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記載了龍,有何象徵意義?

兆昌416


易經裡的龍,是描寫象,但是象不好理解,就必須用數來解釋。河圖洛書裡不就有龍馬嗎?劃卦這個東西,肯定在文字沒有出現前就有了,結繩記事就可以表示成卦。打一個結是陽爻,沒有打結地方就是陰爻。古人觀察總結這一段結時,和發生事產生了聯繫。在這個基礎研究發展就成了卦,它也是最早的歷法。會打結記事人們才與卦有緣了。

後來發現卦有很多不完善之處,表示東南西北就很困難,用卦表示東南西北很容易弄錯,因為都是三個爻,一不小心就看錯了。這時候發明了天干,這天干能表示方位,也能表示四季。表示一天時間變化就有缺陷,為了彌補天干不足,最後發明了地支。這些都來自生產實踐中,不是古人沒事時候亂想出來的。


龍既能上天也能入地,隱匿於無形之間。天干遇五而合,地支五位是辰,這不是既能飛天也能遁地嗎?不能說太多,洩露天機也不好,引王陽明的話——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王真陽


這讓我想到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開放叢書——中青年學者文庫》的《何新集》,在書中有《中國神龍之謎的揭破》。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他的觀點,雖說是一家之言,但也可一觀也。

他提出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有見龍、祭龍,甚至也有狩獵獲龍的卜辭。至於先秦文獻中,更不稀少關於見龍、養龍,以至屠龍和食龍的記載。”

他引用了《易經·乾卦》的“見龍在田”,還有《易經·坤卦》的“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作者還引用了《左傳》中對捉龍的記載,按他的文字“魯昭公29(即公元前513年)年秋,龍出現在晉國都城近郊(相當於今山西候馬),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有人想獵捕它,但又害怕它,於是去請教當時以博學多知見稱的太史官蔡墨。蔡墨說:‘如果不能活捉龍,那只是由於現在人們的無能,而在古代,不但能活捉龍,甚至專有養龍官、殺龍官和馴龍官。只是由於後來大地上的水澤少了,所以龍才成為稀奇之物。但在《周易》中,卻保存著許多關於龍的佔辭。”他還引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的原話“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來說明“如果當時龍不是經常碰見的動物,誰又能把它寫照得那樣細緻?”

在論述龍是非生物的假說中,他說“聞一多等曾將《周易》中的龍解釋為‘龍里’。”他也曾在他著的《諸神的起源》中“將龍擬測為古人關於‘雲’的生命化意象。”可是他說“又顯然難以解釋甲骨文和典籍中那些獵龍,見龍的記載。”

通過論證,作者指出“在古語言中,鱷魚皮與蜥蜴被視作同類。一因二者形態極為相象,蜥蜴彷彿一種袖珍本的鱷魚。所以蜥蜴亦有‘龍子’之稱。我們可以注意到,中國上古一位著名大神‘羲俄’,正是蜥蜴(鱷)的變音,而且其在秦漢藝術中的造型形相,也正是蜥蜴或鱷魚。最後,我們再看動物中的蜥蜴,是一個品類極其豐富的大世界。由此聯想到古人所謂‘龍生百子’或‘龍生百子’的傳說,其真相也就不難揭破了。”

再從網上的一篇文章《周易千古疑惑謎團“用九”“用六”問題分析》看,也引用了《左傳》的這段文字。還說蔡墨引用《易經》的文字來說龍“證明古代真的有龍”。

從這些看,《易經》記載的龍或許真是上古時代的人看見的。再從何新的論證,也或許龍真是鱷魚、蜥蜴。

然後再經過後人的演繹、聯想,形成了今天對龍的認識。

再從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看,遠古時代的先人對龍的認識還是有非常多需要考證的。

或許《易經》中的龍,是夏商周時期的人看見了,再通過對自然崇拜的想象和自己的認識寫進《易經》裡了。


掛在明堂射古今


易經記載了龍,有何象徵意義?

《周易》中確實很多處用了“龍”字,但是取其象徵意義,代表上、高、大等正面寓意,也用來類比君子。

因易經通篇所用的思維方式多是類象思維,故而以物擬事的現象出現的特別多,比如“彖辭”的“彖”字,本身就是一種牙齒鋒利的動物,其牙斷金裂鐵,故而“彖辭”的意思就是“十分肯定的斷語”;

那麼“龍”字是體現了什麼樣的象徵意義的呢?又是如何體現得呢?我們用乾卦稍微做個解釋:

乾卦是言陽氣運轉,與其對應的是坤卦,其言陰氣運轉,故而言乾坤是統御64卦的;而乾卦也是十二消息卦(十二闢卦)之一,其位置是在陽氣最旺之時的巳月,在周朝時是六月份。

我們再將用另一種方式解說一下,這能加強對“龍”的理解:

初九:潛龍勿用。就像一個有美好未來的小夥子,資質很好,但剛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崗位,此時“勿用”,沒使上勁兒;這是初始階段;

