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那么爱你,却输给时间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道德教化视为解释、规范人们一切行为之本,甚至将原本不属于道德的问题也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认识,出现了道德泛化现象。然而,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意识形态的非道德化倾向却越来越明显。这种从泛道德到非道德化的转化,首先表现在拒绝对别人进行道德判断和越来越多地为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辩解上。社会上原有的道德规范被一再逾越,人们对非道德行为表现出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我曾经那么爱你,却输给时间的原因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但是事实上却存在片面抓经济,“一边倒”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必然无法及时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道德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然出现道德控制弱化和道德滑坡现象。

1、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

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过渡性”特征。中国文化处于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过渡、变迁和转型中,是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过渡型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新旧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文化的二元结构。传统与现代并存所造成的婚姻伦理内容的冲突,使得婚姻伦理制约机制发生紊乱,婚姻伦理规范的权威性受到严重侵蚀。表现为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已由简单、明了、统一变为模棱两可,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变得无所适从,“雾里看花”。“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成了人们难于选择的真实写照。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导致大量消极颓废的因素因此渗入婚姻生活,使得一部分人道德沦丧,迷失了正确的价值追求。婚姻生活中非道德主义盛行,许多在新中国已经绝迹的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


我曾经那么爱你,却输给时间的原因


2、道德选择的矛盾性

由于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导致人们道德选择的困惑和迷惘。首先,表现为婚姻自由和婚姻稳定的矛盾。婚姻自由是社会主义婚姻伦理的基本内容,婚姻当事人有自主决定婚姻的缔结和解体的权利。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人把婚姻自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忽视婚姻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将婚姻自由变成追求私利和享乐的借口。由此造成的婚姻裂变和婚姻解体现象逐渐增多,婚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是享受个人的充分自由还是忽视个人的自由去维护婚姻的稳定,成为生活中大多数人两难的选择。其次,是人本化与功利化的矛盾。现代婚姻生活中,一方面“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情感成了维系婚姻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功利化的趋势在增强,金钱在婚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婚姻中是注重追求个人的情感需求还是注重经济等物质性因素的作用,又成了人们的两难选择。


我曾经那么爱你,却输给时间的原因


3、道德调控机制的弱化

婚姻家庭要形成稳定的秩序,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必须依靠有效的婚姻调控机制。这种调控机制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社会干预和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要依靠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自律。然而由于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道德弱化现象,使得整个社会舆论的监督普遍乏力。现代社会婚姻生活自由度提高,婚姻已成为一种个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和个人的私事,婚姻的缔结与解体是个性独立、自由选择的结果。社会观念的变革和行政职能的转变,使得以往对婚姻的行政干预逐渐削弱,社会的舆论约束变得无可奈何。在外界强制力量减弱的同时,个人的道德自律能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随之减弱。这就使得道德的调控机制无法全面发挥其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