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 “洋人”传过来的吗?

用户61402240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阴历”(民间通俗叫法),它是汉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山川、河流、星空等研究过后的依靠地理、天文知识创立的一项伟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和遗产。

当然,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所以在农历的发展史上也有少数民族政权对它作出了一些细节上的补充和针对某一环节的独创贡献,如:南北朝时期的后秦三纪历 、北凉玄始历 、北魏正光历,元朝授时历等(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历法主要时继承和发展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元朝时期的历法是在南宋统天历基础上继承后再进行一些独创)。农历的通俗叫法虽然是“阴历”,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纯阴历(以月相变化计算的历法),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太阳归年)而成的一种历法,即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以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同时以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并通过设置闰月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匹配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

在我国历法的发展史上,历法从来不是单一发展的,大体上遵循着一条规律,即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批判后,再融入自己的考究后,从而形成新的历法。

总体上来说,从最初三皇时期的干支纪法到清朝的癸卯元历,我国历法一脉相承,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五次历法改革,即太初历改革、大明历改革、戊寅元历改革、授时历改革、时宪历改革,才完善了我国传统的农历算法。

主要历法具体如下:

1、干支历:即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元法,包含: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依次对应匹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元素,按固定的顺序,以时、日、月、年进行各个时间单位阶段的排序,其中纪年以六十年为一个轮回,这是我国历代历法的基础。2、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吸收了干支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事生产的指导,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满足农时季节的需求。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历法改革,比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

3、大明历:南朝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创立,也称“甲子元历”,南朝梁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正式实施。它引入了“岁差”的概念计算,采用朔望月长度为29.5309日,并求得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即一年只差50多秒,是一种非常精确的历法资料,这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第二次改革。

4、戊寅元历: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由博仁钧和崔善为二人创制,改平朔为定朔,并在全国范围施行的第一部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三次大改革。

5、统天历: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由天文学家杨忠辅创制,它以29.530594日为一月,以365.2425日为一年,这样的计算结果只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周期差26秒,这一算法比西方早了400多年。6、授时历,即明朝延用的大统历: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由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它废除了传统历法采用的上元积年,并以29.530593日为一月,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而这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了25.92秒,这样的精确度和今天的公历相当,比西方早了300多年;同时创立了“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历法改革。

7、时宪历,即《崇祯历书》: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至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由明天文学家徐光启主持(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主持),并邀请当时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罗雅谷等,结合西方天文知识编纂的一部新式历书。

该历书中首次引入了“地球”的概念。此时的西方已经进入了文艺复兴,所以历书中虽然提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但还是坚持“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月亮、太阳绕地球转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五大行星在绕太阳旋转的同时,跟随太阳一起绕地球转动。

这一思想比中国传统的地心体系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欧洲已经流行1500多年的托勒密地心学说要进步得多。当然,明末正处于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的科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所以当时的士大夫们对这部新历法的优劣进行了长达近10年的争议。

在这个过程中,新历法对日月交会(日月食)、日躔(推算太阳位置)、月离(推算月亮位置)、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等天体运动轨迹和时间的计算及推演非常精准,让崇祯认识到了新历法的优越性,并在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下达了颁布新历的旨意。

只是当时李闯的农民军已经占据了河南,并回师陕西和孙传庭决战于潼关;而在此之前的五月,张献忠已经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大明朝处于严重的战乱、混乱之中,而且随着崇祯帝于1644年自缢煤山,新法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施行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清朝入关后,曾经参与编著《崇祯历书》汤若望,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将137卷的《崇祯历书》删减至103卷,并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献给当时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作为自己进阶的资本,以此获取了清廷太常寺少卿的职位。

这本删减版的《崇祯历书》,被清廷命名为“时宪历”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多尔衮也由此完成了崇祯皇帝未尽的事业,而这部历书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制农历的基础!