九二:見龍在田。這小夥子找到工作了,出現在了大傢伙的視野裡,這是成長壯大的階段;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小夥子白天十分努力,晚上還警醒自己,審視一天的工作,每天堅持不懈!這也是“朝乾夕惕”一詞的由來,也是雍正帝的左右銘,而年羹堯也是死在這四個字上;

九四:或躍在淵。小夥子因其努力而得到了大步的提升,達到了質變。行至上卦,自身到了領導崗位上了;

九五:飛龍在天。這個時候的小夥子更厲害了,極尊之位,沒得有人比得了了,如龍行天上,自由驁翔;

上九:亢龍有悔。飛得過高,還沒人管得了,小夥子膨脹了,物極必反,導致“有悔”;

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周易》給出一個體例,也就是一個辦法——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用龍頭咬住龍首,形成一個“圓環”狀,即馬上下達到初爻的位置,重新修煉,往復這個過程,人生就會不斷的攀躍高峰!

這個,在管理學上,就叫閉環管理,外國人稱其為PDCA,而講中國人有龍的精神,核心就在這個“圓環”上。

這就是《周易》中龍的寓意。


歸數齋術數


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己將自己是龍的傳人,自商周時期就有龍紋正式成為天子的紋章,權力象徵。每代皇帝都以龍身,龍紋代表高貴無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龍歷代稱:蒼龍,黃龍,蛟龍等,具是九九陽剛之數。

易經這部書是周文王姬昌所著的經書,當時就有對龍的崇拜,所以易經第一卦,乾卦就以龍為始,如初九爻辭潛龍勿用,是爻題,爻義。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卦有天地人三才,潛時己過,到了該發揮作用。九五爻辭飛龍在天,陽爻居五,九五剛健,居中而在君位。上九亢龍有悔,陽爻居上,其位處於極,應該有終結之意。等等。自古以龍為高貴,崇拜的書太多。

中國對龍文化蘊涵中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包藏著多體的文化觀,可概述三大類,一:宗教龍把龍當作聖物,神仙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等敬仰。二: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龍化身的真命天子,神聖不可侵犯用以維護統治的高貴權力。三:藝術龍是以藝術的形成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的方式表現龍的高貴。龍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敬仰,崇朝,延續現在不哀,只因龍象徵著高貴,祥瑞,吉慶在中國還會永遠崇拜著。



誠心走天下2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身體長形,有鱗:有角:能走:能飛,會游泳,天上飛地下走海里遊真是無所不能。以前聽老人說:下雨打雷稱老龍,老人說孩子長大了不孝順:作壞事老龍就抓他,妖毛鬼怪禍害人了老龍也抓他,孩子問:龍咋會知道?老人說:你做錯事了給你背後插一杆旗,你也看雲見,插夠三杆旗後下雨打雷就該抓了。真的假的也不知道,我膽小害怕,聽老人的話過來的。

易經記載了龍有何象徵意義?我想,易經包羅萬象,上指天理下指地下人民,以龍的精神,龍的本事能力對萬事萬物是堅持正義的,在前進的道路上是行駛正能量的。龍的傳人:龍馬精神:龍騰虎越:生龍活虎等等,讚美龍的威言。

在社會里如何的作為,如何的行事,如何的結果,龍的傳人會評判的,也是自然的人民大眾評判的。

二:易經記載了龍,居傳說伏羲畫了八卦圖,到夏朝君王的六個兒女的名字補到八卦上,也就是坎:麗:風:龍:山:澤,後來人與人相處,天與天相處,天地人的相處形成了六爻,八八六十四卦。易經記載了龍,龍的象徵朝氣蓬勃向上成長,凡事凡物都有一個過程,這也是自然道理吧!。




用戶1695276022160


易經中有龍的描述,但不是記載龍,只是用龍打了個比喻而已。就其在易經中的象徵意義,也是儒家的思想意義,即龍在易經中象徵的是儒家的君子。當然我這裡說的易經包括易傳,是儒家對六十四卦,384爻的闡釋,也就是十翼。

易經中關於龍的描述在《乾》《坤》兩卦中,《乾》卦初九爻的潛龍勿用,九二爻的見龍在田,九三爻(龍)的終日乾乾,夕惕若。九四爻的或躍在淵。九五爻的飛龍在天。最後上九爻的亢龍有悔,還有《坤》卦上六爻的龍戰於野, 至於乾卦用九的群龍無首,不在卦爻辭,僅此而已。

易傳也就十翼,當中的《文言》是專門來說《乾》《坤》兩卦的。可見乾坤兩卦在六十四卦中的地位,易之門戶也。

說多了,來來去去都是“累"。一言蔽之,易經中的龍,儒家之君子。





大鬍子六爻


《易經》乾卦,爻辭有,“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勿用”,“見群龍無首”。

《易經》坤卦,爻辭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龍,究竟是什麼呢?一般認為是一種神話中的動物。

然而,至今也沒發現自然界有這種奇怪的動物。

不過,從說文解字“易”字看,易,蜥易也。易,蜴,通假。蜥蜴,有一種會變色的蜥蜴,叫變色龍。龍,也許是變色龍?

