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记载了龙,有何象征意义?

兆昌416


易经里的龙,是描写象,但是象不好理解,就必须用数来解释。河图洛书里不就有龙马吗?划卦这个东西,肯定在文字没有出现前就有了,结绳记事就可以表示成卦。打一个结是阳爻,没有打结地方就是阴爻。古人观察总结这一段结时,和发生事产生了联系。在这个基础研究发展就成了卦,它也是最早的历法。会打结记事人们才与卦有缘了。

后来发现卦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表示东南西北就很困难,用卦表示东南西北很容易弄错,因为都是三个爻,一不小心就看错了。这时候发明了天干,这天干能表示方位,也能表示四季。表示一天时间变化就有缺陷,为了弥补天干不足,最后发明了地支。这些都来自生产实践中,不是古人没事时候乱想出来的。


龙既能上天也能入地,隐匿于无形之间。天干遇五而合,地支五位是辰,这不是既能飞天也能遁地吗?不能说太多,泄露天机也不好,引王阳明的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王真陽


这让我想到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开放丛书——中青年学者文库》的《何新集》,在书中有《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虽说是一家之言,但也可一观也。

他提出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见龙、祭龙,甚至也有狩猎获龙的卜辞。至于先秦文献中,更不稀少关于见龙、养龙,以至屠龙和食龙的记载。”

他引用了《易经·乾卦》的“见龙在田”,还有《易经·坤卦》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作者还引用了《左传》中对捉龙的记载,按他的文字“鲁昭公29(即公元前513年)年秋,龙出现在晋国都城近郊(相当于今山西候马),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想猎捕它,但又害怕它,于是去请教当时以博学多知见称的太史官蔡墨。蔡墨说:‘如果不能活捉龙,那只是由于现在人们的无能,而在古代,不但能活捉龙,甚至专有养龙官、杀龙官和驯龙官。只是由于后来大地上的水泽少了,所以龙才成为稀奇之物。但在《周易》中,却保存着许多关于龙的占辞。”他还引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的原话“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来说明“如果当时龙不是经常碰见的动物,谁又能把它写照得那样细致?”

在论述龙是非生物的假说中,他说“闻一多等曾将《周易》中的龙解释为‘龙里’。”他也曾在他著的《诸神的起源》中“将龙拟测为古人关于‘云’的生命化意象。”可是他说“又显然难以解释甲骨文和典籍中那些猎龙,见龙的记载。”

通过论证,作者指出“在古语言中,鳄鱼皮与蜥蜴被视作同类。一因二者形态极为相象,蜥蜴仿佛一种袖珍本的鳄鱼。所以蜥蜴亦有‘龙子’之称。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上古一位著名大神‘羲俄’,正是蜥蜴(鳄)的变音,而且其在秦汉艺术中的造型形相,也正是蜥蜴或鳄鱼。最后,我们再看动物中的蜥蜴,是一个品类极其丰富的大世界。由此联想到古人所谓‘龙生百子’或‘龙生百子’的传说,其真相也就不难揭破了。”

再从网上的一篇文章《周易千古疑惑谜团“用九”“用六”问题分析》看,也引用了《左传》的这段文字。还说蔡墨引用《易经》的文字来说龙“证明古代真的有龙”。

从这些看,《易经》记载的龙或许真是上古时代的人看见的。再从何新的论证,也或许龙真是鳄鱼、蜥蜴。

然后再经过后人的演绎、联想,形成了今天对龙的认识。

再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看,远古时代的先人对龙的认识还是有非常多需要考证的。

或许《易经》中的龙,是夏商周时期的人看见了,再通过对自然崇拜的想象和自己的认识写进《易经》里了。


挂在明堂射古今


易经记载了龙,有何象征意义?

《周易》中确实很多处用了“龙”字,但是取其象征意义,代表上、高、大等正面寓意,也用来类比君子。

因易经通篇所用的思维方式多是类象思维,故而以物拟事的现象出现的特别多,比如“彖辞”的“彖”字,本身就是一种牙齿锋利的动物,其牙断金裂铁,故而“彖辞”的意思就是“十分肯定的断语”;

那么“龙”字是体现了什么样的象征意义的呢?又是如何体现得呢?我们用乾卦稍微做个解释:

乾卦是言阳气运转,与其对应的是坤卦,其言阴气运转,故而言乾坤是统御64卦的;而乾卦也是十二消息卦(十二辟卦)之一,其位置是在阳气最旺之时的巳月,在周朝时是六月份。

我们再将用另一种方式解说一下,这能加强对“龙”的理解:

初九:潜龙勿用。就像一个有美好未来的小伙子,资质很好,但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岗位,此时“勿用”,没使上劲儿;这是初始阶段;