只不过因为汤若望这个洗稿者,把徐光启、李天经等中国科学家剔了出去,把《崇祯历书》删减后据为己有,并通过清廷的授权(即康熙历狱事件)确立了他对这部新历法的版权,也就给今天不清楚农历发展史的我们造成了如题的困惑,即农历是由洋人传过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事实上,时宪历的本质其实还是对中国传统历法的改革。

只是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西方对天体运动的科学计算方式被中国传统天文学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时废除了此前的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的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了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的定气(以太阳的运动轨迹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从而推动了中国历法推演的新思路,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改革。


结语:

农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印证了中华文明(汉文明)兼容并包、积极学习的态度。

当然,历代农历的修证和编撰远不止以上这些,其实还有很多关键的历法(包括没有推行的),如下图表格。

这些历法对构建我国古代的科学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农历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什么洋人传过来的。

只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科学给了我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很大的启发,这一点是需要认清和承认的,但不能因此将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打上“洋”标签,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我们现在用的农历,是洋人用西洋的知识编的 是如假包换的洋货。

农历印刷出来的时候,它的书名就很准确,都能查到的,就叫《西洋历法新书》。

《西洋新法历书》是我国第一部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编著的历书,系统地介绍了欧洲古典与近代的天文学知识,包括理论、仪器、观测、计算诸方面的内容。是当时最主要、最全面地介绍和引进西方天文学的著作,标志着我国的天文学从传统的中国旧式体系转向了西方近代的天文学体系。

今天我们很多人的态度,心胸,连满清的统治者都不如,满清的统治者他们还敢于正视,面对这个问题,直接给他这样的名字《西洋历法新书》

农历24个节气的划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黄道每15度一个,360°正好24节气,中国古代没有关于太阳的天文学知识。这些新的,关于太阳的知识,是外国传教士带来的。


这本书的主编叫徐光启,但是,真正操作的是汤若望和罗雅谷,还有他们的学生。汤若望大家熟悉就不多说了,罗雅谷著有《测量全义》十卷、《五纬表》十一卷、《五纬历指》九卷、《水木土二百恒星表》等(应该是他翻译的,不会是原著)

欧洲人把太阳轨道划分为黄道十二宫,传到中国之后,在十二宫之间加了中气,变成24节气。冬至,夏至,秋分,春分,这些词中外都在用的。

没有数学知识,没有望远镜,就不会有日心说,没有日心说,就没有24节气。

这一部法历,经过几百年的使用,慢慢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部分,大家产生一个错觉,好像这是我们自己发明的。

说到底:中国古代没有日心观念。


大鹏金翅鸟


看了答案,许多答主认为中国的农历由洋人传过来,这种文化传播是不负责任的。他们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来自西历,这完全是不懂历史。


而现在所说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历,即太阳太阴之结合,纪年用太阳历,纪月用太阴历。<strong>


关于太阳历,可以参考《夏小正》,这是一本相传为夏代遗留之物候及农事历书,文极简奥,古老。


现在所讲的阳历,指西历,当然从上看出,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是用我们所说的农历(阴阳历)来定日子的,与西历无关,所以每个节气的日期不是固定的,才会有几天变动,这也能说明与西历纪年的不同。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得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立竿见影”,太阳历是根据圭表的一年的影子长短而确定,简单如下:


1、一年分春秋。最早一年只分春秋,按太阳在圭表的投影,最长与最短点,确定冬至与夏至,以前太阳历,冬至就是一年之尾。

2、春秋分四季,把春秋的中间点按春分、秋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3、四季分八节,将四季的中点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为八节;

4、八节分二十四气,每节时间均分为三气,一年共二十四气,称之为节气;

5、一年360天,每5天为一候,气候之说,就是这么来的。那时一年按360天,没有西历365那么精确


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纪年,从商朝的帝名(天乙、武丁、祖辛等)也可以看出天干纪年应用得很早了。

<strong>

之所以说现在用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历,因为纪年是根据地球公转时,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决定的,特别是近地点(冬至日)、远地点(夏冬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形成的四季变化。而纪月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时的阴晴圆缺变化,从朔月(初一)、霸月(初二)等月亮(太阴)变化纪月,并发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纪每日时辰及纪月。


历法、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中国人不讲神话,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观察自然,总结出来的。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作为公众假期。

节气的划分,体现出古人高超的智慧,“清明时节雨纷纷”,马上就到清明了,每到清明前后,都会下雨。

一春之际在于春,清明前后,是植物生长最快的时候,明前茶,也是最好的茶。


.