託名孔子《易傳,文言》解“乾”卦:“雲從龍,風從虎”,“時從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龍,似雷雨天的雷聲與閃電。

《易傳,說卦》解“震”卦:“震為雷,為龍,為玄黃”。

如此看來,龍,雷雨天時,又是天空的雷聲與閃電。


有話少說


龍之於華夏文明之意義,不唯是易經乾卦中之所言;從源頭上來說,龍作為上古瑞獸之一,與朱雀、玄武、白虎同列為四大聖獸,並與易經中南明離火、北黑玄水、西方之銳金各經卦相應,從共性來說 都是取其相之後的精神意義,乾卦之健取自強和傳統文化當中龍的精神內涵可以算是同頻 ,這也就是易經緣起的取類比象之由來,正如同易經繫辭中之所謂: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伏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但乾卦所比附之龍,是否就是傳說中自然界之真實存在呢?

此前易學家們多是直解為龍,但若由易經誕生之初的生產力條件來說,實在是謬誤!

無論是伏羲氏、文王還是老夫子所處的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裡,人之於外在自然界之關係絕對是可以想象的,換言之,圖騰說背後對於外在天地之力的膜拜才是對得起當時那種幾乎都填不飽肚子的生產力條件,由圖騰至於祭祀,不只是對於日月經天大道之力的仰視,更有籍由神秘主義色彩的天人之溝通(祭祀就是一種天人溝通方式)模式之確立來完成由禮至於治的隱含性之訴求,老夫子倡周禮之仁治,對於當時之時局來說,實際上具有更深刻的現實之意義!

說了半天,關鍵詞就在於祭祀,祭祀時籍由舞龍的律舞之展開,而去呈現先民之於天地之力的膜拜和禮讚,這才是龍之於當時的實際意義!

由此來說,乾卦當中之龍,無論是潛龍還是亢龍等等,實際都是舞龍動作之標誌性、階段性表述,由初爻至於六爻之變,也就是舞龍動作循於鼓樂之律而展開的階段性之變化!

易經既不是玄學神秘主義的教科書,也不是天體物理的樸素之解構,易經言天事必至於人事,包括祭祀、征伐、婚喪、刑獄等等,無一不是把人事放進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中,由外在天地之局的演變至於人事變化之應,用四個字來說就是:天人合一!

從天人合一來說,道德經、儒家之主張都是如此!黃帝內經亦是如此!

……


量子雜談—話古今


圖騰這東西主要起到聚集族類,嚇唬族人和嚇唬外族的作用,世界上各方圖騰大多是一些妖魔鬼怪面具,越是邊遠山區圖騰越是怪異,而且越能嚇唬人越好。龍這東西三千年前沒有,而且在過去的地質時期也沒有,為什麼炎黃族人選擇這個東西做圖騰呢?那還是上面提到的這些原由。古代是巫師管理部落,也就是一批有超凡裝神弄鬼能力的人,這個龍就是這些裝神弄鬼的人造出來的,因為不造這些東西不足以證明這些巫師有超凡能力,也就是起不到嚇唬族人的作用,如此誰能服這些巫師呢?回到正題,易經乾卦描述的龍,實際上是以東方蒼龍出沒時間來敘事的,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古人將二十八宿分為四組,二十八宿是一個周天,東方蒼龍是其中一組,活躍時間是上半年,主生,代表升的過程,西方白虎主剎,代表下降過程,乾坤二卦就是代表這兩種趨勢。

解讀一下乾之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什麼意思。早春二月,北斗星斗柄東指,角亢再造,蒼龍七宿完全顯露在東方地平線之上,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就是指這一現象。早春天寒地凍要等待,春暖花開蝸居在家就不對了。《禮記.月令》載曰:“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這是親民季節,老百姓求進步,當官謀職位,所謂“利見大人”是告訴人們趕緊向高人討教。一年之計在於春,得此卦者人生曙光初露,或有貴人提攜。不過呢,這“二月二,龍抬頭”可是倒春寒是時節,龍出沒多半都是伴有風雨,所以呀見大人(男人)可以,見小人(女人)就不可以了,當心遭遇陰害。


閒人老徐


乾為天: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坤為地: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上六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六五 黃裳,元吉。

六四 括囊,無咎無譽。

六三 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二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初六 履霜,堅冰至。

乾坤兩卦是易經64卦的總綱,64卦按先天圖排序,代表了太陽視運動的一周天,也就是一年。而乾卦六爻的爻辭概括了從冬至到夏至六個階段的物候人事特點,坤卦六爻概括了從夏至到冬至的物候人事特點。龍,其象徵意義為陽氣,而在物候上的表現或為蟄蟲,或為蜥蜴,或為風雲雷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