九二:见龙在田。这小伙子找到工作了,出现在了大家伙的视野里,这是成长壮大的阶段;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小伙子白天十分努力,晚上还警醒自己,审视一天的工作,每天坚持不懈!这也是“朝乾夕惕”一词的由来,也是雍正帝的左右铭,而年羹尧也是死在这四个字上;

九四:或跃在渊。小伙子因其努力而得到了大步的提升,达到了质变。行至上卦,自身到了领导岗位上了;

九五:飞龙在天。这个时候的小伙子更厉害了,极尊之位,没得有人比得了了,如龙行天上,自由骜翔;

上九:亢龙有悔。飞得过高,还沒人管得了,小伙子膨胀了,物极必反,导致“有悔”;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周易》给出一个体例,也就是一个办法——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用龙头咬住龙首,形成一个“圆环”状,即马上下达到初爻的位置,重新修炼,往复这个过程,人生就会不断的攀跃高峰!

这个,在管理学上,就叫闭环管理,外国人称其为PDCA,而讲中国人有龙的精神,核心就在这个“圆环”上。

这就是《周易》中龙的寓意。


归数斋术数


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己将自己是龙的传人,自商周时期就有龙纹正式成为天子的纹章,权力象征。每代皇帝都以龙身,龙纹代表高贵无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龙历代称:苍龙,黄龙,蛟龙等,具是九九阳刚之数。

易经这部书是周文王姬昌所著的经书,当时就有对龙的崇拜,所以易经第一卦,乾卦就以龙为始,如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是爻题,爻义。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卦有天地人三才,潜时己过,到了该发挥作用。九五爻辞飞龙在天,阳爻居五,九五刚健,居中而在君位。上九亢龙有悔,阳爻居上,其位处于极,应该有终结之意。等等。自古以龙为高贵,崇拜的书太多。

中国对龙文化蕴涵中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包藏着多体的文化观,可概述三大类,一:宗教龙把龙当作圣物,神仙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等敬仰。二: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龙化身的真命天子,神圣不可侵犯用以维护统治的高贵权力。三:艺术龙是以艺术的形成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的方式表现龙的高贵。龙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敬仰,崇朝,延续现在不哀,只因龙象征着高贵,祥瑞,吉庆在中国还会永远崇拜着。



诚心走天下2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身体长形,有鳞:有角:能走:能飞,会游泳,天上飞地下走海里游真是无所不能。以前听老人说:下雨打雷称老龙,老人说孩子长大了不孝顺:作坏事老龙就抓他,妖毛鬼怪祸害人了老龙也抓他,孩子问:龙咋会知道?老人说:你做错事了给你背后插一杆旗,你也看云见,插够三杆旗后下雨打雷就该抓了。真的假的也不知道,我胆小害怕,听老人的话过来的。

易经记载了龙有何象征意义?我想,易经包罗万象,上指天理下指地下人民,以龙的精神,龙的本事能力对万事万物是坚持正义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是行驶正能量的。龙的传人:龙马精神:龙腾虎越:生龙活虎等等,赞美龙的威言。

在社会里如何的作为,如何的行事,如何的结果,龙的传人会评判的,也是自然的人民大众评判的。

二:易经记载了龙,居传说伏羲画了八卦图,到夏朝君王的六个儿女的名字补到八卦上,也就是坎:丽:风:龙:山:泽,后来人与人相处,天与天相处,天地人的相处形成了六爻,八八六十四卦。易经记载了龙,龙的象征朝气蓬勃向上成长,凡事凡物都有一个过程,这也是自然道理吧!。




用户1695276022160


易经中有龙的描述,但不是记载龙,只是用龙打了个比喻而已。就其在易经中的象征意义,也是儒家的思想意义,即龙在易经中象征的是儒家的君子。当然我这里说的易经包括易传,是儒家对六十四卦,384爻的阐释,也就是十翼。

易经中关于龙的描述在《乾》《坤》两卦中,《乾》卦初九爻的潜龙勿用,九二爻的见龙在田,九三爻(龙)的终日乾乾,夕惕若。九四爻的或跃在渊。九五爻的飞龙在天。最后上九爻的亢龙有悔,还有《坤》卦上六爻的龙战于野, 至于乾卦用九的群龙无首,不在卦爻辞,仅此而已。

易传也就十翼,当中的《文言》是专门来说《乾》《坤》两卦的。可见乾坤两卦在六十四卦中的地位,易之门户也。

说多了,来来去去都是“累"。一言蔽之,易经中的龙,儒家之君子。





大胡子六爻


《易经》乾卦,爻辞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勿用”,“见群龙无首”。

《易经》坤卦,爻辞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龙,究竟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

然而,至今也没发现自然界有这种奇怪的动物。

不过,从说文解字“易”字看,易,蜥易也。易,蜴,通假。蜥蜴,有一种会变色的蜥蜴,叫变色龙。龙,也许是变色龙?