.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全语文、海外汉语,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汉字老师、一名汉字启蒙师!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如何得到汉字创新思维训练手册资料,关注本头条号,私信 “801”


汉字谷主


既我所知。谨疏前代历法于后。

《四分历》,颛帝本连山首艮之《易》而作;祖《河图》数,十衍数为百,壹百分为四个二十五,以应天数四分之一度。秦用此历,建亥为正。至汉武帝改为《太初》。

《太初历》,武帝即位,唐都洛阳下阂等所作。以建寅为正,改元封七年丁丑为太初元年,月名毕聚。甲子夜半朔日一一冬至,武帝改元,上合颛帝甲岁起历之元,以应合璧连珠之祥瑞。其年,即甲寅。

《三统历》,刘歆改《太初历》而作。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是为统母。黄锺为天统一甲子元首,林锺为地统二甲辰元首,太簇为人统三甲中元首。元与太初,同起黄锺之律。

《太玄历》,汉扬雄所作。与《颛历》相应。《太初》以九九衍数,四分之《洛书》,总实之数。《颛历》以十十衍数,四分之《河图》,虚中之数。《太初》以九九,八十一为日法。《太玄》以八九,七十二为日法。《太初》以八四,三十二为抄法。《太玄》以九四,三十六为抄法。以《玄》比《初》,分以九而减一秒,以九而加一,同得二千五百九十二秒。始虽异而终同。

《太衍历》,唐一行所作。自汉至隋,历皆从律,一行专倚大衍,本乎卦气。即《河图》虚中之数,取四方,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合,以象四时。取虚中五与十合以为衍母,取:老阳九,老阴六少阳七,少阴八,之老少为用。爻数通乎六十策,数行乎四百二十是大衍,为天地之枢。

显德《通天历》,五代王朴所作。自立一家。阳三十六策,阴二十四策。阴阳数合而化成,同得七十二,重(chnóg)之得七百二十,又重之得七十二万,又重之得七千二百万。而元纪生元,则岁月日时皆甲子。

古今历法,前莫如汉《太初》,后莫如唐《大衍》二历。同起《河图》,六律用《洛书》,数起奇。八卦用《河图》,数起偶。取用虽不同,率皆为后天之易。

《先天历》,邵子《皇极经世》之所作。其法本以天干地支相乘,日甲月子,星甲辰子,谓之四象。大数谓元会运世,小数谓岁月日辰。日甲一统月子十二,星甲三百六十统辰子四千三百二十。凡三十六甲,均布於十二辰。每辰皆得三百六十。

《后天历》与《先天历》不伺,除闺计之,一年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是地球的一个轮回) 遁环往复,自然天成。

《阴历》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盈消规律制定的。纪天地交合之度,助行生成万物之功。《阳历》太阳历,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太阳的运行规律(二至,四立)制定的。它对劳动人民的农耕生产取着指导性的作用。

《万年历》,俗称老皇历,是我国数千年来延续至今的农家历。古人观察天象的运动规律,采用干支纪元,是我国古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民间古老的一部太阳历。记录时间范围内(500一1000年或更多)的年历,包括公历与阴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更能包含黄历相关吉凶宜忌、节假日、提醒等多种功能信息,极为方便人们查询使用,是一部成熟的历法。现代的万年历也能同时显示公历。

康熙八年(1669年)后,清朝灭亡。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

《公历》即西历,是民国元年, 孙中山就职当天,向全国及世界郑重宣布改用公历,将将农历11月13日改为公历1月1日。

《中西合历》俗成阴阳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农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易指节182571156


先看了一下已有的评论,我才知道什么叫无知加愚昧,跪舔加自卑。我今天才知道大棚金翅鸟,不会是知了飞进了塑料棚了吧!所以啊,本不想说什么,看来不说还真是不行了!

