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信陽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韓浩 秦怡欣) “香米稻保守收購價一斤2元,畝產1200斤,加上政府補貼300元,一畝地最低收入2700元妥妥的。一畝地收魚200斤,幾種魚折中價25元,一畝地賣魚最低獲利5000元。一畝地稻魚總收益7700元,實現了‘1+1>2’的效益,真不賴!”5月9日,淮濱縣新裡鎮董竹園村“泥鰍大王”陳炳森算起了收益賬。
如今,在淮濱縣這種生態農業種養模式,得益於一位新時代農民,他不甘於一人致富,攜手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他就是“全國種糧大戶”“河南省勞動模式”張明勤。
2010年,淮濱縣土地流轉開始實施,相關政策的出臺,讓張明勤看到了返鄉的良機。有著20年東北包地種糧經驗的張明勤回到家鄉後,就積極宣傳土地流轉及規模化經營訂單式生產的好處。2010年秋,在固城鄉大吳崗村一次性流轉土地近1000畝。
為走現代化農業道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2016年4月,張明勤經過多方考察開始實施“稻漁共養”生態種植模式。“稻漁共養”指的是在同一片田地裡,同時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張明勤深知“穩糧增收,漁稻互促,綠色生態”是這一模式的突出特點,能有效促進水稻生產,促進農漁民增收,同時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是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抓手。
於是,他率先成立淮濱縣佳品稻漁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大力發展生態、特色、品牌農業。通過統一供種、統一培訓、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的模式,改變本地農業良莠不齊的現狀,逐漸走出了一條集約型農漁業發展之路。
“俺沒有特殊的技術,家裡就俺一個人,在種植基地務工,平時就是幫著喂喂魚、抽抽水,活不累,吃住在基地,每年還能獲得25000元的工資,感覺日子挺充實的,俺真是享了新型農業的福啊!”71歲的貧困戶王克耀說。類似這樣的貧困戶比比皆是,張明勤根據情況的不同,通過流轉土地補貼、有償聘用勞動、合作社分紅、簽訂購銷合同等方式,帶動周邊農戶致富增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有了賺頭,農民才有奔頭,產業才能發展。“稻漁共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種養的侷限,立體化農業的成功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周邊諸多種植戶現場觀摩學習。
一花綻放不算春,百花盛開春滿園。目前,該基地已帶動該縣固城鄉、臺頭鄉、馬集鎮、趙集鎮、王店鄉等11個鄉鎮的10多個種糧大戶和近百名貧困戶參與種養,種養總面積達近萬畝。“稻漁共養”模式在濱城大地上遍地開花,更多的農戶搭上產業轉型升級的“快車”。
—6365159,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映象網“大象幫辦”電話180 0371 9699)閱讀更多 河南聯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