托名孔子《易传,文言》解“乾”卦:“云从龙,风从虎”,“时从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龙,似雷雨天的雷声与闪电。

《易传,说卦》解“震”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

如此看来,龙,雷雨天时,又是天空的雷声与闪电。


有话少说


龙之于华夏文明之意义,不唯是易经乾卦中之所言;从源头上来说,龙作为上古瑞兽之一,与朱雀、玄武、白虎同列为四大圣兽,并与易经中南明离火、北黑玄水、西方之锐金各经卦相应,从共性来说 都是取其相之后的精神意义,乾卦之健取自强和传统文化当中龙的精神内涵可以算是同频 ,这也就是易经缘起的取类比象之由来,正如同易经系辞中之所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但乾卦所比附之龙,是否就是传说中自然界之真实存在呢?

此前易学家们多是直解为龙,但若由易经诞生之初的生产力条件来说,实在是谬误!

无论是伏羲氏、文王还是老夫子所处的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人之于外在自然界之关系绝对是可以想象的,换言之,图腾说背后对于外在天地之力的膜拜才是对得起当时那种几乎都填不饱肚子的生产力条件,由图腾至于祭祀,不只是对于日月经天大道之力的仰视,更有籍由神秘主义色彩的天人之沟通(祭祀就是一种天人沟通方式)模式之确立来完成由礼至于治的隐含性之诉求,老夫子倡周礼之仁治,对于当时之时局来说,实际上具有更深刻的现实之意义!

说了半天,关键词就在于祭祀,祭祀时籍由舞龙的律舞之展开,而去呈现先民之于天地之力的膜拜和礼赞,这才是龙之于当时的实际意义!

由此来说,乾卦当中之龙,无论是潜龙还是亢龙等等,实际都是舞龙动作之标志性、阶段性表述,由初爻至于六爻之变,也就是舞龙动作循于鼓乐之律而展开的阶段性之变化!

易经既不是玄学神秘主义的教科书,也不是天体物理的朴素之解构,易经言天事必至于人事,包括祭祀、征伐、婚丧、刑狱等等,无一不是把人事放进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中,由外在天地之局的演变至于人事变化之应,用四个字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从天人合一来说,道德经、儒家之主张都是如此!黄帝内经亦是如此!

……


量子杂谈—话古今


图腾这东西主要起到聚集族类,吓唬族人和吓唬外族的作用,世界上各方图腾大多是一些妖魔鬼怪面具,越是边远山区图腾越是怪异,而且越能吓唬人越好。龙这东西三千年前没有,而且在过去的地质时期也没有,为什么炎黄族人选择这个东西做图腾呢?那还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原由。古代是巫师管理部落,也就是一批有超凡装神弄鬼能力的人,这个龙就是这些装神弄鬼的人造出来的,因为不造这些东西不足以证明这些巫师有超凡能力,也就是起不到吓唬族人的作用,如此谁能服这些巫师呢?回到正题,易经乾卦描述的龙,实际上是以东方苍龙出没时间来叙事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古人将二十八宿分为四组,二十八宿是一个周天,东方苍龙是其中一组,活跃时间是上半年,主生,代表升的过程,西方白虎主刹,代表下降过程,乾坤二卦就是代表这两种趋势。

解读一下乾之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早春二月,北斗星斗柄东指,角亢再造,苍龙七宿完全显露在东方地平线之上,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指这一现象。早春天寒地冻要等待,春暖花开蜗居在家就不对了。《礼记.月令》载曰:“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这是亲民季节,老百姓求进步,当官谋职位,所谓“利见大人”是告诉人们赶紧向高人讨教。一年之计在于春,得此卦者人生曙光初露,或有贵人提携。不过呢,这“二月二,龙抬头”可是倒春寒是时节,龙出没多半都是伴有风雨,所以呀见大人(男人)可以,见小人(女人)就不可以了,当心遭遇阴害。


闲人老徐


乾为天: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坤为地: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上六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 黄裳,元吉。

六四 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 履霜,坚冰至。

乾坤两卦是易经64卦的总纲,64卦按先天图排序,代表了太阳视运动的一周天,也就是一年。而乾卦六爻的爻辞概括了从冬至到夏至六个阶段的物候人事特点,坤卦六爻概括了从夏至到冬至的物候人事特点。龙,其象征意义为阳气,而在物候上的表现或为蛰虫,或为蜥蜴,或为风云雷电。


分享到:


相關文章: