格子內容又變少:健康、休閒。

上週我問朋友餅哥,怎麼打球總見不著他了。他說最近工作忙死了,去年結了婚,感覺時間被填的滿滿的。以前他覺得還年輕,時間還長,那時候總覺得玩不夠,整天打球、打遊戲。休閒娛樂排在了最前面,工作和學習都往後排。現在他感受到生活壓力了,重要性排序也變了。他覺得當下最重要又緊迫的事就是幹事業、努力掙錢。身體健康、人際關係這些雖然也重要,但沒那麼急,能往後的就都往後排了。

不過他還是補充了一下,長期的加班加點過度透支身體,人際關係打理缺乏重視,似乎都在影響著自己的今後發展。他發現除了關注重要又緊急的事,重要卻不緊急的事也不能忽視。我們不能只顧跑的快,還得學會怎樣跑的遠才行。

職場愛拼才會贏?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擺脫“窮忙”,要轉變思維

四、結語

職場上,當你身陷“窮忙”怪圈時,可以藉助項目系統思維,分析自己的定位、找到適合的目標、結構化地拆解目標,並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做好各板塊的平衡。不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才能讓努力更有效。

要掌握項目系統思維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反覆練習形成習慣,正如有句諺語說的:“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所以,養成良好的系統思維習慣,再困難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