所谓农历,在我记事起大人们有说夏历,有说阴历,很少有说农历。我很是迷茫,明明日历上印的是农历,为什么又是夏历又是阴历?大了就不断的找答案,最后明白了。我们中国人是以月亮运行周期,以一个月亮圆缺为一个周期算作一个月,以此来推算人们的日常作息和农耕生产。中国人以阴阳为哲学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为一,太阳为太阳,月亮为太阴,地球为三,万物以阴阳合为一(比如:男、女,阴阳合二为一,是为人),万物繁衍,生生不息。所以,农历称为阴历,阴历全称为:太阴历。西洋人更早认识到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以哥白尼焚身为代价终结了教皇的桎梏。阳历也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四季对应固定,而月亮地球系统需要协调与太阳周期才能对应相协同。古人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最终凡阴历(月亮周期)月份中有节无气(请参考节气)就加一闰月,以此来修正太阴太阳的周期误差。所以才有了三年两头润的说法。

由于古代天文学的局限,和人们认知的局限,在不闰月的情况下误差加大,古历法经历了几次修正,最著名的就是郭守敬修订后一直沿用到明朝末期的《授时历》,由于累积误差过大又经修定,再到后来才是汤若望参与修定的现代历法,而他的蓝本是经过明朝修定的《时宪历》。

所以,我们不能否认汤若望等天主教徒对于中国现代历法所做出的贡献,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就此就否定历史,否定我们民族的过去。中国以月亮运行而建立的太阴历,历经一百多次的注定,直到今天这个模样,他就在那里放着,不完美,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存在的价值,西洋历,他先进,他的曾经与现在,也是在不断的修订中走到今天,所以请正视历史,无需自大,也切莫自卑!正视自己和历史,承认不足和落后,知耻而后勇,学习先进的,摒弃落后的,在清醒中前行,而不是一味的自我作贱,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正确的现实的态度。


行云流水


这又是网络历史发明家的杰作吧。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以偏概全,根据一两个字就抠字眼,然后得出全新的主张,颠覆你的思维,打乱你的三观,以彰显自己学识过人。

这里说说中西历法的起源。在古代决定历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西方的历法起源于古罗马历,也是太阳历。东方的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传说中的颛顼时代。所以又叫“颛顼历”。但比较公认的中国的历法起源于夏朝。所以就叫夏历,但夏朝本身不为外国人所承认,所以就成了个传说。从现在的历史记录和历法痕迹来看。夏利已经有了比较高的水平,它确定了一年有四季,然后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大概时间。它不光是根据太阳的回归时间来计算日期,也根据月亮的圆缺时间计算日期,所以叫阴阳合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对农业生产有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商周秦易代之后,依然回归了夏历。因为它最科学。

但人制定的东西,毕竟会有漏洞。因为人对历法的认知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太阳回归年的时间不是个整数时间。如果按简单认知到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次重复使用的话,将会是时间出现误差。比如应该春季播种的日子,还是大雪纷飞。日历上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人们就还在炎热的夏天里。所以就必须要修正。否则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制定新历。中国历史上多次修订历法,如汉武帝时,召洛下闳制定“太初历”。唐朝时僧一行制定大衍历。就这样反复订正,一直到了明朝末年。徐光启和外国人汤若望一起制定了崇祯新历。这也就是有人提到的《西洋历法新书》。由于汤若望的加入,里面吸收了很多西方的历法成果。但根源还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夏历。等到了明朝灭亡之后,汤若望就把这本历书上给了清朝廷。成为了现代的农历。所以叫做《西洋历法新书》,应该是对汤若望的贡献的肯定。但其和西方的历法有本质的区别。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它采用干支纪年,与中国历代一致。那些说这是外国人发明的历法的人怎么不动脑筋想一想,难道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也是传自外国吗?中国人在《西洋历法新书》颁布前的几千年都是用外国历法记载历史?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农历也叫老黄历,是由黄帝历演化精算而来,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历法,切合黄河流域的气候日照特征,不可能是“洋人”传过来的,因为洋人不是在黄河流域孕育的文明。不过在天干地支纪念的算法上不排除借鉴过苏美尔人的一些技巧,按黄帝历此时是4700余年,比苏美尔要晚1000多年,根据埃及法老墓中有丝织品这一证据来看,上古时中华和两河流域还有尼罗河流域的文明还是有一定的交流的。一甲子60年的算法和苏美尔有些类似,而人家又早1000多年,所以可能有借鉴。

但我们由黄帝历而夏历又殷历、、、等一路转化修正误差时,当时的“洋人”还是蛮荒时代呢,怎么可能有历法,自己都没有更不可能传给我们了。

不过到明清时,西方“洋人”在数学方面精进细致,且不端有传教士来中国宫廷任职,所以可能在历法的修正精算方面提供了影响。


家郭山河


中国用的农历是自己弄的,西历才是洋人弄过来的。比如今天是2019.3.19是是西历。以前古代是以帝王在位和年号来记年。比较周武王三年,就是周武王继位第三年。到了汉朝以后就用年号来记年。比如贞观元年、洪武元年。农历就是记录月、日的气候变节,除了记录时间外还有用于农耕。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有人提议废农历改用西历。但必竟农历用了几千年,影响太大。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农历,叫声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稍微有点不同,因为每朝代气候都会有稍微变化。古代王朝成立都会立马颁发当朝的新历,以表明正统。现在农村地区用农历多。在我那里大人说时间都是说农历的,现在年轻人说西历的多。

农历是多和历法汇集,有夏历、华历、周历、汉历等。每朝每代的历法都有所有同,都有自己不同的算法。汉书: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夏商周因战乱,历法有所遗失。武帝时群臣上书:历纪坏废,宜改正朔。就是说要造部汉历,表明正统。武帝下诏让大臣造汉历。汉书: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到了南北朝隋朝又造了不少历法。隋书:宋祖冲之《甲子元历》。西魏入关,行李业兴历。周武帝,乃有甄鸾造《甲寅元历》。开皇四年,乃改用张宾历,十七年,复行张胄玄历。(开皇隋文帝年号)所以历来新朝建立或者称帝建国都会马上发布自己的历法,其言就是表明正统。


从汉朝到唐朝一共颁行了二十种历法。唐书:自《太初》至《麟德》,历有二十三家。每朝每代都在不断的改历法。明史:黄帝迄秦,历凡六改。汉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惟明之《大统历》,实即元之《授时》,承用二百七十馀年,未尝改宪。就说从黄皇帝到明朝一共改了五十七次。明朝一直都是用大统历。明朝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元朝的《授时》。明末时徐光启编写《时宪历》,但还没有发行明朝就亡了。清朝入关后在《时宪历》的基础上重编写《西洋历法新书》。主持编写的汤若望是神圣罗马帝国传教士。虽然叫西洋历法但蓝本还是中国古代的历法,只是有结合部分西历。不能讲是洋人传过来的。今天的农历大体沿用清朝的《西洋历法新书》。也可以说今天的沿用元明清三朝的历法。古代的历法、礼仪等基本上是汉承秦制、唐承汉制、宋承唐制、明承汉唐制、清承明制和吸收其他朝代。

民国时有人是采用农西历并用。一开始有些人提议废除农历只用西历,因受到激烈反对。新中国成立后并用。现在多是父辈多讲农历,年轻一辈的比较少。


小鸿哥


用事实说明;一、看看名称:阳历也叫公历;农历也叫夏历。

二、看看年代:阳历到现是2019年;农历到现5000多年。

其实阳历和农历的作用是一样的,阳历是中国古代的阳历。

洋人发明了阳历又何必发明农历?两种是重叠没有必要吧!

聪明人不会相信这种到是相同还是不相同。

谁敢说出农历是洋人传出来的!!谁学农历是新专出来叺


陈相因631


为什么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日眨低中回古老文化的发明,把中国古代说得一无是处 ,后这是一没从人方向发出在不聚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业流,这其中为中国币上的叛徒,汉奸,奸臣,卖国贼翻案,同时丑化中国的优秀功史,发明,英雄人物等等,把中华民族说得一无是处。对这一股逆流,应该很狠打击,触犯法律的应予以严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